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托德 馬克弗和丹 埃爾西演奏新音樂

  • 0:00 - 0:02
    音樂,大家都非常熱愛它
  • 0:02 - 0:05
    因為它對於我們很重要。
  • 0:05 - 0:11
    假如你不只是作為一名聽眾,而且還能親自參與創作,那麼音樂會對你更具影響力
  • 0:11 - 0:14
    所以,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點。在最近5-10年裡頭
  • 0:14 - 0:17
    有個著名的莫札特效應,
  • 0:17 - 0:21
    講的是只靠聽音樂,或者是給胎兒播放音樂,
  • 0:21 - 0:25
    就可以使我們的智商提高10%到30%,
  • 0:25 - 0:28
    這真是個好主意,但是根本行不通。
  • 0:28 - 0:31
    因為只是聽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設法創作音樂。
  • 0:31 - 0:35
    而且,我還要說,這不僅僅是這樣,
  • 0:35 - 0:37
    我們每一個人、世界上的所有的人,
  • 0:37 - 0:41
    都具有能力去創作,並以動態的方式讓自己和音樂融為一體,
  • 0:41 - 0:43
    這是我所從事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0:43 - 0:45
    所以,這段時間裡,我和我的同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裡,
  • 0:45 - 0:47
    致力於發展主動音樂。
  • 0:47 - 0:49
    藉由任何我們可以想到的可行的途徑,
  • 0:49 - 0:52
    使得人人都可以融入音樂體驗,
  • 0:52 - 0:55
    而且不只是聽音樂,還能創造音樂。
  • 0:55 - 0:58
    一開始,我們製造樂器給馬友友 Peter Gabriel,Prince等人,
  • 0:58 - 1:01
    而我們稱這些由管絃以及搖滾樂團製作的樂器為超級樂器(Hyper Instruments),
  • 1:01 - 1:05
    這種樂器具備多種感官感應器,
  • 1:05 - 1:08
    用來感知我們是如何演奏的。
  • 1:08 - 1:11
    所以,我只要稍微改變我的演奏方式以及情感
  • 1:11 - 1:14
    我可以把我的大提琴演奏聲轉變成和諧的人聲,一個樂團的協奏,
  • 1:14 - 1:17
    或者是大家從未聽過的天籟之音。
  • 1:17 - 1:19
    當我們開始製作時,我開始思考
  • 1:19 - 1:21
    為什麼我們不能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樂器,使得平凡人
  • 1:21 - 1:25
    而不僅僅是馬友友或者Princes所演奏的?
  • 1:25 - 1:27
    所以,我們製作的一整個系列的樂器。
  • 1:27 - 1:30
    我們統稱它為「頭腦歌劇」。
  • 1:30 - 1:32
    這整個管絃樂隊大概有100個樂器
  • 1:32 - 1:35
    都是以平常人的自然演奏方式去設計的。
  • 1:35 - 1:38
    所以,你可以一邊玩遊戲,"駛"過一段音樂
  • 1:38 - 1:41
    用你的肢體語言去控制大量的聲音
  • 1:41 - 1:46
    觸碰一個特別的介面去製造旋律,用你的聲音去製造整個氛圍。
  • 1:46 - 1:48
    當我們製作頭腦歌劇時,我們邀情一邊大眾加入
  • 1:48 - 1:51
    去體驗這些樂器並且和我們合作,
  • 1:51 - 1:52
    舉辦了多場的頭腦歌劇。
  • 1:52 - 1:55
    我們巡迴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現在,在音樂之都維也納,
  • 1:55 - 1:57
    我們還建造了一個永久性的博物館。
  • 1:57 - 2:00
    這些促使吉他英雄(Guitar Hero)的誕生,
  • 2:00 - 2:01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些都源於我們的實驗室。
  • 2:01 - 2:04
