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全球糧食危機可能再過十年就要發生了

  • 0:01 - 0:05
    從 2009 年開始,全世界流傳著一種
  • 0:05 - 0:10
    全球糧食短缺危機即將發生的說法,
  • 0:10 - 0:12
    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做來避免它。
  • 0:13 - 0:17
    到 2050 年時,我們要
    如何養活九十億人口?
  • 0:18 - 0:23
    關於全球糧食保障的每一場會議、
    播客(podcast)、和對話,
  • 0:23 - 0:25
    都會以這個問題開場,
  • 0:25 - 0:27
    並接著回答說,
  • 0:27 - 0:31
    我們需要將現有的
    糧食產量提高 70%。
  • 0:33 - 0:37
    2050 年這個說法始於
  • 0:37 - 0:41
    2008 年糧食價格
    創下歷史新高之後沒多久。
  • 0:41 - 0:44
    人們在苦難及掙扎,
  • 0:44 - 0:46
    政府以及全球領導人
  • 0:46 - 0:48
    得要讓我們看到他們有在留意、
  • 0:48 - 0:50
    且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 0:52 - 0:56
    重點是,2050 年還很遙遠,
  • 0:56 - 0:58
    以致於我們不覺得切身,
  • 0:58 - 1:00
    且,更重要的是,
  • 1:00 - 1:02
    如果我們繼續現行的做法,
  • 1:02 - 1:05
    危機來臨的時間會更早。
  • 1:06 - 1:09
    我認為我們需要問一個不同的問題。
  • 1:10 - 1:13
    那個問題的答案
  • 1:13 - 1:15
    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
  • 1:17 - 1:20
    如果我們能把舊說法重新表達,
  • 1:20 - 1:22
    並換上新的數字,
  • 1:22 - 1:24
    來提供更全面的資訊,
  • 1:26 - 1:29
    且這些數字必須要是人人能理解、
  • 1:29 - 1:30
    並感到切身的,
  • 1:31 - 1:34
    那麼我們就可以完全避免這場危機。
  • 1:37 - 1:39
    我過去在做商品交易,
  • 1:39 - 1:42
    我從交易中學到的其中一件事,
  • 1:42 - 1:45
    就是每個市場都有一個臨界點,
  • 1:45 - 1:49
    在臨界點,改變會發生得十分快速,
  • 1:49 - 1:51
    以至於對世界造成衝擊,
  • 1:51 - 1:53
    一切就此改變。
  • 1:54 - 1:57
    想想最近一次的金融危機,
  • 1:58 - 1:59
    或是網際網路泡沫化。
  • 2:01 - 2:03
    我的擔憂是,
  • 2:05 - 2:09
    全球糧食和農業
    可能也有一個臨界點,
  • 2:09 - 2:11
    如果需求劇增,
  • 2:11 - 2:17
    超過了農業系統的構造產能,
    這事就有可能發生。
  • 2:18 - 2:23
    意思就是,在這個時點,
    供應趕不上需求,
  • 2:23 - 2:25
    就算價格飆高也是一樣,
  • 2:25 - 2:29
    除非我們能致力於
    某種結構性的改變。
  • 2:31 - 2:32
    這一回,
  • 2:32 - 2:35
    重點不會是股市及金錢。
  • 2:35 - 2:36
    重點會是人。
  • 2:36 - 2:40
    人們可能會餓死,政府可能會垮台。
  • 2:41 - 2:45
    這個問題,在哪個時點
  • 2:45 - 2:47
    供應會開始很難趕上需求的問題,
  • 2:47 - 2:51
    正是當我在做交易時
    引發我興趣的問題,
  • 2:51 - 2:54
    後來完全就變成了一種著迷。
  • 2:54 - 2:57
    這個問題會從興趣變成著迷,
  • 2:57 - 3:01
    是因為我從研究了解到
    這系統有多麼破碎、
  • 3:01 - 3:05
    以及在做相關關鍵決策時
    用的資料有多麼少。
  • 3:06 - 3:10
    在這個時點,我決定
    離開華爾街的工作,
  • 3:10 - 3:12
    開始走上創業之路,
