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珍·芳達: 生命的第三幕

  • 0:00 - 0:02
    上一世紀中發生了
  • 0:02 - 0:04
    許多革命性的事情,
  • 0:04 - 0:06
    但或許沒有"長壽革命"
  • 0:06 - 0:09
    要來的意義非凡。
  • 0:09 - 0:11
    我們現今的平均壽命
  • 0:11 - 0:14
    比我們的曾祖父母多34年。
  • 0:14 - 0:16
    想想看。
  • 0:16 - 0:19
    這是我們壽命中增加的
  • 0:19 - 0:21
    第二段成人期。
  • 0:21 - 0:23
    然而,重點來了,
  • 0:23 - 0:26
    我們的文化卻尚未意識到它所代表的涵意。
  • 0:26 - 0:29
    我們仍然照著舊式生命拱形曲線
  • 0:29 - 0:31
    而生活著。
  • 0:31 - 0:33
    這是比喻,舊的比喻。
  • 0:33 - 0:35
    我們出生,在中年進入高峰
  • 0:35 - 0:37
    然後曲線下降到衰老期。
  • 0:37 - 0:39
    ♪笑聲♪
  • 0:39 - 0:41
    老化是跟著病理學曲線而行的。
  • 0:41 - 0:43
    但現今有許多人﹣
  • 0:43 - 0:46
    哲學家、藝術家、醫生、科學家﹣
  • 0:46 - 0:49
    對我所謂的”生命的第三幕“,也就是
  • 0:49 - 0:52
    生命中最後的30年有了新的看法。
  • 0:52 - 0:57
    他們認為它事實上是別具意義的
  • 0:57 - 0:59
    一段人生發展階段 --
  • 0:59 - 1:02
    從中年時期到後30年的發展,
  • 1:02 - 1:05
    就有如從兒童時期到青少年時期般的不同。
  • 1:05 - 1:08
    他們因而提出了疑問﹣我們應該也要想想﹣
  • 1:08 - 1:11
    要如何運用這時光?
  • 1:11 - 1:13
    該如何活的有意義呢?
  • 1:13 - 1:15
    ”老化“一詞應重新定義
  • 1:15 - 1:17
    為何呢?
  • 1:17 - 1:20
    去年我一直在研究及撰寫這個議題。
  • 1:20 - 1:22
    我找到較適合代替
  • 1:22 - 1:26
    ”老化“的新比喻﹣
  • 1:26 - 1:28
    就是爬樓梯﹣
  • 1:28 - 1:32
    那象徵人類精神的提昇,
  • 1:32 - 1:34
    也就是帶領我們朝向智慧、完整
  • 1:34 - 1:36
    及真實的精神提昇。
  • 1:36 - 1:38
    老化不是病理學的名詞,
  • 1:38 - 1:40
    老化是具潛質的。
  • 1:40 - 1:42
    你們知道嗎?
  • 1:42 - 1:44
    這樣的潛質不是少數人才有。
  • 1:44 - 1:46
    我發現,
  • 1:46 - 1:48
    大部分年過50的人
  • 1:48 - 1:50
    自我感覺較良好、較少有壓力感
  • 1:50 - 1:52
    、較友善、比較沒有焦慮感。
  • 1:52 - 1:54
    面對事情的態度
  • 1:54 - 1:56
    大多見怪不怪。
  • 1:56 - 1:58
    有些研究甚至指出
  • 1:58 - 2:00
    我們是比較快樂的。
  • 2:00 - 2:02
    相信我,這樣的結論跟我原先預期的不同。
  • 2:02 - 2:05
    我曾經焦慮了好長一段時間。
  • 2:05 - 2:07
    在我快50歲的時候
  • 2:07 - 2:09
    早上醒來腦中浮現的
  • 2:09 - 2:11
    前六個想法都是負面的。
  • 2:11 - 2:13
    我因而感到恐懼。
  • 2:13 - 2:15
    我想著"天啊,
  • 2:15 - 2:17
    我快變成思想怪異的老女人了。
  • 2:17 - 2:21
    現在我正處於生命的第三章,
  • 2:21 - 2:24
    我卻快樂的不得了。
  • 2:24 - 2:28
    我感到非常的安穩。
  • 2:29 - 2:31
    而我發現,
  • 2:31 - 2:33
    當我們的內在,相對於從外表來看
  • 2:33 - 2:35
    也相對”陳年"了,
  • 2:35 - 2:37
    恐懼感也會跟著消失。
  • 2:37 - 2:39
    最後會發現,你還是你﹣
  • 2:39 - 2:41
    也可能因而更了解自己。
  • 2:41 - 2:45
    畢卡索曾說"經歷歲月後才能變年輕"。
  • 2:45 - 2:47
    ♪笑聲♪
  • 2:47 - 2:49
    我不是要將衰老浪漫化。
  • 2:49 - 2:51
    當然,
  • 2:51 - 2:53
    要開花結果可不是必然的。
  • 2:53 - 2:55
