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付費機制:學術買辦巨牆(CC BY 4.0)

  • 0:19 - 0:22
    歡迎收聽"事態現況“
    我是Frank Stasio
  • 0:22 - 0:25
    成千上萬學術研究由政府資助
  • 0:25 - 0:30
    公眾想獲得這些研究結果
    卻常被昂貴的付費機制阻擋在外
  • 0:30 - 0:32
    某些學術出版公司的銷售利潤
  • 0:32 - 0:35
    還超越沃爾瑪(美國最大連鎖超市)
    谷歌、蘋果等公司
  • 0:36 - 0:39
    學術界正發起運動扭轉現況
  • 0:45 - 0:46
    付費巨牆
    學術商業體系
  • 0:47 - 0:50
    大學的任務是教育大眾
  • 0:50 - 0:57
    沒有道理阻止公眾獲取大學生產的知識
  • 0:54 - 1:00
    {\a4}Aria Chernik
    {\a4}杜克大學開源教育、研究及創新中心主任
  • 0:57 - 1:03
    這種機制的存在只為了獲取金錢與權力
  • 1:03 - 1:08
    還有少數人的既得利益
    這正是我們目前要推倒的高牆
  • 1:08 - 1:11
    很多錢?
    非常非常多錢!
  • 1:12 - 1:17
    這是筆巨大的生意
    有數十億美金
  • 1:18 - 1:22
    學術出版業一年產值高達25.2億美元
  • 1:22 - 1:24
    像這本由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的Biomaterials
  • 1:24 - 1:29
    學術機構每年要花10,702美元訂閱數位版
  • 1:29 - 1:32
    值得花這麼多錢嗎?
    這是一言難盡的問題
  • 1:32 - 1:38
    1995年的富比士雜誌預言學術出版業
    將成為網際網路興起的頭號受害者
  • 1:38 - 1:43
    學術不斷進步
    數位傳播有可能導致學術期刊收入減少
  • 1:44 - 1:47
    但23年後的今天
    這預言沒有成真
  • 1:47 - 1:50
    我覺得我們能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
  • 1:48 - 1:54
    {\a4}Jason Steinhauer
    {\a4}維拉諾瓦大學拉佩吉公益史研究中心主任
  • 1:50 - 1:52
    就是人類真的不擅長預測未來
  • 1:52 - 1:55
    但是媒體很愛炒作這種話題
  • 1:56 - 1:59
    然後閱聽大眾又很愛看這種報導
  • 2:00 - 2:01
    [很抱歉]
  • 2:01 - 2:04
    [您沒有獲取這份文件的憑證]
  • 2:04 - 2:07
    [請參考網頁下方的付費方案]
  • 2:12 - 2:17
    學術出版業每年的投資報酬率(profit margin)
    大約是35%到40%
  • 2:17 - 2:19
    與其他大型企業一起比較的話
  • 2:19 - 2:21
    沃爾瑪的投資報酬率大約是3%
  • 2:19 - 2:26
    {\a4}Karla Cosgriff
    {\a4}電化學學會發展部主任
  • 2:22 - 2:25
    很多人認為沃爾瑪是間是邪惡的大公司
  • 2:25 - 2:28
    但是他們的投資報酬率不到學術出版的十分之一
  • 2:28 - 2:32
    光看數字我就可以改口說
  • 2:32 - 2:36
    與其他產業的巨頭相比
    沃爾瑪其實沒那麼糟糕
  • 2:36 - 2:40
    美國銀行的投資報酬率約21%
    豐田汽車大約12%
  • 2:40 - 2:46
    如果一間公司的投資遠少於消費者的支出
  • 2:47 - 2:51
    他們憑什麼擁有如此高的投資報酬率?
  • 2:51 - 2:56
    (導演)就你所知有什麼公司每年會有32%~35%的投資報酬率
  • 2:53 - 2:58
    {\a4}Kamran Naim
    {\a4}史丹福大學博士候選人
  • 2:56 - 3:01
    老實說我從未聽過哪家公司有這麼大的獲利率
  • 3:02 - 3:10
    以一般商業體系的企業規模來說
    如此高的投資報酬率代表這是個獨占事業
  • 3:06 - 3:10
    {\a4}Darius Cuplinskas
    {\a4}開放社會基金會 資訊專案總監
  • 3:10 - 3:15
    即使不在學術界的人不需要讀這麼多學術論文
  • 3:10 - 3:16
    {\a4}Nathan Hall
    {\a4}麥基爾大學教授 推特帳號@AcademicsSay管理員
  • 3:15 - 3:18
    也不覺得這些論文有什麼用
    每個人還是必須為付費論文買單
  • 3:18 - 3:23
    你繳稅給政府
    政府補助大學
  • 3:23 - 3:28
    大學提供經費給圖書館
    支付學術出版商訂閱費
  • 3:28 - 3:32
    期刊出版商都會拿走你的錢
  • 3:32 - 3:35
    不論你還是我都一樣
    每個人都要出錢支持這個機制
  • 3:35 - 3:38
    而最大受益者就是學術出版商
  • 3:38 - 3:40
    做生意獲利是天經地義
  • 3:40 - 3:43
    但是為什麼學術期刊的出版公司
  • 3:43 - 3:46
    可以比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有更多獲利
  • 3:47 - 3:50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們不必付生產者任何酬勞
  • 3:49 - 3:56
    {\a4}John R. Adler
    {\a4}史丹福大學神經外科醫師、教授 醫學期刊Cureus創辦者與總經理
  • 3:50 - 3:54
    我想不出有什麼產業
    可以完全無視生產者的貢獻
  • 3:54 - 3:59
    學術論文的生產者像是論文作者、評審者
    大家都是做功德的?
  • 3:59 - 4:04
    學術出版業在許多方面的利潤都是首屈一指
  • 4:04 - 4:09
    這幾年我持續觀察他們和臉書之類的科技公司
    我終於了解一個事實
  • 4:09 - 4:13
    只以企業營收來說
    學術出版業和軟體巨人同樣成功
  • 4:13 - 4:16
    當然
    臉書公司的成功無遠弗屆
  • 4:16 - 4:19
    過去五到十年幾乎沒有比它更成功的企業
  • 4:19 - 4:23
    學術出版太有利可圖
  • 4:23 - 4:28
    經營者也不用在乎這個世界如何變化
  • 4:29 - 4:35
    有個企業的獲利率比谷歌高35%
    其實指向一個更根本的原因
  • 4:31 - 4:38
    {\a4}Richard Price
    {\a4}學術社群平台Academic.edu創辨人
  • 4:35 - 4:39
    高獲利純粹是議價優勢造成的
  • 4:39 - 4:47
    愛思唯爾有獨家的數位論文平台
    賣給大學的內容服務是一整套的
  • 4:47 - 4:50
    這跟去超級市場購物不一樣
  • 4:50 - 4:54
    買瓶啤酒可以讓你挑三揀四
  • 4:54 - 4:56
    圖書館不能對出版公司這樣說
  • 4:56 - 5:00
    "你們的論文太貴了
    我們明年要訂閱另一家"
  • 5:00 - 5:02
    老師學生做研究都需要他們的產品
  • 5:02 - 5:08
    而且多數大學都有能力負擔昂貴的服務
  • 5:08 - 5:11
    很少有大學會拒絕出版公司的報價
  • 5:11 - 5:15
    就算有也只是做做樣子
    因為老師學生都要讀最新的論文
  • 5:16 - 5:18
    這讓出版公司有恃無恐
  • 5:18 - 5:20
    學術出版市場的問題是這樣的
  • 5:19 - 5:25
    {\a4}Stuart Shieber
    {\a4}哈佛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
  • 5:20 - 5:24
    這種市場體現了所謂的「道德風險」
  • 5:24 - 5:28
    這是經濟學名詞
    與平常談的道德完全無關
  • 5:28 - 5:33
    道德風險是說買進的商品不符合消費者的目的
    購買者可能因此承擔的損失
  • 5:33 - 5:36
    那麼什麼是傳統出版市場的商品?
  • 5:36 - 5:39
    就是取得出版物件的權限
  • 5:39 - 5:41
    像我一樣想閱讀論文的人都是消費者
  • 5:41 - 5:45
    但是並不是由我自己購買期刊
  • 5:45 - 5:51
    而是由哈佛大學圖書館花大錢訂閱上萬種期刊
  • 5:51 - 5:59
    所以我對訂閱這些期刊的費用無感
    因為不是由我付帳
  • 5:59 - 6:00
    的確,必須有人出錢
  • 6:00 - 6:06
    {\a4}Heather Joseph
    {\a4}學術出版與研究資源共享聯盟(SPARC)執行經理
  • 6:00 - 6:06
    學術期刊出版是年收入一百億美元的產業
  • 6:06 - 6:10
    這絕對不是能等閒視之的龐大金額
  • 6:10 - 6:18
    你會想獲利如此龐大的公司
    能不能回饋學術界
  • 6:18 - 6:22
    他們會支持更多科學研究嗎?
    他們會更支持大學嗎?
  • 6:22 - 6:27
    像是聘用更多研究人員、教師
    減輕大學的支出等等
  • 6:27 - 6:34
    會有人指出這些財務問題
    透露出這個與學術界習習相關的商業模式
  • 6:34 - 6:37
    想維持與學術界的關係卻不一致的徵兆
  • 6:38 - 6:49
    學術發展和出版公司的利潤有何關係
    並不是特別被重視的議題
  • 6:39 - 6:46
    {\a4}István Rév
    {\a4}布達佩斯中歐大學教授
  • 6:50 - 6:58
    多人關心的是不斷上漲的大學學費
  • 6:58 - 7:00
    當然這也是導致學費上漲的原因之一
  • 7:00 - 7:04
    不該只看出版公司利潤太高的問題
  • 7:04 - 7:10
    也不能當這只是學術圈內部的事情
  • 7:10 - 7:14
    應該將這個現象視為根本的社會問題之一
  • 7:14 - 7:17
    如此下去人類社會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 7:17 - 7:21
    學術期刊價格漲幅已經超過通貨膨脹水準
  • 7:18 - 7:25
    {\a4}Peter Suber
    {\a4}哈佛大學學術交流辦公室主任
  • 7:21 - 7:24
    也遠超過圖書館預算的成長幅度
  • 7:24 - 7:26
    這不是近幾年的事
    而是數十年慢慢地變化
  • 7:26 - 7:29
    現在已演變成一場災難
  • 7:29 - 7:31
    十小時前Anthem學院宣布倒閉關門
  • 7:31 - 7:34
    Saint Joseph 學院即將停止招生
  • 7:34 - 7:37
    Dowling學院因債務問題突然宣佈倒閉
  • 7:37 - 7:40
    無預警關校導致該校教師失業
  • 7:40 - 7:43
    連帶數千名學生急著轉學
  • 7:43 - 7:51
    絕大多數學者未曾認真了解學術交流的真正代價
  • 7:43 - 7:49
    {\a4}Martin R. Kalfatovic
    {\a4}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副館長
  • 7:51 - 7:54
    圖書館的預算最能反映這代價有多高
  • 7:54 - 8:01
    圖書館經常要向高層爭取經費
    支付一系列期刊不斷增加的訂閱費用
  • 8:01 - 8:04
    特別是科學、工程技術、醫學領域
  • 8:04 - 8:10
    這些領域增加的論文數量最多
    出版商不斷提出各種漲價的理由
  • 8:10 - 8:14
    期刊價格持續上漲
    合法論文越來越難以取得
  • 8:14 - 8:17
    付費高牆阻礙研究活動的事層出不窮
  • 8:18 - 8:20
    你碰過要付費的論文?
