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如何促進具有建設性且負責任的辯論

  • 0:01 - 0:03
    假設你擁有一家飯店,
  • 0:03 - 0:06
    你們的企業宗旨之一
  • 0:06 - 0:09
    是平等對待所有員工、顧客,
  • 0:09 - 0:12
    不論其性別、宗教。
  • 0:13 - 0:16
    有天,一個大型團體在飯店訂了場地,
  • 0:16 - 0:19
    你查看訂單時才發現這是個宗教團體,
  • 0:19 - 0:21
    而他們的主要教條中說:
  • 0:21 - 0:26
    「女人絕不可離開家,
    也不應謀求家庭以外的職業發展。」
  • 0:27 - 0:28
    你會怎麼辦?
  • 0:28 - 0:31
    冒著被某些人批評的風險,
    讓活動舉行?
  • 0:31 - 0:33
    還是拒之於門外,被另一群人罵?
  • 0:33 - 0:37
    我的工作就是輔導組織制定規則,
  • 0:37 - 0:41
    以便在意識型態衝突或出現爭議性
    言論的情況下找到適當的處理方式。
  • 0:41 - 0:43
    當我的客戶面臨挑戰,
  • 0:43 - 0:45
    不管是訴訟案件或政府制裁,
  • 0:45 - 0:46
    我都會為他們辯護。
  • 0:46 - 0:48
    我所推薦的架構
  • 0:48 - 0:52
    能夠辨認何種言論會帶來何種傷害,
  • 0:52 - 0:57
    但同時也促進溝通而非關閉對話,
  • 0:57 - 1:00
    原因在於我們需要不同看法,
  • 1:00 - 1:03
    創意和人類的進步由此而生。
  • 1:03 - 1:07
    雖然跟事事順著我們的人講話
    通常比較容易,
  • 1:07 - 1:09
    但與不同意見的人談話
  • 1:09 - 1:11
    卻往往更具啟發性、也更讓人滿足。
  • 1:11 - 1:15
    可是,意見不合與分歧
    也可能會讓我們付出實質的代價,
  • 1:15 - 1:18
    尤其在爭論時使用仇恨的惡意言論,
  • 1:18 - 1:22
    可能造成深刻且恆久的傷害,
    有時還會引發暴力。
  • 1:22 - 1:29
    在兩極化現象與改革行動
    不斷翻倍成長的現今社會中,
  • 1:29 - 1:33
    提出架構以應對強烈但非暴力的歧見,
  • 1:33 - 1:36
    其重要性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1:36 - 1:37
    想找答案,
  • 1:37 - 1:41
    從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下手看似可行。
  • 1:41 - 1:44
    或許你跟我一樣,曾聽別人說過
  • 1:44 - 1:45
    某些型式的言論限制,
  • 1:45 - 1:49
    不管限制是來自僱主、網站或某人,
  • 1:49 - 1:51
    都違反了第一修正案。
  • 1:51 - 1:55
    其實,第一修正案幾乎與此沒有關聯。
  • 1:55 - 1:57
    第一修正案僅適用於
  • 1:57 - 2:00
    政府試圖箝制人民的言論時;
  • 2:00 - 2:04
    即,第一修正案的設計
    不是為了廣泛的應用。
  • 2:04 - 2:08
    依照其規範,只有
    一小部分的言論可被禁止,
  • 2:08 - 2:10
    其他的幾乎都不行。
  • 2:10 - 2:14
    但如果我們談的是
    民間團體對於言論的規範,
  • 2:14 - 2:16
    則與第一修正案毫無關聯。
  • 2:16 - 2:18
    這其實是件好事,
  • 2:18 - 2:22
    因為這表示民間團體
    有一套可靈活運用的工具,
  • 2:22 - 2:24
    可在不限制言論的前提下,
  • 2:24 - 2:28
    讓講者意識到其言論可能造成的後果。
  • 2:28 - 2:29
    這裡有幾個例子。