    有些是因為幸運。
  • 2:55 - 2:58
    有些很明顯的是因為遺傳。
  • 2:58 - 3:00
    事實上三分之一的原因是遺傳。
  • 3:00 - 3:03
    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不多。
  • 3:03 - 3:05
    但生命尾章三分之二
  • 3:05 - 3:07
    的部分確是我們
  • 3:07 - 3:10
    可以好好掌控的。
  • 3:10 - 3:13
    接下來我們將會討論
  • 3:13 - 3:16
    要如何善用這些來年
  • 3:16 - 3:19
    來造就不凡。
  • 3:19 - 3:21
    讓我來說說“爬樓梯”這件事,
  • 3:21 - 3:25
    這個比喻對於上樓梯有困難的長者
  • 3:25 - 3:28
    或許是個奇怪的比喻。
  • 3:28 - 3:30
    ♪笑♪
  • 3:30 - 3:33
    我自己也是。
  • 3:33 - 3:35
    大家都知道
  • 3:35 - 3:38
    世界都是以不變的定律來運作:
  • 3:38 - 3:42
    熵,熱力學第二定律。
  • 3:42 - 3:45
    熵的意思是,世界上所有物質
  • 3:45 - 3:47
    都以下降、衰退的狀態呈現,
  • 3:47 - 3:49
    那就是生命曲線。
  • 3:49 - 3:52
    只有一件事是是例外﹣
  • 3:52 - 3:54
    人類的精神,
  • 3:54 - 3:57
    可以持續的向上昇華﹣﹣
  • 3:57 - 3:59
    就如同階梯﹣﹣
  • 3:59 - 4:01
    帶領我們趨向完整、
  • 4:01 - 4:04
    真實及智慧的階梯。
  • 4:04 - 4:06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比喻。
  • 4:06 - 4:08
    在面臨極度肢體障礙時,
  • 4:08 - 4:12
    精神仍就可以向上昇華。
  • 4:12 - 4:14
    三年前
  • 4:14 - 4:16
    我從紐約時代上讀到一篇文章。
  • 4:16 - 4:18
    那是關於一位名為尼爾 施林格--
  • 4:18 - 4:21
    57歲的退休律師的故事--
  • 4:21 - 4:24
    他在加入莎拉勞倫斯學院的寫作班中
  • 4:24 - 4:27
    發現自己的寫作天分。
  • 4:27 - 4:29
    二年後
  • 4:29 - 4:32
    他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病)。
  • 4:32 - 4:35
    那是個很恐怖且致命性的疾病。
  • 4:35 - 4:39
    疾病衰弱他的身體,但沒有侵犯到他的心智。
  • 4:39 - 4:42
    在那篇文章中,施林格先生將
  • 4:42 - 4:45
    他患病的歴程做了描述。
  • 4:45 - 4:48
    我在此引述他的一段話:
  • 4:48 - 4:50
    「肌肉雖然漸行衰弱,
  • 4:50 - 4:53
    但我文風漸行強健。
  • 4:53 - 4:56
    說話能力雖然漸漸尚矢,
  • 4:56 - 4:59
    但我表達因而變得敏銳。
  • 4:59 - 5:01
    雖然身形憔悴,但我心靈得以依舊成長。
  • 5:01 - 5:03
    因為喪失太多,
  • 5:03 - 5:07
    我終究開啟自我心靈的探索。」
  • 5:07 - 5:09
    對我來說,尼爾 施林格
  • 5:09 - 5:12
    是在其生命的第三幕登上階梯的
  • 5:12 - 5:15
    具體代表。
  • 5:15 - 5:17
    靈性是與生俱來的,
  • 5:17 - 5:20
    但有時我們的心靈
  • 5:20 - 5:22
    會因生活上遭遇的困境
  • 5:22 - 5:25
    、暴力、傷害、疏忽而受打壓。
  • 5:25 - 5:27
    也許是我們抑鬱寡歡的父母親影響了我們。
  • 5:27 - 5:29
    也許是他們論功行賞的主義作祟
  • 5:29 - 5:33
    而不能愛我們。
  • 5:33 - 5:35
    也許我們仍遭受於
  • 5:35 - 5:37
    心靈痛苦、創傷。
  • 5:37 - 5:41
    或許我們覺得多數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並未結束。
  • 5:41 - 5:45
    我們因而感到還有希望。
  • 5:45 - 5:48
    或許生命的第三幕的任務是
  • 5:48 - 5:53
    去完成我們未完成的任務。
  • 5:53 - 5:57
    對我而言,我是在邁入生命的第三幕、
  • 5:57 - 5:59
    60歲生日時才開始想這個問題。
  • 5:59 - 6:01
    我要怎麼渡過這第三幕呢?