    我從我兩個小女兒和大多數在MIT實驗室裡的學生身上,
  • 2:04 - 2:07
    得到證實。就是,只要你提供適當的交界面,
  • 2:07 - 2:11
    人們就會真正的融入音樂
  • 2:11 - 2:14
    而且對這樣的演奏方式樂此不疲。
  • 2:14 - 2:17
    所以,這樣的模式是可行的,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 2:17 - 2:20
    我的第二觀點是,
  • 2:20 - 2:23
    僅用"吉他英雄"這類的東西來做音樂是不夠的。
  • 2:23 - 2:26
    音樂不僅非常有趣,而且也頗具變化性。
  • 2:26 - 2:27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
  • 2:27 - 2:30
    音樂可以改變你的人生,勝過任何其他東西。
  • 2:30 - 2:32
    它可以改變你和其他人溝通的方式,
  • 2:32 - 2:35
    還能改變你的身心靈。所以我們嘗試突破
  • 2:35 - 2:39
    也就是想在"吉他英雄"這類東西的基礎上做些什麼。
  • 2:39 - 2:42
    我們深入到教育界,開展了一個長久的計畫
  • 2:42 - 2:46
    稱為「玩具交響樂」(Toy Symphony)。我們製作各式各樣好玩的樂器
  • 2:46 - 2:50
    但是是給小孩子的,期望他們會愛上演奏音樂,
  • 2:50 - 2:53
    想要在這方面投入時間,而且渴求學習樂理知識,
  • 2:53 - 2:56
    以及如何演奏,如何創造音樂。所以我們製做一個可捏的樂器,
  • 2:56 - 3:00
    比如說這個可以測量你指尖的電流的音樂塑型機(Music Shapers)
  • 3:00 - 3:03
    又如這個敲擊節奏的節拍蟲子(Beat Bugs),你可以用他們來蒐集節奏,
  • 3:03 - 3:05
    傳遞這個節奏就像是傳送熱洋芋給你的朋友,
  • 3:05 - 3:08
    他們需要模仿你,或者對你的動作做出回應
  • 3:08 - 3:12
    再來就是製造一個稱為"超級樂譜"(Hyperscore)的軟件。可以讓大家用線條以及顏色
  • 3:12 - 3:16
    去創造一個複雜的音樂。其操作容易,一旦你上了手
  • 3:16 - 3:20
    你可以應付任何曲風的音樂。最後只要按下按鈕,
  • 3:20 - 3:26
    這些音樂就會自動轉換成樂譜,以便音樂家來演奏你創作的樂曲。
  • 3:26 - 3:29
    這個軟件,在全世界各地的孩子以及不同年齡層的人身上,
  • 3:29 - 3:32
    都得到了非常良好、顯著的效果。
  • 3:32 - 3:36
    所以,我們樂於將這類的創意
  • 3:36 - 3:38
    加入到更廣泛的人群之中,
  • 3:38 - 3:41
    讓那些沒有機會進行音樂創作的人也能積極參與。
  • 3:41 - 3:42
    其中,我們的實驗室正在著手一個領域
  • 3:42 - 3:45
    叫做音樂、心靈、健康。
  • 3:45 - 3:48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奧利佛 薩克斯(Oliver Sacks')的新書
  • 3:48 - 3:52
    《腦袋裝了兩千部歌劇的人》,這是一本正在熱賣的好書。
  • 3:52 - 3:54
    如果你還沒看過,那我推薦你讀一讀。書的作者是一個鋼琴家,
  • 3:54 - 3:58
    他在書中詳細地記錄了自己職業生涯中所觀察到的事實,
  • 3:58 - 4:03
    那就是音樂在非常狀態下的人身上(殘疾 /重症病人),所能發生的不可思議的效應。
  • 4:03 - 4:06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
  • 4:06 - 4:10
    音樂是老年癡呆症病患晚期能做出回應的最後一件事情。
  • 4:10 - 4:12
    也許不少人在摯愛身上發現這點,
  • 4:12 - 4:14
    他們無法在鏡子中認出自己、分辨自己的家人,
  • 4:14 - 4:17
    但你仍然能找到一段音樂,
  • 4:17 - 4:21
    讓他們從病床上驚醒,並且輕聲唱和。正是藉由這種方式,
  • 4:21 - 4:23
    你可以喚回一些他們的記憶以及自我意識。
  • 4:23 - 4:27
    對於中風所導致的失語症,以及帕金森氏症所導致的運動功能喪失,
