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話語 【第七講 】Ajahn Brahm (22 Oct, 2017)
-
0:00 - 0:09[ 星期日 - 讀經班 ] 佛陀的話語【第七講】
-
0:09 - 0:14你那邊看得到螢幕嗎?可以移過來這邊
-
0:14 - 0:19我有自己的一分經文, 你呢?
-
0:19 - 0:27今天我們讀 德國長老 Ven. Nyanatiloka 的著作
-
0:27 - 0:36[佛陀的話語] 的英譯本, 這是佛經選集的匯編
-
0:36 - 0:43依佛法的綱領 [四聖諦] 及 [八正道] 的安排
-
0:43 - 0:53因為舊英文翻譯本, 超過100年的歷史, 早已過時了
-
0:53 - 0:58所以正好重新翻譯
-
0:58 - 1:04如果你未曾聽過我的解釋, 新翻譯採用的原則
-
1:04 - 1:08就是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
-
1:08 - 1:18因為每一個字, 直接地翻譯, 結果是會很荒謬的
-
1:18 - 1:23即如: 下傾盆大雨, 英文俗語說: 落貓落狗
-
1:23 - 1:27如果你翻譯成其他外國語言, 人家會覺得很怪誕
-
1:27 - 1:36在澳洲, 落貓落狗, 從天而降, 是一般慣用語法 idiom
-
1:36 - 1:45巴利文亦有很多慣用語法, 獨特的說話方式, 用詞方式
-
1:45 - 1:52我依照巴利文教授 A.K. Warder 的提議
-
1:52 - 1:56他的主張, 我認為十分有理
-
1:56 - 2:03他說不要逐字地翻譯, 要逐句翻譯, 或一片語一片語地翻譯
-
2:03 - 2:06因為一片語是概念的單元
-
2:06 - 2:11思維方式不是一個字一個字, 而是一句一句的
-
2:11 - 2:16每一個字的意義, 決定於句子段落的架構
-
2:16 - 2:25這樣的翻譯更清晰, 讀起來更鏗鏘有力, 準確地表達經文的意義
-
2:25 - 2:37有些舊翻譯已經過時了, 例如; 在八正道, 從頭開始, 第二支 [正志]
-
2:37 - 2:45英文新翻譯是 right motivation [正動機]
舊翻譯是 right thought [正思惟] -
2:45 - 2:50我改為 right motivation [正動機]
-
2:50 - 2:55後面有 [正行為] (正業), [正謀生之道] (正命)
-
2:55 - 3:01八正道的第六支 [正精進] : 舊翻譯是 right effort [正用功]
新翻譯是 right endeavor [正勤奮] -
3:01 - 3:09以我出家做和尚的經驗, 用功, 功夫, 通常令你疲倦, 令你緊張
-
3:09 - 3:13這似乎和佛教的修行 背道而馳
-
3:13 - 3:17我考慮過, 參考其他的翻譯
-
3:17 - 3:21到目前為止, 決定翻譯為 endeavor [勤奮]
-
3:21 - 3:26它代表有個目標, 但並非用功夫得來
(按: 漢譯 [正精進] 亦相當準確) -
3:26 - 3:32待一會, 你會了解, 達到目標是由於 停止, 放下, 克制, 捨棄
-
3:32 - 3:37所謂 [用功修行], 其實是 [不要用功]
-
3:37 - 3:44第八支 [正定] 是很重要的一支, 新翻譯是 stillness [寂止]
舊翻譯是 concentration [集中注意] -
3:44 - 3:54我永不會說 這是最終極, 最肯定的翻譯, 把翻譯改良是好的
-
3:54 - 3:59翻譯永遠是與時共進的, 這是翻譯的背景
-
3:59 - 4:09話說回頭, 現在讀的, 是 [佛陀的話語] 的重新翻譯
-
4:09 - 4:15通常我們先念誦 皈敬三寶
-
4:15 - 4:22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 -
4:22 - 4:31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 -
4:31 - 4:39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 -
4:39 - 4:44什麼是 [正勤奮] right endeavor ? [正精進]
-
4:44 - 4:47這是 [八正道] 的第六支
-
4:47 - 4:51什麼是 [正勤奮](正精進)?佛經有這樣的解釋
-
4:51 - 4:53【AN4.13-14 增支部4.13 勤奮經 4.14 自制經
-
4:53 - 5:00【有四種正確的勤奮:(1) 自制/克制 (2) 捨斷 (3) 培養 (4) 維持保存
-
5:00 - 5:03【這是四種正確的勤奮
-
5:03 - 5:06(1) 什麼是勤奮地 自制 / 克制呢?