    當然
  • 8:20 - 8:22
    我經驗無數次了
  • 8:22 - 8:24
    我常遇到要求付費的文章
  • 8:24 - 8:27
    妳遇過無法下載的論文?
    那還用說
  • 8:27 - 8:28
    我當然碰過
  • 8:28 - 8:30
    數不清了
    待會就會碰到吧
  • 8:30 - 8:33
    我要是學生的話一定有這種經驗
  • 8:33 - 8:34
    我經驗太多次了
  • 8:35 - 8:38
    有何感想?
    有夠沮喪的
  • 8:38 - 8:42
    學生獲得碩士學位畢業之後
  • 8:40 - 8:47
    {\a4}Lars Bjørnshauge
    {\a4}開放取用期刊目錄(DOAJ)董事總經理
  • 8:42 - 8:44
    到外面公司上班有時要找最新資料
  • 8:44 - 8:46
    但是他們很快會發現
  • 8:46 - 8:51
    他們無法輕易取得想參考的研究成果
  • 8:51 - 8:55
    因為他們不再是校內人員
  • 8:56 - 8:58
    他們跑來找我求助
  • 8:58 - 9:05
    我只能跟他們說
    圖書館的立場很尷尬
  • 9:05 - 9:09
    我們必須封鎖非正式教職員生
  • 9:09 - 9:13
    自由取得公家補助的研究成果
  • 9:13 - 9:18
    這完全違背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的使命
  • 9:18 - 9:20
    這種做法真是讓人無法置信
  • 9:20 - 9:22
    能說說你自己的事嗎?
  • 9:22 - 9:24
    我叫Dwight Parker
  • 9:24 - 9:29
    我正在攻讀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
  • 9:27 - 9:33
    {\a4}Dwight Parker
    {\a4}福特汽車維吉尼亞州"戰地門市"銷售員
  • 9:29 - 9:32
    不過目前正在休學中
  • 9:32 - 9:33
    現在是汽車銷售員
  • 9:33 - 9:37
    我還在學時
    能從學校獲取很多資源
  • 9:37 - 9:40
    不過離開學校之後
  • 9:40 - 9:42
    你就不能再獲取那些資源
  • 9:42 - 9:44
    至少我不能用啦
  • 9:44 - 9:50
    許多教育心理學研究都是政府資助的
  • 9:50 - 9:53
    研究成果都是民脂民膏
  • 9:53 - 9:56
    學術出版商卻反過來要收費
    簡直匪夷所思
  • 9:56 - 9:58
    匪夷所思呀
    沒錯
  • 9:58 - 10:00
    更別提那些研究都關係公眾福祉
  • 10:00 - 10:02
    像這樣的學術研究成果
  • 10:02 - 10:05
    我應該能無條件取得才對
  • 10:05 - 10:11
    不必花79.99美金去買
  • 10:11 - 10:13
    或是去賣車
  • 10:14 - 10:16
    即使有這麼酷的車可賣
  • 10:19 - 10:23
    我去艾思唯爾上班的話就買得起這部車
  • 10:23 - 10:25
    或者這裡的任何一部
    我是想說...
  • 10:25 - 10:29
    你們正在採訪的這件事
    我只能說...
  • 10:29 - 10:34
    有聽過「有錢能使鬼推磨」吧
  • 10:34 - 10:37
    這些出版公司賺了錢,操控政府
    所有人都擺脫不了
  • 10:37 - 10:40
    整個學術界已經集體迷失
    老實說,已經迷失很久了
  • 10:40 - 10:43
    我太太有肺栓塞
  • 10:41 - 10:48
    {\a4}Tom Callaway
    {\a4}小紅帽公司 大學推廣專員
  • 10:43 - 10:44
    醫生找不出病因
  • 10:44 - 10:48
    目前仍不確定她為何會肺栓塞
  • 10:48 - 10:52
    可能有許多原因
    所以我開始自己上網找答案
  • 10:52 - 10:55
    首先就是上網尋找相關研究資訊
  • 10:55 - 10:57
    但馬上遇到好多有關肺栓塞的研究論文都要付費
  • 10:58 - 11:06
    而我負擔不了購買一堆可能與我太太情況有關
    也許無關的研究論文所有費用
  • 11:06 - 11:08
    這些論文也許有關
    也或許無關
  • 11:08 - 11:10
    因為付費機制沒有足夠資訊讓我分辨
  • 11:11 - 11:14
    搞不好其中就有能救我太太的資訊
  • 11:14 - 11:19
    學術研究是為了解決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所遭遇的問題
  • 11:15 - 11:22
    {\a4}Cable Green
    {\a4}創用CC 開放教育主持人
  • 11:19 - 11:20
    像是如何治療疾病
  • 11:20 - 11:23
    淨化飲用水
  • 11:23 - 11:26
    消除貧窮
  • 11:26 - 11:32
    還有完全根除某些疾病等
  • 11:32 - 11:36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必須確保人人都能獲取這些研究資源
  • 11:36 - 11:40
    不只是富裕國家
    也不只是有博士學位的人
  • 11:40 - 11:42
    而是人人都能閱讀這些研究成果
  • 11:43 - 11:46
    思考然後貢獻想法
  • 11:46 - 11:49
    如果大多數人無法獲取這些研究資源
  • 11:49 - 11:52
    成功解決某個大問題的機會就非常低
  • 11:52 - 11:56
    學術出版商促進學術交流已經有好幾世紀的歷史
  • 11:53 - 11:58
    {\a4}Jake Orlowitz
    {\a4}維基百科總主持人
  • 11:56 - 11:58
    就這方面來說
    他們很重要
  • 11:58 - 12:03
    但同時,全球多數人
  • 12:03 - 12:08
    無法自由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 12:08 - 12:16
    像是科學、醫學、文化、科技以及環境科學
  • 12:16 - 12:23
    我們正面臨想要更了解這世界
    卻不能取得有關這世界的最新知識
  • 12:23 - 12:26
    就此而言,滿可悲的
  • 12:26 - 12:31
    西方大學能提供學校圖書館大筆經費
  • 12:27 - 12:34
    {\a4}Roshan Kumar Karn
    {\a4}尼泊爾執業醫師
  • 12:31 - 12:33
    也就是說
  • 12:33 - 12:38
    這些大學有能力訂購期刊
    讓他們的學生能取得論文
  • 12:38 - 12:42
    但是開發中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就真的很窮
  • 12:42 - 12:48
    沒有大學的支持
    想做研究得自食其力
  • 12:48 - 12:51
    就算是和教師或教授談
  • 12:51 - 12:54
    也會聽到他們說
    「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 12:54 - 12:56
    你也是一樣」
  • 12:56 - 13:00
    我們只能接受現實
    也不期望具體的改變
  • 13:00 - 13:04
    我專攻的是基礎物理學
  • 13:04 - 13:06
    主題是特殊相對論
  • 13:05 - 13:13
    {\a4}Arturo Sanchez Pineda
    {\a4}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超環面儀器實驗公開資料管理員
  • 13:06 - 13:11
    這個領域許多論文必須付費才能取得
  • 13:11 - 13:14
    老實說我從未付費取得論文
  • 13:15 - 13:19
    尤其是委內瑞拉現在的經濟這麼糟
    很不幸地 甚至會更糟
  • 13:19 - 13:20
    如果我還在那裡唸書
  • 13:20 - 13:25
    恐怕還是得拿出信用卡付費購買
  • 13:26 - 13:29
    論文難以取得的現實
    催生了一股運動
  • 13:29 - 13:31
    這就是「開放取用」
  • 13:33 - 13:39
    簡單的說
    「開放取用」就是自由且無負擔地獲取資訊
  • 13:34 - 13:40
    {\a4}Amy Brand
    {\a4}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經理
  • 13:40 - 13:43
    直接了當的說
    就是資訊的民主化
  • 13:43 - 13:46
    目的是消除資訊落差並促進平等
  • 13:46 - 13:50
    全世界的學者如果都能取用所有研究資訊
  • 13:47 - 13:53
    {\a4}Mark Hahnel
    {\a4}學術資源共享平台Figshare首席執行長
  • 13:50 - 13:52
    就有機會做出比目前最頂尖的成果更好的事物
  • 13:53 - 13:56
    搞不好這一代最聰明的人
  • 13:56 - 13:59
    是住在像中非共和國這種無法取得任何資訊的地方
  • 14:00 - 14:05
    像這樣的人如何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
    讓人類知識再往前邁進?
