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預防在人群中被踩死的救命發明

  • 0:01 - 0:02
    我只有九歲的時候,
  • 0:02 - 0:07
    祖母第一次向我描述了
    她在六年前目擊的恐怖情景,
  • 0:07 - 0:10
    蜂擁的人群造成了 39 人被踩死,
  • 0:10 - 0:12
    地點在我們的家鄉,印度的納西克。
  • 0:12 - 0:16
    那是 2003 年納西克大壺節期間,
  • 0:16 - 0:19
    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會之一。
  • 0:19 - 0:23
    每 12 年,就有超過
    三千萬印度教參拜者
  • 0:23 - 0:25
    突然造訪我們的城市──
  • 0:25 - 0:27
    城市設計的容量為一百五十萬人──
  • 0:27 - 0:29
    他們會停留 45 天。
  • 0:30 - 0:33
    主要的目的,是要洗淨他們的罪惡,
  • 0:33 - 0:35
    方式是在哥達瓦里河中洗澡。
  • 0:36 - 0:38
    踩死人的事件很容易發生,
  • 0:38 - 0:41
    因為高密度的人群以低速度在移動。
  • 0:42 - 0:46
    除了納西克,印度還有
    其他三個地方也有這項節慶,
  • 0:46 - 0:48
    舉辦頻率不同,
  • 0:48 - 0:51
    在 2001 年到 2014 年間,
  • 0:51 - 0:56
    在這些活動中就有
    超過 2400 人被踩死。
  • 0:57 - 0:59
    最讓我感傷的是,
  • 0:59 - 1:04
    看到我身邊的人
    聽任這個城市的命運,
  • 1:04 - 1:08
    在每次大壺節都要目擊
    似乎無法避免的
  • 1:08 - 1:09
    數十起死亡。
  • 1:09 - 1:11
    我想要改變這狀況,
  • 1:11 - 1:14
    我心想,我為什麼不找個解決方案?
  • 1:14 - 1:15
    因為我知道這是錯的。
  • 1:16 - 1:19
    我早期曾經學過程式,
    加上身為製造者,
  • 1:19 - 1:21
    我有個很狂妄的點子──
  • 1:21 - 1:22
    (笑聲)
  • 1:22 - 1:23
    〔製造者總會找到出路〕
  • 1:23 - 1:27
    我的狂野點子就是要建立一個系統,
  • 1:27 - 1:29
    可以協助控管人的流量,
  • 1:29 - 1:32
    並用在下一次的 2015 年大壺節中,
  • 1:32 - 1:36
    減少蜂湧的情況,
    希望也能減少死亡人數。
  • 1:36 - 1:39
    這似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 1:39 - 1:40
    這個夢想太大了,
  • 1:40 - 1:43
    特別是對一個 15 歲男孩而言,
  • 1:43 - 1:46
    然而,這個夢想在 2015 年實現了,
  • 1:46 - 1:50
    我們不僅成功減少了
  • 1:50 - 1:53
    蜂湧的情況以及人潮的密度,
  • 1:53 - 1:55
    我們還讓 2015 年成為
  • 1:55 - 1:59
    第一個沒有人被踩死的
    納西克大壺節。
  • 2:00 - 2:05
    (掌聲)
  • 2:05 - 2:07
    那是歷史記錄中第一次,
  • 2:07 - 2:10
    這個活動到結束都沒有傷亡。
  • 2:11 - 2:12
    我們怎麼做到的?
  • 2:13 - 2:16
    一切始於我加入一個創新研討會,
  • 2:16 - 2:18
    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在 2014 年辦的,
  • 2:18 - 2:20
    叫做大壺馬拉松 (Kumbhathon)。
  • 2:20 - 2:25
    目標是要解決在大壺節這麼
    大規模的節慶所面臨的難題。
  • 2:26 - 2:30
    我們想出了要如何
    解決踩死人的問題,
  • 2:30 - 2:32
    我們只想知道三樣資訊:
  • 2:33 - 2:35
    人數、地點,
  • 2:35 - 2:39
    以及每分鐘的人流量。
  • 2:39 - 2:43
    我們就開始尋找有什麼技術
    能協助我們取得這三項資訊。
  • 2:44 - 2:48
    我們能不能分發無線電頻率的
    憑證來識別每個人?
