< Return to Video

Samadhi Part 2 (It's Not What You Think)

  • 0:51 - 0:57
    從古至今
    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導師都認為
  • 0:57 - 1:00
    人類最本質的真相
    並不在於擁有某種...
  • 1:00 - 1:06
    特殊的宗教或精神文化
    這個真相其實就在
  • 1:06 - 1:10
    每個人的內心
  • 1:20 - 1:26
    詩人魯米說:
    那個永不曾升起或落下的月亮在哪裡?
  • 1:26 - 1:33
    那個永不曾伴隨或離開我們的靈魂在哪裡?
    不要說它在這裡或那裡
  • 1:36 - 1:45
    所有的創造都是“那個”
    除了能看東西的眼睛
  • 2:49 - 2:53
    在“巴別塔”的故事中
    人性碎裂成無數的...
  • 2:53 - 2:56
    語言、信念、文化與愛好
  • 2:57 - 3:01
    『巴別』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上帝之門』
  • 3:04 - 3:10
    這個門就是我們的思想意識
    即我們局限性的自我架構
  • 3:10 - 3:16
    那些體悟到真實本性的人
    他們的本質超越了名相
  • 3:16 - 3:22
    他們得以窺見大門之內那些神聖的秘密
  • 3:35 - 3:40
    那則盲人摸象的古老寓言
    常被用來比喻
  • 3:40 - 3:46
    面對同一個真相卻有
    各種各樣不同觀念的情形
  • 3:50 - 3:54
    一群盲人分別觸摸
    一頭大象的不同部位
  • 3:54 - 3:58
    然後得到一些對於大象的認識
  • 3:58 - 4:01
    摸到象腿的人說:
    『大象就像一棵樹』
  • 4:01 - 4:06
    摸到大象尾巴的人說:
    『大象就像一根繩子』
  • 4:14 - 4:18
    而摸到象牙的人說:
    『大象像一根長矛』
  • 4:18 - 4:23
    摸到大象耳朵的人,又說:
    『大象像一面大扇子』
  • 4:26 - 4:32
    摸到大象身體的人
    堅持說大象就像一堵牆
  • 4:34 - 4:42
    問題在於我們只接觸到了大象的一部份
    卻堅信自己了解到的就是真相
  • 4:44 - 4:48
    我們不承認或沒有認識到
    每個人的經驗
  • 4:48 - 4:54
    只是對同一頭大象的
    不同部分的瞭解
  • 5:16 - 5:21
    『永恆哲學』就是已經認識到
    所有的精神或宗教文化
  • 5:22 - 5:26
    都在闡述一個共同的宇宙真相
  • 5:29 - 5:35
    一個神秘的、超乎人類思維的真相
    所有的精神類知識和信條
  • 5:35 - 5:41
    都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
  • 5:45 - 5:50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針對永恆教義總結道:
  • 5:50 - 5:58
    『所有宗教的盡頭就是體悟靈魂之神
    這就是那個共同的宗教』
  • 6:03 - 6:07
    我們在這部影片中
    所說的“神”這個詞
  • 6:07 - 6:13
    就是指那個
    神秘的、超乎人類局限性思維的真相
  • 6:16 - 6:23
    要體悟到“真我”
    或內在的“本我”
    就要體悟人類殊勝的本性
  • 6:23 - 6:28
    每個靈魂都有
    顯現更高層級覺知的潛力
  • 6:28 - 6:36
    都可以從沈睡和對形相的認同中覺醒
  • 7:04 - 7:11
    身為作家和寓言家的奧爾德斯赫胥黎
    因《美麗新世界》一書而成名
  • 7:11 - 7:16
    他還寫了另一本名為《長青哲學》的書
  • 7:16 - 7:20
    在書中,他提到一則歷史上
    不斷重現的教義
  • 7:20 - 7:26
    這一則教義是
    用其所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
    他寫著:
  • 7:26 - 7:35
    永恆哲學以最簡潔的方式在一則梵文習語中呈現出來
    即“那就是你”
  • 7:36 - 7:44
    “本我”或那個永恆存在的“我”
    就是梵心——所有客觀存在的最高準則
  • 7:44 - 7:48
    每個人的終極任務
    就是親自去探尋真相
  • 7:48 - 7:52
    明白自己到底是誰
  • 8:06 - 8:14
    每一種傳統文化就像鑽石的一面
    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反射著同一個真相
  • 8:14 - 8:19
    而同時它們又互相共鳴、互相印證
  • 8:19 - 8:22
    無論是何種語言或概念體系
  • 8:22 - 8:26
    所有秉持永恆教義的宗教
    都在告訴我們
  • 8:26 - 8:28
    我們與一種更偉大的
  • 8:28 - 8:33
    超乎尋常的力量連結著
  • 9:08 - 9:14
    我們可以從一個或多個源頭
    學習和領會關於真相的教導
  • 9:14 - 9:19
    而無需與它們產生自我認同
  • 9:22 - 9:28
    據說所有真正的精神教導