  • 4:27 - 4:29
    音樂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 4:29 - 4:33
    它對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病症都頗具療效。
  • 4:33 - 4:35
    所以我們正在探索其背後的原理,
  • 4:35 - 4:39
    並展開一系列的活動,用音樂來改善人類的健康。
  • 4:39 - 4:42
    我們採取了很多方式,和各類醫院有著合作。
  • 4:42 - 4:45
    其中有一家就是離美國波士頓不遠的圖斯伯里醫院。
  • 4:45 - 4:47
    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州立醫院。許多年前,
  • 4:47 - 4:51
    我們在那裡就開始將“超級樂譜” (Hyperscore) 介紹給生理和精神殘疾病人。
  • 4:51 - 4:55
    這已成為圖斯伯里醫院核心治療項目,
  • 4:55 - 4:59
    每個接受治療的人都要求參與音樂活動。
  • 4:59 - 5:03
    這一活動似乎大大加速了治療的過程,
  • 5:03 - 5:07
    在某種程度上也把醫院變成音樂社區。
  • 5:07 - 5:11
    繼續下一個話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看些以上內容的相關短片。
  • 5:52 - 5:54
    (這些玩具交響樂的)參與者在操控音樂節奏。
  • 5:54 - 5:58
    通過親身體驗,孩子們不但學會了怎樣演奏和聽節奏,
  • 5:58 - 6:03
    而且鍛煉了音樂記憶,練習了合奏。
  • 6:03 - 6:07
    他們“拿”著音樂,捏一捏,
  • 6:07 - 6:09
    改變和體驗它,並創作自己的音樂。
  • 6:09 - 6:13
    “超級樂譜”從塗塗畫畫開始,很便捷。
  • 6:20 - 6:22
    每個人都可以深刻地體驗音樂,
  • 6:22 - 6:24
    我們所必須做的就是創造各種各樣的工具(來幫助大家)。
  • 6:41 - 6:47
    第三點想法是:我覺得音樂,異乎尋常地,
  • 6:47 - 6:50
    是比語言更好的展示自我的方式。
  • 6:50 - 6:54
    我也喜歡做演講,
  • 6:54 - 6:56
    但是奇怪的是,我在演講時,比演奏音樂感覺要更緊張些。
  • 6:56 - 6:59
    當在演奏大提琴,控制電子音響合成器,或者和你們共同分享我的音樂時,
  • 6:59 - 7:04
    我就能展現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一面,
  • 7:04 - 7:07
    更多的是個人的東西,也許更深層的東西。
  • 7:07 - 7:10
    對於我們中許多人來講,我想的確是這樣。我想舉兩個例子,
  • 7:10 - 7:13
    來說明音樂是我們與外界交流的
  • 7:13 - 7:15
    最有效的媒介之一。
  • 7:15 - 7:19
    首先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一個非常瘋狂的項目,名字叫作“死亡和鮑威爾一家”(Death and Powers)。
  • 7:19 - 7:21
    它是一部大型歌劇,
  • 7:21 - 7:25
    是目前全球在運作中的大型歌劇項目之一。
  • 7:25 - 7:30
    它是關於一位富有、成功、有權勢並期望永生的人的歌劇。
  • 7:30 - 7:32
    他找到了把自己下載到他所建立的環境中
  • 7:32 - 7:35
    事實上是把自己放在一系列的書籍中。
  • 7:35 - 7:38
    於是,他想長生不老,就把自己放進了系統中。
  • 7:38 - 7:42
    主唱在歌劇開始後便消失了,
  • 7:42 - 7:46
    整個舞台變成了主角,變成了他的遺贈。
  • 7:46 - 7:49
    這部歌劇講的是,我們能和所愛的人分享些什麼,向他們傳承些什麼,
  • 7:49 - 7:51
    又有什麼是我們辦不到的。
  • 7:51 - 7:55
    歌劇中的所有道具都是活的、巨型的樂器。
  • 7:55 - 7:58
    譬如,佔據舞台很大部份的一盞“吊燈。”它看上去像個吊燈,
  • 7:58 - 8:00
    但同時又是一件機器人樂器。