  • 6:01 - 6:04
    我應該完成什麼任務呢?
  • 6:04 - 6:08
    我領悟到,為了知道要走的方向,
  • 6:08 - 6:10
    我必需了解曾經走過的歲月。
  • 6:10 - 6:12
    所以我回想
  • 6:12 - 6:14
    60歲之前的我
  • 6:14 - 6:17
    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6:17 - 6:19
    我以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 6:19 - 6:22
    不是在父母或他人眼中的我、
  • 6:22 - 6:24
    或是被討好那一面的我。
  • 6:24 - 6:26
    而是我自己到底是誰?我的父母親是誰-
  • 6:26 - 6:29
    除了父母的身分之外,他們還是什麼樣的人?
  • 6:29 - 6:31
    我的祖父母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 6:31 - 6:33
    他們是如何養育我父母的呢?
  • 6:33 - 6:36
    我想的是這些事情。
  • 6:36 - 6:39
    幾年後我才知道,
  • 6:39 - 6:42
    原來我用的方法是
  • 6:42 - 6:44
    心理學家稱之為
  • 6:44 - 6:46
    "回顧人生"法。
  • 6:46 - 6:48
    他們說用這個方法
  • 6:48 - 6:50
    可以使人對人生
  • 6:50 - 6:52
    產生新定義、清晰其思慮。
  • 6:52 - 6:55
    你們會跟我一樣發現,
  • 6:55 - 6:58
    你以前認為是自己的錯、
  • 6:58 - 7:01
    是自己造成的結果的很多事情,
  • 7:01 - 7:04
    其實都不是自己的問題。
  • 7:04 - 7:07
    那不是你的錯,跟你沒關係。
  • 7:07 - 7:09
    因此,回頭來你能夠去
  • 7:09 - 7:11
    原諒別人
  • 7:11 - 7:13
    及自己。
  • 7:13 - 7:16
    你能夠走出
  • 7:16 - 7:18
    過去的陰霾。
  • 7:18 - 7:20
    得以改變過去
  • 7:20 - 7:22
    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 7:22 - 7:24
    當我在為這個議題下筆時,
  • 7:24 - 7:27
    我想到了一本由弗蘭克博士寫的
  • 7:27 - 7:29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
  • 7:29 - 7:32
    弗蘭克博士是一位德國的心理學家,
  • 7:32 - 7:35
    他曾在納粹集中營渡過5年的時間。
  • 7:35 - 7:38
    他在集中營時寫道,
  • 7:38 - 7:42
    假使有天這些人被放了出去,他可以分辨得出來,
  • 7:42 - 7:44
    誰心理可以調適正常,
  • 7:44 - 7:46
    而誰熬不過去。
  • 7:46 - 7:51
    他寫道:
  • 7:51 - 7:54
    「我們生命中所擁有的都可以被奪去,
  • 7:54 - 7:56
    唯有一件事是搶不走的,
  • 7:56 - 7:58
    那就是你可以自由決定
  • 7:58 - 8:00
    以什麼樣的心態去
  • 8:00 - 8:02
    面對遭遇。
  • 8:02 - 8:04
    心態是生活品質
  • 8:04 - 8:06
    好壞的關鍵--
  • 8:06 - 8:08
    不論是富有或貧窮、
  • 8:08 - 8:10
    名人或平凡人、
  • 8:10 - 8:12
    健康或因病而痛苦的。
  • 8:12 - 8:15
    決定我們生活品質的
  • 8:15 - 8:18
    是我們如何看待事情、
  • 8:18 - 8:20
    我們賦予該事件什麼樣的意義、
  • 8:20 - 8:23
    我們對該事件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 8:23 - 8:27
    我們讓該事件誘發什麼樣的情緒。」
  • 8:27 - 8:30
    也許生命尾章的中心目的
