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至今
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导师都认为
-
人类最本质的真相
并不在于拥有某种...
-
特殊的宗教或精神文化
这个真相其实就在
-
每个人的内心
-
诗人鲁米说:
那个永不曾升起或落下的月亮在哪里?
-
那个永不曾伴随或离开我们的灵魂在哪里?
不要说它在这里或那里
-
所有的创造都是“那个”
除了能看东西的眼睛
-
在“巴别塔”的故事中
人性碎裂成无数的...
-
语言、信念、文化与爱好
-
『巴别』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上帝之门』
-
这个门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
即我们局限性的自我架构
-
那些体悟到真实本性的人
他们的本质超越了名相
-
他们得以窥见大门之内那些神圣的秘密
-
那则盲人摸象的古老寓言
常被用来比喻
-
面对同一个真相却有
各种各样不同观念的情形
-
一群盲人分别触摸
一头大象的不同部位
-
然后得到一些对于大象的认识
-
摸到象腿的人说:
『大象就像一棵树』
-
摸到大象尾巴的人说:
『大象就像一根绳子』
-
而摸到象牙的人说:
『大象像一根长矛』
-
摸到大象耳朵的人,又说:
『大象像一面大扇子』
-
摸到大象身体的人
坚持说大象就像一堵墙
-
问题在于我们只接触到了大象的一部份
却坚信自己了解到的就是真相
-
我们不承认或没有认识到
每个人的经验
-
只是对同一头大象的
不同部分的了解
-
『永恒哲学』就是已经认识到
所有的精神或宗教文化
-
都在阐述一个共同的宇宙真相
-
一个神秘的、超乎人类思维的真相
所有的精神类知识和信条
-
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
针对永恒教义总结道:
-
『所有宗教的尽头就是体悟灵魂之神
这就是那个共同的宗教』
-
我们在这部影片中
所说的“神”这个词
-
就是指那个
神秘的、超乎人类局限性思维的真相
-
要体悟到“真我”
或内在的“本我”
就要体悟人类殊胜的本性
-
每个灵魂都有
显现更高层级觉知的潜力
-
都可以从沈睡和对形相的认同中觉醒
-
身为作家和寓言家的奥尔德斯赫胥黎
因《美丽新世界》一书而成名
-
他还写了另一本名为《长青哲学》的书
-
在书中,他提到一则历史上
不断重现的教义
-
这一则教义是
用其所属文化的形式来表达
他写着:
-
永恒哲学以最简洁的方式在一则梵文习语中呈现出来
即“那就是你”
-
“本我”或那个永恒存在的“我”
就是梵心——所有客观存在的最高准则
-
每个人的终极任务
就是亲自去探寻真相
-
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
每一种传统文化就像钻石的一面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射着同一个真相
-
而同时它们又互相共鸣、互相印证
-
无论是何种语言或概念体系
-
所有秉持永恒教义的宗教
都在告诉我们
-
我们与一种更伟大的
-
超乎寻常的力量连结着
-
我们可以从一个或多个源头
学习和领会关于真相的教导
-
而无需与它们产生自我认同
-
据说所有真正的精神教导
都只像是指向终极真相的手指
-
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那些教义和信条
将会阻碍精神的进化
-
要体悟超乎所有概念的真相
就要放下所有的执着和依附
-
放下所有的宗教观念
-
从“自我”的视角来看
将你引向三摩地的那根手指
-
则是直接指向了地狱
-
圣十字若望曾说:
『如果一个人想确认自己脚下的路』
-
『他必须闭上双眼,在黑暗中行走』
-
三摩地开始于面向未知的那一跃
-
据说在古代传统中
为了体悟三摩地
-
必须让知觉彻底远离所有事物
所有外在现象
-
所有局限性思想和感知
从而走向觉醒
-
走向内在本源
和人类的本心或本质
-
在这一部影片中
-
我们所说的三摩地指的是
那个超乎人类思维的真相
-
也就是被称为
“无馀涅槃”的最高三摩地
-
在“无馀涅槃”的状态中
“自我”的活动以及所有探索行为都停止了
-
估且描述为:
当接近它时,它远离了
-
当离开它时,它又回来了
