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談同情心

  • 0:01 - 0:05
    你們知道,同情心這個含蓄的議題在TED大會上
  • 0:05 - 0:08
    我們已經聽了兩場震撼有力的短講 :
  • 0:09 - 0:13
    HIV在非洲的現況,克林頓總統昨晚的演講。
  • 0:13 - 0:18
    容我在此繼續作個橫向思考,
  • 0:18 - 0:23
    將同情心從全球性的角度帶到個人層次。
  • 0:23 - 0:25
    我是心理學家,請放心,
  • 0:25 - 0:26
    我不會離題去講陰囊炎。
  • 0:27 - 0:31
    (笑聲)
  • 0:32 - 0:34
    前陣子有個非常重要的研究
  • 0:34 - 0:38
    是在普林斯頓神學院進行的,探索到為什麼
  • 0:39 - 0:42
    每個人都有那麼多機會允許我們伸出援手,
  • 0:42 - 0:45
    但為何幫助有時,不幫助有時?
  • 0:46 - 0:49
    在普林斯頓神學院裡有一組神學生
  • 0:50 - 0:54
    被告知要準備一篇實習佈道的講章
  • 0:54 - 0:57
    每個人都分配了一個佈道講題。
  • 0:57 - 1:00
    半數的人得到的講題是,
  • 1:00 - 1:02
    耶穌說過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 1:02 - 1:04
    是關於一個仁慈善心人在旅途中,
  • 1:05 - 1:07
    為倒在路旁的陌生人擔擱旅程,慷慨給予陌生人一切的幫助。
  • 1:07 - 1:10
    另一半的神學生拿到的是其他聖經相關的講題。
  • 1:10 - 1:13
    他們被一一個別告知,需去到另一大樓
  • 1:14 - 1:15
    去講道。
  • 1:15 - 1:18
    當他們走向另一棟大樓時,
  • 1:18 - 1:21
    每個人都經過了一個人,正屈身呻吟,
  • 1:22 - 1:26
    很明顯的,這個人需要幫助。問題是:神學生們停下來幫助他了嗎?
  • 1:26 - 1:27
    更有趣的問題是:
  • 1:28 - 1:31
    頭腦深深思考了寓言的意涵,會影響行為嗎?
  • 1:31 - 1:35
    從「好撒瑪利亞人」比喻而來的意義影響?答案是:完全沒有。
  • 1:36 - 1:39
    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停下來幫助
  • 1:39 - 1:40
    有需要的陌生人
  • 1:40 - 1:43
    結果呢,是依他們認為自己有多麼趕時間的程度而定,
  • 1:44 - 1:48
    一方面以為自己可能遲到,另一方面
  • 1:48 - 1:49
    預備講章過程中汲取的意義也有作用。
  • 1:50 - 1:52
    我認為這也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困境寫照,
  • 1:53 - 1:57
    為什麼我們不能總是把握住每次幫助他人的機會,
  • 1:57 - 2:00
    是因為,焦點有所偏差
  • 2:00 - 2:03
    腦科學現在有了一個新的領域,「社會神經學」。
  • 2:04 - 2:08
    研究兩個人的腦神經迴路
  • 2:08 - 2:10
    在兩人互動時腦部發生的活動。
  • 2:10 - 2:14
    從社會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同情心,新思維發現到
  • 2:14 - 2:18
    幫助他人是腦神經系統的原始預設值。
  • 2:18 - 2:22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去關心一個人
  • 2:23 - 2:26
    我們就會自動的有同情心,自動感受到他們的感受。
  • 2:27 - 2:29
    研究者發現一些新類型的神經元,鏡像神經元
  • 2:29 - 2:33
    在大腦中就像Wi-Fi無線網路一樣的會發射訊號
  • 2:33 - 2:37
    訊號瞄準對應到另一個人大腦中的同一個部位。以至於「同感」自動發生。
  • 2:37 - 2:41
    倘若另一個人有所需要,正在受煎熬
  • 2:42 - 2:46
    人總是自動預備好是要給予幫助的。至少目前的論據是如此主張。
  • 2:46 - 2:49
    但下一個問題來了:為何有時我們卻不幫助呢?