  • 3:12 - 3:14
    創辦了「Gro Intelligence」
    (全球農業資料分析)。
  • 3:15 - 3:18
    在 Gro,我們著重在使用資料,
  • 3:18 - 3:21
    並設法將資料轉變成可執行的行動,
  • 3:21 - 3:24
    來協助各層級的決策者。
  • 3:25 - 3:26
    但在做這些工作時,
  • 3:27 - 3:29
    我們也發現到,這個世界,
  • 3:29 - 3:30
    不僅僅是世界領導人,
  • 3:30 - 3:35
    還有企業和公民,
    就像現場在座的每個人,
  • 3:35 - 3:37
    都缺少一份行動指南,
  • 3:38 - 3:42
    來指導我們要如何避免
    即將發生的糧食保障危機。
  • 3:42 - 3:44
    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模型,
  • 3:44 - 3:48
    讓我們手中數千兆位元組的資料
    能發揮重要功能,
  • 3:48 - 3:50
    而我們解出了臨界點。
  • 3:51 - 3:54
    沒有人知道我們一直
    在處理這個問題,
  • 3:54 - 3:58
    這是我第一次分享我們的發現。
  • 4:00 - 4:05
    我們發現,臨界點其實就在十年後。
  • 4:06 - 4:09
    我們發現,世界將會短缺
  • 4:09 - 4:13
    214 兆卡路里的糧食,
  • 4:14 - 4:17
    2027 年就會發生。
  • 4:17 - 4:21
    世界沒有辦法補足這個落差。
  • 4:22 - 4:24
    你應該有注意到,
  • 4:25 - 4:29
    我現在表達的方式和一開始不同,
  • 4:29 - 4:31
    這是刻意的,因為目前為止,
  • 4:31 - 4:35
    這個問題一直都是用質量來量化:
  • 4:35 - 4:37
    比如公斤、噸、百公克,
  • 4:38 - 4:40
    任何你可以選擇的質量單位。
  • 4:40 - 4:43
    我們為什麼用重量來談食物?
  • 4:43 - 4:45
    因為那樣很簡單。
  • 4:45 - 4:48
    只要有台簡單的口袋計算機,
    我們就可以憑照片,
  • 4:48 - 4:51
    判斷出一艘船所載的總噸數。
  • 4:51 - 4:53
    我們可以測出卡車、
    飛機、牛車有多重。
  • 4:54 - 4:58
    但對於食物,
    我們在乎的是營養價值。
  • 4:59 - 5:02
    並非所有食物都生來平等,
  • 5:02 - 5:04
    即使它們重量相同。
  • 5:05 - 5:08
    我從衣索比亞搬到美國來讀大學時,
  • 5:08 - 5:10
    親身學到了這一點。
  • 5:11 - 5:13
    當我返家時,
  • 5:13 - 5:17
    我的父親很高興看到我,
  • 5:17 - 5:20
    他迎接我的方式是
    問我為什麼變胖了。
  • 5:21 - 5:27
    結果發現,
  • 5:27 - 5:32
    我在美國吃的食物份量
    和在衣索比亞時差不多,
  • 5:32 - 5:35
    但在美國我卻變得比較圓胖了。
  • 5:37 - 5:41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考量卡路里,
  • 5:41 - 5:43
    而不是質量。
  • 5:43 - 5:45
    是卡路里維繫著我們的生命。
  • 5:47 - 5:53
    所以,214 兆卡路里
    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 5:53 - 5:56
    即使是我們當中最投入的人,
  • 5:56 - 5:59
    也不會用數百兆卡路里來思考。
  • 5:59 - 6:01
    所以,讓我換種方式來分解。
  • 6:02 - 6:05
    另一種思考這個量的方式,
  • 6:05 - 6:08
    是用麥當勞大麥克來計算。
  • 6:08 - 6:11
    214 兆卡路里。
  • 6:11 - 6:14
    一個大麥克的熱量是 563 卡路里。
  • 6:14 - 6:20
    換言之,2027年,世界糧食
    短缺量會達 3790 億個大麥克。
  • 6:20 - 6:24
    這比麥當勞歷史上所有
    製作出的大麥克總數還要多。
  • 6:26 - 6:30
    所以,我們最初是如何
    得到這些數字的?