-
没有知觉或无知觉的区分
-
没有存在或不存在的区分
-
也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区分
-
对思维来说
这绝对高深莫测、无法理解
-
当“自我”又重新浮现时
将是一种空白、一种重生
-
一切都将是新的
只剩下一种神圣的回味
-
长久伴随我们继续前行
-
在古代文化中
有很多种三摩地
-
随着语言的变迁造成了很多混淆
-
我们用“三摩地”这个词
-
指的是那个超乎人类思维的联结状态
-
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文化中的词来表达
-
“三摩地”是一个古老的梵语词汇
-
在古印度吠陀、瑜伽和数论派文化中很常见
-
并渗透到许多其它的文化体系中
-
三摩地是帕坦伽利所传授的
“瑜伽八支行法”的第八支
-
也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中的第八道
-
佛陀称之为“正定”
-
也就是“静脉”的止息
或自我思维的止息
-
帕坦伽利将瑜伽或三摩地称为“心念灭尽”
-
即“意识的旋涡停止盘旋”之意
-
也就是
知觉从整个思维运作机制中解脱出来
-
三摩地并不意指任何概念
-
因为要想体悟三摩地
-
就要放下所有概念性思维
-
不同的宗教用不同的词汇
来表述这种殊胜的联结状态
-
事实上,“宗教”这个词本身也是如此
-
在拉丁文中
-
“宗教”意指“重新绑定”或“重新联结”
与“瑜伽”含义类似
-
“瑜伽”的本义就是“联结”
联结尘世与解脱的彼岸
-
在伊斯兰教
“伊斯兰”这个词在古阿拉伯语中
-
是对神灵恭顺或祈求之意
意指“自我”彻底的谦恭或顺从
-
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如圣方济、圣特雷莎
-
和圣十字若望
都描绘了与上帝、 与内心神圣王国的殊胜联结
-
在《多马福音》中
基督说: “王国不在这里或那里
-
圣父的王国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而世人却看不到
-
从永恒教义的角度来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
普罗提诺、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着作
-
都指向同一个真理
-
普罗提诺教导说
人类最伟大的奋斗
-
就是引导灵魂去往最高的完美境界
-
并与神联结
-
拉科塔族圣人黑麋鹿曾说:
“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平和
-
就是体悟到自身与宇宙及其能量相通如一
-
体悟到宇宙的中心
有伟大的灵魂
-
而这个宇宙中心其实无处不在
-
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
来自灵魂深处的那种平和
-
在觉醒之路上
除非我们进入三摩地
-
否则永远会有
两个极端或两扇门可以进入
-
也就是两个维度:
一个通向纯粹的觉醒,而另一个通向表象世界
-
向上就会通向觉悟
而向下则通向迷失
-
和一切或有形或无形的幻象
-
至于觉悟和迷失之间的区别
-
可以用印度圣哲尼萨伽达塔的话
来说明
-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有
爱就是知道自己拥有一切
-
而我的生命,在这两者之间前行
-
这种联结产生一种新的殊胜的觉知
-
这两个极端的联结或相通
或者说二元认知的瓦解
-
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
然而,所生即是空,所生从未生
-
觉醒之花生出新的认知
-
你可以称之为
永恒的“三位一体”
-
神、圣父或那个
超乎思维的、 不可知的、永恒的状态
-
与神圣的阴性能量
即所有变化的事物相联结
-
这种联结导致一种魔力般的转换
一种死亡和重生
-
在吠陀教义中
这种殊胜的联结
-
体现于两种最基本的能量:
湿婆和夏克提
-
在历史长河中
这种联结的名相虽多有变换
-
但其本质未变
-
这种联结导致一种新的殊胜的觉知
-
一种崭新的世间存在方式
-
两极汇合成为一种
没有中心、不受限制的宇宙能量
-
这就是纯粹的爱
不再有所谓得到或失去
-
因为已经空无一物