  • 2:49 - 2:51
    我認為這像個光譜
  • 2:52 - 2:54
    一頭是完全的以自我中心,
  • 2:55 - 2:57
    然後是注意他人,同理心,以至於另一端的同情心。
  • 2:57 - 3:01
    事實上,如果我們太專注於自我
  • 3:02 - 3:05
    而到了心不在焉的程度 - 我們時常整天都處於這樣的狀況,
  • 3:05 - 3:08
    則我們也不會真正注意到別人發生了什麼事。
  • 3:08 - 3:10
    在自我和他人之間,這兩種焦點之間的差異
  • 3:10 - 3:11
    可能非常微小。
  • 3:11 - 3:15
    比方說,有一天我在整理報稅資料,發現
  • 3:15 - 3:17
    當列出所有捐款明細時
  • 3:18 - 3:21
    突然來了個頓悟-
  • 3:21 - 3:24
    看到曾開給Seva基金會的支票時,我注意到我是這麼想,
  • 3:24 - 3:26
    哇,我朋友Larry Brilliant真的會很高興
  • 3:27 - 3:28
    我有捐錢給Seva。
  • 3:28 - 3:31
    然後我意識到從給予而來的收穫
  • 3:31 - 3:35
    一陣自戀的快感衝上來 - 自我感覺真好。
  • 3:35 - 3:40
    然後我才開始想到喜馬拉雅山上的人
  • 3:40 - 3:42
    他們白內障的疾病問題可以得到幫助,並且我意識到
  • 3:43 - 3:46
    我從自戀的自我焦點
  • 3:47 - 3:50
    來到利他的喜樂,感覺到
  • 3:50 - 3:54
    為我們所幫助的人感到快樂。我認為利他是個驅動力。
  • 3:54 - 3:57
    但以自我或他人為中心
  • 3:57 - 3:58
    的差異
  • 3:58 - 4:01
    我呼籲各位要多加予以重視。
  • 4:01 - 4:04
    尤其在約會場合這現象更表露無遺。
  • 4:05 - 4:08
    有一天我在壽司餐廳
  • 4:08 - 4:11
    聽見兩位女士在談論其中一位女士的哥哥
  • 4:12 - 4:15
    這位哥哥仍然單身的女士說
  • 4:15 - 4:17
    「我老哥很難約的到女孩子,
  • 4:17 - 4:19
    所以他參加了快速約會俱樂部」你們聽說過快速約會嗎?
  • 4:19 - 4:23
    女士們固定坐著,男士們則輪流轉檯,
  • 4:23 - 4:26
    現場有時鐘和響鈴,5分鐘一到,時間到,
  • 4:27 - 4:29
    聊天結束,女士可以決定
  • 4:29 - 4:33
    要不要將聯絡資料或電子郵件給這位男士
  • 4:33 - 4:35
    以決定兩人是否後續保持聯絡。這位女士說
  • 4:35 - 4:39
    「我老哥從來不曾有女生留給他聯絡資料。我完全明白為甚麼。
  • 4:39 - 4:44
    他一坐下來就開始不停的談論他自己,
  • 4:44 - 4:45
    從來不問關於女士這一方的任何事」
  • 4:46 - 4:51
    我當時正在為Sunday Styles進行一些研究
  • 4:51 - 4:54
    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版面,看一些婚姻中的趣事
  • 4:54 - 4:57
    非常有趣 - 我有一次
  • 4:57 - 5:00
    接觸到艾莉絲愛普斯頓。她說
  • 5:00 - 5:02
    她約會的話
  • 5:03 - 5:05
    會和對方玩一個簡單測驗。
  • 5:06 - 5:08
    計算從兩人碰面開始