  • 8:00 - 8:04
    正如你在這裡的樣機上所看到的,長長的鋼琴弦,
  • 8:04 - 8:07
    每根都被小型機器人部件所控制。
  • 8:07 - 8:12
    這裡有小巧的琴弓來撥動,驅動器來撩撥,
  • 8:12 - 8:17
    聲學信號來震動琴弦。在舞台上,還會出現一大群機器人。
  • 8:17 - 8:21
    這些機器人是主角西蒙 鮑威爾(Simon Powers)和家人之間交流的一種媒介。
  • 8:21 - 8:25
    他們為數眾多,有如古希臘歌劇中的合唱團。
  • 8:25 - 8:30
    他們觀察舞台上的一舉一動。我們在實驗室裡設計和測試了這些立方形的
  • 8:30 - 8:33
    “歌劇機器人”(Operabots)。它們能隨歌舞動,
  • 8:33 - 8:36
    還會跟隨舞台人物。它們很聰明,
  • 8:36 - 8:39
    我們也希望他們能互相規避(以避免碰撞)。它們自主行動;
  • 8:39 - 8:45
    如果你打個指響,他們也會如你所願,排成整齊的一行。
  • 8:45 - 8:47
    別看它們是一個個方盒子,卻擁有許多人格化的內涵。
  • 8:54 - 8:58
    歌劇中最大的道具就是所謂“系統”。它是一系列“圖書”。
  • 8:58 - 9:02
    每一部書都是一個機器人,都能運動,都能發聲。
  • 9:02 - 9:06
    放在一起,它們構成了一道道投影牆,
  • 9:06 - 9:11
    展現出西蒙 鮑威爾(Simon Powers)的動作和性格。歌劇的主人公雖然消失在舞台上,
  • 9:11 - 9:14
    卻存在於環境之中。
  • 9:14 - 9:17
    這是他選擇的,代表自己的辦法。
  • 9:17 - 9:24
    這些書的書脊上集成了LED的光源,作為顯示平面。
  • 9:24 - 9:28
    這位是男中音詹姆士 馬達萊納(),他正在進入系統。
  • 9:28 - 9:29
    這是預告片。
  • 9:53 - 9:58
    首映將於 2009年10月在摩洛哥舉行。如果你不能前往觀看,
  • 9:58 - 10:01
    那麼還有一個辦法。
  • 10:01 - 10:05
    西蒙用一種非同尋常的方法,即通過音樂和環境,來建立他的遺贈。
  • 10:05 - 10:09
    我們將把系統放在網絡和公共場所,
  • 10:09 - 10:13
    以便人人都能用音樂和生活中的影像
  • 10:13 - 10:16
    來製作我們或者我們摯愛的人的遺贈。
  • 10:16 - 10:19
    這不再是一部單純的大歌劇,它將把我們現在所想的,
  • 10:19 - 10:21
    變成一部個性化歌劇。
  • 10:21 - 10:23
    要做個性化歌劇,怎麼能沒有個性化的樂器呢?
  • 10:23 - 10:26
    我到目前為止所展示的這些,比如給馬友友的超級大提琴,
  • 10:26 - 10:31
    又或者是給孩子們捏音樂的玩具,這些樂器都是一成不變的,
  • 10:31 - 10:34
    或為藝術家,或為小朋友,它僅僅針對某一類人有著實用價值。
  • 10:34 - 10:37
    試想一下,如果我再製作一種樂器,能夠適應我的個人行為,
  • 10:37 - 10:41
    按照手指彈奏方式,根據我熟悉的,甚至不熟悉的技法
  • 10:41 - 10:44
    來自我調整,情況又會如何呢?
  • 10:44 - 10:49
    我以為這就是交互界面,音樂和樂器的未來趨勢。
  • 10:49 - 10:52
    為了現場演示個性化樂器,
  • 10:52 - 10:58
    我想邀請兩位嘉賓到台上。
  • 10:58 - 11:03
    掌聲有請,亞當 布朗傑(Adam Boulanger),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博士生
  • 11:03 - 11:10
    和丹 埃爾西(Dan Ellsey)。
  • 11:10 - 11:17
    感謝泰德,感謝龐巴迪 佛里士傑(Bombardier Flexjet)
  • 11:17 - 11:21
    丹今天從圖斯伯里遠道而來,他在那裡住院。
  • 11:21 - 11:25
    我要告訴大家:這是迄今為止,他離開醫院外出旅行距離最遠的一次。
  • 11:25 - 11:30
    他是因為要和大家見面並分享自已的音樂,才特地來這裡的。
  • 11:30 - 11:34
    首先,丹,先自我介紹一下,好嗎?
