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Vinay Venkatraman: 運用 "科技手工藝" 協助科技弱勢群體

  • 0:01 - 0:06
    簡約數位研究小組是一個來自哥本哈根數位設計學院
  • 0:06 - 0:08
    這裡我們在追尋的是
  • 0:08 - 0:12
    可以創造一個普遍數位化的社會的各種可能發展方向
  • 0:12 - 0:14
    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 0:14 - 0:16
    這個目標源自於我們所體會到的一個現象
  • 0:16 - 0:20
    目前的電子科技的發展
  • 0:20 - 0:21
    絕大多數偏向過度追求
  • 0:21 - 0:24
    速度與效能
  • 0:24 - 0:26
    還有更炫的神奇小玩意
  • 0:26 - 0:29
    然而全世界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 0:29 - 0:33
    卻幾乎沒有機會利用電子科技
  • 0:33 - 0:36
    來解決生存的基本需求問題
  • 0:36 - 0:38
    包括健康醫療, 教育
  • 0:38 - 0:42
    還有其他的非常基本的生存問題
  • 0:42 - 0:46
    我想先講一個小故事
  • 0:46 - 0:50
    在印度孟買的時候,
  • 0:50 - 0:52
    我遇到了一個神奇的人
  • 0:52 - 0:54
    他的名字叫 Sathi Shri
  • 0:54 - 0:56
    是一家小店的老闆
  • 0:56 - 0:58
    他的小店
  • 0:58 - 1:00
    在孟買的一條小街上
  • 1:00 - 1:03
    店面大概10平方米(三坪多一點)
  • 1:03 - 1:05
    營業項目之多
  • 1:05 - 1:07
    讓人無法想像
  • 1:07 - 1:10
    我幾乎無法相信我所看到的.
  • 1:10 - 1:12
    基本上, 他的店提供了以下的服務項目
  • 1:12 - 1:14
    小額付款, 訂購票劵,
  • 1:14 - 1:18
    還有你平常上網會做的其他事情
  • 1:18 - 1:20
    而他的店就是讓這些無法上網的人,
  • 1:20 - 1:22
    也能享用到數位世界的各種便利服務.
  • 1:22 - 1:23
    他的店的主要營收來源
  • 1:23 - 1:26
    是販賣儲值點數
  • 1:26 - 1:28
    給預付卡型態的手機用戶
  • 1:28 - 1:32
    當我進到小店的後半, 看到有個小小的工作台
  • 1:32 - 1:34
    還有幾個員工在那裏
  • 1:34 - 1:37
    負責修理各式各樣的東西
  • 1:37 - 1:40
    任何廠牌的手機, 數位小玩意, 他們都能修好
  • 1:40 - 1:43
    當我拿著我的 iphone 到這家店的時候,
    被嚇了一跳
  • 1:43 - 1:45
    因為他問我 "先生, 你的 iphone 要刷機嗎?"
  • 1:45 - 1:48
    "嗯...." (笑聲)
  • 1:48 - 1:50
    我有點擔心, 於是當時的決定
  • 1:50 - 1:54
    是把我的另一隻手機, Nokia 的交給他 (笑聲)
  • 1:54 - 1:59
    我非常訝異的看到了在這裡發生的逆向工程
  • 1:59 - 2:04
    還有在這兩米長的工作檯上的維修作業指引
  • 2:04 - 2:07
    他們搞懂了所有的維修所需的知識
  • 2:07 - 2:09
    如何拆開各種裝置, 分解模組與元件
  • 2:09 - 2:12
    修改電路板, 刷新版的韌體
  • 2:12 - 2:14
    你想怎麼搞你的手機, 他們都能做到.
  • 2:14 - 2:16
    而且速度超快.
  • 2:16 - 2:18
    早上把手機送進去,
  • 2:18 - 2:20
    吃過午飯就能去拿回來.
  • 2:20 - 2:22
    真的是非常神奇.