    都只像是指向終極真相的手指
  • 9:29 - 9:35
    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於那些教義和信條
    將會阻礙精神的進化
  • 9:35 - 9:42
    要體悟超乎所有概念的真相
    就要放下所有的執著和依附
  • 9:42 - 9:48
    放下所有的宗教觀念
  • 9:53 - 9:58
    從“自我”的視角來看
    將你引向三摩地的那根手指
  • 9:58 - 10:01
    則是直接指向了地獄
  • 10:05 - 10:10
    聖十字若望曾說:
    『如果一個人想確認自己腳下的路』
  • 10:10 - 10:16
    『他必須閉上雙眼,在黑暗中行走』
  • 10:50 - 10:55
    三摩地開始於面向未知的那一躍
  • 11:08 - 11:12
    據說在古代傳統中
    為了體悟三摩地
  • 11:12 - 11:18
    必須讓知覺徹底遠離所有事物
    所有外在現象
  • 11:18 - 11:23
    所有局限性思想和感知
    從而走向覺醒
  • 11:27 - 11:32
    走向內在本源
    和人類的本心或本質
  • 11:32 - 11:34
    在這一部影片中
  • 11:34 - 11:39
    我們所說的三摩地指的是
    那個超乎人類思維的真相
  • 11:39 - 11:45
    也就是被稱為
    “無餘涅槃”的最高三摩地
  • 11:53 - 12:00
    在“無餘涅槃”的狀態中
    “自我”的活動以及所有探索行為都停止了
  • 12:00 - 12:04
    估且描述為:
    當接近它時,它遠離了
  • 12:04 - 12:08
    當離開它時,它又回來了
  • 12:08 - 12:09
    沒有知覺或無知覺的區分
  • 12:10 - 12:14
    沒有存在或不存在的區分
  • 12:14 - 12:17
    也沒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區分
  • 12:17 - 12:22
    對思維來說
    這絕對高深莫測、無法理解
  • 12:34 - 12:40
    當“自我”又重新浮現時
    將是一種空白、一種重生
  • 12:41 - 12:46
    一切都將是新的
    只剩下一種神聖的回味
  • 12:46 - 12:51
    長久伴隨我們繼續前行
  • 13:02 - 13:06
    在古代文化中
    有很多種三摩地
  • 13:06 - 13:09
    隨著語言的變遷造成了很多混淆
  • 13:09 - 13:12
    我們用“三摩地”這個詞
  • 13:12 - 13:16
    指的是那個超乎人類思維的聯結狀態
  • 13:16 - 13:20
    但我們也可以用其它文化中的詞來表達
  • 13:20 - 13:25
    “三摩地”是一個古老的梵語詞彙
  • 13:25 - 13:30
    在古印度吠陀、瑜伽和數論派文化中很常見
  • 13:30 - 13:34
    並滲透到許多其它的文化體系中
  • 13:34 - 13:40
    三摩地是帕坦伽利所傳授的
    “瑜伽八支行法”的第八支
  • 13:40 - 13:45
    也是佛陀所說的“八正道”中的第八道
  • 13:45 - 13:47
    佛陀稱之為“正定”
  • 13:47 - 13:52
    也就是“靜脈”的止息
    或自我思維的止息
  • 13:58 - 14:03
    帕坦伽利將瑜伽或三摩地稱為“心念滅盡”
  • 14:03 - 14:07
    即“意識的旋渦停止盤旋”之意
  • 14:07 - 14:13
    也就是
    知覺從整個思維運作機制中解脫出來
  • 14:50 - 14:53
    三摩地並不意指任何概念
  • 14:53 - 14:56
    因為要想體悟三摩地
  • 14:56 - 15:00
    就要放下所有概念性思維
  • 15:02 - 15:08
    不同的宗教用不同的詞彙
    來表述這種殊勝的聯結狀態
  • 15:08 - 15:12
    事實上,“宗教”這個詞本身也是如此
  • 15:12 - 15:14
    在拉丁文中
  • 15:14 - 15:20
    “宗教”意指“重新綁定”或“重新聯結”
    與“瑜伽”含義類似
  • 15:20 - 15:27
    “瑜伽”的本義就是“聯結”
    聯結塵世與解脫的彼岸
  • 15:33 - 15:38
    在伊斯蘭教
    “伊斯蘭”這個詞在古阿拉伯語中
  • 15:38 - 15:46
    是對神靈恭順或祈求之意
    意指“自我”徹底的謙恭或順從
  • 15:52 - 15:56
    基督教神秘主義者如聖方濟、聖特雷莎
  • 15:57 - 16:04
    和聖十字若望
    都描繪了與上帝、 與內心神聖王國的殊勝聯結
  • 16:10 - 16:15
    在《多馬福音》中
    基督說: “王國不在這裡或那裡
  • 16:15 - 16:21
    聖父的王國在地球上無處不在
    而世人卻看不到
  • 16:29 - 16:34
    從永恆教義的角度來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 16:34 - 16:38
    普羅提諾、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著作
  • 16:38 - 16:40
    都指向同一個真理
  • 16:40 - 16:44
    普羅提諾教導說
    人類最偉大的奮鬥
  • 16:44 - 16:48