  • 11:39 - 11:47
    丹•埃爾西(以下簡稱丹):你們好,我叫丹•埃爾西。我34歲,是一名腦癱患者。
  • 11:47 - 11:53
    我一直都很熱愛音樂,能用這樣的新軟件來指揮我的樂曲,
  • 11:53 - 11:55
    我感到非常激動。
  • 11:57 - 12:08
    托德•麥克弗(以下簡稱托德):你能來這裡,我們真的也很激動。(掌聲)
  • 12:08 - 12:11
    我們和丹大約在三年半前相識,
  • 12:11 - 12:16
    那時我們剛開始和圖斯伯里醫院合作。那裡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妙極了,
  • 12:16 - 12:21
    能作出美妙的曲子。丹此前從來沒有作曲,但出乎意料的是,
  • 12:21 - 12:28
    他擅長於這種方式。他天生就是個作曲家。
  • 12:28 - 12:31
    他也很害羞。
  • 12:31 - 12:35
    嗯,他是一個非常棒的作曲家。從那以後,
  • 12:35 - 12:38
    我們就成了固定合作者。丹作了許多許多曲子,
  • 12:38 - 12:41
    發行了自己的光碟唱片。其實在波士頓地區,他知名度很高,
  • 12:41 - 12:45
    還教授醫院的人們和當地的孩子如何創作音樂。
  • 12:45 - 12:50
    下面請亞當來講,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
  • 12:50 - 12:55
    他是音樂技術和醫藥方面的專家,和丹有著密切的合作。
  • 12:55 - 12:59
    亞當所做的不但使丹能夠
  • 12:59 - 13:02
    輕輕鬆鬆作曲,
  • 13:02 - 13:05
    而且使他能用個性化樂器來演奏自己的作品。
  • 13:05 - 13:07
    所以,談談你們是怎麼做的吧?
  • 13:07 - 13:10
    亞當•布朗傑(以下簡稱亞當):好。圖斯伯里醫院的項目源自
  • 13:10 - 13:14
    我和托德的一次討論,那時我們談到丹是個非常有表現欲,
  • 13:14 - 13:19
    聰明而且有創造力的人。你可以從
  • 13:19 - 13:22
    他的一舉一動裡看出來。但是為什麼他就不能演奏一段屬於自己樂曲呢?
  • 13:22 - 13:26
    沒有理由說這不可以呀!同樣,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 13:26 - 13:29
    於是我們開始著手研發一種技術,
  • 13:29 - 13:34
    讓他用微小的動作和精準的操控,來演奏自己的作品,
  • 13:34 - 13:37
    並且不需要在意自己肢體上的不便。
  • 13:37 - 13:39
    接著,談到流程和技術,
  • 13:39 - 13:42
    簡言之,首先需要一個工程之道。你看,
  • 13:42 - 13:45
    我們放置了一台1394火線接口的攝像頭來追踪紅外指針。
  • 13:45 - 13:49
    我們利用了丹在言語控制中使用的肢體語言
  • 13:49 - 13:53
    和表意系統。
  • 13:53 - 13:56
    設計流程是“不太”有趣的一部份。
  • 13:56 - 13:59
    我們需要一些輸入,持續的跟踪
  • 13:59 - 14:02
    以及軟件來監測他做出的不同形狀。
  • 14:02 - 14:06
    解決了工程問題,隨後便是工作中真正有趣的部分了。
  • 14:06 - 14:09
    簡單的講吧,我們在醫院現場編程,和丹密切合作,
  • 14:09 - 14:12
    理解他是如何動作,
  • 14:12 - 14:14
    哪些具有表現力的動作是他覺得有用的。
  • 14:14 - 14:17
    再如,他用什麼手法來演奏?
  • 14:17 - 14:19
    哪些是他覺得重要,
  • 14:19 - 14:21
    並可以用於控制和傳達音樂的東西?