  • 6:30 - 6:31
    它們不是捏造的。
  • 6:32 - 6:37
    這張圖呈現的是四十年前的世界。
  • 6:37 - 6:41
    它呈現的是世界各國的
    淨卡路里差值。
  • 6:41 - 6:43
    簡單來說,
  • 6:43 - 6:46
    這個差值就是該國家消耗的卡路里
  • 6:46 - 6:49
    減去該國生產的卡路里。
  • 6:49 - 6:52
    這不是一份營養失調的
    聲明或其他東西。
  • 6:52 - 6:56
    它很單純就是一年內消耗的卡路里
  • 6:56 - 6:58
    減去生產的卡路里。
  • 6:58 - 7:01
    藍色國家是淨卡路里出口國,
  • 7:01 - 7:02
    或自給自足國。
  • 7:02 - 7:05
    他們有些存糧,以備不時之需。
  • 7:05 - 7:08
    紅色國家是淨卡路里進口國。
  • 7:08 - 7:10
    紅色越深越亮,
  • 7:10 - 7:11
    表示進口量越大。
  • 7:12 - 7:16
    四十年前,只有少數國家
    是淨卡路里出口國,
  • 7:16 - 7:19
    用一隻手就可以數出來。
  • 7:19 - 7:21
    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
  • 7:21 - 7:24
    歐洲、亞洲大部分地區、
  • 7:24 - 7:26
    南美在阿根廷以外的地區,
  • 7:26 - 7:28
    都是淨卡路裡進口國。
  • 7:29 - 7:32
    令人吃驚的是,中國以前
    是個自給自足的國家。
  • 7:33 - 7:36
    印度曾是一個淨卡路里進口大國。
  • 7:37 - 7:39
    這張圖是四十年後的現在。
  • 7:40 - 7:43
    你們可以看到世界上發生的劇變。
  • 7:44 - 7:48
    巴西以農業強勢國之姿興起。
  • 7:48 - 7:51
    歐洲支配了全球農業。
  • 7:51 - 7:54
    印度則由紅色翻盤變為藍色。
  • 7:54 - 7:56
    它變成能夠自給自足。
  • 7:56 - 7:59
    而中國,則由淺藍色
  • 7:59 - 8:01
    變成這張圖上最亮的紅色。
  • 8:02 - 8:05
    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發生了什麼事?
  • 8:06 - 8:09
    這張圖呈現出的是印度和非洲。
  • 8:09 - 8:12
    藍線代表印度,紅線代表非洲。
  • 8:12 - 8:17
    為什麼這兩個區域的軌跡
  • 8:17 - 8:19
    一開始如此相近,
  • 8:19 - 8:21
    後來卻各走各路?
  • 8:21 - 8:23
    印度有綠色革命。
  • 8:24 - 8:28
    但是非洲沒有一個國家
    有過綠色革命。
  • 8:28 - 8:29
    結果呢?
  • 8:29 - 8:31
    印度的食物能自給自足,
  • 8:31 - 8:34
    且過去十年間都在對外出口卡路里。
  • 8:34 - 8:38
    非洲大陸每年要進口
    超過 300 兆的卡路里。
  • 8:39 - 8:44
    接著我們加上了中國,用綠線表示。
  • 8:44 - 8:46
    還記得中國由藍色變成亮紅色嗎?
  • 8:47 - 8:50
    發生了什麼事?何時發生的?