  • 14:05 - 14:08
    我認為這是為何要推動「開放取用」的根本原因
  • 14:08 - 14:12
    讓任何想要知道最新知識的人
  • 14:12 - 14:15
    能獲取資訊並推動知識進步
  • 14:15 - 14:20
    我肯定開放取用推動者的熱情
  • 14:16 - 14:23
    {\a4}Rick Anderson
    {\a4}猶他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 14:21 - 14:23
    我更關切的是
  • 14:23 - 14:26
    熱衷推動開放取用的人士
  • 14:26 - 14:30
    沒有謹慎評估開放取用所需付出的代價
  • 14:30 - 14:32
    是不是和帶來的好處一樣多
  • 14:32 - 14:36
    我也關切如果開放取用運動變成一種信仰
  • 14:36 - 14:38
    或者不可抵觸的價值觀
  • 14:38 - 14:44
    像是何時何地都要愛護的價值
  • 14:44 - 14:51
    如果我們不能甚至不願意用批判性思考的角度
  • 14:51 - 14:55
    去嚴格檢視開放取用的優劣
  • 14:55 - 15:01
    那就會像他們批判的付費機制一樣
    並不是以理性與科學的方式推動開放取用機制
  • 15:01 - 15:03
    而是用宗教情懷推動
  • 15:04 - 15:09
    我個人有宗教信仰
    也沒有要反對宗教
  • 15:09 - 15:12
    只是這不能跟科學混為一談
  • 15:13 - 15:17
    我能了解對開放取用的支持
    類似一種信仰
  • 15:14 - 15:21
    {\a4}John Wilbanks
    {\a4}"傳奇生物科學研究網路"推廣部門主任
  • 15:17 - 15:19
    尤其你是站在付費機制的對立面
  • 15:19 - 15:22
    許多運動的行動者都有信念是吧
  • 15:22 - 15:29
    而且生醫領域的文獻要求開放聲量最大
  • 15:29 - 15:33
    特別是無法取得文獻的病患家人
  • 15:33 - 15:40
    你應該聽出這些弦外之音有宗教式的期許和見證
  • 15:40 - 15:46
    期許與見證具有說服力
    是推動運動的力量
  • 15:46 - 15:53
    我們可以用啟發式的無趣對話談論這件事
    我也可以給你講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 15:53 - 15:55
    那一種比較有感染力?
  • 15:55 - 15:57
    任何運動都要能與各種立場對話
  • 15:57 - 16:01
    運動規模必須大過任何組織
    動員起來才有氣勢,對吧?
  • 16:01 - 16:06
    群眾運動都是這樣運作
    製造出一種無可抵擋的印象
  • 16:06 - 16:09
    我支持開放取用的理由是因為
  • 16:07 - 16:15
    {\a4}Jeff Spies
    {\a4}開放科學中心共同創辨人 首席技術主任
  • 16:09 - 16:11
    這樣做能增進研究效率
  • 16:13 - 16:16
    我想要看到整體的研究效率提升
  • 16:16 - 16:20
    反過來說付費機制能達成目標的話
    我也會支持
  • 16:20 - 16:24
    研究效率提昇也會提升品質
  • 16:24 - 16:29
    提升包容性、多樣化、以及創新能量
  • 16:29 - 16:34
    有更多人可以參與是好處
  • 16:34 - 16:35
    科學界能解決更大的問題
  • 16:35 - 16:37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開放取用實踐者
  • 16:36 - 16:42
    {\a4}Vitek Tracz
    {\a4}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創辦人 F1000集團首席執行長
  • 16:37 - 16:41
    生命科學界開始呼籲開放取用時我就全身投入了
  • 16:41 - 16:51
    我們希望開放取用不只是帶來文獻使用模式的大變革
  • 16:51 - 16:57
    因為有需要的人幾乎無法取得研究論文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 16:58 - 17:01
    幾年前我曾訪問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大學
  • 17:01 - 17:04
    演講前我和幾位研究生
  • 17:04 - 17:10
    {\a4}Brian Nosek
    {\a4}開放科學中心主任 維吉尼亞大學教授
  • 17:04 - 17:07
    在一間研討室裡
  • 17:07 - 17:11
    一起聊聊他們正在做的論文研究
  • 17:11 - 17:16
    幾乎每個人都跟我說正在研究「內隱認知」
  • 17:16 - 17:20
    我很驚訝有這麼多學生投入如此特殊的研究領域
  • 17:20 - 17:26
    於是我問"為什麼你們都在做這個題目?
    這個領域在這裡這麼熱門?"
  • 17:26 - 17:32
    他們立刻回答"我們能取得這個領域的論文“
  • 17:32 - 17:33
    我再問"什麼意思?"
  • 17:33 - 17:37
    "因為在你這個領域的傑出研究
  • 17:37 - 17:41
    都會將論文放上網
  • 17:41 - 17:43
    我們因此可以得知最新的研究發展
  • 17:43 - 17:47
    但是其他領域的論文就無法取得"
  • 17:47 - 17:49
    我實在太震驚了
  • 17:49 - 17:54
    他們以能取得什麼文獻決定研究題目
  • 17:56 - 18:00
    我還是圖書館長時
  • 17:58 - 18:06
    {\a4}Scott Plutchak
    {\a4}阿拉巴馬大學數位資訊保存計畫主持人
  • 18:00 - 18:06
    因為經費有限
    必須大幅削減訂閱期刊數量
  • 18:06 - 18:11
    許多圖書館也是面臨這種情況
  • 18:11 - 18:16
    我們辦了好幾次焦點團體
    了解師生們的想法
  • 18:16 - 18:25
    有位年輕的醫學博士生當面告訴我
  • 18:25 - 18:29
    他和指導教授談過論文主題
    教授告訴他
  • 18:29 - 18:33
    “這些領域很有趣
    要多找幾篇論文來讀”
  • 18:33 - 18:41
    他說
    但我發現我能閱讀的範圍
  • 18:41 - 18:45
    只限於圖書館能訂閱的期刊文獻
  • 18:45 - 18:55
    圖書館能提供的期刊限制了我的論文方向
  • 18:55 - 19:01
    因為我不再能取得你們決定停止訂閱的期刊”
  • 19:01 - 19:06
    有許多困難的題目並不是由
  • 19:03 - 19:10
    {\a4}Rachel Burley
    {\a4}施普林格·自然副總裁 開放研究策劃人
  • 19:06 - 19:09
    一位或一群研究者獨自解決的
  • 19:09 - 19:13
    我們知道跨領域的研究與合作
  • 19:13 - 19:16
    能加速找到解答的過程
  • 19:16 - 19:22
    這些要被的問題牽涉不同專業
  • 19:22 - 19:26
    像是潔淨水源、食安、全球暖化、公共衛生
  • 19:26 - 19:29
    都有許多問題要克服
  • 19:29 - 19:35
    我們當然要盡力推動各種合作
    化為真實的研究結果
  • 19:35 - 19:43
    世界各地都有高明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精湛的專家
  • 19:43 - 19:45
    只是這些人事物不常被看見
  • 19:45 - 19:51
    像我有位朋友是史丹福的小兒心臟外科醫師
  • 19:51 - 19:56
    跟我提過他在印度的親身經歷
  • 19:56 - 20:01
    他參觀的機構收治十倍於他在美國的病患人數
  • 20:01 - 20:06
    而那個機構的病人可獲得和史丹福醫院
    幾乎一樣好的醫治
  • 20:06 - 20:10
    並且所需成本卻只有史丹佛的5%-10%
  • 20:10 - 20:13
    我認為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 20:14 - 20:21
    在西方世界的我們很想了解印度醫學界的成就
  • 20:21 - 20:26
    如同印度同業們也想了解我們的先進技術
  • 20:26 - 20:32
    為了推動學術前進
    開放學術是無庸置疑的
  • 20:32 - 20:36
    也許會有人好奇為何現在不是開放的
  • 20:36 - 20:41
    不過因為正視當下的問題
    歷史才能不斷向前
  • 20:42 - 20:46
    今天的學術期刊系統創立於17世紀中葉
  • 20:46 - 20:49
    寫作論文都沒有報酬
  • 20:49 - 20:51
    寫論文帶來的是影響力而非財富
  • 20:51 - 20:56
    為了深入了解研究論文的生產過程
    我們來到第一本學術期刊的誔生地
  • 20:56 - 20:58
    倫敦皇家學會
  • 20:59 - 21:02
    我是Stuart Taylor
    皇家學會現任出版經理
  • 21:02 - 21:04
    皇家學會隸屬大英國家科學研究院
  • 21:05 - 21:09
    是由1660年代的前輩科學家們創立
  • 21:09 - 21:11
    創始成員有Robert Hook(虎克定律、細胞命名者)和
    Christopher Wren(著名建築師)
  • 21:11 - 21:15
    1665年
    這幅畫像裡的Henry Oldenburg
  • 21:15 - 21:19
    出任學會秘書時創辦全球第一本學術期刊
  • 21:19 - 21:20
    “哲學通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 21:20 - 21:28
    這是首次有正式記載早期科學家
    的科學成就與發現
  • 21:26 - 21:33
    {\a4}Stuart Taylor
    {\a4}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經理
  • 21:28 - 21:31
    這本期刊建立奠定了學術期刊
  • 21:31 - 21:33
    基本經營模式
  • 21:34 - 21:39
    這本期刊體現四個原則
    學術知識的收藏、編目、傳播與驗證
  • 21:40 - 21:45
    具體做法是每篇論文登錄作者姓名及發表日期
  • 21:45 - 21:51
    發表之前進行同行審查
    向所有科學家傳播最新資訊
  • 21:51 - 21:53
    還有保存文獻給後代學者
  • 21:54 - 21:58
    網際網路剛開始發展的時候
    學者們就利用網路分享論文
  • 21:58 - 22:01
    那時大約是1990年代早期
  • 22:01 - 22:04
    學術界就認真推動開放取用
  • 22:04 - 22:08
    學者不只利用網路傳播研究成果
  • 22:08 - 22:12
    也增加每個人取得最新知識的機會
  • 22:12 - 22:14
    現在聽起來好像是我起的頭
  • 22:14 - 22:18
    那個時候並不是只有我想這麼做
  • 22:15 - 22:23
    {\a4}Paul Ginsparg
    {\a4}康乃爾大學教授 arXiv創始者
  • 22:18 - 22:22
    我想只要你有一些不錯的點子
  • 22:22 - 22:24
    或者做出了一些突破
  • 22:24 - 22:29
    你想你的成果也許能帶來啟發
  • 22:29 - 22:36
    或著想突顯你辛苦的成果
  • 22:36 - 22:41
    但絕不是想只有自己有取得這些資訊的特權
  • 22:41 - 22:48
    所以我在1991年的想法是
    讓每個人可以同時取得等量等值的資訊
  • 22:48 - 22:52
    讓研究者之間的競爭更均衡
  • 22:52 - 22:55
    而不是去弭平獲取資訊的差異
  • 22:56 - 23:00
    醫學領域的論文有百分之四十發表在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 23:00 - 23:04
    這本可說是今天最有影響力的醫學期刊
  • 23:04 - 23:10
    然而其中百分之四十的論文作者來自
    波士頓地區方圓150英哩
  • 23:10 - 23:13
    而且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編輯部就在波士頓
  • 23:14 - 23:15
    學術出版完全是內行人在玩的
  • 23:16 - 23:22
    內行人相對容易發表與閱讀這類期刊
  • 23:22 - 23:24
    服務的機構經費也較充裕
  • 23:24 - 23:31
    現在的學術系統造成了許多相對弱勢的學者
  • 23:25 - 23:31
    {\a4}Ahmed Ogunlaja
    {\a4}奈及利亞執業醫師
  • 23:31 - 23:36
    今天病患能獲得最佳治療
  • 23:36 - 23:41
    是醫師得益於可獲得的最新照護資訊
  • 23:41 - 23:43
    雖然已經有證實治療效果的研究
  • 23:43 - 23:49
    可笑的是
    有時候我們卻無法取得1975年出版的論文
  • 23:49 - 23:53
    全都被付費機制阻擋
    實在沒有道理
  • 23:53 - 23:56
    學術期刊從1665年發展至今
  • 23:56 - 24:01
    今天全球各地資訊隨手可得
    各種專業領域都有學術期刊
  • 24:01 - 24:04
    為學者們帶來無數好處
  • 24:04 - 24:08
    許多學者希望作品能發表在傳統期刊
  • 24:08 - 24:15
    特別是聲望高、影響力高、品質好的重量級傳統期刊
  • 24:15 - 24:19
    他們認為有興趣的讀者會看這些期刊
    這其實是錯誤的
  • 24:19 - 24:23
    這些期刊只會出現在有經費訂購的機構裡
  • 24:23 - 24:26
    所屬人員才有機會閱讀他們的論文
  • 24:26 - 24:34
    就算這些期刊銷售量較高
    或者是所有圖書館公認必訂的項目
  • 24:34 - 24:36
    還是有些圖書館無法負擔訂閱費用
  • 24:36 - 24:40
    許多圖書館因為缺乏經費
    必須長期取消
  • 24:40 - 24:41
    訂閱某些重要期刊
  • 24:41 - 24:44
    有廣大讀者的研究者能獲得許多好處
  • 24:44 - 24:49
    因為讀者越多代表研究者的影響力越大
  • 24:49 - 24:55
    學者不能只依賴個人的成果或引用自己的論文
    來提昇影響力
  • 24:55 - 24:57
    除非有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
  • 24:57 - 24:59
    多數學者為了提昇影響力而寫論文
  • 25:00 - 25:03
    學術研究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找尋問題的解答
  • 25:03 - 25:09
    和其他人分享
    從研究的現象所得到的洞見
  • 25:09 - 25:11
    然後獲得同儕的回應
  • 25:11 - 25:15
    像是"怎麼是這樣?怎麼是那樣?你確定嗎?"