  • 2:29 - 2:34
    大學是一段可以不受限制地
    自由交換想法的時光。
  • 2:35 - 2:38
    但有些想法和表達的言詞
  • 2:38 - 2:39
    可能會導致不合:
  • 2:39 - 2:43
    可能是學生團體故意舉辦的
    具煽動性的活動,
  • 2:43 - 2:46
    或者是在課堂中探討爭議話題。
  • 2:46 - 2:48
    為了保護學術自由,
  • 2:48 - 2:50
    也為了保護容易受到傷害的學生,
  • 2:50 - 2:54
    有些大學會召集講者與聽者
  • 2:55 - 2:57
    組成不受制裁的小組,
  • 2:57 - 2:58
    以便讓雙方自由表達見解。
  • 2:58 - 3:00
    有的時候學生不想出席,
  • 3:00 - 3:01
    那也沒關係,
  • 3:01 - 3:03
    但在某些情況下,
  • 3:03 - 3:05
    在這種有中間人調解的場合中
    聽取反方意見,
  • 3:05 - 3:07
    反而可能會達成相互了解、
  • 3:07 - 3:09
    認同相反意見
  • 3:09 - 3:11
    和擴大視角的結果。
  • 3:11 - 3:13
    我舉個例子:
  • 3:13 - 3:16
    校園中有一群支持以色列的學生團體,
  • 3:16 - 3:18
    也有一群支持巴勒斯坦的團體。
  • 3:18 - 3:21
    他們常常檢舉對方干擾活動、
  • 3:21 - 3:23
    撕毀海報、
  • 3:23 - 3:25
    發動言詞衝突等。
  • 3:26 - 3:32
    在確認雙方皆未違反校規的情況下,
  • 3:32 - 3:35
    校方邀請雙方一同參加
  • 3:35 - 3:37
    所謂「修復圈圈」的活動。
  • 3:37 - 3:39
    在這裡,他們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
  • 3:39 - 3:41
    也不會受任何處罰。
  • 3:41 - 3:43
    會面結束後,
  • 3:43 - 3:47
    雙方意識型態的歧見仍然嚴重,
  • 3:47 - 3:51
    但對彼此的積怨卻大幅下降。
  • 3:51 - 3:53
    顯然,並不是每次都會這麼順利。
  • 3:53 - 3:57
    但學生對言論的反應
    不再以校規來懲戒後,
  • 3:57 - 4:00
    高等教育機構得以創造出一個
  • 4:00 - 4:04
    讓歧見有建設性、
    讓視野更開闊的空間。
  • 4:04 - 4:05
    我們都帶有偏見,
  • 4:05 - 4:07
    這不見得是壞事;
  • 4:07 - 4:10
    於情於理,我們都會被影響,
  • 4:10 - 4:14
    被家庭背景、教育、生活經驗
  • 4:14 - 4:15
    和其他成千上萬的事影響。
  • 4:15 - 4:17
    各種組織也同樣有影響力,
  • 4:17 - 4:20
    尤其是成員的信仰,
  • 4:20 - 4:22
    以及管轄他們的律法
  • 4:22 - 4:24
    或他們所廝殺的市場,
  • 4:25 - 4:29
    這些影響力都會成為
    公司形象關鍵的一部份,
  • 4:29 - 4:32
    對於吸引及留住人才也都至關重要。
  • 4:32 - 4:35
    但這些我所謂的「偏見」
  • 4:35 - 4:36
    也可以是一種挑戰,
  • 4:36 - 4:40
    尤其當我們要畫一條線區隔
  • 4:40 - 4:43
    允許甚麼言論和限制甚麼言論的時候,
  • 4:43 - 4:48
    我們會不自主地
    將不同意的言論視為有害,
  • 4:48 - 4:52
    但特定表述方式真的會帶來傷害。
  • 4:52 - 4:55
    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就可以幫上忙。
  • 4:55 - 5:00
    還記得旅館是否
    要讓宗教團體辦活動的例子嗎?