但又圆满至极
-
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秘学院
-
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的精神文化
古埃及的宗教
-
古非洲的努比亚和凯马特文化
-
全世界的萨满传统或土着文化
古希腊的神秘主义
-
亦或诺斯底教、非二元论者、佛教、道教、 犹太教、
拜火教、耆那教、穆斯林、基督教
-
都可以发现其共通之处就是:
他们最高深的精神领悟
-
都能指引其信徒去体悟三摩地
-
“三摩地”这个词的本义
就是指那个体悟到万物同一的状态
-
也就是联结
你自身各方面的联结
-
但是不要将关于三摩地的真正体悟
-
混淆为知识层面的理解
-
是你的寂静和空性
联结了生命螺旋的各个层级
-
正是通过这些关于三摩地的古老教义
-
人类才能去了解所有宗教的共同根源
-
并再一次与生命螺旋、神、达摩或“道”达成一致
-
生命螺旋是从微观通向宏观的桥樑
-
也是从DNA通向内在的能量莲花
-
进而通过“脉轮”到达星系旋臂的桥樑
-
灵魂的各个层级都通过这个螺旋显现出来
如永恒的旋臂,存在着,探索着
-
真正的三摩地就是体悟到“自我”的各个层次
-
和灵魂的各个层级都具有空性
-
生命螺旋就是
二元纠缠和生死轮回的永恒运转
-
有时
我们忘记了自己与生命本源相联结
-
我们的眼界非常狭窄
-
把自己局限为一种在地球上爬动的生物
-
只是再一次完成了回到本源的旅程
-
回到那个无处不在的中心
-
庄子说:『当没有了此和彼的对立
也就得到了道的精髓』
-
『 站在了生命螺旋的中心
然后就可以目睹万物之无穷』
-
那则古老的咒语“唵嘛呢叭咪吽 ”
蕴含着一种诗意
-
当一个人觉醒或体悟到莲花之中自有珍宝
则其本性就会从灵魂中醒来,从真相中醒来
-
这也就是真相本来的样子
-
用赫密斯公理
“在上如在下,在下如在上“
-
我们可以类比理解
思索和静止
-
相对和绝对之间
的关系
-
有一个方法可以理解
三摩地的非概念性
-
那就是用黑洞来类比
-
在传统理论中
黑洞被描述为一个重力极强的空间
-
以至于光和所有物质都无法逃离
-
而新理论假定所有的物体
从最小的微观粒子
-
到大的宏观构造,如星系
在其中心都有一个黑洞或神秘的“奇点”
-
按这个新的理论
-
我们将那个无处不在的中心比作黑洞
-
在佛教的禅宗有许多诗词和公案
可以让我们直接面对那个“无门之门”
-
只有穿过那个无门之门
才能体悟三摩地
-
黑洞的“事件视界”是一个时空界限
这个界限之内的事物
-
无法被界限之外的观察者看到
-
也就是说
“事件视界”之内发生的一切
-
对你来说都是未知
-
可以说黑洞的“事件视界”与无门之门非常类似
-
也就是“有我”和“无我”之间的临界
-
一旦穿过“事件视界”
就不再有“我”
-
在黑洞的中心就是一维的“奇点”
-
这个无穷小的点
却拥有无数个太阳的质量
-
虽然拥有无穷大的质量
但它却是比沙粒还要小得多的极小宇宙
-
“奇点”是超越时空概念的深奥存在
-
按照物理学理论
那里没有运动,也不存在物质
-
总之,它不属于知觉世界
-
但也不能简单描述为静止
-
它超越了运动和静止
-
当你体悟到这个中心
无处不在又并不存在
-
二元对立就消失了
-
即空即有、即生即灭
-
这个玄妙至极的中心点
你可以称之为“持续运动的静止”
-
或“包含万物的虚空”。
-
道家的老子曾说: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
作家和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
描绘了一个轮回的图符
-
也属于“永恒哲学”的一部分
他称之为“世界之轴”
-
即世界的中心点或最高的山峰
-
世界围绕这个柱轴旋转
在这个点上运动和静止共存
-
在这个中心长出一棵茂盛的开花之树
一棵联结整个世界的菩提树
-
就像一颗太阳被吸入黑洞
-
当你接近这个伟大的真相
你的生命就开始围绕它旋转
-
“你”就开始消失
-
当你接近这个“本我”时
自我架构可能会感到恐惧
-
大门的守护者会在那里测试前行之人
-
你必须要心甘情愿地面对你强烈的恐惧
-
同时接受你内在固有的力量
为下意识的恐惧和隐藏着的美妙
带去光明
-
如果你的思维未被触动
如果“自我”不再反应
-
则无意识中生起的所有现象又随之逝去
-
在整个精神旅途中
此时是最需要信仰的时刻
-
这里所说的信仰是什么含义呢?