  • 25:15 - 25:17
    或者像“太好了,讓我用別的方法試試看”
  • 25:17 - 25:22
    學術社群的存在是為了溝通
    要達成溝通的唯一方法
  • 25:22 - 25:27
    就是了解彼此說了什麼
    還有這些說法的依據
  • 25:27 - 25:32
    所以開放是學術社群運作的基本條件
  • 25:33 - 25:36
    關於開放取用最常被提的迷思是
  • 25:33 - 25:40
    {\a4}Leslie Chan
    {\a4}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副教授
  • 25:36 - 25:38
    開放了就沒有同儕評審
    沒人把關學術品質了等等
  • 25:39 - 25:41
    就我們所知
  • 25:41 - 25:44
    學者公開發表作品
    馬上就會有人注意到
  • 25:44 - 25:49
    只要你敢亂搞研究成果
    馬上就會被抓包
  • 25:49 - 25:56
    若是你的論文少了某些重要證據
    有人會指出來
  • 25:56 - 26:01
    如果你的論述不夠清楚
    或者沒有引用某個重要文獻
  • 26:01 - 26:02
    會有人告訴你
  • 26:02 - 26:04
    所以做為學者
  • 26:04 - 26:09
    你能從他人的見解與批評得到正面回饋
  • 26:09 - 26:14
    你的研究品質會提昇
    而不會因此下降
  • 26:14 - 26:17
    不是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
    不清楚這行專家的最新動態
  • 26:15 - 26:23
    {\a4}Sara Rouhi
    {\a4}替代計量學(Altmetric)行銷發展經理
  • 26:17 - 26:20
    對於領域之內的重要研究發展
    當然也沒有概念
  • 26:20 - 26:24
    然而有些特定領域的資訊若不公開
    後果的嚴重性會影響每個人
  • 26:24 - 26:25
    就拿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來說
  • 26:25 - 26:29
    2017年起他們的官網移除氣候變遷報告
  • 26:29 - 26:33
    沒有這些資訊的影響是很真實具體的
  • 26:33 - 26:37
    因為有自由取得的資訊
    我們才能知道氣候變遷造成什麼問題
  • 26:37 - 26:40
    公開資訊不一定能讓現況變好
    付費限制也不會讓現況變差
  • 26:40 - 26:45
    我認為各領域的專業人士
    都會面對要不要公開的爭議
  • 26:46 - 26:50
    在推廣運動剛起步
    最早開辦的開放取用期刊
  • 26:50 - 26:56
    常被批評這類期刊出版的論文品質不佳
  • 26:56 - 26:59
    那時候這樣的批評很多
    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
  • 26:59 - 27:01
    對於學術研究
  • 27:01 - 27:06
    開放取用一點都不會降低同行評審水準
  • 27:06 - 27:10
    而是讓這個系統更加完善
  • 27:10 - 27:16
    許多國家的發表獎勵制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反映出英美學術界的現實狀況
  • 27:10 - 27:16
    {\a4}Andy Nobes
    {\a4}"促進學術出版可獲性國際組織"專案組長
  • 27:17 - 27:23
    最近INASP向英美學者做了一份調查
  • 27:23 - 27:26
    了解他們對開放取用的意見
    許多人表示
  • 27:26 - 27:28
    “開放取用是學術界需要的措施
  • 27:28 - 27:32
    全世界都能取得我的研究成果是很棒的”
  • 27:32 - 27:38
    但是問同一群學者選擇期刊的條件
  • 27:38 - 27:42
    特別是發表研究成果的期刊
    首選都是有高影響係數的期刊
  • 27:42 - 27:46
    最後才會考慮期刊有沒有提供開放取用
  • 27:46 - 27:50
    雖然多數人贊同開放取用
  • 27:50 - 27:56
    面對獎勵制度等等現實條件
    多數人最後才會考慮開放取用
  • 27:56 - 27:57
    因為大家都要力爭上游
  • 27:57 - 28:01
    推動開放取用已經過一段時間了
  • 27:58 - 28:06
    {\a4}Helena R. Asamoah-Hassan
    {\a4}非洲圖書館聯盟執行主席
  • 28:03 - 28:07
    但是進展不如我所預期地快
  • 28:08 - 28:14
    我擔心即使再過五年
  • 28:14 - 28:17
    情況還是會像現在一樣
  • 28:18 - 28:25
    是什麼原因
    讓學術期刊的改變如此牛步
  • 28:21 - 28:28
    {\a4}Kim Barrett
    {\a4}生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主編 UCSD榮譽教授
  • 28:25 - 28:27
    你應該說他們很能適應
  • 28:31 - 28:34
    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停滯不前
  • 28:35 - 28:38
    因為學術圈是全世界最保守的社群
  • 28:38 - 28:41
    學者們確實在專業領域會有所創新
  • 28:41 - 28:46
    但是學術體系的結構變化總是緩慢的
  • 28:46 - 28:48
    學術界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 28:46 - 28:53
    {\a4}David Evans
    {\a4}全美科學教師協會執行主任
  • 28:49 - 28:55
    任何顯著改變這個體系運作的事情都不會馬上發生
  • 28:55 - 29:00
    就像今天成為終生職教授的途徑與150年前一模一樣
  • 29:00 - 29:04
    研究者在評估生涯機會時總是非常謹慎
  • 29:04 - 29:07
    像是職位昇遷
    獲得補助
  • 29:07 - 29:11
    這些都與發表論文的成績有關
  • 29:13 - 29:19
    這種需求形成一種像是牢籠的限制
  • 29:19 - 29:23
    除了在有助職涯發展的期刊發表論文
  • 29:23 - 29:26
    在其他管道發表研究
  • 29:26 - 29:28
    對學術生涯發展並沒有太大幫助
  • 29:28 - 29:30
    推動開放取用的最大障礙其實是
  • 29:30 - 29:35
    每個機構現行的人員業績評估制度與昇遷架構
  • 29:36 - 29:40
    這些制度服膺主流觀點
  • 29:40 - 29:46
    就是學者要儘可能地在排名前端的期刊發表論文
    才能證明有好的研究能力
  • 29:46 - 29:51
    這些期刊裡的論文也許不會有人引用
    甚至泛人問津
  • 29:51 - 29:56
    但是期刊影響係數常被當成研究品質的替代指標
  • 29:56 - 30:02
    其實學術界裡每個人都知道這只是自欺欺人的數字遊戲
  • 30:02 - 30:06
    期刊影響係數(IF)其實是統計一本期刊的論文
  • 30:03 - 30:10
    {\a4}Catriona J. MacCallum
    {\a4}欣達維出版公司 開放科學主持人
  • 30:06 - 30:12
    兩年之內被其他期刊論文引用的平均次數
  • 30:12 - 30:17
    IF是一種很粗糙的統計尺度
  • 30:17 - 30:22
    某種程度上已經在學術評價系統中根深蒂固
  • 30:22 - 30:26
    成為全世界評估研究人員的通用公式
  • 30:26 - 30:31
    用IF做評價就像在一條販賣各式各樣手提包的大街
  • 30:31 - 30:33
    只挑最高檔的名牌手提包
  • 30:33 - 30:38
    IF已經嚴重扭曲整個學術圈的交流方式
  • 30:34 - 30:39
    {\a4}David Prosser
    {\a4}英國研究圖書館協會執行主任
  • 30:39 - 30:43
    即使是IF的創造者Eugene Garfield
    也說IF不該被用來評價個人研究表現
  • 30:43 - 30:46
    你一定會納悶
    這到底有什麼問題
  • 30:46 - 30:49
    IF只是披上科學的外衣
  • 30:49 - 30:51
    雖然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
  • 30:52 - 30:59
    了解IF計算的方式及代表的意義
    就知道用IF其實是種偽科學
  • 30:59 - 31:02
    幾年前皇家學會就簽署了
  • 31:02 - 31:05
    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簡稱DORA)
  • 31:05 - 31:11
    這項宣言呼籲研究機構與補助單位
    不要使用IF
  • 31:11 - 31:14
    評估研究者的表現
  • 31:14 - 31:18
    多重視同行評審的意見
    評估實際的工作內容
  • 31:18 - 31:20
    而非只依賴量化指標
  • 31:20 - 31:24
    特別是公認有缺陷的指標
  • 31:25 - 31:30
    解決之道就是不要只根據發表論文的期刊
  • 31:25 - 31:32
    {\a4}Paul Peters
    {\a4}欣達維出版公司首席執行長
  • 31:30 - 31:31
    評估學者的成就
  • 31:31 - 31:36
    只要能根據研究本身評估學術價值
  • 31:36 - 31:37
    而非其作品的發表管道
  • 31:37 - 31:42
    我認為研究者會開始根據期刊能提供的服務
  • 31:43 - 31:47
    像是方不方便取得,出版費用是否低廉
    來決定發表管道
  • 31:47 - 31:53
    有些以高拒稿率的期刊
    經常拒絕刊登研究品質很好或足以發表的文章
  • 31:53 - 31:56