  • 8:50 - 8:53
    中國的路線似乎和印度很類似,
  • 8:53 - 8:56
    直到 21 世紀初,
  • 8:56 - 8:58
    它突然翻盤。
  • 8:58 - 9:00
    中國的人口既年輕又在成長,
  • 9:00 - 9:04
    結合了顯著的經濟成長,
  • 9:04 - 9:06
    讓它非常響亮地一炮而紅,
  • 9:06 - 9:08
    市場中的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
  • 9:10 - 9:13
    對全球農業市場來說,
    這個翻盤極重要。
  • 9:13 - 9:18
    幸運的是,在中國興起的同時,
  • 9:18 - 9:21
    南美洲也開始快速發展,
  • 9:21 - 9:25
    因此,供給與需求依舊
    以某種方式保持著平衡。
  • 9:26 - 9:28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
  • 9:29 - 9:30
    接下來我們要往何處去?
  • 9:32 - 9:33
    奇怪的是,
  • 9:33 - 9:35
    這不是個新故事,
  • 9:36 - 9:39
    只不過這一次,
    這並不只是中國的故事。
  • 9:39 - 9:42
    它是中國的延續、
  • 9:42 - 9:44
    對非洲的放大觀察、
  • 9:44 - 9:46
    以及印度的典範轉移。
  • 9:47 - 9:48
    到 2023 年,
  • 9:49 - 9:54
    預計非洲人口將會超過印度和中國。
  • 9:54 - 9:57
    到 2023 年,
    這三個區域的總人口數
  • 9:57 - 10:00
    將會超過世界人口數的一半。
  • 10:01 - 10:04
    在這個交匯點會開始出現
  • 10:04 - 10:07
    全球糧食保障方面
    很引人關注的挑戰。
  • 10:07 - 10:11
    幾年之後,我們將會
    受到現實的當頭棒喝。
  • 10:12 - 10:15
    十年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 10:17 - 10:21
    目前,如我剛才提到的,
    印度能夠自給自足。
  • 10:21 - 10:24
    大部份的預測者推測,
    這個現象會持續。
  • 10:25 - 10:26
    我們不同意。
  • 10:27 - 10:31
    印度很快就會變成淨卡路里進口國。
  • 10:31 - 10:34
    造成的原因包括
  • 10:34 - 10:37
    從人口成長加上
    經濟成長的角度來看,
  • 10:37 - 10:38
    需求在成長。
  • 10:38 - 10:40
    兩者將都是原因。
  • 10:40 - 10:42
    即使你對於生產成長
  • 10:42 - 10:44
    有樂觀的假設,
  • 10:44 - 10:46
    它會造成輕微的翻盤。
  • 10:47 - 10:51
    而那輕微的翻盤
    可能會有重大的意涵。
  • 10:52 - 10:56
    再來,非洲會持續是
    淨卡路里進口國,
  • 10:56 - 10:59
    也是因為人口成長和
    經濟成長兩個原因。
  • 11:00 - 11:04
    同樣的,這也是在對生產成長
    做了樂觀假設的結果。
  • 11:04 - 11:05
    接著,中國,
  • 11:05 - 11:08
    人口成長趨於平緩了,
  • 11:08 - 11:10
    消耗的卡路里會暴增,
  • 11:10 - 11:13
    因為所消耗的卡路里類型
  • 11:13 - 11:17
    會開始變成是
    卡路里含量更高的食物。
  • 11:18 - 11:19
    因此,
  • 11:19 - 11:21
    這三個區域加在一起,
  • 11:21 - 11:25
    開始會給世界帶來
    十分引人關注的挑戰。
  • 11:25 - 11:29
    目前為止,有卡路里赤字的國家
  • 11:29 - 11:31
    都有辦法從生產過盛的區域
  • 11:31 - 11:33
    進口卡路里來補足赤字。
  • 11:34 - 11:37
    我指的生產過盛區域是
  • 11:37 - 11:40
    北美、南美、歐洲。
  • 11:40 - 11:42
    從這張折線圖可以看出