  • 5:00 - 5:04
    與其直接針對團體的性質和言論
  • 5:04 - 5:06
    做出複雜的決定,
  • 5:06 - 5:09
    旅館大可仰賴第三方,
  • 5:09 - 5:12
    比如:南方貧困法律中心,
  • 5:12 - 5:14
    他們有全美仇恨組織的名單,
  • 5:15 - 5:17
    甚至也有自己的外部專家團,
  • 5:17 - 5:19
    各路專家各有專精。
  • 5:19 - 5:25
    正因為是仰賴非活動相關的
    第三方來畫界線,
  • 5:26 - 5:28
    組織得以做出對言論內容的決策,
  • 5:28 - 5:31
    而無須背負「自利」或「偏見」罵名。
  • 5:32 - 5:35
    事實與看法兩者的分界線其實很模糊。
  • 5:35 - 5:39
    網路讓所有議題的各種立場
  • 5:39 - 5:40
    都得以攤在陽光下。
  • 5:40 - 5:42
    在某些層面來說,這是好事,
  • 5:42 - 5:45
    它讓少數人得以發聲、
  • 5:45 - 5:48
    也讓掌權者為自己負責。
  • 5:48 - 5:50
    但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公開地發表
  • 5:50 - 5:53
    也代表了未經證實或擺明是虛假的言論
  • 5:53 - 5:55
    能快速流竄並獲得聲量,
  • 5:55 - 5:57
    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 5:58 - 6:01
    撤除貼文或封鎖使用者的決定並不容易,
  • 6:01 - 6:03
    有時候這的確是應當的處置,
  • 6:03 - 6:05
    但還是有其他可行的方法
  • 6:05 - 6:08
    來促進有建設性且負責任的辯論。
  • 6:08 - 6:11
    推特最近開始為推文加上標籤,
  • 6:11 - 6:15
    例如:誤導、造假或
    含有未經證實訊息等。
  • 6:15 - 6:18
    比起直接讓人無法讀取推文,
  • 6:18 - 6:20
    推特選擇附上連結,
  • 6:20 - 6:23
    引導至更多與該主張相關的訊息。
  • 6:23 - 6:26
    一個很切時的例子
    便是新冠肺炎的頁面,
  • 6:26 - 6:29
    該頁面有最即時的病毒傳播消息,
  • 6:29 - 6:31
    和感染後應該怎麼做的訊息。
  • 6:31 - 6:34
    對我來說,這個方法很有道理。
  • 6:34 - 6:36
    比起徹底關掉對話管道,
  • 6:36 - 6:41
    這麼做可以為論壇
    帶進更多想法、事實與內容。
  • 6:41 - 6:43
    而且如果你知道你的說法
  • 6:43 - 6:45
    有可能會被拿來
    與具有權威的言論做比較,
  • 6:45 - 6:47
    你就可能會在一開始
  • 6:47 - 6:49
    就更加審慎地發言。
  • 6:50 - 6:52
    讓我以一個殘酷的真相作結吧:
  • 6:52 - 6:55
    我前述所形容的架構
    能促進有建設性的辯論,
  • 6:55 - 6:57
    同時隔離本質有害的言論,
  • 6:57 - 7:00
    但無可避免地,還是有一些言論
    會落入灰色地帶,
  • 7:00 - 7:02
    可能是一些極為冒犯,
  • 7:02 - 7:05
    卻仍然可能對大眾辯論
    有所貢獻的言論。
  • 7:06 - 7:07
    在這種情況下,
  • 7:07 - 7:08
    我認為一般來說
  • 7:08 - 7:12
    還是應該鼓勵而非抑制言論。
  • 7:12 - 7:13
    以下是我的理由:
  • 7:13 - 7:15
    一、創新或有創意的想法
  • 7:15 - 7:18
    總是比較可能被扼殺,
  • 7:18 - 7:20
    因為人們對它不熟悉或覺得它危險。
  • 7:20 - 7:22
    基本上從定義來看,