    就是引導靈魂去往最高的完美境界
  • 16:49 - 16:52
    並與神聯結
  • 17:02 - 17:08
    拉科塔族聖人黑麋鹿曾說:
    “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平和
  • 17:08 - 17:13
    就是體悟到自身與宇宙及其能量相通如一
  • 17:13 - 17:17
    體悟到宇宙的中心
    有偉大的靈魂
  • 17:17 - 17:21
    而這個宇宙中心其實無處不在
  • 17:21 - 17:27
    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是
    來自靈魂深處的那種平和
  • 17:59 - 18:03
    在覺醒之路上
    除非我們進入三摩地
  • 18:03 - 18:08
    否則永遠會有
    兩個極端或兩扇門可以進入
  • 18:08 - 18:16
    也就是兩個維度:
    一個通向純粹的覺醒,而另一個通向表象世界
  • 18:16 - 18:21
    向上就會通向覺悟
    而向下則通向迷失
  • 18:21 - 18:25
    和一切或有形或無形的幻象
  • 18:25 - 18:28
    至於覺悟和迷失之間的區別
  • 18:28 - 18:32
    可以用印度聖哲尼薩伽達塔的話
    來說明
  • 18:32 - 18:39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有
    愛就是知道自己擁有一切
  • 18:39 - 18:45
    而我的生命,在這兩者之間前行
  • 18:54 - 18:59
    這種聯結產生一種新的殊勝的覺知
  • 18:59 - 19:04
    這兩個極端的聯結或相通
    或者說二元認知的瓦解
  • 19:04 - 19:11
    產生出一些新的東西
    然而,所生即是空,所生從未生
  • 19:18 - 19:22
    覺醒之花生出新的認知
  • 19:22 - 19:27
    你可以稱之為
    永恆的“三位一體”
  • 19:28 - 19:34
    神、聖父或那個
    超乎思維的、 不可知的、永恆的狀態
  • 19:34 - 19:39
    與神聖的陰性能量
    即所有變化的事物相聯結
  • 19:39 - 19:46
    這種聯結導致一種魔力般的轉換
    一種死亡和重生
  • 19:51 - 19:54
    在吠陀教義中
    這種殊勝的聯結
  • 19:54 - 20:00
    體現於兩種最基本的能量:
    濕婆和夏克提
  • 20:00 - 20:05
    在歷史長河中
    這種聯結的名相雖多有變換
  • 20:05 - 20:07
    但其本質未變
  • 20:07 - 20:11
    這種聯結導致一種新的殊勝的覺知
  • 20:11 - 20:15
    一種嶄新的世間存在方式
  • 20:15 - 20:21
    兩極匯合成為一種
    沒有中心、不受限制的宇宙能量
  • 20:30 - 20:35
    這就是純粹的愛
    不再有所謂得到或失去
  • 20:35 - 20:49
    因為已經空無一物
    但又圓滿至極
  • 20:51 - 20:54
    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秘學院
  • 20:54 - 20:59
    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的精神文化
    古埃及的宗教
  • 20:59 - 21:03
    古非洲的努比亞和凱馬特文化
  • 21:03 - 21:08
    全世界的薩滿傳統或土著文化
    古希臘的神秘主義
  • 21:08 - 21:19
    亦或諾斯底教、非二元論者、佛教、道教、 猶太教、
    拜火教、耆那教、穆斯林、基督教
  • 21:19 - 21:24
    都可以發現其共通之處就是:
    他們最高深的精神領悟
  • 21:24 - 21:31
    都能指引其信徒去體悟三摩地
  • 21:44 - 21:50
    “三摩地”這個詞的本義
    就是指那個體悟到萬物同一的狀態
  • 21:50 - 21:55
    也就是聯結
    你自身各方面的聯結
  • 22:03 - 22:06
    但是不要將關於三摩地的真正體悟
  • 22:06 - 22:09
    混淆為知識層面的理解
  • 22:09 - 22:18
    是你的寂靜和空性
    聯結了生命螺旋的各個層級
  • 22:55 - 22:59
    正是通過這些關於三摩地的古老教義
  • 22:59 - 23:04
    人類才能去了解所有宗教的共同根源
  • 23:04 - 23:12
    並再一次與生命螺旋、神、達摩或“道”達成一致
  • 23:13 - 23:20
    生命螺旋是從微觀通向宏觀的橋樑
  • 23:23 - 23:28
    也是從DNA通向內在的能量蓮花
  • 23:28 - 23:34
    進而通過“脈輪”到達星系旋臂的橋樑
  • 23:35 - 23:42
    靈魂的各個層級都通過這個螺旋顯現出來
    如永恆的旋臂,存在著,探索著
  • 23:42 - 23:47
    真正的三摩地就是體悟到“自我”的各個層次
  • 23:47 - 23:50
    和靈魂的各個層級都具有空性
  • 23:50 - 23:56
    生命螺旋就是
    二元糾纏和生死輪迴的永恆運轉
  • 24:08 - 24:14
    有時
    我們忘記了自己與生命本源相聯結
