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短講憂鬱 — 寇特妮·史提芬斯 (Courtney Stephens)

  • 0:07 - 0:10
    悲傷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
  • 0:10 - 0:13
    但是幾百年來
    人們對到底什麼是悲傷
  • 0:13 - 0:17
    及如果真有辦法又該拿它怎麼辦
    有著巨大的分歧
  • 0:17 - 0:19
    以最簡單的術語來解釋
  • 0:19 - 0:21
    悲傷通常被認為
  • 0:21 - 0:24
    是對困境的自然反應
  • 0:24 - 0:28
    你在朋友搬走
    或寵物死去時覺得傷心
  • 0:28 - 0:30
    當你的朋友說:「我好傷心」
  • 0:30 - 0:33
    你的回應通常是問「怎麼了?」
  • 0:33 - 0:37
    但是你假設悲傷是外在因素所引起
  • 0:37 - 0:40
    其實是還算新的想法
  • 0:40 - 0:42
    古希臘醫生可不這樣看悲傷
  • 0:42 - 0:46
    他們相信悲傷是體內的一種黑色液體
  • 0:46 - 0:49
    根據他們的四體液系統
  • 0:49 - 0:53
    人類的身體及靈魂都受到
    四種液體的控制,稱為體液
  • 0:53 - 0:58
    它們平衡與否直接影響到
    一個人的健康及氣質
  • 0:58 - 1:01
    憂鬱症源自希臘字 melaina kole
  • 1:01 - 1:06
    即黑膽汁,公認是造成悲傷的體液
  • 1:06 - 1:08
    透過改變飲食及醫療行為
  • 1:08 - 1:11
    你就能恢復四體液的平衡
  • 1:11 - 1:14
    即使現在我們對於
    控管人類身體的各式系統
  • 1:14 - 1:15
    有更多的瞭解
  • 1:15 - 1:17
    希臘人對悲傷的想法
  • 1:17 - 1:19
    仍與現行的觀念共鳴
  • 1:19 - 1:22
    不過不是我們偶爾感覺的悲傷
  • 1:22 - 1:24
    而是臨床憂鬱症
  • 1:24 - 1:26
    醫師相信某些長期
  • 1:26 - 1:32
    無法解釋的情緒狀態
    與腦化學至少有部分相關
  • 1:32 - 1:36
    即各種化學物質在腦內的平衡
  • 1:36 - 1:37
    就像古希臘的系統
  • 1:37 - 1:40
    這些化學物質的平衡變化
    會深深地改變
  • 1:40 - 1:44
    我們對極困難的情況的反應
  • 1:44 - 1:47
    還有一項悠久的傳統企圖要分辨
  • 1:47 - 1:49
    悲傷的程度
  • 1:49 - 1:50
    而在那項討論中
  • 1:50 - 1:53
    你會發現有項很強的論述
    說悲傷不但是
  • 1:53 - 1:56
    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其實還不可或缺
  • 1:56 - 1:58
    如果你從未感覺憂鬱
  • 1:58 - 2:02
    你就錯失了部分身為人類的意義
  • 2:02 - 2:06
    很多思想家聲稱憂鬱
    是獲得智慧的必經之路
  • 2:06 - 2:09
    羅伯特·伯頓生於 1577 年
  • 2:09 - 2:13
    花了一輩子研究悲傷的起因及經驗
  • 2:13 - 2:16
    在他的名作《憂鬱的解剖》一書中
  • 2:16 - 2:21
    伯頓寫道:「加增智慧就加增憂傷」
  • 2:21 - 2:24
    十九世紀早期的浪漫派詩人
  • 2:24 - 2:29
    相信憂鬱讓我們更深地瞭解
    其他的深層情感
  • 2:29 - 2:31
    如美麗與喜悅
  • 2:31 - 2:35
    能體會樹木在秋天落葉的悲傷
  • 2:35 - 2:40
    讓我們更能明瞭
    生命循環帶來的春之花
  • 2:40 - 2:46
    但是智慧與情緒智能
    似乎位在人類需求層次的高處
  • 2:46 - 2:49
    悲傷是否還有更基本、更有形
  • 2:49 - 2:51