  • 2:48 - 2:52
    我們覺得這樣成本太高且不實際,
  • 2:52 - 2:54
    很難去分發三千萬個吊牌。
  • 2:55 - 2:58
    我們能不能用閉路電視攝影機
    搭配影像處理技術?
  • 2:58 - 3:00
    一樣,用在這麼大規模也太貴了,
  • 3:00 - 3:03
    還有個缺點就是無法帶著走,
  • 3:03 - 3:06
    在下雨時就完全沒用了,
  • 3:06 - 3:08
    而在大壺節常常會下雨。
  • 3:09 - 3:11
    我們能用手機信號塔的資料嗎?
  • 3:12 - 3:14
    聽起來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 3:14 - 3:16
    但好笑的部分是,
  • 3:16 - 3:19
    大部分的人不會帶手機
  • 3:19 - 3:20
    到大壺節這類活動中。
  • 3:21 - 3:25
    此外,資料對我們來說也不夠精細。
  • 3:25 - 3:27
    所以我們想要的必須要即時、
  • 3:27 - 3:30
    低成本、耐用、防水,
  • 3:30 - 3:33
    且要很容易取得資料來做處理。
  • 3:34 - 3:36
    所以我們建造了 Ashioto,
  • 3:36 - 3:38
    在日文的意思是「腳步」,
  • 3:38 - 3:42
    它是由可攜式的墊子所構成,
    墊子有壓力感測器,
  • 3:42 - 3:45
    能夠計算走在上面的人數,
  • 3:45 - 3:47
    透過網路把這資料傳輸
  • 3:47 - 3:50
    到我們建造的進階資料分析軟體。
  • 3:50 - 3:53
    我們設計了干預方式,
  • 3:53 - 3:56
    來克服過高估計
    或反覆踩踏這類的可能錯誤。
  • 3:57 - 4:00
    我們決定最理想的
    墊子寬度是 18 英吋,
  • 4:00 - 4:03
    這是在我們測試了許多不同版本
  • 4:03 - 4:05
    並觀察人的平均步距之後決定的。
  • 4:06 - 4:09
    不然,人們可能會踩超過感測器。
  • 4:09 - 4:12
    我們一開始先要證明
    這個概念,在三天內
  • 4:12 - 4:15
    用厚紙板和鋁箔紙
    打造出測試用的樣品。
  • 4:15 - 4:16
    (笑聲)
  • 4:16 - 4:18
    它有用,是真的。
  • 4:18 - 4:21
    我們又用鋁複合板以及壓電板
  • 4:21 - 4:22
    再打造了一個樣品,
  • 4:22 - 4:26
    壓電板在受到壓力時
    會產生出小的電脈衝。
  • 4:27 - 4:30
    我們在三十個地點測試了
    這個設計,包括公開場所、
  • 4:30 - 4:34
    擁擠的餐廳、購物中心、廟宇等等,
  • 4:34 - 4:36
    看看人們的反應如何。
  • 4:37 - 4:39
    大家都讓我們做這些測試,
  • 4:39 - 4:45
    因為他們很興奮能夠看到
    當地有人要為城市解決問題。
  • 4:46 - 4:49
    我那時十五歲,我的
    團隊成員都二十歲出頭。
  • 4:50 - 4:54
    當感測器加上了顏色,
  • 4:54 - 4:57
    人們會緊張,問我們像這樣的問題:
  • 4:57 - 4:59
    「如果我踩上去會被電擊嗎?」
  • 4:59 - 5:00
    (笑聲)
  • 5:00 - 5:05
    或者,如果很明顯
    地上有個電子感測器,
  • 5:05 - 5:06
    他們就會跳過它。
  • 5:06 - 5:07
    (笑聲)
  • 5:07 - 5:10
    所以我們決定要為感測器做個罩子,
  • 5:10 - 5:14
    這樣人們就不用擔心
    地上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 5:14 - 5:16
    經過一些實驗之後,
  • 5:16 - 5:18
    我們決定使用工業用感測器,
  • 5:18 - 5:21
    在危險區域用的安全觸發器
  • 5:21 - 5:23
    來當感測器,
  • 5:23 - 5:25