  • 2:22 - 2:24
    於是我們就開始在想
  • 2:24 - 2:26
    這個神奇的小店是個特例,
    還是其他地方也有?
  • 2:26 - 2:29
    在有系統的研究了一段時間之後
  • 2:29 - 2:30
    我們開始了解到
  • 2:30 - 2:32
    這種 "修補匠" 的產業體系
  • 2:32 - 2:34
    並不僅僅存在於
  • 2:34 - 2:36
    印度孟買的一條小街上的一家小店
  • 2:36 - 2:39
    而是在印度整個國家的每個區域都有
  • 2:39 - 2:41
    我們在非洲調查時
    也發現類似的狀況, 例如:
  • 2:41 - 2:44
    我們在南非開普敦
    看到的這個小攤子.
  • 2:44 - 2:47
    還有在這裡(卡達的杜哈)
    我也看到了這樣的小攤子
  • 2:47 - 2:50
    精修各式鐘錶
  • 2:50 - 2:53
    如果你自己試過修理鐘錶的話,
    你就會知道
  • 2:53 - 2:55
    裡面有很多很小的組件,
    修起來很不容易的
  • 2:55 - 2:56
    這種 "修補匠" 產業體系
    是怎麼形成的呢?
  • 2:56 - 3:00
    目前全球化的生產體系,
  • 3:00 - 3:03
    提供了低價的零件與原料的貨源
  • 3:03 - 3:07
    來支援這類型修補匠產業的運作
  • 3:07 - 3:09
    甚至於還可以利用拆船貨(二手零件)
  • 3:09 - 3:11
    不必花錢買全新的零件
  • 3:11 - 3:14
    從報廢的電腦裡面
  • 3:14 - 3:15
    解體拆出可用的零件
  • 3:15 - 3:17
    利用這些二手零件
  • 3:17 - 3:21
    組裝成新的用途
  • 3:21 - 3:24
    這種新的 "修補匠"
    對我們而言有什麼用處呢?
  • 3:24 - 3:26
    既然這種修補匠產業普遍存在於
  • 3:26 - 3:28
    每個資源貧乏的社會中
  • 3:28 - 3:31
    那就值得認真的想想,
    如何來利用他們
  • 3:31 - 3:32
    這裡有一個既存的有趣類比
  • 3:32 - 3:34
    就是傳統的工匠產業
  • 3:34 - 3:36
    跟在這裡談到的科技修補匠
  • 3:36 - 3:38
    這種科技修補匠
    是一種新興行業
  • 3:38 - 3:40
    並不算是完全定型的
  • 3:40 - 3:43
    也還沒有正式的定義
  • 3:43 - 3:45
    學校裡不會教到
  • 3:45 - 3:46
    只有口耳相傳
  • 3:46 - 3:48
    屬於非正規的教學傳承
  • 3:48 - 3:51
    如同前面說過的,
    這種典型有什麼用呢?
  • 3:51 - 3:54
    能發揮什麼重要的價值呢?
  • 3:54 - 3:56
    其中最關鍵的
    就是 "在地解決" 的觀念
  • 3:56 - 3:58
    這是很棒的, 因為如果能這樣,
    你的產品
  • 3:58 - 4:01
    或是服務的問題,
    不必透過
  • 4:01 - 4:03
    龐大而官僚的體系就可以被解決.
  • 4:03 - 4:06
    另外一件很棒的事情,
    就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
  • 4:06 - 4:08
    來嘗試製造各種的新東西.
  • 4:08 - 4:11
    而且最關鍵的,
  • 4:11 - 4:13
    就是用很低的成本,
    就能做到很大的彈性,
  • 4:13 - 4:15
    所以基本上你可以把
  • 4:15 - 4:19
    各式各樣的演算法
    還有創意發想
  • 4:19 - 4:22
    做成簡單的裝置
  • 4:22 - 4:27
    我們把這個取名為
    家庭手工科技業
  • 4:27 - 4:30
    就好比工業革命發生前的家庭手工業
  • 4:30 - 4:33
    在現代以新的型態再次發生
  • 4:33 - 4:36
    就是這些出現在全球各地的
  • 4:36 - 4:39
    發展中國家的地方性的
    科技修補匠工房
  • 4:39 - 4:43
    從這樣的想法來激盪發想
  • 4:43 - 4:45
    問自己可以來嘗試些什麼呢?