  • 24:19 - 24:21
    我們的眼界非常狹窄
  • 24:21 - 24:26
    把自己局限為一種在地球上爬動的生物
  • 24:26 - 24:30
    只是再一次完成了回到本源的旅程
  • 24:30 - 24:38
    回到那個無處不在的中心
  • 24:48 - 24:54
    莊子說:『當沒有了此和彼的對立
    也就得到了道的精髓』
  • 24:54 - 25:03
    『 站在了生命螺旋的中心
    然後就可以目睹萬物之無窮』
  • 25:13 - 25:18
    那則古老的咒語“唵嘛呢叭咪吽 ”
    蘊含著一種詩意
  • 25:18 - 25:28
    當一個人覺醒或體悟到蓮花之中自有珍寶
    則其本性就會從靈魂中醒來,從真相中醒來
  • 25:29 - 25:34
    這也就是真相本來的樣子
  • 25:50 - 25:55
    用赫密斯公理
    “在上如在下,在下如在上“
  • 25:55 - 25:59
    我們可以類比理解
    思索和靜止
  • 25:59 - 26:02
    相對和絕對之間
    的關係
  • 26:12 - 26:16
    有一個方法可以理解
    三摩地的非概念性
  • 26:16 - 26:20
    那就是用黑洞來類比
  • 26:24 - 26:29
    在傳統理論中
    黑洞被描述為一個重力極強的空間
  • 26:29 - 26:33
    以至於光和所有物質都無法逃離
  • 26:33 - 26:38
    而新理論假定所有的物體
    從最小的微觀粒子
  • 26:38 - 26:45
    到大的宏觀構造,如星系
    在其中心都有一個黑洞或神秘的“奇點”
  • 26:45 - 26:46
    按這個新的理論
  • 26:46 - 26:53
    我們將那個無處不在的中心比作黑洞
  • 27:06 - 27:14
    在佛教的禪宗有許多詩詞和公案
    可以讓我們直接面對那個“無門之門”
  • 27:14 - 27:20
    只有穿過那個無門之門
    才能體悟三摩地
  • 27:23 - 27:29
    黑洞的“事件視界”是一個時空界限
    這個界限之內的事物
  • 27:29 - 27:32
    無法被界限之外的觀察者看到
  • 27:32 - 27:36
    也就是說
    “事件視界”之內發生的一切
  • 27:36 - 27:39
    對你來說都是未知
  • 27:39 - 27:44
    可以說黑洞的“事件視界”與無門之門非常類似
  • 27:44 - 27:48
    也就是“有我”和“無我”之間的臨界
  • 27:48 - 27:54
    一旦穿過“事件視界”
    就不再有“我”
  • 28:00 - 28:04
    在黑洞的中心就是一維的“奇點”
  • 28:04 - 28:09
    這個無窮小的點
    卻擁有無數個太陽的質量
  • 28:09 - 28:16
    雖然擁有無窮大的質量
    但它卻是比沙粒還要小得多的極小宇宙
  • 28:16 - 28:22
    “奇點”是超越時空概念的深奧存在
  • 28:29 - 28:34
    按照物理學理論
    那裡沒有運動,也不存在物質
  • 28:34 - 28:37
    總之,它不屬於知覺世界
  • 28:37 - 28:42
    但也不能簡單描述為靜止
  • 28:46 - 28:48
    它超越了運動和靜止
  • 28:48 - 28:52
    當你體悟到這個中心
    無處不在又並不存在
  • 28:53 - 28:55
    二元對立就消失了
  • 28:55 - 28:59
    即空即有、即生即滅
  • 29:05 - 29:11
    這個玄妙至極的中心點
    你可以稱之為“持續運動的靜止”
  • 29:11 - 29:13
    或“包含萬物的虛空”。
  • 29:13 - 29:21
    道家的老子曾說:
    “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 29:39 - 29:46
    作家和比較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
    描繪了一個輪迴的圖符
  • 29:46 - 29:51
    也屬於“永恆哲學”的一部分
    他稱之為“世界之軸”
  • 29:51 - 29:55
    即世界的中心點或最高的山峰
  • 29:55 - 30:02
    世界圍繞這個柱軸旋轉
    在這個點上運動和靜止共存
  • 30:02 - 30:11
    在這個中心長出一棵茂盛的開花之樹
    一棵聯結整個世界的菩提樹
  • 30:20 - 30:23
    就像一顆太陽被吸入黑洞
  • 30:23 - 30:29
    當你接近這個偉大的真相
    你的生命就開始圍繞它旋轉
  • 30:29 - 30:33
    “你”就開始消失
  • 30:39 - 30:45
    當你接近這個“本我”時
    自我架構可能會感到恐懼
  • 30:45 - 30:51
    大門的守護者會在那裡測試前行之人
  • 30:53 - 30:57
    你必須要心甘情願地面對你強烈的恐懼
  • 30:57 - 31:07
    同時接受你內在固有的力量
    為下意識的恐懼和隱藏著的美妙
    帶去光明
  • 31:13 - 31:18
    如果你的思維未被觸動
    如果“自我”不再反應
  • 31:18 - 31:23
    則無意識中生起的所有現象又隨之逝去
  • 31:23 - 31:29
    在整個精神旅途中
    此時是最需要信仰的時刻
  • 31:29 - 31:34
    這裡所說的信仰是什麼含義呢?