    用黑色合成橡膠片
  • 5:25 - 5:26
    來當外罩。
  • 5:26 - 5:29
    用黑色橡膠的額外好處是
  • 5:29 - 5:33
    塵土會自然在表面上堆積,
  • 5:33 - 5:36
    最終會成為它的保護色,
    看來就像地板。
  • 5:36 - 5:41
    我們也得要確保感測器
    不能高過 12 公釐。
  • 5:41 - 5:43
    不然可能會絆倒人,
  • 5:43 - 5:45
    結果是它造成人被踩死。
  • 5:46 - 5:50
    (笑聲)
  • 5:50 - 5:51
    我們不希望這樣。
  • 5:51 - 5:53
    (笑聲)
  • 5:53 - 5:57
    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
    感測器,厚度只有 10 公釐。
  • 5:57 - 6:00
    資料會被即時傳送到伺服器,
  • 6:00 - 6:01
    畫出熱區圖,
  • 6:01 - 6:05
    考量所有在地上的已啟動裝置。
  • 6:05 - 6:10
    如果群眾的移動速度慢下來,
    或是群眾密度超過希望的標準,
  • 6:10 - 6:12
    當權機關就會收到警訊。
  • 6:13 - 6:18
    我們在 2015 年的納西克
    大壺節安裝了五個墊子,
  • 6:18 - 6:19
    計算到的人數
  • 6:19 - 6:22
    在十八小時內就有五十萬人,
  • 6:22 - 6:27
    確保可以從各檢查站即時取得資料,
  • 6:27 - 6:28
    確保人流的安全。
  • 6:28 - 6:32
    最終,就是這個系統和其他的創新
  • 6:32 - 6:35
    一起協助避免了在
    該節慶中踩死人的意外。
  • 6:36 - 6:38
    在大壺節中所使用的
    Ashioto 程式碼,
  • 6:38 - 6:42
    很快就會被公開,
    提供大家免費使用。
  • 6:42 - 6:44
    我很希望看到有人能用這程式碼
  • 6:44 - 6:46
    來讓更多聚會變得更安全。
  • 6:47 - 6:50
    在大壺節的成功鼓舞了我,
  • 6:50 - 6:53
    讓我想要協助其他可能
    受到蜂湧群眾所苦的人。
  • 6:53 - 6:54
    這個系統的設計,
  • 6:54 - 6:58
    幾乎可以適用在任何活動上,
  • 6:58 - 7:01
    有組織的人類聚會相關活動都可以。
  • 7:01 - 7:06
    而我的新夢想是要改善、
    改造,並部署這個系統,
  • 7:06 - 7:11
    推行到全世界,來預防
    人命損失,確保人流安全,
  • 7:11 - 7:14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
  • 7:14 - 7:16
    不論是在演唱會或運動比賽、
  • 7:16 - 7:18
    安拉阿巴德的大壺節、
  • 7:18 - 7:20
    麥加的朝聖、
  • 7:20 - 7:22
    前往卡爾巴拉的什葉遊行,
  • 7:22 - 7:23
    或梵蒂岡。
  • 7:24 - 7:26
    你們怎麼想?我們能辦得到嗎?
  • 7:26 - 7:27
    (觀眾)能!
  • 7:27 - 7:28
    謝謝。
  • 7:28 - 7:29
    (歡呼)
  • 7:29 - 7:32
    (掌聲)
Title:
預防在人群中被踩死的救命發明
Speaker:
尼萊庫卡尼
Description:

每三年,世界上最大宗教集會之一的印度大壺節,都會有三千萬印度教參拜者聚集,希望將其罪惡洗去。大量的群眾突然湧入小城市和小鎮,無可避免會有人被踩死,在 2003 年,有 39 人在節慶中喪命。在 2014 年,15 歲的尼萊庫卡尼決定要把他身為自學程式設計師的技能發揮出來,建立一個技術解決方案,來協助預防人被踩死。來進一步了解他的發明,以及它如何協助 2015 年納西克大壺節達成完全無死傷的目標。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07:45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