  • 4:45 - 4:47
    能不能利用這些科技修補匠工房,
    做出些產品或服務呢?
  • 4:47 - 4:50
    在我們一開始嘗試的案子中,
    有一個是關於
  • 4:50 - 4:52
    多媒體的平台裝置,
    我們叫它 "便當盒"
  • 4:52 - 4:55
    這個案子所研究的使用情境,
  • 4:55 - 4:58
    是在印度偏遠地區的學校裏頭
  • 4:58 - 5:01
    這些學校很特別, 只有一個老師
  • 5:01 - 5:04
    扮演學校裡的多種角色
  • 5:04 - 5:07
    在如此特別的環境下執行教育工作
  • 5:07 - 5:08
    雖然不算是正統的學校體系
  • 5:08 - 5:10
    但是所教的內容是相當全面化的
  • 5:10 - 5:12
    這種學校跟老師所需要的
    是教學的資源
  • 5:12 - 5:14
    他們沒有教科書
  • 5:14 - 5:17
    有的甚至沒有經過規劃的課程
  • 5:17 - 5:20
    我們能如何幫忙這些學校裡的老師
  • 5:20 - 5:23
    取得數位世界的資源,
    來教得更多更好呢?
  • 5:23 - 5:26
    讓老師從一個孤獨的資訊監護者
  • 5:26 - 5:28
    轉身變成大量資訊的導引者
  • 5:28 - 5:31
    要如何逐步的幫忙這些學校老師變身呢?
  • 5:31 - 5:34
    如何讓他們變成數位資訊的門戶呢
  • 5:34 - 5:37
    能不能設計出一個
    便宜的多媒體平台裝置
  • 5:37 - 5:40
    能夠 在本地製造, 並且使用呢?
  • 5:40 - 5:42
    於是我們到附近的商場裡
  • 5:42 - 5:44
    思考並尋找著有哪些材料
  • 5:44 - 5:48
    可以派上用場,
    做出我們想像的東西.
  • 5:48 - 5:51
    結果我們選上的
  • 5:51 - 5:54
    包括這個手機,
    具有微型投影的功能
  • 5:54 - 5:56
    大約60美元
  • 5:56 - 5:59
    另外我們還買了一個
    有著大電池的手電筒
  • 5:59 - 6:01
    還有幾個小型喇叭
  • 6:01 - 6:03
    我們是這樣盤算的:
  • 6:03 - 6:05
    把手機當作可連網的多媒體平台
  • 6:05 - 6:08
    透過網路可以下載各種格式的檔案
  • 6:08 - 6:11
    並且播放投影出來
  • 6:11 - 6:14
    手電筒裏頭包括了
    高亮度的LED(發光二極體)
  • 6:14 - 6:17
    還有可用到六小時的充電電池組
  • 6:17 - 6:19
    這些所有的零件,
  • 6:19 - 6:21
    應該可以放到一個小小的便當盒裡
  • 6:21 - 6:22
    而這些小型喇叭
  • 6:22 - 6:24
    可以放大播放的聲音
  • 6:24 - 6:27
    蓋過教室裡面吵鬧的
  • 6:27 - 6:30
    小孩們的喊叫聲
  • 6:30 - 6:32
    讓大家都聽得到
  • 6:32 - 6:34
    所以我們把這樣的想法
    跟這些零件
  • 6:34 - 6:36
    帶到一家手機修理鋪
  • 6:36 - 6:38
    神奇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 6:38 - 6:39
    這些東西被拆開之後
  • 6:39 - 6:42
    我們把它重新組裝
  • 6:42 - 6:44
    拼裝成為一個新的裝置
  • 6:44 - 6:46
    並且以系統化的方式
    教工匠如何製作
  • 6:46 - 6:50
    這種只有便當盒大小的新產品
  • 6:50 - 6:57
    (掌聲)
  • 6:57 - 7:00
    然後我們以系統化的方式
    進行現場實驗
  • 7:00 - 7:02
    從實驗中發現了很多重要的議題
  • 7:02 - 7:05
    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反覆修改與實驗
  • 7:05 - 7:07
    有個議題
    是關於電池的充放電
  • 7:07 - 7:11
    另外一個議題 是投影的亮度,
    在好天氣陽光充足的日子
  • 7:11 - 7:14
    很多教室的屋頂是破的,
    所以教室裡面不夠暗
  • 7:14 - 7:17
    投影的效果不好,
    沒辦法上課.