    是因為研究沒有非常顯著的進展
  • 31:56 - 32:02
    或者無法像探討疾病或幹細胞的論文
    有成為新聞頭條的吸引力
  • 32:02 - 32:05
    論文被拒絕後通常只能投到別的期刊
  • 32:05 - 32:08
    然後進行另一輪同行評審
  • 32:08 - 32:10
    發表一篇論文有可能經過好幾輪評審
  • 32:10 - 32:18
    PLOS ONE的創辦理念就是要終結這樣的論文評審輪迴
  • 32:18 - 32:26
    傳統機制不但浪費研究者、評審者、編輯三方的時間
  • 32:26 - 32:29
    長久下來造成學術界與社會成本的虛耗
  • 32:29 - 32:37
    投稿頂級期刊相當花時間並且很可能會被拒絕
  • 32:30 - 32:37
    {\a4}Louise Page
    {\a4}PLOS出版業務專員
  • 32:37 - 32:39
    然後要再投另一個期刊
  • 32:39 - 32:43
    等於將研究成果困在無止盡的輪迴中
  • 32:44 - 32:49
    很有意思的是
    補助機關每年資助研究數百萬甚至數億元
  • 32:49 - 32:51
    目的之一是研究成果能公諸於世
  • 32:51 - 32:53
    公開研究成果有很多方法
  • 32:52 - 33:00
    {\a4}Michael W. Carroll
    {\a4}美國大學 法律學教授
  • 32:53 - 32:55
    很多人主張增加可公開取得的論文
  • 32:56 - 32:59
    最早的方案現在被稱為“綠色開放取用”
  • 32:59 - 33:04
    就是研究者自行公開論文手稿
    並且放棄使用同意權
  • 33:04 - 33:08
    蓋茲基金會看了便說
    “這種做法只是半吊子”
  • 33:08 - 33:12
    我們絕不做半套
    要就一路開放到底
  • 33:12 - 33:16
    我讚賞他們不搞折衷方案
  • 33:16 - 33:20
    他們有遠見也有足夠的資源
  • 33:20 - 33:22
    一開始就一步到位
  • 33:23 - 33:28
    從基金會的立場
    我們對受補助者的期望是
  • 33:24 - 33:32
    {\a4}Richard Wilder
    {\a4}蓋茲基金會 副法務長
  • 33:29 - 33:35
    “我們要資助你,希望你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 33:35 - 33:39
    能帶來你想要的成果
    只是你要遵守我們的規則
  • 33:39 - 33:43
    其中之一是要求受補助者要確保
  • 33:43 - 33:46
    研究成果能被完整公開取用
  • 33:46 - 33:55
    如此能確保我們投資的經費有實質效益
  • 33:55 - 34:00
    最新的科研發展成果帶來公共效益
  • 34:00 - 34:03
    同時也期望看到連帶效益
  • 34:03 - 34:09
    像是補助案的成果能讓更多研究者廣泛運用
  • 34:09 - 34:13
    奠定更好的研究發展基礎
  • 34:13 - 34:16
    加速後續研究的進展
  • 34:16 - 34:20
    對於愛思唯爾您有什麼看法?
  • 34:21 - 34:24
    我的天啊
  • 34:27 - 34:33
    對於非洲的學者來說
    愛思唯爾真的很討厭
  • 34:33 - 34:36
    他們的訂購費用太貴了
  • 34:37 - 34:39
    但他們一毛都不肯降
  • 34:39 - 34:45
    我個人認為
    愛思唯爾對於出版界
  • 34:40 - 34:47
    {\a4}Will Schweitzer
    {\a4}美國科學促進會/自然 出版及行銷部主任
  • 34:45 - 34:48
    對出版界有很多貢獻
  • 34:48 - 34:50
    對於愛思唯爾您有什麼看法?
  • 34:51 - 34:56
    就獲利規模來看
  • 34:51 - 34:58
    {\a4}Susan Haigh
    {\a4}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執行經理
  • 34:56 - 34:58
    我覺得他們讓人很不爽
  • 34:58 - 35:02
    他們的做法很難得到大學的支持
  • 35:02 - 35:04
    因為收入都來自公共經費
  • 35:04 - 35:08
    愛思唯爾的授權模式已經多年演變
  • 35:08 - 35:13
    如果我們觀察他們過去十多年的商業操作
  • 35:13 - 35:19
    我認為他們做了很多變革
    讓研究者發表論文越來越容易
  • 35:19 - 35:25
    他們肯定改進了學術發表流程
  • 35:26 - 35:28
    不論研究發表於何時何地
  • 35:26 - 35:34
    {\a4}Mostafa Azad Kamal
    {\a4}孟加拉公立大學商學院教授
  • 35:28 - 35:33
    這些出版商必定從研究單位賺到一筆
    但是研究單位都受到公共經費支持
  • 35:34 - 35:37
    說到底是所有人資助研究發表
    但是成果都被鎖起來
  • 35:37 - 35:40
    我不認為期刊出版公司是壞蛋
  • 35:40 - 35:43
    他們支持許多創新研究
  • 35:43 - 35:46
    還有跨領域的計畫
  • 35:46 - 35:49
    有好幾個原因可以說明
  • 35:46 - 35:52
    {\a4}Stuart Lawson
    {\a4}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博士候選人
  • 35:49 - 35:52
    為何這麼多人只看愛思唯爾的缺點
  • 35:52 - 35:55
    看看他們公開在網路上的年度報告
  • 35:55 - 35:58
    都說公司利潤還有股息年年成長
  • 35:58 - 36:01
    前一年賺了好幾億英磅之類的消息
  • 36:01 - 36:08
    總括來說,出版業有善待研究者嗎?
  • 36:08 - 36:15
    我們是否有效的催生重要的學術觀點想法
  • 36:15 - 36:22
    且讓世人知道
    還有向學者們傳播並回饋學術圈嗎?
  • 36:22 - 36:24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 36:24 - 36:27
    我個人認為愛思唯爾
  • 36:24 - 36:29
    {\a4}Alison Mudditt
    {\a4}PLOS首席執行長
  • 36:27 - 36:30
    確實有很多糟糕的地方
  • 36:29 - 36:31
    {\a6}[學術界集體杯葛愛思唯爾的惡質商業操作與版權控制]
  • 36:30 - 36:32
    但有些地方是值得讚許的
  • 36:31 - 36:33
    {\a6}[請你的朋友不要透過愛思唯爾發表論文]
  • 36:32 - 36:37
    我也肯定他們推出的許多創新作為
    是值得出版界同業學習的
  • 36:33 - 36:34
    {\a6}[給大家忠告:為何我不再審查或發表愛思唯爾的論文]
  • 36:34 - 36:35
    {\a6}[大到不能倒:年收入25.2億的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
  • 36:35 - 36:36
    {\a6}[愛思唯爾是服務學術嗎?還是為了公司利潤?]
  • 36:36 - 36:37
    {\a6}[愛思唯爾財富之道:開放取用文獻的定址鎖文服務]
  • 36:37 - 36:39
    我記得剛到加洲大學出版社上班時
  • 36:37 - 36:39
    {\a6}[本月最蠢專利:愛思唯爾申請線上投稿系統的專利權]
  • 36:39 - 36:42
    我已經在商業出版社工作20年
  • 36:39 - 36:40
    {\a6}[又見愛思唯爾牌強力膠]
  • 36:40 - 36:42
    {\a6}[學者連署抵制愛思唯爾]
  • 36:42 - 36:45
    {\a6}[愛思唯爾不同意學者以開放取用模式發表論文]
  • 36:42 - 36:44
    才轉到非營利的大學出版社
  • 36:44 - 36:46
    那時的資深主管以為
  • 36:46 - 36:49
    我會不會把愛思唯爾那一套帶進來
  • 36:51 - 36:56
    後來我當然沒有這麼做
    不過我真的認為
  • 36:56 - 37:00
    非營利的出版業者其實可以從出版業巨頭
  • 37:00 - 37:02
    學習很多事情
  • 37:02 - 37:06
    我曾在愛思唯爾工作一年
    所以我要先做個免責聲明
  • 37:06 - 37:10
    我也在非營利的專業學會工作15年
  • 37:10 - 37:13
    我在兩邊都負責期刊出版
  • 37:14 - 37:17
    對我而言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環境
  • 37:17 - 37:22
    我對商業出版的看法受到我在專業學會的工作經驗影響
  • 37:22 - 37:26
    我曾服務於美國天文學會
    這個學會的宗旨是
  • 37:26 - 37:31
    讓科學家以自已期望的方式
    發表和傳播學術著作
  • 37:31 - 37:36
    我去商業出版公司工作時
  • 37:36 - 37:41
    剛開始我覺得出版社的工作都一樣
    後來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
  • 37:41 - 37:45
    我在愛思唯爾的工作是管理一組設定好獲利基準的期刊
  • 37:45 - 37:48
    我完全不喜歡這種作法
    這違背我的價值觀念
  • 37:48 - 37:51
    所以我又回到非營利出版社
  • 37:51 - 37:56
    我不認為商業出版社的做法是不好的
  • 37:56 - 38:03
    只是公司必須賺錢才能跟股東分紅
  • 38:03 - 38:05
    他們並不是任務導向的組織
  • 38:05 - 38:07
    這沒什麼不對
    畢竟是商業公司
  • 38:07 - 38:13
    我的問題是21世紀的今天
    科學家有這麼多方便的工具和技術交流成果
  • 38:13 - 38:16
    商業出版的做法是幫忙還是傷害?