-
5:06 - 5:13很明顯, [克制] 的意思, 不是要做什麼, 是停止有所做作
-
5:13 - 5:19自我克制, 捨除, 放下, 你可以說是 勤奮地 [放下]
-
5:19 - 5:25相對 用功追求 達到目標, [放下] 正好是它的相反
-
5:25 - 5:28【(1) 什麼是勤奮地 自制 / 克制呢?
-
5:28 - 5:33【眼見外境物件後,不為色相的吸引而執取它
-
5:33 - 5:38【不因為它的特色, 產生污穢不善心態
-
5:38 - 5:46被吸引而執取, 心不由己, 現代化的英文是 "sucked in"
-
5:46 - 5:51100年前的翻譯, 你不會看到這種用詞
-
5:51 - 5:55【(1) 什麼是勤奮地 自制/克制呢?
-
5:55 - 5:59【以眼見外境物件後,不為色相的吸引
-
5:59 - 6:02【執取它的特色, 特徵, 而產生污穢不善心態
-
6:02 - 6:05【因為當你的眼根不防護克制時
-
6:05 - 6:10【貪婪, 厭惡, 恚恨之污穢不善心態, 會折磨你
-
6:10 - 6:17【相反地, 依智慧, 以眼見外境時, 守護眼根,在眼根上達到自制
-
6:17 - 6:26如果你是個和尚, 見到一個露體的女人進來大堂
-
6:26 - 6:32你就要避免望她, 把目光移開, 注視不會引起你慾望的東西
-
6:32 - 6:37如果你是一個已婚女人, 見到一個英俊的壯男進來
-
6:37 - 6:43你亦要轉移目光不要看, 不要引起慾念
-
6:43 - 6:48如果你見到令你討厭的東西, 你不要生起排擠心
-
6:48 - 6:54只因這人的外貌,有傷痕結疤, 或者毀容, 肢體有缺憾
-
6:54 - 6:57你亦不要被 厭惡排擠的心態吸著你
-
6:57 - 7:00如果你見到一個好像 特朗普的人進來
-
7:00 - 7:07你不要注視 你認為是特朗普的特徵, 而令你產生厭惡, 抗拒的心態
-
7:07 - 7:17換一句話說, 你要自我克制你的眼根, 不要讓它令你生煩惱
-
7:17 - 7:21當你見到有些東西 你十分喜愛
-
7:21 - 7:31見到新款的音樂播放器, 平板電腦, 服裝, 汽車, 等等
-
7:31 - 7:36我真喜歡它, 但你要自我克制, 不要看吸引你的特徵
-
7:36 - 7:42你不要被它吸著你, 要捨棄那些產生污穢不善心態的特徵
-
7:42 - 7:47【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
-
7:47 - 7:53【甚至以心識 (意根) 認識意念(法)後, 你不要被它吸著你
-
7:53 - 7:59【不為特徵的吸引, 執取它的特色 而產生污穢不善心態
-
7:59 - 8:05【因為不防護 [心識] 時, 貪婪, 厭惡恚恨之污穢不善心態, 會折磨你
-
8:05 - 8:12【相反地, 要依智慧而行, 保護 [心識], 要自制 [心識]
-
8:12 - 8:18我們要 留心在意, 念念分明, 而且要加上自制
-
8:18 - 8:26要保持不受外境的特色, 被吸引入去
-
8:26 - 8:34令我們迷失於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的經驗和感受