信仰和信念不同
-
信念是在思维层面接受某种东西
从而带来安慰和确定
-
信念是用思维标记
或控制某种体验的方式
-
而信仰是保持完全放空的状态
接受无意识中生起的一切
-
信仰完全顺从“奇点”的吸引
-
顺从“自我”的消融或分解
从而穿过无门之门
-
银河系结构的演变取决于它黑洞的规模
-
就像你的演变也取决于你的“本我”--
-
“奇点”,也就是你的本性
-
我们看不到黑洞
但是我们可以 从它周围物体的运动方式
-
以及它影响物理世界的方式来认识它
-
同理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本性
“本我”不是某种东西,
但我们可以观察由它所引发的行为
-
就像禅宗的铃木大师所言:
『严格地说,没有被启发的人,只有被启发的行为 』
-
我们看不到它
只是因为眼睛看不到
-
我们看不到它
-
因为三摩地就像黑洞
-
非虚无,亦非物
它是物与非物二元对立的消失
-
没有门可以进入那个伟大的真相
-
但是却又有无数条路通向那里
那些路——即正法,就像无止尽的螺旋
-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没人能穿过无门之门
-
思维从未明了如何进入
也永远不会明了
既然没人能穿过无门之门
-
就放下这个念头吧
-
三摩地是无路之路,是金钥匙
-
对自我架构的认同
导致内在和外在的割裂
而三摩地就是这种认同的终止
-
描述自我架构层级的模型有很多
而且还在不断演变之中
-
这里我们将采用一种古老的模型
-
在《奥义书》中
灵魂的外围层级被称为“能层”
-
一个“能层”就像一面镜子、一层自我架构、
一层面纱、或一层幻象
-
如果我们对其产生认同
就会阻碍对真实本性的体悟
-
大多数人看到自己的倒影以后
就相信那是真实的自己
-
有一层镜子反射生理层——肉身
-
另一层镜子反射思维层——思想、直觉和感知
-
再一层镜子反射内在能量或生命之能
-
当向内观照时即可察觉。
-
还有一层镜子反射想像层,
-
这是更高级的思维或智慧层
-
还有超意识层或非二元极乐层
-
这是最靠近三摩地的一层
-
其实可以把“自我”分成无数层镜子
或不同的方面
-
它们是持续变化的
-
大多数人还没体会到内在能量层
更高级的思维层和非二元极乐层
-
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
这些“能层”在反射你的生命
但你却看不到它们
-
甚至这些隐藏的镜子比可见的镜子反射得更多
-
它们不可见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
它们尚未被知觉完全照亮
-
就像因陀罗的宝珠网一样
镜子互相反射
-
而影子又再次互相反射以至无穷
-
一个层面的变化
会导致所有层面的同时变化
-
一些镜子会被留在阴影中
直到我们有幸遇到一位高明的导师
-
来帮助我们照亮它们
-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都不知道些什么
-
现在想像打碎所有的镜子
-
没有镜子再来反射你的“自我”
-
这时你在哪里?
-
当意识变得静止
镜子也就不再反射
-
不再有主体和客体
-
但是不要错把这种原始状态
当做虚无或昏迷
-
“本我”并非无物
但也并非空无一物
-
“本源”并非某物
而是“空性”或静止本身
-
空生万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这个本源是万物的发源地
-
孕育着一切可能性
-
三摩地是“非个人意识”的觉醒
就像你做了一个梦
-
醒来之后意识到梦中的一切
其实就在脑海里
-
体悟到三摩地时
就像意识到世上的一切
-
都发生在一层一层的能量和知觉中
-
就像镜中之镜
梦中之梦
-
你所认为的那个你
既是梦中人,又是做梦人
-
让我们在影片中所说的一切都随风而逝吧
-
不要用思维去抓取它
-
灵魂正在做梦
而你就是那梦中人
-
这个梦就是变化着的一切
但也并非无法体悟到恒常不变的真相
-
这个体悟不能用局限的自我思维
去理解
-
当我们从“无馀涅槃”中返回,
镜子又开始反射
-
现在你就能体悟到
你所生存的世界 其实就是你自己
-
但并非那个临时反射出来的局限的你,
-
而是那个已经体悟到
“真实本性是万物起源”的你
-
这个高层级智慧、本源
-
般若或真知
就从三摩地中诞生
-
按《约伯记》所言
智慧来自于空性
-
这里所说的智慧
既无穷小又包含万物
-
它非常难理解
除非能在镜子的宫殿中反射出某种形相
-
这个镜子的宫殿,或称之为“悟觉轮”
-
就像高层级智慧创造的一个子宫
-