  • 38:16 - 38:19
    我希望他們可以縮小營運規模
  • 38:19 - 38:21
    或許能多些幫助而非傷害學術
  • 38:22 - 38:25
    每個人都有權利批評愛思唯爾的做法
  • 38:25 - 38:28
    同樣也有權利批評PLOS
  • 38:28 - 38:32
    任何出版或使用模式都會被批評
  • 38:32 - 38:38
    我盡量不根據目標判斷所有批評的合法性
  • 38:38 - 38:42
    我只在意這些批評內容的合法性
  • 38:44 - 38:47
    很好
    我只想確定真的有人提出這種說法
  • 38:48 - 38:52
    我要談談愛思唯爾是間什麼樣的公司
  • 38:53 - 38:58
    針對這家公司的負評不完全是因為他們賺太多錢
  • 38:58 - 39:01
    這家公司的存在就是為了賺錢
  • 39:01 - 39:05
    為了賺錢
    他們經常採取妨礙學術合作的行動
  • 39:05 - 39:09
    例如他們向academia.edu發出下架通知的事件
  • 39:09 - 39:12
    因為有學者上傳有他們版權的數位論文
  • 39:12 - 39:14
    要求學者移除這些論文
  • 39:14 - 39:19
    2015年他們也控告Sci-Hub侵權
  • 39:19 - 39:25
    這兩個網站確實不合法
    但是學術圈根本沒人在乎
  • 39:25 - 39:26
    談合法與否的根本不切實際
  • 39:27 - 39:29
    我得知愛思唯爾發出下架通知時
  • 39:27 - 39:34
    {\a4}Sam Gershman
    {\a4}哈佛大學助理教授
  • 39:29 - 39:32
    並不是直接收到愛思唯爾發出的信函
  • 39:32 - 39:35
    因為通知是寄到普林斯頓大學
  • 39:35 - 39:43
    那份通知提到兩位普林斯頓的學者上傳論文到academia.edu
  • 39:44 - 39:52
    現在的普林斯頓大學網站可以找到
    數百篇由愛思唯爾出版的論文
  • 39:52 - 39:58
    他們為何只針對那幾篇論文和那兩位學者呢?
  • 39:59 - 40:03
    內情我不清楚
    但我懷疑愛思唯爾想測試輿論風向
  • 40:03 - 40:08
    愛思唯爾當然有辦法用網路爬蟲找出由他們出版的數位論文
  • 40:08 - 40:14
    然後向所有違反版權協議的人發出下架通知
    但他們沒有這麼做
  • 40:14 - 40:17
    只抓兩個人開刀不過是挑軟柿子吃
  • 40:17 - 40:20
    他們大概不想引起眾怒
  • 40:20 - 40:24
    造成所有學者全面抵制
    這樣一來就失去免費的生產勞動力
  • 40:24 - 40:31
    還好事情發生之後
    我很感謝普林斯頓大學提出抗議
  • 40:31 - 40:34
    最後讓愛思唯爾撤知難而退
  • 40:34 - 40:39
    我想他們從這次事件學到了一些教訓
  • 40:39 - 40:44
    和整個學術界對抗會有什麼下場
  • 40:44 - 40:48
    愛思唯爾這家公司的思考模式
  • 40:48 - 40:56
    和多數學者想像的樣子完全不一樣的
  • 40:56 - 41:00
    我們曾向英國所有大學寄送資訊自由行動宣言
  • 41:00 - 41:07
    因此得知2016年愛思唯爾從英國所有大學賺到4千2百萬英磅
  • 41:08 - 41:11
    其次的Wiley賺到1千9百萬英磅
  • 41:11 - 41:15
    學術出版年度總營收的一半由愛思唯爾等五家
  • 41:15 - 41:20
    大型出版集團瓜分
    其餘才是其他小公司的全部獲利
  • 41:20 - 41:27
    愛思唯爾也是大型遊說團體
    在歐盟和華府都有人為他們關說
  • 41:27 - 41:30
    他們聘僱許多專業說客
  • 41:30 - 41:35
    經常和世界各國政府高層會面
  • 41:35 - 41:37
    說服各國執行有利公司的政策
  • 41:37 - 41:42
    依然有不少出版社經營者認為
  • 41:42 - 41:49
    出版社需要花大錢投資
    要花錢做行銷
  • 41:49 - 41:55
    要聘用編修人員、公關人員、總編輯等員工
  • 41:56 - 41:59
    許多學術機構的經費無法負擔高額訂費
  • 41:59 - 42:05
    只能訂購被揀選過的期刊套組
    而不是自選特定主題的期刊
  • 42:06 - 42:10
    每個機構和出版商談判時
  • 42:06 - 42:12
    {\a4}Nick Shockey
    {\a4}學術出版與研究資源共享聯盟專案開發經理
  • 42:10 - 42:18
    都會希望用最划算價格
    獲得最多期刊的檢索權限
  • 42:18 - 42:22
    其實期刊套組是眾多圖書館與出版商共同議價的產物
  • 42:19 - 42:26
    {\a4}Michelle Young
    {\a4}克拉克森大學副教授 圖書館總館長
  • 42:22 - 42:27
    因為這樣比較省錢
    這就像訂購有線電視頻道一樣
  • 42:27 - 42:30
    訂購一次可以看好幾個頻道
    但是使用者不一定喜歡所有節目
  • 42:30 - 42:34
    如果你只想訂閱幾本期刊而已
  • 42:34 - 42:37
    價格會是套組的好幾倍
    沒有人付得起
  • 42:37 - 42:43
    為了維持低價
    圖書館沒太多彈性選擇要訂閱那些期刊
  • 42:43 - 42:47
    反而出版商可以不用告知
    直接取消部分期刊的檢索權限
  • 42:47 - 42:54
    要是出版商決定不再提供某些期刊的最新內容
  • 42:54 - 42:55
    他們能馬上撤銷檢索權限
  • 42:55 - 42:58
    圖書館不能因此取消合約
  • 42:58 - 43:01
    但讀者從此不能檢索被撤下的期刊
    圖書館完全沒有控制權
  • 43:01 - 43:07
    儘管許多圖書館的讀者檢索文獻資料庫就像收看有線電視
  • 43:08 - 43:11
    我們依然發現一間與眾不同的圖書館
  • 43:12 - 43:18
    我們必須找出對學術社群有價值的理由
  • 43:18 - 43:21
    即使無法負擔不斷漲價的電子期刊
  • 43:21 - 43:27
    我們能不能用其他方式為學者著作增加價值
  • 43:25 - 43:31
    {\a4}Lisa Browar
    {\a4}Linda Hall圖書館總幹事
  • 43:27 - 43:31
    最後我們決定只保存期刊紙本
  • 43:31 - 43:33
    印出來的論文沒人能撤銷
  • 43:33 - 43:35
    沒錯,沒人能撤銷
  • 43:36 - 43:40
    就算是停電了
    讀者還是可以拿著手電筒找論文
  • 43:41 - 43:46
    任何人都能使用本館資源
    不需要登入或必須是研究機構人員
  • 43:46 - 43:51
    我們對公眾開放
    即使我們是私人圖書館,我們的宗旨一直是服務大眾
  • 43:51 - 43:54
    沒有登入帳號
    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檢索論文
  • 43:54 - 43:58
    處在今日世界
    我們自然會覺得紙本論文很快就會消失無蹤
  • 43:58 - 44:03
    也許我們面對的許多問題是從與出版商協商訂閱電子期刊開始
  • 44:05 - 44:09
    這可以比喻成一種有保密協議的有線電視市場
  • 44:09 - 44:15
    你無法得知和你訂同一組頻道的鄰居
    是不是花一樣的錢
  • 44:15 - 44:17
    “你家的HBO一個月多少錢?”
    “這我不能告訴你”
  • 44:17 - 44:23
    “因為我簽了保密條款”
    這就是每間大學和圖書館的現況
  • 44:23 - 44:28
    商業出版社能事先精算所謂的“消費者剩餘”
    (譯註:指購買者的支付意願減去購買者的實際支付量)
  • 44:28 - 44:34
    他們不必根據整個市場的總體收入或利潤
    來決定最有利的價格
  • 44:34 - 44:38
    他們可以和每家研究機構議價
  • 44:39 - 44:42
    這種策略很厲害
    像是你想付費治病
  • 44:42 - 44:48
    醫生可以根據你的財務狀況
    向你提議“如果你想要做這樣的治療”
  • 44:48 - 44:52
    “你有能力花一百萬,推薦你這套五十萬元的療程”
  • 44:52 - 44:55
    反之,如果你不是很有錢
  • 44:55 - 44:57
    就推薦你少一點的方案
    但他們仍然有賺
  • 44:57 - 45:01
    我認為今天的學術出版市場運作就像這樣子
  • 45:01 - 45:05
    出版商可以評估產品賦值
    機構的財務狀況
  • 45:05 - 45:08
    客戶過去數十年的訂閱狀況
  • 45:08 - 45:11
    然後提出他們認為機構能負擔的價格
  • 45:11 - 45:14
    圖書館其實有很多選擇
  • 45:12 - 45:18
    {\a4}Charles Watkinson
    {\a4}密西根大學出版中心總經理
  • 45:14 - 45:16
    館方不必接受所有條款
  • 45:16 - 45:20
    像本校密西根公立大學的公共圖書館
  • 45:20 - 45:24
    已聲明與任何人或機構的交易要公開透明
  • 45:24 - 45:27
    而且本校是十大學術聯盟(Big Ten Academic Alliance)的一員
  • 45:27 - 45:30
    結盟大學的校務資訊都要公開揭露
  • 45:30 - 45:34
    為此我寄信探詢十大聯盟各校的財務透明度
  • 45:33 - 45:38
    {\a6}[各校各自與愛思唯爾簽約,部分學校很可能無法提供任何資訊]
  • 45:34 - 45:36
    很不幸的,不是所有學校能完整揭露
  • 45:38 - 45:43
    我很同情抱怨愛思唯爾條款的圖書館員
  • 45:43 - 45:46
    但我能給他們的建議只有“取消吧”
  • 45:46 - 45:48
    沒有一間取消訂閱
  • 45:48 - 45:51
    “我們不能取消呀”
    圖書館可以取消,只是這一來就要做出選擇
  • 45:51 - 45:54
    最後沒有一間敢取消
    讓出版商予取予求
  • 45:54 - 45:56
    我想是這樣的
  • 45:55 - 46:03
    {\a4}Laura Mullen
    {\a4}羅格斯大學科學圖書館專員
  • 45:56 - 45:57
    這與談判過程有關
  • 45:58 - 46:03
    長期以來圖書館要擴充館藏都要與出版商交易
  • 46:03 - 46:05
    而且伴隨各式各樣的問題
  • 46:05 - 46:08
    總之,這些都是與出版商往來的一部分
  • 46:09 - 46:11
    我沒有感覺到這種過程有什麼變化
  • 46:11 - 46:14
    那麼羅格斯大學能公開說明付了多少訂閱費嗎?