    信仰和信念不同
  • 31:34 - 31:41
    信念是在思維層面接受某種東西
    從而帶來安慰和確定
  • 31:41 - 31:46
    信念是用思維標記
    或控制某種體驗的方式
  • 31:46 - 31:53
    而信仰是保持完全放空的狀態
    接受無意識中生起的一切
  • 31:53 - 31:57
    信仰完全順從“奇點”的吸引
  • 31:57 - 32:07
    順從“自我”的消融或分解
    從而穿過無門之門
  • 32:38 - 32:42
    銀河系結構的演變取決於它黑洞的規模
  • 32:42 - 32:46
    就像你的演變也取決於你的“本我”--
  • 32:46 - 32:48
    “奇點”,也就是你的本性
  • 32:48 - 32:53
    我們看不到黑洞
    但是我們可以 從它周圍物體的運動方式
  • 32:53 - 32:58
    以及它影響物理世界的方式來認識它
  • 32:58 - 33:07
    同理我們看不到自己的本性
    “本我”不是某種東西,
    但我們可以觀察由它所引發的行為
  • 33:07 - 33:15
    就像禪宗的鈴木大師所言:
    『嚴格地說,沒有被啟發的人,只有被啟發的行為 』
  • 33:26 - 33:30
    我們看不到它
    只是因為眼睛看不到
  • 33:30 - 33:38
    我們看不到它
  • 33:38 - 33:40
    因為三摩地就像黑洞
  • 33:41 - 33:47
    非虛無,亦非物
    它是物與非物二元對立的消失
  • 33:47 - 33:55
    沒有門可以進入那個偉大的真相
  • 33:56 - 34:04
    但是卻又有無數條路通向那裡
    那些路——即正法,就像無止盡的螺旋
  • 34:05 - 34:11
    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沒人能穿過無門之門
  • 34:11 - 34:19
    思維從未明瞭如何進入
    也永遠不會明瞭
    既然沒人能穿過無門之門
  • 34:19 - 34:25
    就放下這個念頭吧
  • 34:43 - 34:47
    三摩地是無路之路,是金鑰匙
  • 34:47 - 35:09
    對自我架構的認同
    導致內在和外在的割裂
    而三摩地就是這種認同的終止
  • 35:15 - 35:21
    描述自我架構層級的模型有很多
    而且還在不斷演變之中
  • 35:21 - 35:25
    這裡我們將採用一種古老的模型
  • 35:25 - 35:30
    在《奧義書》中
    靈魂的外圍層級被稱為“能層”
  • 35:30 - 35:37
    一個“能層”就像一面鏡子、一層自我架構、
    一層面紗、或一層幻象
  • 35:37 - 35:44
    如果我們對其產生認同
    就會阻礙對真實本性的體悟
  • 35:51 - 35:59
    大多數人看到自己的倒影以後
    就相信那是真實的自己
  • 35:59 - 36:02
    有一層鏡子反射生理層——肉身
  • 36:02 - 36:08
    另一層鏡子反射思維層——思想、直覺和感知
  • 36:09 - 36:13
    再一層鏡子反射內在能量或生命之能
  • 36:13 - 36:16
    當向內觀照時即可察覺。
  • 36:16 - 36:19
    還有一層鏡子反射想像層,
  • 36:19 - 36:23
    這是更高級的思維或智慧層
  • 36:23 - 36:26
    還有超意識層或非二元極樂層
  • 36:26 - 36:30
    這是最靠近三摩地的一層
  • 36:37 - 36:43
    其實可以把“自我”分成無數層鏡子
    或不同的方面
  • 36:43 - 36:50
    它們是持續變化的
  • 36:50 - 36:57
    大多數人還沒體會到內在能量層
    更高級的思維層和非二元極樂層
  • 36:57 - 37:01
    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 37:01 - 37:07
    這些“能層”在反射你的生命
    但你卻看不到它們
  • 37:07 - 37:11
    甚至這些隱藏的鏡子比可見的鏡子反射得更多
  • 37:13 - 37:19
    它們不可見是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
    它們尚未被知覺完全照亮
  • 37:19 - 37:25
    就像因陀羅的寶珠網一樣
    鏡子互相反射
  • 37:25 - 37:30
    而影子又再次互相反射以至無窮
  • 37:30 - 37:35
    一個層面的變化
    會導致所有層面的同時變化
  • 37:42 - 37:49
    一些鏡子會被留在陰影中
    直到我們有幸遇到一位高明的導師
  • 37:49 - 37:51
    來幫助我們照亮它們
  • 37:51 - 37:55
    其實我們並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些什麼
  • 37:55 - 37:59
    現在想像打碎所有的鏡子
  • 38:03 - 38:06
    沒有鏡子再來反射你的“自我”
  • 38:06 - 38:11
    這時你在哪裡?