使萌芽的“神之灵”孕育成形
-
[音乐]
Indiajiva
《Abwoon d'bashmaya》
-
镜子或思维的存在并不是问题
-
恰恰相反,
人类的错误或偏差是我们认同于它
-
这种迷失或对局限性自我的认同,
就是幻象
-
瑜伽派教义说
要想体悟三摩地,必须观察冥想对象
-
直到它消失
直到你消失于它或它消失于你
-
虽然不同文化体系
对三摩地的语言表达不同
-
但从根本上
都指向自我认同和自我思维的终止
-
佛陀总是用否定类的术语教导我们
-
他教导我们直接观照自我架构的运行
他没有说三摩地是什么
-
只说那是苦的尽头
-
在“吠檀多不二论”中
有一个术语“neti neti”
-
意思就是“非此非彼”
-
在自我觉醒之路上前行的人们
-
要想探求他们的真实本性或梵心的本质
-
首先要明白自己不是什么
-
基督教中也有类似的方式,
圣特蕾莎描述了一种否定性的祈祷方式
-
安静的祈祷、屈从和联结
-
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方法
-
通过这个逐渐剥离的过程
放下所有非永恒的东西
-
所有变化的东西, 比如思维、自我建构和所有现象
-
包括“自我”的隐藏层级
-
潜意识必须变得清澈透明
才能反射那个唯一的本源
-
如果潜意识中有一些深层认知或“自我” 仍然在起作用
-
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依然
被锁在包含未知“自我”的隐藏迷宫中
-
当“自我”的所有层级都显露出其空性
才能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
从所有概念中解脱出来
-
你探寻之路的转折点
就是当你体悟到你不知道自己谁的时候
-
是谁在呼吸?是谁在品嚐?
-
是谁在吟颂,行礼,跳舞,爬山?
是谁在体验?
-
是谁在观察?
-
在你一开始探寻是谁在观察的时候
只会看到虚幻的“自我”
-
但是如果你坚持不懈
它就会让路
-
要直接探寻是谁或是什么在体验
-
要毫不动摇,尖锐有力,深入探寻,全力以赴
-
[音乐] "走吧,走吧,远远超越,完全超越觉醒之源。”
-
并不存在一个“自我”可以觉醒
并不存在一个“你”可以觉醒
-
你只是从一个分裂的自我幻像中醒来
从一个局限的“你”的梦中醒来
-
谈论是毫无意义的
-
必须确切地终止“自我” 才能直接体悟那是什么
-
一旦体悟到了
就没什么能够谈论了
-
因为当你一开口
就又回到思维层面了
-
其实我已经说得太多了
-
我们一般有三种意识状态: 醒着、梦境、熟睡
-
三摩地有时被称为意识的第四种状态:基态
-
这是一种根本的觉醒
可以持续地保持在当下
-
并与其它意识状态并行
在吠檀多哲学中,这被称为“图力亚”
-
图里亚的其它叫法有 “基督意识”、“克利须那意识”
-
“佛性”或“霎哈嘉三摩地”
-
在霎哈嘉三摩地中
“本我”始终保持在当下
人类所有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
-
在持续变化的现象螺旋的中心
寂静状态恒常不变
-
思想、感情、感觉和能量在它周围旋转
-
无论你处于活动状态或冥想状态, “寂静”或“本我”都保持不变
-
即便在我们熟睡当中, “本我”依然能清醒地保持在当下;
-
即便意识的状态转变了,
-
“本我”的觉知却不来不去。
-
这就是瑜伽睡眠
-
在《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全书》的雅歌或所罗门之歌中这样唱道:
-
“我虽入睡,心却清醒”
对这种永恒的客观性觉知的体悟
-
在基督的言论中即有体现
他曾说:
-
“在亚伯拉罕降临之前,我已存在”
-
这种觉知之光穿透了无数面纱、无数形相
-
在一开始,它像一团微弱的火焰
在你内心最深处生起
-
阳性能量开始渗入知觉
顺从或开放于阴性能量
-
它脆弱,易逝,
你必须非常小心地保护它
-
让它存活,直到成熟
-
三摩地既是一种永恒的意识状态
-
又是变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是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
当你花越来越多的时间
在三摩地中, 在当下,在永恒中
-
你也会得到内心和灵魂更多的指引
而减少来自局限性“自我”的干扰
-
这就是如何摆脱低层次意识
如何摆脱病态想法
-
此时你内在的运行路线改变了
-
能量已不在旧有的局限性架构中
无意识地流动
-
换句话说
-
你已经不再认同于
自我架构和虚幻的外部世界
-
要体悟三摩地需要非常努力