  • 5:08 - 5:11
    要花多久時間讓男士向她提出第一個問題
  • 5:11 - 5:13
    問句當中且必須帶有「妳」字。
  • 5:13 - 5:17
    測驗的結果當然是艾普斯頓得到壓倒性的勝利,所以才有那篇訪談。
  • 5:17 - 5:18
    (笑聲)
  • 5:18 - 5:20
    像這樣的小小測驗
  • 5:20 - 5:22
    或許在任何宴會場合都可以玩玩看。
  • 5:22 - 5:24
    現場在TED大會中就是個絕佳的機會。
  • 5:26 - 5:29
    哈佛商業評論最近有一篇文章
  • 5:29 - 5:32
    「人性時刻」,講到關於如何與人發生真情流露的交流
  • 5:32 - 5:35
    特別是同事。雜誌裡說到
  • 5:35 - 5:38
    最基本的,你必須先關掉黑苺機
  • 5:39 - 5:42
    關掉手提電腦,不做白日夢
  • 5:43 - 5:45
    注意力完全在這個人身上。
  • 5:46 - 5:50
    英文現在有一個新字
  • 5:51 - 5:54
    就是當你和一個人共處的時候,對方突然亮出黑苺機
  • 5:54 - 5:57
    或接聽個手機來電,突然瞬間你就變成一個不存在的人了。
  • 5:58 - 6:02
    這個新詞叫做"pizzled",也就是「發傻」+「不爽」,兩個字的結合。
  • 6:02 - 6:05
    (笑聲)
  • 6:05 - 6:11
    很精準的敘述。人是因為能和其他人有共鳴,能關注其他人
  • 6:12 - 6:15
    才和「權謀政客」或「反社會者」有所區別的。
  • 6:15 - 6:20
    我的小叔是一位驚憟專家
  • 6:20 - 6:23
    他的著作包括「吸血鬼注釋」和「科學怪人要錄」
  • 6:23 - 6:24
    他本是研究喬叟的學者
  • 6:24 - 6:26
    但他的出生地是川索凡尼亞 (譯註:該地因吸血鬼出沒而聞名)
  • 6:26 - 6:28
    可能對他有些潛移默化影響。
  • 6:28 - 6:32
    無論如何,我的小叔,李奧納多
  • 6:32 - 6:34
    有一天決定要寫一本關於連續殺人犯的書。
  • 6:34 - 6:37
    這人在我們居住鄰近之地曾造成極大恐懼
  • 6:38 - 6:40
    那是幾年前的事。他的外號是聖塔克魯茲勒人魔。
  • 6:41 - 6:45
    被逮捕之前,他殺了親生祖父母,
  • 6:45 - 6:48
    親生母親以及五位聖塔克魯茲大學女學生,
  • 6:49 - 6:51
    我小叔去訪問了這個人
  • 6:52 - 6:54
    當他們會面的時候他意識到
  • 6:54 - 6:55
    這位仁兄真是恐怖
  • 6:56 - 6:58
    包括他的身高,將近7呎。
  • 6:58 - 7:01
    但這還不是最駭人的部份
  • 7:01 - 7:06
    最恐怖的是,他的智商高達160:絕對達到了天才的標準。
  • 7:07 - 7:11
    但,IQ和情緒上的共感力,二者關聯性是零,
  • 7:11 - 7:12
    所以他對別人的感覺是毫無感知力
  • 7:13 - 7:15
    這兩件事是由大腦的兩個不同部分所控制。
  • 7:16 - 7:18
    最後我小叔終於鼓起勇氣
  • 7:19 - 7:21
    問了一個他真的很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 7:21 - 7:24
    他問的是:你怎麼能辦到這樣的事?
  • 7:24 - 7:26
    難道對受害者沒有絲毫憐憫的感覺嗎?