  • 38:14 - 38:18
    當意識變得靜止
    鏡子也就不再反射
  • 38:18 - 38:21
    不再有主體和客體
  • 38:21 - 38:26
    但是不要錯把這種原始狀態
    當做虛無或昏迷
  • 38:26 - 38:31
    “本我”並非無物
    但也並非空無一物
  • 38:47 - 38:52
    “本源”並非某物
    而是“空性”或靜止本身
  • 38:52 - 38:56
    空生萬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38:56 - 38:59
    這個本源是萬物的發源地
  • 38:59 - 39:03
    孕育著一切可能性
  • 39:41 - 39:47
    三摩地是“非個人意識”的覺醒
    就像你做了一個夢
  • 39:47 - 39:52
    醒來之後意識到夢中的一切
    其實就在腦海裡
  • 39:52 - 39:56
    體悟到三摩地時
    就像意識到世上的一切
  • 39:56 - 40:01
    都發生在一層一層的能量和知覺中
  • 40:01 - 40:04
    就像鏡中之鏡
    夢中之夢
  • 40:04 - 40:11
    你所認為的那個你
    既是夢中人,又是做夢人
  • 40:33 - 40:38
    讓我們在影片中所說的一切都隨風而逝吧
  • 40:38 - 40:40
    不要用思維去抓取它
  • 40:40 - 40:45
    靈魂正在做夢
    而你就是那夢中人
  • 40:49 - 40:57
    這個夢就是變化著的一切
    但也並非無法體悟到恆常不變的真相
  • 41:08 - 41:13
    這個體悟不能用局限的自我思維
    去理解
  • 41:22 - 41:28
    當我們從“無餘涅槃”中返回,
    鏡子又開始反射
  • 41:28 - 41:35
    現在你就能體悟到
    你所生存的世界 其實就是你自己
  • 41:36 - 41:40
    但並非那個臨時反射出來的局限的你,
  • 41:40 - 41:46
    而是那個已經體悟到
    “真實本性是萬物起源”的你
  • 41:46 - 41:49
    這個高層級智慧、本源
  • 41:49 - 41:54
    般若或真知
    就從三摩地中誕生
  • 41:54 - 41:59
    按《約伯記》所言
    智慧來自於空性
  • 41:59 - 42:03
    這裡所說的智慧
    既無窮小又包含萬物
  • 42:04 - 42:10
    它非常難理解
    除非能在鏡子的宮殿中反射出某種形相
  • 42:10 - 42:14
    這個鏡子的宮殿,或稱之為“悟覺輪”
  • 42:14 - 42:18
    就像高層級智慧創造的一個子宮
  • 42:18 - 42:23
    使萌芽的“神之靈”孕育成形
  • 42:36 - 42:44
    [音樂]
    Indiajiva
    《Abwoon d'bashmaya》
  • 43:07 - 43:11
    鏡子或思維的存在並不是問題
  • 43:14 - 43:20
    恰恰相反,
    人類的錯誤或偏差是我們認同於它
  • 43:22 - 43:27
    這種迷失或對局限性自我的認同,
    就是幻象
  • 43:32 - 43:37
    瑜伽派教義說
    要想體悟三摩地,必須觀察冥想對象
  • 43:38 - 43:44
    直到它消失
    直到你消失於它或它消失於你
  • 43:48 - 43:53
    雖然不同文化體係
    對三摩地的語言表達不同
  • 43:53 - 43:58
    但從根本上
    都指向自我認同和自我思維的終止
  • 43:58 - 44:02
    佛陀總是用否定類的術語教導我們
  • 44:02 - 44:08
    他教導我們直接觀照自我架構的運行
    他沒有說三摩地是什麼
  • 44:08 - 44:11
    只說那是苦的盡頭
  • 44:11 - 44:16
    在“吠檀多不二論”中
    有一個術語“neti neti”
  • 44:16 - 44:19
    意思就是“非此非彼”
  • 44:19 - 44:22
    在自我覺醒之路上前行的人們
  • 44:22 - 44:26
    要想探求他們的真實本性或梵心的本質
  • 44:26 - 44:30
    首先要明白自己不是什麼
  • 44:42 - 44:49
    基督教中也有類似的方式,
    聖特蕾莎描述了一種否定性的祈禱方式
  • 44:49 - 44:52
    安靜的祈禱、屈從和聯結
  • 44:52 - 44:56
    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方法
  • 45:03 - 45:08
    通過這個逐漸剝離的過程
    放下所有非永恆的東西
  • 45:08 - 45:14
    所有變化的東西, 比如思維、自我建構和所有現象
  • 45:14 - 45:17
    包括“自我”的隱藏層級
  • 45:17 - 45:24
    潛意識必須變得清澈透明
    才能反射那個唯一的本源
  • 45:24 - 45:30
    如果潛意識中有一些深層認知或“自我” 仍然在起作用
  • 45:30 - 45:37
    那麼我們的生命就依然
    被鎖在包含未知“自我”的隱藏迷宮中
  • 45:47 - 45:54
    當“自我”的所有層級都顯露出其空性
    才能從“自我”中解脫出來
  • 45:54 - 45:59
    從所有概念中解脫出來
  • 46:03 - 46:10
    你探尋之路的轉折點
    就是當你體悟到你不知道自己誰的時候
  • 46:15 - 46:19
    是誰在呼吸?是誰在品嚐?
  • 46:19 - 46:25
    是誰在吟頌,行禮,跳舞,爬山?
    是誰在體驗?
  • 46:25 - 46:29
    是誰在觀察?