  • 11:42 - 11:45
    在接下來十年,
  • 11:45 - 11:49
    北美、南美、歐洲的
    生產成長和預測成長。
  • 11:49 - 11:51
    從圖上無法看出的是,
  • 11:51 - 11:54
    大部份成長其實都是來自南美。
  • 11:55 - 11:56
    而大部份的成長,
  • 11:56 - 12:00
    背後的代價會是砍伐森林的高成本。
  • 12:02 - 12:07
    所以,你們看到印度、
    中國、非洲大陸
  • 12:07 - 12:09
    合併的總需求增加,
  • 12:10 - 12:13
    也對照看到印度、中國、
  • 12:13 - 12:16
    非洲大陸、北美、南美、
  • 12:16 - 12:18
    歐洲的合併總生產增加,
  • 12:19 - 12:24
    最後你還是剩下了
    214 兆卡路里的赤字,
  • 12:24 - 12:26
    我們無法生產出來這個量。
  • 12:26 - 12:30
    順道一提,這裡的假設是,我們把
  • 12:30 - 12:34
    北美、南美、歐洲所有多出的卡路里
  • 12:34 - 12:38
    都只出口到印度、中國、非洲。
  • 12:39 - 12:43
    我剛剛給各位看的,
    是一個不可能的世界的遠景。
  • 12:44 - 12:45
    我們可以改變這一點。
  • 12:46 - 12:49
    我們可以改變卡路里消耗模式,
  • 12:49 - 12:51
    我們可以減少食物浪費,
  • 12:51 - 12:54
    或是我們可以做出大膽的承諾,
  • 12:54 - 12:57
    讓產量成指數增加。
  • 12:58 - 12:59
    我不打算要討論
  • 12:59 - 13:03
    改變卡路里消耗模式
    或是減少食物浪費,
  • 13:03 - 13:05
    因為這類談話已經都在進行中了。
  • 13:05 - 13:07
    沒有改變發生。
  • 13:07 - 13:10
    沒有改變發生是因為那些論點
  • 13:10 - 13:14
    要求生產過盛的區域
    為了赤字區域的利益
  • 13:14 - 13:16
    而改變行為。
  • 13:17 - 13:20
    等待別人為了你的利益、
    為了你的生存
  • 13:20 - 13:22
    而改變他們的行為,
  • 13:22 - 13:23
    是個很糟的點子。
  • 13:24 - 13:25
    是徒勞的。
  • 13:26 - 13:30
    所以,我想提出一個
    紅色區域的替代方案。
  • 13:32 - 13:34
    中國、印度、非洲。
  • 13:34 - 13:38
    中國受到的限制,
    是能夠用在農業上的
  • 13:38 - 13:39
    土地面積還有多少,
  • 13:39 - 13:43
    中國還有嚴重的水資源可得性議題。
  • 13:43 - 13:47
    所以答案落在印度和非洲。
  • 13:48 - 13:53
    在潛在產量增加方面,
    印度是比較有利的。
  • 13:53 - 13:55
    潛在產量增加,是目前產量
  • 13:55 - 13:59
    和可達到之理論最大產量間的差距。
  • 14:00 - 14:03
    印度還有一些尚未
    耕作的耕地,但不多,
  • 14:03 - 14:05
    印度的土地還蠻受限的。
  • 14:06 - 14:09
    另一方面,非洲大陸
  • 14:09 - 14:12
    就仍然有大量的耕地,
  • 14:12 - 14:15
    且潛在產量方面也很明顯是有利的。
  • 14:16 - 14:18
    這是簡化描述的情況,
  • 14:18 - 14:23
    但如果你們想想現今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玉米產量,
  • 14:23 - 14:27
    和北美在 1940 年時的
    產量是一樣的。
  • 14:29 - 14:32
    但我們沒有七十幾年的
    時間來想出對策,
  • 14:32 - 14:35
    這意味著,我們得要嘗試新的方法,
  • 14:35 - 14:37
    我們得要嘗試不同的方法。
  • 14:38 - 14:41
    解決方案始於改革。
  • 14:42 - 14:46
    我們得要將非洲的農業產業
  • 14:46 - 14:48
    做改革並商業化,