  • 46:14 - 46:18
    -不行 無可奉告
    -因為被合約條款綁住嗎?
  • 46:18 - 46:20
    我的意思是這就是我們與出版商往來的方式
  • 46:20 - 46:24
    我對於這些方式沒有任何意見
  • 46:24 - 46:28
    我們和出版商一直都是按照這些慣例往來
  • 46:28 - 46:29
    不是像你從其他地方聽到的
  • 46:29 - 46:33
    我不清楚我可以跟什麼做比較
  • 46:33 - 46:39
    不過這樣的交易模式很有效
    我認為現在的模式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變化
  • 46:40 - 46:44
    我能理解一間圖書館必須維持競爭優勢
  • 46:44 - 46:51
    收藏的期刊種類越多
    代表圖書館的經費充裕
  • 46:51 - 46:55
    學術機構的圖書館更要突顯差異性
  • 46:55 - 46:58
    必須展現機構追求的價值
  • 46:58 - 46:59
    但這只是一種選擇
  • 46:59 - 47:02
    館方不一定要簽完整的保密條款
  • 47:02 - 47:08
    短期來看這樣做也許有競爭優勢
  • 47:08 - 47:12
    長期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好處
  • 47:12 - 47:14
    保密不但降低了價格透明度
  • 47:14 - 47:19
    還可能因此增加更多的長期支出
  • 47:19 - 47:23
    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秘密交易對吧?
    任何細節都是交易機密
  • 47:23 - 47:28
    像是買方是誰?付了多少錢?兩造有什麼約定等等
    要求這些內容保密都有其目的
  • 47:28 - 47:31
    如此可以避免圖書館和出版社集體議價
  • 47:31 - 47:36
    這些事情已經造成學術出版市場無法達成公平交易
  • 47:36 - 47:39
    有些人認為現在的學術出版社
  • 47:39 - 47:44
    已經賺這麼多錢
    是該做些改變
  • 47:44 - 47:51
    我們不需要更多經費
    而是需要改變目前的期刊出版運作模式
  • 47:51 - 47:57
    有越來越多期刊發現擺脫商業出版模式的門路
  • 47:57 - 48:01
    2015年Lingua和Glossa這兩本期刊的事情就是這樣
  • 47:58 - 48:03
    {\a4}Vincent Larivière
    {\a4}加拿大研究聯合會 蒙特婁大學
  • 48:01 - 48:06
    當年那群語言學者受夠了愛思唯爾
    所以Lingua的編輯群集體辭職
  • 48:06 - 48:11
    他們馬上創辦非營利的開放取用期刊Glossa
  • 48:11 - 48:17
    雖然類似的案例還不多
    這件事向學術界指出一條路
  • 48:17 - 48:20
    可以是整個學術圈,或者由學界領袖發起
  • 48:20 - 48:25
    能擔任期刊編輯的學者就有起碼的號召力
  • 48:25 - 48:28
    只要說服編輯委員集體辭職
  • 48:28 - 48:34
    馬上就可以另起爐灶
    開辦新的期刊
  • 48:34 - 48:39
    而且品質和舊的一樣好
    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決定學術期刊的品質?
  • 48:39 - 48:42
    決不是出版期刊的公司
    而是期刊的總編輯
  • 48:42 - 48:46
    還有他帶領的編輯群
    才是決定一本學術期刊價值的核心
  • 48:46 - 48:47
    我叫Johan Rooryck
  • 48:47 - 48:55
    {\a4}Johan Rooryck
    {\a4}萊登大學語言學教授 語言學期刊Glossa主編
  • 48:47 - 48:50
    我是萊登大學的法籍語言學教授
  • 48:51 - 48:55
    也是Glossa的編輯
  • 48:55 - 48:59
    之前我擔任愛思唯爾出版的Ligna編輯有16年之久
  • 48:59 - 49:07
    2015年我們決定離開愛思唯爾
    創辦開放取用期刊Glossa
  • 49:07 - 49:12
    Glossa其實就是Lingua這個拉丁文的希臘譯名
    以此展現兩本期刊的傳承
  • 49:12 - 49:18
    原來的Lingua編輯委員總共只有五個人
  • 49:19 - 49:21
    四位協同編輯加上我是執行編輯
  • 49:21 - 49:24
    此外當時大約有30位編輯委員
  • 49:24 - 49:28
    為了這計畫我佈局了兩年
  • 49:28 - 49:32
    也就是說和愛思唯爾攤牌前他們沒人知道
  • 49:32 - 49:35
    2013年到2015年
  • 49:35 - 49:41
    我和大部分編輯委員見面談過這件事
    當然所有事情都是在枱面下進行的
  • 49:41 - 49:45
    最後我當面詢問四位協同編輯
  • 49:45 - 49:50
    "各位,我策劃這件事很久了
    如果要做的話,你們會跟我嗎?
  • 49:50 - 49:52
    還是不會?
    我必須要知道
  • 49:53 - 49:56
    因為要做就要集體行動
    不然就拉倒“
  • 49:56 - 50:00
    然後我看著每個人的眼睛
    他們告訴我
  • 50:00 - 50:03
    “既然你要這麼幹
    我們捨命陪君子”
  • 50:03 - 50:08
    原來的Lingua編輯群跳槽到相同領域的開放取用期刊Gloassa
  • 50:08 - 50:12
    開創了成功的先例
    展現同性質的期刊
  • 50:12 - 50:16
    可以不依賴傳統商業營利
    也能維持在專業領域的學術聲譽
  • 50:16 - 50:20
    提供優質的同儕評審
    也有可觀的影響力
  • 50:20 - 50:24
    我們活在一個相當重視新創公司、創新與企業精神的時代
  • 50:24 - 50:29
    但是現在只有一家公司的創新
  • 50:30 - 50:32
    與學術論文有關
    那家公司就是谷歌
  • 50:32 - 50:36
    谷歌確實很棒
    我和許多人一樣愛用他們的服務
  • 50:36 - 50:41
    但是我也希望有上百家公司和谷歌一起競爭
  • 50:41 - 50:47
    我特別希望非營利機構能與谷歌競爭
    可以提供非商業化的替代選項
  • 50:47 - 50:50
    給大眾的不是商業產品
    而是實用工具
  • 50:50 - 50:53
    但是沒有全面開放取用的話
    這樣的競爭不可能出現
  • 50:53 - 50:56
    競爭也會反過來促進開放取用
  • 50:57 - 51:00
    從商業出版公司的角度來看
  • 51:00 - 51:03
    他們的確了解開放會造成話題
  • 51:03 - 51:10
    只是他們的"開放"像是用吸管沾幾滴飲料
    甩出一點可以讓人考察的內容而已
  • 51:11 - 51:13
    我們都能製造自動駕駛的汽車了
  • 51:15 - 51:18
    你覺得我們不能讓文獻處理變得更好嗎?
  • 51:18 - 51:23
    自駕車得以成真
    除了電腦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
  • 51:23 - 51:27
    還有全球好幾家家公司投入研發自駕車
  • 51:27 - 51:29
    開放生醫研究論文也是相同道理
  • 51:29 - 51:31
    某篇論文也許有關鍵解藥的線索
  • 51:31 - 51:34
    但是不開放文獻
    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 51:34 - 51:37
    這就是學術出版市場所有問題的根源
  • 51:37 - 51:42
    我們開始在國會遊說立法
    讓納稅人有權檢索受稅金補助的研究結果
  • 51:42 - 51:46
    在國會山莊我們遇到的回應通常是說
  • 51:46 - 51:49
    “你們是說公眾至今還不能取得這些研究結果嗎?”
  • 51:49 - 51:53
    許多立法者此抱持相同錯誤的看法
  • 51:53 - 51:57
    他們只有一種想法:
    “這件事很容易解決啊!”
  • 51:58 - 52:00
    學者希望他們的研究成果能被看見
  • 51:58 - 52:06
    {\a4}Ryan Merkley
    {\a4}創用CC首席執行長
  • 52:00 - 52:02
    藉此促進發現和創新
  • 52:03 - 52:06
    儘管我花了很多時間和人爭論
  • 52:06 - 52:08
    為什麼研究成果應該公開
    還是要限制
  • 52:08 - 52:14
    爭到最後
    癥結點都在我們到底想要創新還是不想創新
  • 52:14 - 52:19
    我始終認為開放才能促進創新
  • 52:19 - 52:28
    有些歷史悠久的期刊出版商
    用很多有創意方式抵抗開放
  • 52:28 - 52:32
    而這其中也有世代差異的因素
  • 52:32 - 52:38
    年輕一輩的科學家、學生、學者們
  • 52:38 - 52:43
    完全不認為傳統的發表模式有什麼意義
  • 52:43 - 52:48
    大眾應該對這些傳統商業出版模式
    依然存在感到羞恥
  • 52:48 - 52:55
    今天有許多工具可以分享知識
    包括學術研究成果
  • 52:55 - 52:58
    許多分享方式是20年前難以想像的
  • 52:58 - 53:02
    我們從與學術單位交流中
    了解分享的重要性
  • 53:02 - 53:06
    所以蓋茲基金會的補助經費
  • 53:06 - 53:12
    是發給受補助者所服務的機構
    資助在這機構工作的學術人員
  • 53:12 - 53:19
    許多學術單位相同認同研究結果完整開放取用的作法
  • 53:19 - 53:27
    所有人能取用彼此的研究結果資訊、資料等等
  • 53:27 - 53:29
    對於學術機構本身有很多好處
  • 53:29 - 53:36
    所以很多學術單位都接受
    「研究資訊和資料是開放和自由取得」這樣的觀念
  • 53:36 - 53:39
    我一直搞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有版權的東西
  • 53:37 - 53:44
    {\a4}Nilam Ashra-McGrath
    {\a4}里茲大學 研究發展組
  • 53:39 - 53:41
    我出版商最常談的話題是
  • 53:41 - 53:44
    “我能這樣做嗎?我不能這樣做嗎?”