  • 46:40 - 46:47
    在你一開始探尋是誰在觀察的時候
    只會看到虛幻的“自我”
  • 46:47 - 46:52
    但是如果你堅持不懈
    它就會讓路
  • 46:54 - 47:00
    要直接探尋是誰或是什麼在體驗
  • 47:00 - 47:10
    要毫不動搖,尖銳有力,深入探尋,全力以赴
  • 47:11 - 47:19
    [音樂] "走吧,走吧,遠遠超越,完全超越覺醒之源。”
  • 47:47 - 47:54
    並不存在一個“自我”可以覺醒
    並不存在一個“你”可以覺醒
  • 47:54 - 48:01
    你只是從一個分裂的自我幻像中醒來
    從一個局限的“你”的夢中醒來
  • 48:01 - 48:03
    談論是毫無意義的
  • 48:03 - 48:09
    必須確切地終止“自我” 才能直接體悟那是什麼
  • 48:09 - 48:12
    一旦體悟到了
    就沒什麼能夠談論了
  • 48:13 - 48:17
    因為當你一開口
    就又回到思維層面了
  • 48:17 - 48:22
    其實我已經說得太多了
  • 48:39 - 48:45
    我們一般有三種意識狀態: 醒著、夢境、熟睡
  • 48:45 - 48:51
    三摩地有時被稱為意識的第四種狀態:基態
  • 48:51 - 48:56
    這是一種根本的覺醒
    可以持續地保持在當下
  • 48:56 - 49:05
    並與其它意識狀態並行
    在吠檀多哲學中,這被稱為“圖力亞”
  • 49:10 - 49:16
    圖里亞的其它叫法有 “基督意識”、“克利須那意識”
  • 49:16 - 49:18
    “佛性”或“霎哈嘉三摩地”
  • 49:18 - 49:26
    在霎哈嘉三摩地中
    “本我”始終保持在當下
    人類所有的潛能都得到充分開發
  • 49:26 - 49:32
    在持續變化的現象螺旋的中心
    寂靜狀態恆常不變
  • 49:35 - 49:46
    思想、感情、感覺和能量在它周圍旋轉
  • 49:46 - 49:55
    無論你處於活動狀態或冥想狀態, “寂靜”或“本我”都保持不變
  • 49:55 - 50:02
    即便在我們熟睡當中, “本我”依然能清醒地保持在當下;
  • 50:02 - 50:11
    即便意識的狀態轉變了,
  • 50:11 - 50:19
    “本我”的覺知卻不來不去。
  • 50:20 - 50:23
    這就是瑜伽睡眠
  • 50:23 - 50:30
    在《希伯來聖經》或《舊約全書》的雅歌或所羅門之歌中這樣唱道:
  • 50:30 - 50:37
    “我雖入睡,心卻清醒”
    對這種永恆的客觀性覺知的體悟
  • 50:37 - 50:41
    在基督的言論中即有體現
    他曾說:
  • 50:41 - 50:48
    “在亞伯拉罕降臨之前,我已存在”
  • 50:56 - 51:08
    這種覺知之光穿透了無數面紗、無數形相
  • 51:15 - 51:21
    在一開始,它像一團微弱的火焰
    在你內心最深處生起
  • 51:21 - 51:27
    陽性能量開始滲入知覺
    順從或開放於陰性能量
  • 51:27 - 51:31
    它脆弱,易逝,
    你必須非常小心地保護它
  • 51:31 - 51:35
    讓它存活,直到成熟
  • 51:43 - 51:47
    三摩地既是一種永恆的意識狀態
  • 51:47 - 51:54
    又是變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
    是不斷生長的有機體
  • 52:03 - 52:09
    當你花越來越多的時間
    在三摩地中, 在當下,在永恆中
  • 52:09 - 52:18
    你也會得到內心和靈魂更多的指引
    而減少來自局限性“自我”的干擾
  • 52:28 - 52:35
    這就是如何擺脫低層次意識
    如何擺脫病態想法
  • 52:38 - 52:41
    此時你內在的運行路線改變了
  • 52:41 - 52:47
    能量已不在舊有的局限性架構中
    無意識地流動
  • 52:47 - 52:48
    換句話說
  • 52:48 - 53:06
    你已經不再認同於
    自我架構和虛幻的外部世界
  • 53:10 - 53:16
    要體悟三摩地需要非常努力
    讓“自我”完全屈服
  • 53:16 - 53:18
    屈服得如此徹底
  • 53:18 - 53:25
    只剩下心靈深處的全部能量在努力
    這是一種努力和屈從、陰和陽的平衡
  • 53:26 - 53:33
    是一種毫不費力的努力
  • 53:47 - 53:52
    印度神秘主義者和瑜伽修行者羅摩克里希那曾說:
  • 53:52 - 53:59
    “不要去尋找光明
    除非你能像頭髮著火的人試圖尋找水塘”
  • 54:02 - 54:05
    你要調動全部能量去探尋
  • 54:06 - 54:11
    在超越自我的練習中, 需要巨大的勇氣、警覺和毅力
  • 54:11 - 54:18
    來讓覺醒的萌芽存活
    而不掉回舊有的模式中
  • 54:24 - 54:28
    你要心甘情願地對抗“自我”的重現
  • 54:28 - 54:34
    對抗思維矩陣
    強有力的碾壓和永無止盡的輪迴
  • 54:34 - 54:42
    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行為
    都必須用來體悟本源
  • 54:42 - 54:50
    體悟三摩地不是靠努力,但也不是毫不努力
    放下努力和不努力,
  • 54:50 - 54:53
    因為這只是思維中的二元對立
  • 54:53 - 54:58
    真正體悟三摩地如此簡單,如此唯一
  • 54:58 - 55:02
    但我們總是通過二元化的語言將它曲解。
  • 55:02 - 55:06
    原始的知覺只有一種
  • 55:06 - 55:14
    它永遠處於覺醒狀態
    但卻被層層的思維掩蓋
  • 55:21 - 55:26
    就像太陽藏在雲層之後
    當思維被層層剝離
  • 55:26 - 55:30
    本性就會顯露
  • 55:33 - 55:38
    每剝離一層思維
    就呈現一種不同的三摩地
  • 55:38 - 55:43
    外界現象和體驗紛繁多變,名相各異
  • 55:55 - 56:03
    但三摩地如此簡單
    以至於當別人告訴你
    它是什麼和怎樣體悟它時
  • 56:03 - 56:05
    你的思維總是漏掉它
  • 56:05 - 56:12
    其實三摩地不簡單也不困難
    這些都是思維造作出來的
  • 56:12 - 56:16
    沒有了思維也就沒有了這些問題
  • 56:16 - 56:25
    在體悟它之前,需要先停止思維
    它根本不需要產生
  • 56:37 - 56:41
    關於三摩地最精準的指導
    或許就在這句話當中:
  • 56:42 - 56:53
    “保持寂靜和覺知”
  • 56:59 - 57:05
    我們如何用文字和圖像表達寂靜?