  • 14:48 - 14:50
    印度也一樣。
  • 14:50 - 14:52
    商業化的意思──
  • 14:52 - 14:56
    商業化的重點不只是
    商業性農場經營生產。
  • 14:56 - 14:58
    商業化的重點是發揮資料的效益,
  • 14:58 - 15:01
    來訂出更好的政策,
  • 15:01 - 15:02
    來改善基礎建設,
  • 15:02 - 15:04
    來降低交通運輸成本,
  • 15:04 - 15:08
    來完全改革銀行業和保險業。
  • 15:08 - 15:11
    商業化的重點是把農業
  • 15:11 - 15:16
    從太冒險的努力嘗試,
    帶到可以致富的努力嘗試。
  • 15:16 - 15:19
    商業化不只和農夫有關。
  • 15:19 - 15:23
    商業化與整個農業系統有關。
  • 15:25 - 15:29
    但,商業化的重點也意味著
    要去正視一個事實:
  • 15:29 - 15:32
    我們不再把成長的重擔僅僅放在
  • 15:32 - 15:34
    小規模農夫的肩膀上,
  • 15:37 - 15:42
    且接受商業化農田
    以及推行商業化農田
  • 15:42 - 15:44
    可提供某種經濟規模,
  • 15:44 - 15:47
    是即使小規模農夫也可以發揮的。
  • 15:48 - 15:52
    重點不是小規模農場經營
    或是商業化農業,
  • 15:52 - 15:54
    或大型農業。
  • 15:54 - 16:00
    我們能夠開先例,創造出
    小規模農場經營與商業化農業
  • 16:00 - 16:03
    共存與成功的圓滿模型。
  • 16:03 - 16:06
    這是因為,有史以來第一次,
  • 16:06 - 16:10
    在業界要成功,最關鍵的工具──
  • 16:10 - 16:11
    資料與知識──
  • 16:11 - 16:14
    隨日子變得越來越便宜。
  • 16:15 - 16:18
    不用多久,你有多少錢
    或是你有多大,
  • 16:18 - 16:20
    就都不重要了,
  • 16:20 - 16:24
    不用這些也可以做出最理想的決策,
    將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
  • 16:24 - 16:26
    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標。
  • 16:27 - 16:31
    像 Gro 這樣的公司,
    非常努力在實現這件事。
  • 16:32 - 16:36
    如果我們能夠承諾去做
    這個新的、大膽的計畫,
  • 16:36 - 16:38
    這個新的、大膽的改變,
  • 16:38 - 16:44
    我們不但能夠解決先前提到的
    214 兆差額問題,
  • 16:44 - 16:46
    還能夠把世界引領到
    一條全新的路上。
  • 16:47 - 16:51
    印度可以維持食物能夠自給自足,
  • 16:51 - 16:56
    非洲可以以「世界下一個
    深藍色區域」之姿興起。
  • 16:57 - 16:59
    新的問題是:
  • 16:59 - 17:04
    到 2027 年,我們要如何
    生產出 214 兆卡路里,
  • 17:04 - 17:08
    來養活 83 億人?
  • 17:09 - 17:10
    我們有解決方案。
  • 17:11 - 17:13
    我們只需要採取行動。
  • 17:14 - 17:15
    謝謝。
  • 17:15 - 17:18
    (掌聲)
Title:
全球糧食危機可能再過十年就要發生了
Speaker:
莎拉.曼克
Description:

莎拉.曼克辭掉了商品交易的工作,來探究農業的全球價值鏈如何運作。她的發現導致了一些驚人的預測,她說:「全球糧食和農業可能也有一個臨界點,如果需求劇增,超過了農業系統的結構性糧食生產力,就有可能。」曼克的模型預測出這個情況可能再十年就會發生——到 2027 年,世界可能會每年短缺 214 兆卡路里的糧食。她提供了一個不可能的世界的遠景、以及一些現在就能採取的步驟,來避免這個未來。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7:53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