  • 14:21 - 14:25
    可以說,所有的參數,所有的技術,
  • 14:25 - 14:28
    都是為丹量身定做的。
  • 14:28 - 14:34
    嗯,我覺得,這也是未來的趨勢。
  • 14:34 - 14:38
    並非是技術本身打開了創新之門。
  • 14:38 - 14:41
    是表達麼?是藝術家創作作品的那一刻嗎?
  • 14:41 - 14:45
    我們的技術有給大家表述的機會麼?
  • 14:45 - 14:49
    他們有提供這樣的構架嗎?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 14:49 - 14:53
    產生了表達,而這恰是技術本身所不能的。
  • 14:53 - 14:56
    於是,我們需要新的設計流程和工程流程,
  • 14:56 - 15:01
    來了解丹的動作以及表達方式,使他能更容易的表演,
  • 15:01 - 15:03
    這便是今天我們所要做的。
  • 15:03 - 15:05
    托德:我們開始吧,丹,要告訴大家
  • 15:05 - 15:07
    你將要演奏什麼嗎?
  • 15:13 - 15:15
    丹:我的“鷹之頌”。
  • 15:17 - 15:20
    托德:丹將演奏他的樂曲“鷹之頌”。
  • 15:20 - 15:22
    這是他的樂譜,
  • 15:22 - 15:25
    完全由他用“超級樂譜”完成的。
  • 15:25 - 15:30
    他用紅外追踪器來操作軟件。
  • 15:30 - 15:33
    他用起軟件來,出乎意料的快,事實上,比我還快呢。
  • 15:33 - 15:35
    丹:(笑聲)... ...(似乎想說些什麼)
  • 15:37 - 15:39
    托德:他太謙虛了,哈哈。
  • 15:40 - 15:46
    他使用了軟件,從樂音和旋律開始,
  • 15:46 - 15:48
    他可以把它們放置在自己想要的地方。
  • 15:48 - 15:51
    每個元素都有色彩,回到編曲窗口,
  • 15:51 - 15:56
    畫線,把這些東西放到他所想要的位置。
  • 15:56 - 15:59
    看著“超級樂譜”
  • 15:59 - 16:04
    你可以觀察到音樂的
  • 16:04 - 16:07
    起承轉合。
  • 16:07 - 16:10
    這就是他作曲的方法。正如亞當所說的,
  • 16:10 - 16:17
    我們找到了讓他演奏的最好的辦法。
  • 16:17 - 16:20
    攝像頭會監控丹,分析他的動作,
  • 16:20 - 16:24
    讓他隨心所欲地展示他音樂的各種層面。
  • 16:24 - 16:27
    你還會看到銀屏上的視覺特效。
  • 16:27 - 16:33
    我的一位學生負責視覺採樣。
  • 16:33 - 16:36
    其實這裡並非是原封不動地顯示相機跟踪的物體,
  • 16:36 - 16:41
    我們把採集的數據轉化成了影像,
  • 16:41 - 16:45
    以便顯示基本的運動和分析的方法。
  • 16:45 - 16:49
    我覺得這些影像有助於大家理解我們是如何提取丹的動作。
  • 16:49 - 16:53
    如果觀察他表演時的舉動,
  • 16:53 - 17:00
    銀幕上的影像還能展現丹的動作目的明確、精準、
  • 17:00 - 17:03
    有專業素養,並且很優美。
  • 17:03 - 17:08
    正如我先前提到的,在聽他的作品時,
  • 17:08 - 17:11
    重點是音樂棒極了,它會告訴你一個真正的丹。
  • 17:11 - 17:13
    亞當,準備好了嗎?
  • 17:13 - 17:15
    亞當:好啦。
  • 17:15 - 17:19
    托德:好,有請丹為大家表演他的作品“鷹之頌”。
  • 19:43 - 20:07
    (持續熱烈的掌聲)
  • 20:07 - 20:09
    托德:太棒了。
  • 20:09 - 20:18
    (掌聲)
Title:
托德 馬克弗和丹 埃爾西演奏新音樂
Speaker:
Tod Machover + Dan Ellsey
Description:

(Click to translate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20:18
家偉 廖 added a transl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