-
8:34 - 8:41講完每一節之後, 我會給你們機會發問
-
8:41 - 8:44你們可以隨意舉手發問
-
8:44 - 8:47勤奮的第二點: 捨棄戒除
-
8:47 - 8:53【(2) 什麼是勤奮地捨棄戒除呢?你不要讓慾望追求的動機繼續
-
8:53 - 8:57【已生起的慾望追求, 把它放下, 捨斷, 擯棄, 消滅
-
8:57 - 9:04【不要沉溺放縱 已生起的厭惡動機, 或 已生起的 惡意加害動機
-
9:04 - 9:10【任何惡意動機生起時, 把它 放下, 捨斷, 擯棄, 消滅
-
9:10 - 9:13【這被稱為勤奮地捨棄戒除
-
9:13 - 9:25這都是意識心態的自我克制, 不讓它引起 哀痛, 掙扎, 不愉快, 煩惱
-
9:25 - 9:35首先不要讓它生起, 如果已經生起, 要想辦法擯棄這些不妥善的心態
-
9:35 - 9:44如何擯棄, 最常見的方法, 以下這一篇經有解釋
-
9:44 - 9:48【MN20 - 中部20經 - 尋之止息經
-
9:48 - 9:56【當你的心, 注意某個對象, 慾望, 瞋恚, 迷癡的煩惱, 不善心態生起
-
9:56 - 10:00【(1) 第一種對治方法, 是 [代替, 調換]
-
10:00 - 10:05【把注意力轉移, 放在能令善意心態生起的對象
-
10:05 - 10:09【這樣, 那些污穢不善心態被捨斷, 滅沒
-
10:09 - 10:14【當它們消失了, 你的內心穩定下來, 安靜, 統一, 寂止入定
-
10:14 - 10:20如果有些事情令你生煩惱, 一個有效的代替調換方法
-
10:20 - 10:24像我說過: 兩塊壞磚頭的比喻
-
10:24 - 10:34如果你只是注意牆壁上不整齊的兩塊磚頭, 你討厭它, 想拆毀它
-
10:34 - 10:38你想把它重建, 你滿心不滿意
-
10:38 - 10:46你要從這兩塊磚頭, 轉移注意牆上其他 998塊 整齊的磚頭
-
10:46 - 10:51你的內心就能 穩定下來, 停當, 集中, 統一, 寂止
-
10:51 - 10:55你亦可以離開, 去看其他的東西
-
10:55 - 11:00我舉出一些你們曾經在星期五晚上聽過的故事
-
11:00 - 11:06例如: 你去樹林, 見到扭曲的樹木, 扭曲的樹幹可以很漂亮
-
11:06 - 11:11生活中那些令你覺得 生命太糟糕的東西, 你也可以轉移目光
-
11:11 - 11:17不要望著你的丈夫或妻子, 不要注意你考試的分數
-
11:17 - 11:21從不開心的對象, 移開注意力, 或者看大自然的風景
-
11:21 - 11:25要知道, 世間的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
-
11:25 - 11:32【(1) 因轉移注意力, 看其他對象, 生起善意的心態
-
11:32 - 11:36【令那些不善的心態 被捨斷, 滅沒
-
11:36 - 11:39【令內心安穩, 平靜, 統一, 寂止入定
-
11:39 - 11:43【(2) 觀察不善心態的 [過患]
-
11:43 - 11:50如果你希望得到什麼, 或排除什麼, 對你的意識有什麼影響?