  • 7:26 - 7:29
    他親手勒死這些受害人 - 勒死某人是非常親密的一種殺人方式。
  • 7:30 - 7:32
    勒人魔的回答是基於事實的,他說
  • 7:32 - 7:37
    「喔,完全不會的。如果我感受得到他們的痛苦悲哀,一定下不了手。
  • 7:37 - 7:43
    我得將自己那個部份關掉才行。必須先將自己的那個部份關起來。」
  • 7:43 - 7:48
    我想,那就是麻煩的所在了
  • 7:49 - 7:53
    我一直在思考這件我們會將自己的那部份關起來的事實。
  • 7:53 - 7:55
    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某項工作或活動時,
  • 7:56 - 7:59
    如果有他人在場,我們真是會把那部份的自己關掉的。
  • 8:00 - 8:05
    想想看有沒有可能購物逛街
  • 8:05 - 8:07
    是以具同情心的道德性消費來進行的。
  • 8:08 - 8:10
    就像比爾 麥當諾所指出的
  • 8:12 - 8:16
    我們所買所用的物品,背後都有著看不見的後續效應。
  • 8:16 - 8:19
    我們都在集體盲點中不知不覺受成為受害者。
  • 8:20 - 8:22
    我們沒注意,並且也沒想到過我們根本不曾注意
  • 8:23 - 8:29
    無論從地毯或是座椅上的纖維所釋放出來的有毒粒子。
  • 8:30 - 8:35
    我們無從得知那纖維是科技合成的
  • 8:35 - 8:39
    或怎樣的生產過程;能被回收使用嗎
  • 8:39 - 8:41
    或者最後只能當作填土使用?換句話說
  • 8:41 - 8:46
    我們是忽略了環保及公眾健康那個部份的事實
  • 8:47 - 8:50
    以及社會經濟公平正義等等的後續結果
  • 8:50 - 8:52
    在我們日常所買和所使用的物品上。
  • 8:54 - 8:58
    可以說,我們是避而不談,自欺欺人,
  • 8:58 - 9:02
    但是我們又不知道。結果自己仍然成為受害者
  • 9:02 - 9:05
    只是受害場景轉移到其他體系而已。試想。
  • 9:06 - 9:09
    有一本好書:
  • 9:10 - 9:12
    東西:生活雜物中你所看不見的旅程故事
  • 9:13 - 9:16
    談到關於許多產品的背後故事,譬如說,一件T恤
  • 9:16 - 9:19
    T恤的棉花產地
  • 9:19 - 9:21
    種植棉花所使用的肥料以及
  • 9:21 - 9:25
    使用那種肥料對土壤的後果。書中提到,
  • 9:25 - 9:28
    布品染料事實上非常難對棉花起作用;
  • 9:28 - 9:31
    大約有60%的染料最後是被洗掉成為廢水。
  • 9:31 - 9:34
    流行病學家都清楚知道
  • 9:34 - 9:39
    住在紡織原料廠附近的孩子,患白血病的比例特別高。
  • 9:40 - 9:44
    有一家班尼特公司,是Polo.com 及"維多利亞的秘密" (註:知名內衣褲品牌)
  • 9:45 - 9:50
    的上游供應商,因為他們的CEO注意到染料危害,
  • 9:51 - 9:55
    在中國和他們的染料廠創立了一個合資企業
  • 9:55 - 9:57
    確保他們工廠的廢水排放
  • 9:57 - 10:01
    在成為天然地下水前是經過合宜的處理。
  • 10:01 - 10:05
    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按消費道德的標準選購T恤
  • 10:06 - 10:10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有這種選擇自由呢?