  • 7:17 - 7:20
    我們進一步的發想, 試了很多次
  • 7:20 - 7:22
    發展出的第二版的 盒子
  • 7:22 - 7:25
    上面有太陽能板可以充電
  • 7:25 - 7:28
    而更重要的是可以接上汽車電源
  • 7:28 - 7:31
    因為就算在供電不普遍
  • 7:31 - 7:33
    或是供電不穩定的地區
  • 7:33 - 7:35
    車電仍然是相當普遍可得的電源來源
  • 7:35 - 7:37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
  • 7:37 - 7:39
    是把內容用USB拇指碟的方式來傳送
  • 7:39 - 7:43
    因為我們了解到, 就算有行動上網可以下載資料,
  • 7:43 - 7:45
    直接郵寄USB拇指碟的方式
  • 7:45 - 7:49
    還是比較有效率的
  • 7:49 - 7:51
    就算郵寄要多花幾天的時間
  • 7:51 - 7:53
    但是寄到的內容可以有高解析度
  • 7:53 - 7:55
    播放的品質
    也可以比透過網路更穩定
  • 7:55 - 7:58
    於是我們做了這樣的盒子,
    再次實驗
  • 7:58 - 7:59
    一次又一次的反覆進行
  • 7:59 - 8:01
    持續的改進與實驗
  • 8:01 - 8:04
    這樣的方式與技巧
  • 8:04 - 8:06
    除了用在教育
  • 8:06 - 8:08
    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地方
  • 8:08 - 8:10
    比如接下來我要講的另一個小故事
  • 8:10 - 8:12
    這是我們發展的一個
    叫做 就醫篩檢儀 的小裝置
  • 8:12 - 8:15
    可以用在健康照護的篩選作業中派上用場
  • 8:15 - 8:19
    在印度的健康照護體系裡,
  • 8:19 - 8:21
    有一群特殊的叫做 ASHA 的工作者
    (經認證的社會保健工作員)
  • 8:21 - 8:23
    她們是健康照護體系的主要戰力
  • 8:23 - 8:26
    居住在社區當地,
    受過基本的訓練,
  • 8:26 - 8:28
    了解健康照護的知識與基本工具
  • 8:28 - 8:32
    她們的主要工作,
    就是教育民眾
  • 8:32 - 8:36
    改善生活品質的做法,
    並且提供
  • 8:36 - 8:39
    健康照護相關的指引與建議
  • 8:39 - 8:42
    例如: 該到什麼地方
    看哪種科別的醫生
  • 8:42 - 8:44
    本質上算是一種健康照護的轉介服務.
  • 8:44 - 8:47
    我們對於這個案子做了一些研究後,
  • 8:47 - 8:51
    發現這些這些 ASHA 工作者
    對於
  • 8:51 - 8:53
    轉介民眾到附近的診所
    或是公立的健康照護機構
  • 8:53 - 8:56
    做得非常好.
    但是當民眾到了那裏才發現問題大了:
  • 8:56 - 9:00
    轉介而來的民眾大排長龍,
  • 9:00 - 9:03
    就診的民眾數量太多
  • 9:03 - 9:06
    公立的健康照護機構
    沒有足夠的醫生與設備
  • 9:06 - 9:08
    來服務這些被轉介來的民眾.