-
11:50 - 11:57舉例: 阿姜查常常說, 不是外面的聲音打擾你, 是你在干擾那聲音
-
11:57 - 12:02因為如果你認為那聲音吵耳大聲
-
12:02 - 12:11你憂慮: 是誰在吵鬧? 為什麼吵鬧?但可能只是有人大力關門
-
12:11 - 12:22過患是: 大力關門的聲音, 早已經消失, 你仍然繼續不斷的想著它
-
12:22 - 12:29危險性是: 聲音很快消失了, 但你腦中的迴響, 持久不斷
-
12:29 - 12:36不善心態的危險性是: 你沒法把時光倒流, 停止大力關門的聲音
-
12:36 - 12:45但你可以停止想念它 …因為念念不忘有大過患, 奪去你的快樂安寧
-
12:45 - 12:49【(3) 不要理睬那些不善動機, 不要注意它們
-
12:49 - 13:01我曾經打這個比喻: 你打坐時, 如果聽到音響, 或想起未曾吃晚飯
-
13:01 - 13:08晚上有人會邀請去你最喜歡的餐廳吃飯, 你開始幻想; 晚餐如何如何
-
13:08 - 13:15當你胡思亂想的時候, 你可以用電視屏幕的比喻 :
-
13:15 - 13:22因為我常常要乘坐飛機, 用座位後面的電視看安全示範, 我發現:
-
13:22 - 13:32不論電視屏幕大小, 一段時間後, 你整個意識, 就完全嵌入電視屏幕
-
13:32 - 13:39現在你或看著那邊很大的屏幕帆布, 你的意識剛好鑲嵌入整塊帆布
-
13:39 - 13:44除非我向你指出, 你看不見屏幕旁邊的上下左右
-
13:44 - 13:54當我用平板電腦看佛經, 我的意識也剛剛鑲嵌在平板電腦的螢幕
-
13:54 - 13:59初時我能看右邊的鬧鐘, 左邊的時鐘
-
13:59 - 14:03一段時間後, 你的意識全部嵌入在螢幕上, 看不見旁邊
-
14:03 - 14:06要知道, 意識集中時, 中心部分被保留下來
-
14:06 - 14:10離開中心點的旁邊部分, 就漸漸消失
-
14:10 - 14:13這就如用谷歌地球的放大功能
-
14:13 - 14:19同樣地, 當你轉移注意力不理會不善的動機心態
-
14:19 - 14:27不要讓它佔據注意力的中心, 要放一些善意相應的對像在注意中心
-
14:27 - 14:31例如你靜坐, 注意你的呼吸, 旁邊的人發出聲音
-
14:31 - 14:35或外面有警鐘的聲音, 或有人開動摩托車
-
14:35 - 14:39千萬不要把這些音響, 放在你的注意中心
-
14:39 - 14:46換句話說, 把主要的注意力移開, 不要理會打擾你的聲響或念頭
-
14:46 - 14:50把你打坐的對像, 放在注意的中心點
-
14:50 - 14:58這就是不理會妄念和外面的干擾, 不要把妄念放在心上的首位
-
14:58 - 15:06那些背景噪音, 要置之不理, 過一段時間之後, 它們會自動消失
-
15:06 - 15:10【(4) 你要留意 引起不善意念的 [來源], 如何止息
-
15:10 - 15:14為什麼要貪得東西?為什麼心懷惡意?為什麼它們會發生?
-
15:14 - 15:23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原因: 一般人恐懼平靜寂止的心態
-
15:23 - 15:30很多很多年前, 我觀察到: 當我們去到寂靜無聲的地方
-
15:30 - 15:34例如 覺智寺, 有些訪客一去到覺智寺
-
15:34 - 15:40由於環境寧靜, 他們說話特別提高聲響,大過傾談所需
-
15:40 - 15:43我初時不了解他們的心理
-
15:43 - 15:51直至我發覺, 寂靜威脅他們的心理, 他們提高聲浪, 是要摧毀寂靜
-
15:51 - 15:55他們十分不習慣澳洲森林的安寧和寂靜
-
15:55 - 15:58所以要了解這些緣故
-
15:58 - 16:03當你禪坐的時候, 一個念頭生起, 跟著消失
-
16:03 - 16:06那念頭為什麼會再生起呢?