  • 10:13 - 10:16
    我在想
  • 10:16 - 10:21
    有一種新的電子標籤技術,是能夠從每一個店家
  • 10:21 - 10:25
    追蹤到店裡架上每一樣產品的生產歷史的。
  • 10:26 - 10:28
    能一路追蹤到工廠,
  • 10:28 - 10:32
    追蹤到工廠之後,你還能看到生產流程
  • 10:32 - 10:36
    製造時用到了哪些原料,如果是符合消費道德的
  • 10:36 - 10:40
    就貼上一個認證標籤。如果他是不符合消費道德的
  • 10:40 - 10:44
    你也能走進任何一家商店
  • 10:44 - 10:47
    用手持式條碼機一掃描而得知結果
  • 10:47 - 10:49
    然後進入一個網站。
  • 10:49 - 10:51
    網站上提供一些有用的資料,譬如有人對花生過敏。
  • 10:52 - 10:54
    它會提供一些和花生過敏主題相關的產品資訊。
  • 10:55 - 10:56
    換句話說,在採買點現場,
  • 10:56 - 11:00
    我們或許當下就可以運用較多同情心來進行採購。
  • 11:00 - 11:06
    在資訊科學裡有一句話說:
  • 11:06 - 11:09
    最後,所有的人都成了萬事通。
  • 11:09 - 11:11
    重點是:萬事通之後,你會做什麼來改變萬事呢?
  • 11:13 - 11:16
    我曾經為紐約時報工作過一段時間
  • 11:17 - 11:19
    那是80年代,我寫了一篇文章
  • 11:19 - 11:21
    關於當時紐約市的一個新問題
  • 11:21 - 11:23
    也就是露宿街頭的街友族群。
  • 11:23 - 11:27
    我和一個關懷街友的社工團體,一起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
  • 11:27 - 11:30
    訪談這些街友們,了解他們,也從他們眼神中看出來
  • 11:30 - 11:35
    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是精神病患
  • 11:35 - 11:39
    並且無處可收容。這就是診斷結果。這也讓我-
  • 11:40 - 11:43
    從一個都市人的昏睡症中清醒過來
  • 11:44 - 11:47
    當我們看見了,經過了這些無家可歸者
  • 11:47 - 11:50
    他們只出現在視野邊緣,也只停留在那邊緣上。
  • 11:52 - 11:54
    我們既未曾加以注意,所以也不採取行動。
  • 11:57 - 12:02
    之後沒多久,有一天,一個週五的下班時間
  • 12:02 - 12:05
    我正走下地鐵站,人潮擁擠
  • 12:05 - 12:07
    下樓梯的人數以千計
  • 12:07 - 12:09
    突然在我走下樓梯的時候,
  • 12:09 - 12:12
    我注意到遠處有一個人是倒在一邊的,
  • 12:12 - 12:16
    沒有穿上衣,沒有動靜,人們只是繞過,跨過他
  • 12:17 - 12:18
    幾百個人,都是如此。
  • 12:19 - 12:22
    因為我的都市人昏睡症狀此時已經較為輕微,
  • 12:23 - 12:26
    我自然的停了下來,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 12:27 - 12:29
    當我這麼停了一下,其他6,7位也停下
  • 12:30 - 12:31
    立刻有人去搖醒他。
  • 12:32 - 12:34
    原來他是來自西班牙語系的人,英語不通,
  • 12:34 - 12:39
    身上沒錢,已經在街頭流浪好多天,非常餓
  • 12:39 - 12:40
    餓到昏倒了。
  • 12:40 - 12:42
    很快有人給他柳橙汁喝
  • 12:42 - 12:44
    有人買了熱狗和麵包,有人找來了地鐵警察。
  • 12:45 - 12:48
    很快的,這個人就能站起來走路了。
  • 12:48 - 12:52
    唯一需要的就是有人首先跨出這注意到他人的第一步。
  • 12:53 - 12:54
    因此我仍然樂觀。
  • 12:54 - 12:55
    謝謝大家
  • 12:55 - 12:57
    (掌聲)
Title: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談同情心
Speaker:
Daniel Goleman
Description:

「情緒智商」作者丹尼爾‧高曼問,為什麼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不是那麼富有同情心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2:56
Lauren Huang added a transl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