  • 9:08 - 9:10
    不管是小感冒
  • 9:10 - 9:13
    或是嚴重的病像是瘧疾,
    都被一視同仁
  • 9:13 - 9:16
    不分輕重緩急
  • 9:16 - 9:18
    我們覺得, 這件事情
  • 9:18 - 9:19
    應該有更好的做法才對
  • 9:19 - 9:22
    那我們應該可以做些什麼,
    讓這些 ASHA工作者
  • 9:22 - 9:26
    除了篩選出需要就診的民眾之外
  • 9:26 - 9:28
    還能在轉介時更周延的考量
  • 9:28 - 9:32
    不至於讓健康照護的體系網絡超過負載
  • 9:32 - 9:36
    而且生病的民眾
    也能依據病症與嚴重度
  • 9:36 - 9:40
    被轉介到不同的適當的健康照護機構.
  • 9:40 - 9:42
    其中最關鍵的
  • 9:42 - 9:43
    就是要如何協助這些 ASHA工作者
  • 9:43 - 9:45
    用簡單的工具
  • 9:45 - 9:48
    還談不上診斷,
    但是可以對病人進行篩檢,
  • 9:48 - 9:52
    得到更多的資訊來提供病人更好的建議
  • 9:52 - 9:54
    這樣應該可以讓整個系統的運作大大改善
  • 9:54 - 9:59
    要知道這些病人要排隊等很久,
  • 9:59 - 10:01
    而且也要走很久,
    通常有 7 到15公里遠
  • 10:01 - 10:04
    才能走到這些機構讓醫生看診
  • 10:04 - 10:09
    而這也常常會讓民眾
  • 10:09 - 10:12
    不想花那麼大的力氣與時間
  • 10:12 - 10:14
    到健康照護機構就診
  • 10:14 - 10:16
    所以如果這些 ASHA 工作者
    能有些檢測的工具
  • 10:16 - 10:17
    對整件事情會有很大的幫助
  • 10:17 - 10:20
    所以呢, 我們所發展的,
    是把這個鬧鐘
  • 10:20 - 10:22
    改裝成一個 就醫篩檢儀
  • 10:22 - 10:23
    我想現場操作給大家看
  • 10:23 - 10:26
    因為用起來真的很簡單
  • 10:26 - 10:28
    Bruno, 請你過來幫忙好嗎?
  • 10:28 - 10:34
    請過來這邊
  • 10:34 - 10:37
    我們現在要做的呢
  • 10:37 - 10:40
    是要量測你的一些基本數值
  • 10:40 - 10:43
    包括你的脈搏, 還有血氧濃度
  • 10:43 - 10:45
    (血液裡的氧氣含量)
  • 10:45 - 10:48
    請把你的大拇指按在這上面
  • 10:48 - 10:50
    Bruno: 像這樣嗎?
  • 10:50 - 10:51
    講者: 對, 這樣就可以了.
    Bruno: 好了
  • 10:51 - 10:55
    講者: 接著我要啟動這個裝置, 希望不會出錯...
  • 10:55 - 11:00
    (嗶嗶聲) 這裝置也會嗶嗶叫, 沒錯,
    它本來就是個鬧鐘
  • 11:00 - 11:02
    (笑聲) 然後...
  • 11:02 - 11:06
    我把它設定在起始的狀態, 然後
  • 11:06 - 11:10
    按下這個 量測 的按鈕 (嗶嗶聲)
  • 11:10 - 11:15
    就會開始量測你的數值 ... (嗶嗶聲)
  • 11:15 - 11:18
    然後指針就會開始轉動,
    可能停在三個不同的區域
  • 11:18 - 11:21
    我們來看看...