-
16:06 - 16:13我以前一直以為 念頭無端端地跑進來, 它們不過是散亂心
-
16:13 - 16:18直到我的禪定力增強, 我更加念念分明, 我就了解:
-
16:18 - 16:25他們不是誤打誤撞跑進來, 是我跑出去找它們, 找些東西擾亂自己
-
16:25 - 16:33同樣地, 當你在家百無聊賴, 你就打開電視, 找不同的電視頻道看
-
16:33 - 16:39你並非有心找某個頻道, 只是要找些東西散散心
-
16:39 - 16:46現代人的問題, 是不懂得如何休息, 享受寧靜, 無所事事
-
16:46 - 16:50無聊之餘, 雖然已吃飽, 打開雪櫃望望, 有什麼可以吃的
-
16:50 - 16:57即使雪櫃已經堆得滿滿, 仍會覺得沒有什麼好吃的
-
16:57 - 17:04你只不過想解悶, 找些事情做, 因為無事做對我們是一種挑戰
-
17:04 - 17:08無所事事, 令我們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
17:08 - 17:11故此要把這種心態的來源平息下來
-
17:11 - 17:18歸根究底, 令這些不善心態生起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不滿意無聊
-
17:18 - 17:24無事可做, 太寂靜, 令我們不舒服, 主要是恐懼心
-
17:24 - 17:31這和另一種恐懼心態一樣, 最好的例子, 或者你們可以想像:
-
17:31 - 17:35就是一個已經被監禁很多年的囚犯
-
17:35 - 17:43如果現在他(她)被釋放, 重新得到自由. 會令他很不舒服, 不自在
-
17:43 - 17:50在監獄裏, 他們習慣了被關起來, 習慣了服從命令
-
17:50 - 17:54自由的概念, 對他們是一種挑戰
-
17:54 - 18:03不妥善的行為和思想的背後, 原因和動機, 通常都是來自恐懼心
-
18:03 - 18:08所以要小心觀察恐懼的心態, 找出這些反應的原因
-
18:08 - 18:15才能消滅不善的心態, 清除煩擾我們的念頭
-
18:15 - 18:21最後的一招:
-
18:21 - 18:28例如你受不了我的笑話, 你就幻想要找一把電鋸, 鋸我的頭
-
18:28 - 18:34要對付這些很壞的念頭, 惡作動機, 有最後的一招:
-
18:34 - 18:39【(5) 你緊扣牙齒, 舌抵上顎後, 以心力 抑止, 壓迫
-
18:39 - 18:43【搗破粉碎困擾你的 惡意動機, 和不良心態
-
18:43 - 18:49所以可以用一點力量, 不過是無法可施才用的最後一招
-
18:49 - 18:57【當那些被捨斷的 貪, 瞋, 癡, 不善心態, 消失滅沒
-
18:57 - 19:03【你的內心就穩定下來, 安住, 集中統一, 寂止不動
-
19:03 - 19:09這是如何能克服 不善心態的方法
-
19:09 - 19:14(1) 首先是自我克制 (2) 然後是捨棄戒除
-
19:14 - 19:19好的, 有人要發問
-
19:19 - 19:25John 問: 阿姜, 你說妄念是我們邀請進來的
-
19:25 - 19:28但我並不覺得這是必然的
-
19:28 - 19:32有時我們不要胡思亂想時, 它偏偏要自己跑進來
-
19:32 - 19:41阿姜: 真的是這樣嗎? 我以前也是這樣想, 但為什麼它們要跑進來?
-
19:41 - 19:46你試想, 你居住的地方, 人家可以隨便進來嗎?
-
19:46 - 19:50首先你要打開門, 讓他進來
-
19:50 - 19:56這是很詭異的事情。事實上, 這些妄念紛飛
-
19:56 - 20:03只有在你覺得有點無聊, 很悶, 不滿足的時候, 它就出現了
-
20:03 - 20:08基本上, 你尚未察覺它之前, 你的心念已動, 跑出去找尋它
-
20:08 - 20:14不然的話, 為什麼 我們雖然知道 夢想永不會成真, 仍去計劃 ?
-
20:14 - 20:19幻想 我中了彩票之後要做什麼, 如何用這些錢
-
20:19 - 20:24雖然都不會發生, 為什麼我們胡思亂想?