让“自我”完全屈服
-
屈服得如此彻底
-
只剩下心灵深处的全部能量在努力
这是一种努力和屈从、阴和阳的平衡
-
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努力
-
印度神秘主义者和瑜伽修行者罗摩克里希那曾说:
-
“不要去寻找光明
除非你能像头发着火的人试图寻找水塘”
-
你要调动全部能量去探寻
-
在超越自我的练习中, 需要巨大的勇气、警觉和毅力
-
来让觉醒的萌芽存活
而不掉回旧有的模式中
-
你要心甘情愿地对抗“自我”的重现
-
对抗思维矩阵
强有力的碾压和永无止尽的轮回
-
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
都必须用来体悟本源
-
体悟三摩地不是靠努力,但也不是毫不努力
放下努力和不努力,
-
因为这只是思维中的二元对立
-
真正体悟三摩地如此简单,如此唯一
-
但我们总是通过二元化的语言将它曲解。
-
原始的知觉只有一种
-
它永远处于觉醒状态
但却被层层的思维掩盖
-
就像太阳藏在云层之后
当思维被层层剥离
-
本性就会显露
-
每剥离一层思维
就呈现一种不同的三摩地
-
外界现象和体验纷繁多变,名相各异
-
但三摩地如此简单
以至于当别人告诉你
它是什么和怎样体悟它时
-
你的思维总是漏掉它
-
其实三摩地不简单也不困难
这些都是思维造作出来的
-
没有了思维也就没有了这些问题
-
在体悟它之前,需要先停止思维
它根本不需要产生
-
关于三摩地最精准的指导
或许就在这句话当中:
-
“保持寂静和觉知”
-
我们如何用文字和图像表达寂静?
我们如何用噪音来表达安静?
-
这部影片并非将三摩地
作为一个知识概念来谈论
-
而是从根本上号召“无为”,号召冥想
-
号召内在的安静和祈祷,号召“停止”
-
停止极端自我思维所驱动的一切
-
保持寂静和觉知
-
没人能告诉你寂静当中会浮现什么?
-
你只需要听从召唤,随心而动
-
就像唤起了古老的回忆, 灵魂醒来,忆起了自己
-
它曾是睡觉的旅客,但现在“空性”醒来
-
体悟到自己就是所有的一切
-
你不能指望局限的自我思维 想像出三摩地是什么
-
就像你无法跟一位盲人解释颜色是什么
你的思维无法知晓
-
它无法凭空捏造
要体悟三摩地就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
-
不是去看割裂的事物
而是要认出那个幻想者
-
圣方济曾说:“你所寻找的,也正是寻找者”
-
一旦你见过了月亮,就可以通过倒影认出它来。
-
“真我”一直就在那里,它无处不在
但你却没有体悟到它的存在。
-
由于“真我”超越思维和感官
所以当你学会辨识和顺从时
-
就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体验到奇蹟
我们变成了“奇蹟”
-
不要试图从慾望中解脱
因为想要从慾望中解脱,也是一种慾望
-
你不要试图变得寂静,
因为你所做的努力本就是一种运动
-
要明白,寂静本就在那里。
-
保持寂静和觉知
-
当放下所有的选择,本源就会显露, 但不要执着于本源。
-
伟大的真相——道,不是一也不是二
马哈希尊者曾说:
-
“真我”只有一种, 如果受到限制就变成”自我“
如果不受限制,就是无穷和伟大的真相。
-
如果你相信了别人所说的,就已经错过了它
-
如果不相信,你也错过了它
信和不信只是思维层面的运作
-
的确需要一种认知
但如果你进入自己的探寻之路
-
检视自己的各个方面,找出是谁在探寻
-
如果你愿意遵从
“不是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志在引领”这个原则
-
如果你愿意超越所有认知
-
那么你就能体悟到我想要告诉你的
只有那时你才能亲自体会到
-
仅仅只是存在
就蕴含深邃的奥妙和无穷的美丽
-
生命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
在你内心深处的寂静当中
-
有一些神圣的、高深莫测的东西
-
超乎概念,超乎信条
超乎局限性思维和所有选择
-
它不是通过技巧、仪式或练习而获得
无所谓“如何”得到它。
-
没有方法,没有通向那条道路的道路
-
就像禅宗所说
-
只是去发觉你出生之前的本来面目
-
并非要给自己增加某种东西
而是要成为一束光照亮你自己
-
驱散“自我”的迷失
只有在那个超乎名相的神秘之处休憩
-
生命才能够获得圆满
-
内心才能够永久安宁。
-
【音乐】
Om Shreem Laks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