  • 8:30 - 8:34
    是回到過去,如果適當的話,
  • 8:34 - 8:36
    並嘗試改變自己與過往
  • 8:36 - 8:38
    的關係。
  • 8:38 - 8:41
    認知研究發現
  • 8:41 - 8:43
    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
  • 8:43 - 8:46
    大腦中的神經活動會特別顯著 -
  • 8:46 - 8:49
    也就是說神經傳導路徑會在大腦生成。
  • 8:49 - 8:51
    所以如果你一直對過往的
  • 8:51 - 8:54
    人事物是抱持著負面的態度,
  • 8:54 - 8:57
    由大腦傳遞出的化學及電子訊息鋪設而成的
  • 8:57 - 9:00
    神經傳導路徑
  • 9:00 - 9:03
    長久下來就會變成固定的模式。
  • 9:03 - 9:05
    形成標準路徑--
  • 9:05 - 9:07
    儘管它造成緊張跟焦慮
  • 9:07 - 9:10
    對我們有害
  • 9:10 - 9:12
    然而如果
  • 9:12 - 9:16
    我們回顧並改變
  • 9:16 - 9:18
    我們對過往
  • 9:18 - 9:20
    人事物的觀感,
  • 9:20 - 9:22
    神經傳導的路徑就會改變。
  • 9:22 - 9:24
    如果我們能持續的
  • 9:24 - 9:27
    對過去抱持越正面的觀感,
  • 9:27 - 9:29
    那麼神經傳導的路徑就會形成新的的模式。
  • 9:29 - 9:32
    就好像重設恆溫器一樣。
  • 9:32 - 9:35
    經驗並不會
  • 9:35 - 9:38
    使我們變聰明,
  • 9:38 - 9:42
    如何看待經驗
  • 9:42 - 9:44
    才是智慧--
  • 9:44 - 9:46
    它讓我們變得健全完整、
  • 9:46 - 9:48
    有智慧並回歸自我。
  • 9:48 - 9:52
    藉此讓我們回歸到初衷。
  • 9:52 - 9:54
    我們女性的本性善良,不是嗎?
  • 9:54 - 9:57
    我的意思是, 在我們還是小女孩時,我們都很活潑--"哼,誰說的?"
  • 9:57 - 9:59
    我們果敢。
  • 9:59 - 10:01
    我們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 10:01 - 10:03
    然而往往
  • 10:03 - 10:06
    很多人在青春期時,
  • 10:06 - 10:09
    就開始擔心融入群體及是否受歡迎的問題。
  • 10:09 - 10:13
    於是我們變成了為別人而活。
  • 10:13 - 10:16
    但現在,在我們的生命的第三幕裡,
  • 10:16 - 10:18
    我們也許可以
  • 10:18 - 10:21
    繞回到起點
  • 10:21 - 10:23
    重新認識。
  • 10:23 - 10:26
    如果我們做得到,
  • 10:26 - 10:29
    受益的不只是我們。
  • 10:29 - 10:31
    高齡婦女的
  • 10:31 - 10:33
    人口數是世界上最多的。
  • 10:33 - 10:36
    倘若我們能回顧並重新定義自己
  • 10:36 - 10:38
    成為健全的人士,
  • 10:38 - 10:43
    那麼就能夠創造出文化變遷,
  • 10:43 - 10:46
    那將會為年輕一代樹立新典範,
  • 10:46 - 10:49
    新一代得以重新定義其生命的長度。
  • 10:49 - 10:51
    感謝各位的聆聽。
  • 10:51 - 10:58
    ♪掌聲♪
Title:
珍·芳達: 生命的第三幕
Speaker:
Jane Fonda
Description:

在這個世代中,我們的平均壽命多增加了30年 -- 這些額外的30年不只是生命中的一段註腳或病理學上的現象。珍·芳達於TEDxWomen談論到,可以如何思索這生命中的新階段。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0:59
Ana Choi added a transl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