    甚至在演化層面上的價值?
  • 2:51 - 2:54
    科學家認為哭泣及感覺退縮
  • 2:54 - 2:58
    原來是幫助我們的祖先確保社會聯繫
  • 2:58 - 3:01
    及幫助他們得到所需支援的方法
  • 3:01 - 3:05
    與生氣或暴力對照
    悲傷是痛苦的表現
  • 3:05 - 3:09
    這能立刻將人們與受苦的人拉近
  • 3:09 - 3:14
    而這使受苦的人
    及更大的社群都能興旺
  • 3:14 - 3:17
    或許悲傷能幫助我們產生
    生存所需的團結
  • 3:17 - 3:20
    但是很多人也懷疑
    別人感受的痛苦
  • 3:20 - 3:24
    與我們本身所體驗的痛苦
    是否程度相同
  • 3:24 - 3:26
    詩人艾蜜莉·狄金森寫道
  • 3:26 - 3:30
    我打量我遇到的每一個悲傷
    用狹小、刺探的眼
  • 3:30 - 3:35
    我想知道它是否沉重如我所感
    或更輕省一點
  • 3:35 - 3:37
    而在 20 世紀
  • 3:37 - 3:40
    醫療人類學家如凱博文
  • 3:40 - 3:43
    從人們談論疼痛的方式收集證據
  • 3:43 - 3:47
    提出情緒並非放諸天下皆準
  • 3:47 - 3:50
    而文化,尤其是我們使用語言的方式
  • 3:50 - 3:53
    會影響我們的感受
  • 3:53 - 3:54
    當我們提到心碎
  • 3:54 - 3:58
    破碎的感覺就變成我們感受的一部分
  • 3:58 - 4:01
    但如果一個文化說壓傷的心
  • 4:01 - 4:05
    那似乎就是完全不同的主觀感受
  • 4:05 - 4:07
    某些當代思想家對悲傷的興趣
  • 4:07 - 4:10
    不在它的主觀性,卻在它的普遍性
  • 4:10 - 4:15
    而且比較願意以科技
    來排除所有形式的痛苦
  • 4:15 - 4:18
    大衛·皮爾斯認為基因工程
  • 4:18 - 4:21
    及其它的現代科技過程
  • 4:21 - 4:25
    不僅能改變人類感受
    情緒上及身體上的痛苦
  • 4:25 - 4:28
    還能重新設計世界生態系統
  • 4:28 - 4:31
    所以動物不再於野外受苦
  • 4:31 - 4:34
    他稱他的計畫為「天堂工程」
  • 4:34 - 4:37
    但是沒有悲傷的世界
    難道不也是一種悲傷?
  • 4:37 - 4:40
    我們穴居的祖先及喜愛的詩人
  • 4:40 - 4:43
    大概一點也不想要這樣的天堂
  • 4:43 - 4:48
    事實上,大家對於悲傷
    只有一點是一致認同的
  • 4:48 - 4:51
    就是它是人類一直都經歷的現象
  • 4:51 - 4:53
    而數千年來
  • 4:53 - 4:57
    我們處理這種難熬情緒的最佳方法
  • 4:57 - 5:01
    就是清楚的把它表述出來
    試著表達這難以言喻的情緒
  • 5:01 - 5:03
    用艾蜜莉·狄金森的話說
  • 5:03 - 5:08
    希望是有羽之物
    棲息在靈魂深處
  • 5:08 - 5:13
    唱著無言之歌
    永不止息, 永不
Title:
短講憂鬱 — 寇特妮·史提芬斯 (Courtney Stephens)
Speaker:
Courtney Stephens
Description:

觀看完整課程:http://ed.ted.com/lessons/a-brief-history-of-melancholy-courtney-stephens

如果你是活著、有氣息的人類,那在你一生之中至少會經歷幾次悲傷。但是,到底什麼是憂鬱?如果真有辦法,我們又該拿它怎麼辦? 寇特妮·史提芬斯詳述我們對悲傷尚未定論的各種解釋,甚至還舉例說明其用處。

授課:寇特妮·史提芬斯 (Courtney Stephens)
動畫:雪倫·柯曼·葛翰 (Sharon Colman Graham)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Ed
Duration:
05:2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