-
20:24 - 20:32雖然不能改變過去的事實, 我們回憶過去, 幻想, 夢想未來, 為什麼?
-
20:32 - 20:39有時我們首先想些好的念頭, 不過當想盡所有好的念頭
-
20:39 - 20:46就不再揀擇, 妄念任它來去, 只要能讓我們解悶
-
20:46 - 20:51一般人其實是很喜歡心散的, 很怪誕, 為什麼?
-
20:51 - 20:57因為我們對寂止 懷有恐懼心, 覺得不自在, 不舒服
-
20:57 - 21:06它來自哪裏? 最根本之處, 是它挑戰, 質疑我們的存在
-
21:06 - 21:12我們對自己的定位, 自我肯定, 不是我認同什麼, 是我在做什麼
-
21:12 - 21:16例如: 我是個和尚, 我是個禪修者, 我是個醫生
-
21:16 - 21:20我是 …如何如何 … 或者我已經退休了
-
21:20 - 21:24我做什麼, 我的所作所為, 就是我的定位, 自我認同
-
21:24 - 21:32如果我們絕對什麼都不做, 我們的存在感, 就會開始消失
-
21:32 - 21:35我要做什麼?
-
21:35 - 21:42如果我們是醫生, 或者急救醫務員, 見到一個躺臥在地上的人
-
21:42 - 21:48要知道他是活著還是死了, 你觀察他能夠做什麼
-
21:48 - 21:53如果他的心臟仍然跳動, 如果你大聲叫他, 他有反應
-
21:53 - 21:56你用電筒照射他的眼睛瞳孔, 眼睛亦有反應
-
21:56 - 21:59但如果他們完全沒有反應, 沒有做作
-
21:59 - 22:04我們就可以算他們不在了, 死了, 已經走了
-
22:04 - 22:15這是一個例子, 指出 [做作] 和 [存在] 之間的必要因素和關係
-
22:15 - 22:20你在外面見到一塊石頭, 或一根木頭, 你踢他一腳
-
22:20 - 22:25如果它咬你一口, 你就知道並非木頭, 是一條蛇
-
22:25 - 22:30但如果它只是停放在那裏, 動也不動, 沒有作為, 它等於不存在
-
22:30 - 22:34不是一個有情識的生命
-
22:34 - 22:38所以當你什麼都不做, 當你坐得很寂靜
-
22:38 - 22:42有時你的心念覺得不愉快, 不舒服
-
22:42 - 22:52這是由於舊習慣, 你要找些事情做, 你覺得有理嗎?
-
22:52 - 22:58John :有道理, 不過我仍然有這樣的經驗...
-
22:58 - 23:05有些妄念跑進來, 是你絕對不想要的, 不過它仍然來了
-
23:05 - 23:11阿姜:基本上是你讓它們跑進來, 否則不能生起的, 也不會進來
-
23:11 - 23:14有時一些很無稽的念頭進來, 過後你就發覺
-
23:14 - 23:23如果當時你是非常非常滿足, 非常非常安寧, 它們是沒法進來的
-
23:23 - 23:28事實上, 你可以觀察到, 當時你是打開心門
-
23:28 - 23:36希望有些東西跑進來, 令你分心, 並非這些念頭自己要跑進來
-
23:36 - 23:45我們去尋找它, 隨處拉著它, 只要令我們分心。 這和戲劇一樣
-
23:45 - 23:54人的生命裏, 為什麼不論在修道院, 在家裏, 都要找這麼多戲劇
-
23:54 - 24:00因為人人都喜歡戲劇, 如果他們的生命中, 不夠戲劇化, 多姿多彩
-
24:00 - 24:05他們就要打開電視, 找戲劇看, 找些故事讓自己擔心
-
24:05 - 24:09因為擔心憂慮, 也是另一種存在的感覺
-
24:09 - 24:14擔心球賽的輸贏, 為什麼要這樣做?