    我們如何用噪音來表達安靜?
  • 57:05 - 57:10
    這部影片並非將三摩地
    作為一個知識概念來談論
  • 57:10 - 57:15
    而是從根本上號召“無為”,號召冥想
  • 57:15 - 57:23
    號召內在的安靜和祈禱,號召“停止”
  • 57:38 - 57:44
    停止極端自我思維所驅動的一切
  • 57:46 - 57:50
    保持寂靜和覺知
  • 57:54 - 57:58
    沒人能告訴你寂靜當中會浮現什麼?
  • 57:58 - 58:04
    你只需要聽從召喚,隨心而動
  • 58:21 - 58:27
    就像喚起了古老的回憶, 靈魂醒來,憶起了自己
  • 58:27 - 58:31
    它曾是睡覺的旅客,但現在“空性”醒來
  • 58:31 - 58:37
    體悟到自己就是所有的一切
  • 58:43 - 58:49
    你不能指望局限的自我思維 想像出三摩地是什麼
  • 58:49 - 58:56
    就像你無法跟一位盲人解釋顏色是什麼
    你的思維無法知曉
  • 58:56 - 59:02
    它無法憑空捏造
    要體悟三摩地就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
  • 59:02 - 59:08
    不是去看割裂的事物
    而是要認出那個幻想者
  • 59:15 - 59:20
    聖方濟曾說:“你所尋找的,也正是尋找者”
  • 59:20 - 59:25
    一旦你見過了月亮,就可以通過倒影認出它來。
  • 59:25 - 59:34
    “真我”一直就在那裡,它無處不在
    但你卻沒有體悟到它的存在。
  • 59:43 - 59:49
    由於“真我”超越思維和感官
    所以當你學會辨識和順從時
  • 59:49 - 60:07
    就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體驗到奇蹟
    我們變成了“奇蹟”
  • 60:08 - 60:15
    不要試圖從慾望中解脫
    因為想要從慾望中解脫,也是一種慾望
  • 60:16 - 60:25
    你不要試圖變得寂靜,
    因為你所做的努力本就是一種運動
  • 60:26 - 60:30
    要明白,寂靜本就在那裡。
  • 60:30 - 60:33
    保持寂靜和覺知
  • 60:38 - 60:45
    當放下所有的選擇,本源就會顯露, 但不要執著於本源。
  • 60:45 - 60:52
    偉大的真相——道,不是一也不是二
    馬哈希尊者曾說:
  • 60:52 - 61:02
    “真我”只有一種, 如果受到限制就變成”自我“
    如果不受限制,就是無窮和偉大的真相。
  • 61:16 - 61:21
    如果你相信了別人所說的,就已經錯過了它
  • 61:21 - 61:27
    如果不相信,你也錯過了它
    信和不信只是思維層面的運作
  • 61:28 - 61:33
    的確需要一種認知
    但如果你進入自己的探尋之路
  • 61:33 - 61:37
    檢視自己的各個方面,找出是誰在探尋
  • 61:37 - 61:44
    如果你願意遵從
    “不是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志在引領”這個原則
  • 61:44 - 61:47
    如果你願意超越所有認知
  • 61:47 - 61:55
    那麼你就能體悟到我想要告訴你的
    只有那時你才能親自體會到
  • 61:55 - 62:03
    僅僅只是存在
    就蘊含深邃的奧妙和無窮的美麗
  • 62:08 - 62:14
    生命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
    在你內心深處的寂靜當中
  • 62:14 - 62:17
    有一些神聖的、高深莫測的東西
  • 62:17 - 62:29
    超乎概念,超乎信條
    超乎局限性思維和所有選擇
  • 62:33 - 62:40
    它不是通過技巧、儀式或練習而獲得
    無所謂“如何”得到它。
  • 62:40 - 62:51
    沒有方法,沒有通向那條道路的道路
  • 62:53 - 62:55
    就像禪宗所說
  • 62:55 - 62:59
    只是去發覺你出生之前的本來面目
  • 62:59 - 63:06
    並非要給自己增加某種東西
    而是要成為一束光照亮你自己
  • 63:06 - 63:17
    驅散“自我”的迷失
    只有在那個超乎名相的神秘之處休憩
  • 63:20 - 63:24
    生命才能夠獲得圓滿
  • 63:24 - 63:30
    內心才能夠永久安寧。
  • 64:04 - 64:08
    【音樂】
    Om Shreem Lakshmi
Title:
Samadhi Part 2 (It's Not What You Think)
Description: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Awaken the World
Project:
01 -Samadhi Film Series
Duration:
01:10:26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