  • 7:22 - 7:26
    「新想法」就是在挑戰
    「事情應該要怎麼樣」的正統思維。
  • 7:26 - 7:28
    所以如果當一個想法
    看起來冒犯到人或很危險,
  • 7:28 - 7:30
    有可能它的確如此,
  • 7:30 - 7:33
    也有可能純粹只是因為我們害怕改變。
  • 7:33 - 7:38
    但我建議,即使言論幾乎沒有價值,
  • 7:38 - 7:42
    還是應該透過公開的辯論來顯現其缺陷,
  • 7:42 - 7:43
    而不是直接壓制。
  • 7:43 - 7:44
    我在這裡要明確指出:
  • 7:44 - 7:48
    錯誤言論可能會帶來真實的慘痛傷害,
  • 7:48 - 7:52
    從 15 世紀歐洲燒死
    被指控為女巫的女人,
  • 7:52 - 7:55
    到美國南方對非裔美國人動用私刑,
  • 7:55 - 7:57
    甚或到盧安達種族大屠殺。
  • 7:57 - 8:00
    「對抗錯誤言論最好的方法
    就是更多言論」的觀念
  • 8:00 - 8:02
    並非永遠正確,
  • 8:02 - 8:05
    但我著實認為更多的言論,
    十有八九能幫得上忙。
  • 8:05 - 8:09
    憲法第一修正案有個著名的案例
    告訴我們為什麼。
  • 8:09 - 8:10
    1977 年,
  • 8:10 - 8:13
    一群新納粹主義者想舉辦遊行,
  • 8:13 - 8:16
    地點選在綠意盎然、平和的
    伊利諾州郊區:斯科基,
  • 8:16 - 8:18
    那裡住著許多大屠殺的生還者。
  • 8:19 - 8:22
    該市議會迅速通過法規,
    試圖阻止新納粹主義者,
  • 8:22 - 8:24
    新納粹主義者還因此告上法院。
  • 8:24 - 8:27
    案子一路打到美國最高法院,
  • 8:27 - 8:28
    然後又被退回來。
  • 8:28 - 8:31
    法院認為新納粹有權遊行,
  • 8:31 - 8:35
    也可秀出他們的卍字飾,並行舉手禮。
  • 8:36 - 8:37
    經過漫長的訴訟,
  • 8:37 - 8:39
    當遊行的那天真的到來,
  • 8:39 - 8:43
    只有 20 名新納粹主義者
    現身伊利諾州芝加哥聯邦大樓,
  • 8:43 - 8:47
    而 2000 名反抗議民眾
  • 8:47 - 8:50
    以包容性的訊息
    回應新納粹的仇恨言論。
  • 8:51 - 8:53
    根據芝加哥論壇報指出,
  • 8:53 - 8:57
    新納粹的遊行
    只勉強撐十分鐘便草草結束
  • 8:57 - 9:01
    但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
    和世界的許多地方
  • 9:01 - 9:03
    卻有不同的故事結局。
  • 9:03 - 9:06
    在我看來,斯科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9:06 - 9:11
    它展示了應對謬誤、
    道德淪喪的仇恨言論
  • 9:11 - 9:13
    最好的辦法不是壓抑它,
  • 9:13 - 9:17
    而是透過良善、偉大、
    正義的想法與之抗衡。
  • 9:17 - 9:19
    謝謝。
Title:
如何促進具有建設性且負責任的辯論
Speaker:
伊山·巴巴
Description:

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撞擊是創意與進步的根基,但同樣也可能為企業、社群、家庭帶來深刻的破壞或分歧。你要如何鼓勵建設性的辯論,同時也能防止有害言論與假消息的呢?憲法專業律師伊山.巴巴勾勒出一架構,讓組織在意識型態的歧見中得以找到正確方向,同時也負起責任,為更多的談話帶入事實與背景。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09:32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