  • 11:21 - 11:23
    (嗶嗶聲)
    嗯, Bruno 你的健康沒問題, 可以回家了
  • 11:23 - 11:27
    Bruno: 這真是好消息啊! (掌聲)
  • 11:27 - 11:30
    (掌聲)
  • 11:30 - 11:33
    這個指針最後停下來的位置
  • 11:33 - 11:37
    如果不幸的是在紅色區域
  • 11:37 - 11:39
    那就得趕快送你去醫院才行
  • 11:39 - 11:43
    如果指到黃色區域
  • 11:43 - 11:46
    那就要小心了, 最好能持續且經常的
  • 11:46 - 11:49
    由 ASHA 工作者來關注你的健康
  • 11:49 - 11:51
    這個裝置是一個簡單的三等級的篩選工具
  • 11:51 - 11:53
    可以對健康照護工作的運作
  • 11:53 - 11:56
    產生多方面的改變
  • 11:56 - 11:58
    Bruno: 感謝你帶來的好消息
    講者: 嗯
  • 11:58 - 12:02
    (掌聲)
  • 12:02 - 12:06
    我想大家會想知道這個裝置是怎麼改裝的
  • 12:06 - 12:08
    讓我簡單的說明一下
  • 12:08 - 12:11
    總共需要三樣東西
  • 12:11 - 12:15
    把一個 鬧鐘 變成 就醫篩檢儀
  • 12:15 - 12:19
    第一個是很便宜的電視遙控器
  • 12:19 - 12:22
    現在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
  • 12:22 - 12:26
    第二個是從電腦滑鼠拆出來的零件
  • 12:26 - 12:30
    這也可以從報廢品裡廢物利用,
    也很省錢
  • 12:30 - 12:33
    第三個是可以預先載入程式的
  • 12:33 - 12:35
    一個微控制器晶片,
  • 12:35 - 12:38
    還有幾個到處都買得到的便宜的電子零件
  • 12:38 - 12:41
    零件都齊全了
  • 12:41 - 12:43
    加上工匠的巧手
  • 12:43 - 12:46
    就可以把鬧鐘變身成不同的用途
  • 12:46 - 12:50
    目前我們正進行系統化的實地試用
  • 12:50 - 12:53
    希望知道這個裝置是否真的能
  • 12:53 - 12:54
    對 ASHA 工作者 有幫助
  • 12:54 - 12:58
    我們也會進行一些對照測試
  • 12:58 - 13:01
    來比較這個簡單裝置與專業的設備
    在成效上
  • 13:01 - 13:03
    有沒有程度的差異,
    對於居民的生活有沒有影響
  • 13:03 - 13:06
    更重要的是
  • 13:06 - 13:08
    我們接下來打算要做的
  • 13:08 - 13:10
    是擴大使用的規模
  • 13:10 - 13:13
    現在總共有
    二十五萬個 ASHA 工作者
  • 13:13 - 13:16
    在各地進行了不起的工作
  • 13:16 - 13:19
    只要能讓一小部分的人能用上這種裝置
  • 13:19 - 13:22
    就能改變公共健康照護的經濟運作方式,
  • 13:22 - 13:25
    改變整個體系的功能
  • 13:25 - 13:29
    不僅僅只於系統規劃的層面
  • 13:29 - 13:33
    而是從基層往上, 草根性的改變
  • 13:33 - 13:35
    這是我們想做的,
    而且我們希望能做大它.
  • 13:35 - 13:39
    謝謝大家 (掌聲)
  • 13:39 - 13:47
    (掌聲)
Title:
Vinay Venkatraman: 運用 "科技手工藝" 協助科技弱勢群體
Speaker:
Vinay Venkatraman
Description:

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人尚無法享受到最新的智能手機, 而這些區域的在地電子店鋪卻擅於利用低價的零件來改裝過時的高科技舊貨. 講者介紹了運用這種 "科技手工藝" 改造的兩個案例. 一個是用手機加上手電筒組裝在便當盒裡的數位投影機, 用在偏遠地區的學校. 另一個是用鬧鐘與電腦滑鼠改裝成的就醫篩檢儀, 用在健康照護轉介的分級判定.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4:08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