  • 53:44 - 53:49
    大家都了解版權問題多如牛毛
  • 53:49 - 53:53
    有些問題和智慧財產有關
  • 53:53 - 53:58
    一旦作者同意論文交由期刊發表
  • 53:58 - 54:02
    就有很多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問題
  • 54:02 - 54:08
    只要使用有版權的著作
    我就有處理不完的問題
  • 54:09 - 54:12
    Sci-Hub可直接取得有版權的學術論文
  • 54:12 - 54:16
    這個平台提供長期有效的下載連結
    給有需要閱讀論文的使用者
  • 54:16 - 54:19
    而這一切服務都是免費的
  • 54:21 - 54:25
    對於我們這些開發學術交流系統的工程師
  • 54:22 - 54:29
    {\a4}Chris Bourg
    {\a4}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總館長
  • 54:25 - 54:32
    看到Sci-Hub的出現和受人歡迎
    真的給了我們一記當頭棒喝
  • 54:32 - 54:36
    看著Sci-Hub的成就我們都會反省
  • 54:36 - 54:40
    "比起我們開發的期刊論文傳播架構
  • 54:40 - 54:45
    Sci-Hub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 54:45 - 54:49
    因為Sci-Hub破解授權密碼
    而且使用者更容易上手
  • 54:49 - 54:53
    我認為我們要關注Sci-Hub的變化
  • 54:53 - 54:56
    這個系統如何演進
    誰在使用它,誰用它檢索論文
  • 54:56 - 55:01
    它給我們教訓
    提醒我們應該採取不同做法
  • 55:02 - 55:04
    我叫Alexandra Elbakyan
  • 55:02 - 55:07
    {\a4}Alexandra Elbakyan
    {\a4}Sci-Hub創始者
  • 55:05 - 55:07
    我是Sci-Hub的創始者
  • 55:08 - 55:12
    有個諺語"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可以形容Sci-Hub
  • 55:12 - 55:18
    像是有人說如果覺得出版公司提供的服務太爛
  • 55:18 - 55:21
    是因為Sci-Hub做得太好
  • 55:23 - 55:28
    Sci-Hub問世之前,成千上萬的科學論文
  • 55:28 - 55:30
    是被鎖起來的
  • 55:30 - 55:38
    Sci-Hub提供通往這些知識寶庫的捷徑
    讓一切公開
  • 55:38 - 55:43
    結果Sci-Hub成為第一個公開
  • 55:43 - 55:46
    取得大量第一手科學資源的平台
  • 55:46 - 55:53
    有人覺得Sci-Hub這類網站是學術出版界的海盜
  • 55:53 - 55:55
    它像是學術版的Napster(第一代P2P軟體)
  • 55:56 - 56:01
    我聽說他們正在和愛思唯爾打官司
    愛思唯爾不斷要求他們關閉網站
  • 56:01 - 56:05
    但是Sci-Hub開了很多分身網站
    而且Sci-Hub的使用者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 56:05 - 56:10
    如果要我建議研究生或機構資源不充裕的朋友
  • 56:10 - 56:13
    有需要找論文的話
    第一選擇就是Sci-Hub
  • 56:13 - 56:17
    他們提供免費資源
    許多使用者也沒有罪惡感
  • 56:17 - 56:18
    這像Napster剛問世的狀況
  • 56:18 - 56:27
    因為出版集團從那些為學術貢獻心力做好研究的人
    掠奪太多好處了,佔了許多便宜
  • 56:27 - 56:36
    所以反過來佔出版商便宜
    讓論文免費用於教育和促進公益
  • 56:36 - 56:38
    讓很多人願意把版權問題擺一邊
  • 56:38 - 56:40
    我個人不完全反對Sci-Hub的做法
  • 56:41 - 56:46
    光是2017年就有1億5千萬筆的論文經由Sci-Hub下載
  • 56:46 - 56:50
    中國的下載量最多有2千5百萬筆
  • 56:50 - 56:55
    其次是印度有1千3百萬筆
  • 56:56 - 57:06
    美國、巴西、伊朗、法國有四百萬到一千萬筆下載
  • 57:06 - 57:10
    我很喜歡那些"公民不服從"運動
  • 57:07 - 57:14
    {\a4}Amy Buckland
    {\a4}加拿大貴湖大學 研究與學術發展主持人
  • 57:10 - 57:15
    這種運動在某些時機讓大眾了解
  • 57:15 - 57:17
    有些問題必須拿出來公開討論
  • 57:17 - 57:23
    然而我也擔心公開討論會讓真正的問題失焦
  • 57:23 - 57:28
    就像有人說Sci-Hub是造反的一方
    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
  • 57:28 - 57:34
    Sci-Hub基本上是不合法的
    他們所做所為是犯罪活動
  • 57:34 - 57:40
    為何有人覺得不經同意取得別人的智慧財產是合理的
  • 57:41 - 57:44
    他們的作法不就是偷竊嗎?
  • 57:45 - 57:46
    這讓我很困惑
  • 57:46 - 57:48
    不只是無法取得論文的人
  • 57:48 - 57:52
    就算是有完整權限的機構人員也愛用Sci-Hub
  • 57:53 - 57:56
    因為Sci-Hub界面簡單而且搜尋效率高
  • 57:56 - 58:01
    Sci-Hub受歡迎的程度反映學者們面對付費機制
  • 58:01 - 58:04
    大家的使用經驗有多麼沮喪
  • 58:04 - 58:11
    我收到最多的批評意見是說Sci-Hub是不合法的
  • 58:11 - 58:17
    但是這麼多人下載表示使用者不在乎論文是不是
  • 58:17 - 58:21
    從出版公司那兒偷來的
    批評者在乎的是法律形式定義的崩解
  • 58:21 - 58:26
    有些人告訴我
    Sci-Hub不至於造成法律條文全面改寫
  • 58:26 - 58:30
    不管法律條文有多荒謬
  • 58:33 - 58:37
    我有感覺現在是過渡的分水嶺時期
  • 58:37 - 58:39
    很多人想搞些可能改變未來的事業
  • 58:39 - 58:44
    不想接受"沒有人知道未來15到20年有什麼變化”
    這種老生常談
  • 58:45 - 58:51
    我覺得Sci-Hub就像音樂串流服務改朝換代之前
    Napster曾到達的高峰
  • 58:51 - 58:53
    這是我對Sci-Hub現況的看法
  • 58:53 - 58:57
    如果早個幾年就開發出成功的文獻取用系統
  • 58:57 - 59:01
    或者出版業成功轉型
    就沒有Sci-Hub出現的機會了對吧?
  • 59:02 - 59:05
    平心而論
    是所有依賴出版市場的人一起造就了這樣的局勢
  • 59:05 - 59:09
    包括學者與出版集團
    雙方一起走到這個局面
  • 59:09 - 59:17
    很多人都體驗過使用Sci-Hub能快速找到想看的論文
  • 59:17 - 59:19
    我自己也用過Sci-Hub收集我父親的論文
  • 59:19 - 59:24
    我父親2017年初過世,他因氣候變遷的研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Thomas Wilbanks 主持的IPCC,2007年與高爾共獲和平獎)
  • 59:24 - 59:29
    我想整理一份他的著作檔案留給我的兒子
  • 59:29 - 59:33
    靠合法管道卻做不到
    因為所有論文加起來要花掉我幾萬塊美金
  • 59:33 - 59:40
    沒錯。我不是唯一需要收集論文的人
    我也不是唯一一個靠Sci-Hub達成目的的人
  • 59:40 - 59:43
    但我也沒想過要散佈這些論文
  • 59:43 - 59:48
    我只想自己印出來裝訂造冊
    再交給我兒子保管
  • 59:48 - 59:52
    讓他了解他爺爺的成就
    因為他太小沒有太多記憶
  • 59:53 - 59:57
    從我的私事就知道這整個出版市場是失敗的
    無從衡量的失敗
  • 59:58 - 60:00
    首要之務是改變現況
  • 60:00 - 60:07
    我相信愛思唯爾這家公司人才濟濟
    一定有人知道新發現能造福大眾
  • 60:07 - 60:11
    但是對於新發現如何讓公司更賺錢則沒有好點子
  • 60:11 - 60:17
    很不幸的
    只要他們還認為自己是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之間的守門員
  • 60:17 - 60:24
    他們終究要面對新型態網路平台衝破門禁的命運
  • 60:27 - 60:33
    最多Sci-Hub使用者下載的論文來自愛思唯爾
  • 60:33 - 60:38
    也就是說最多使用者下載的論文原始來源是
  • 60:38 - 60:41
    愛思唯爾自家經營的網站:Science Direct
  • 60:41 - 60:46
    至於我對這家公司的想法嗎
    我想吐槽他們的標語
  • 60:46 - 60:51
    “普及本來不普及的知識”
  • 60:51 - 60:56
    就像我剛剛說的
    愛思唯爾沒有做好他們該做的事
  • 60:56 - 61:01
    Sci-Hub其實是在幫他們,實現他們的使命
  • 61:02 - 61:04
    只要某個研究被付費巨牆阻擋
  • 61:04 - 61:09
    就是延長這個研究領域做出突破的時間
  • 61:09 - 61:15
    我們有多少時間去等待某人能夠踏出關鍵一步?
  • 61:15 - 61:21
    有時候關鍵突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 61:21 - 61:25
    付費巨牆阻礙那個人做出貢獻的機會
  • 61:25 - 61:29
    就算有天時地利,沒有對的人也無法突破
  • 61:30 - 61:35
    經過數次邀約
    愛思唯爾一律拒絕接受我們的採訪
  • 62:18 - 62:22
    導演:Jason Schmitt
  • 62:22 - 62:26
    中文字幕稿:陳紹慶、甘偵蓉
  • 62:26 - 62:29
    中文時間軸校正: 陳紹慶
  • 62:29 - 62:32
    中文字幕後製協助:成功大學圖書館
Title:
付費機制:學術買辦巨牆(CC BY 4.0)
Description:

由Jason Schmitt製作的紀錄片「付費機制:學術買辦巨牆」,聚焦探討學術界為何需要開放取用(Open Access),一年總營收25.2億美金的學術出版商業市場所衍生的問題。出版龍頭Elsevier的投資報酬率高達35~40%,可比首屈一指的蘋果、臉書、谷歌等科技公司。本片可於私人或公開場合自由播放。有關本片的更多訊息,請參考官方網站:Paywallthemovie.com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Duration:
01:04:4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