-
24:14 - 24:19因為無所事事, 太無聊了。 就是這個道理
-
24:19 - 24:25這個女士問下一個問題
-
24:25 - 24:30Barbra 問: 我剛才在想這一點, 就是對自己存在的懷疑挑戰
-
24:30 - 24:35因為一般人說, 如果你就是這樣呆坐, 什麼都不做
-
24:35 - 24:39什麼都沒有興趣, 你不如死掉算了
-
24:39 - 24:42他們批評: 你為什麼把頭埋在沙裏面? 幹什麼?
-
24:42 - 24:49你挑戰懷疑自己的存在, 這就解釋了人生問題, 對嗎?
-
24:49 - 24:53阿姜: 正是如此
-
24:53 - 25:00這是個困難的問題, 是所有存在的核心。 你認為你是什麼?
-
25:00 - 25:07同一個道理, 有些人, 已經做過很多事情, 有成就, 有名有利
-
25:07 - 25:11但他們不甘心被社會遺忘
-
25:11 - 25:16下了台的國家總理 要找機會上電視新聞節目, 煽動民意
-
25:16 - 25:21他們不願意功成身退, 做個隱逸雅仕
-
25:21 - 25:29例如 Tony Abbot 本應從政治退隱, 不過他恐怕自我的肯定就會消失
-
25:29 - 25:34所以他不會靜悄悄地離開政治圈子, 沒有可能的
-
25:34 - 25:44這就是正勤奮的第二點, 跟著是正勤奮的第三點
-
25:44 - 25:48第一 是克服未生起的不善
-
25:48 - 25:53第二是 捨棄戒除已生的不善, 接著是發展善良美好的個性
-
25:53 - 25:57其實勤奮的四點都不是個別獨立的
-
25:57 - 26:03若要克服不善的心態, 發展善良心態是最佳方法
-
26:03 - 26:09防止盜賊入屋的最佳方法, 就是邀請你所有的好朋友到家中
-
26:09 - 26:15因為善長雲集, 盜賊就不會進來, 壞人避開 好人聚集的地方
-
26:15 - 26:25所以修習發展和保持 善良的心態, 亦同時克服和捨棄 不良的心態
-
26:25 - 26:29【(3) 什麼是勤奮的修習發展?
-
26:29 - 26:34其實經文沒怎樣解釋 如何修習發展勤奮, 只是指出什麼需要修習
-
26:34 - 26:39【[1] 修習發展 [念念分明, 念念不忘] [2] 修習 [探索佛法]
-
26:39 - 26:43這其實是 [七覺支] 的內容。
-
26:43 - 26:45[探索佛法] 的翻譯,
-
26:45 - 26:53我不採用 investigate 考察 和 contemplate 思慮
我翻譯為 explore (探索) 佛法 -
26:53 - 26:59你們有沒有看到新翻譯本?現在讀的是最新版, 有些少改變
-
26:59 - 27:02[探索佛法] , 我說過一個比喻, 我通常用一瓶水做舉例
-
27:02 - 27:06我用過這舉例很多次, 最近亦說過
-
27:06 - 27:10我手中舉起的是什麼?大家說是一瓶水
-
27:10 - 27:13你還有看見什麼? 是塑膠做的
-
27:13 - 27:16你還有看見什麼?你還有看見什麼?
-
27:16 - 27:18這是真正的深入探索
-
27:18 - 27:23直至你用盡了所有的形容詞, 以前學過的標籤字眼
-
27:23 - 27:28你要超越過去所學的概念, 真正深入地探索
-
27:28 - 27:33思慮 (contemplate) 常常是 想東想西
-
27:33 - 27:37我們要超越思慮, 超越名字標籤, 探索找出更深一層的真相
-
27:37 - 27:45你的意識要深入前所未去的地方
-
27:45 - 27:53正如我最近在英國說, 回憶當年, 年青時看科幻電視節目 Star Trek
-
27:53 - 27:59當年主角 Mr. Spock 有尖尖的耳朵
-
27:59 - 28:03聞說這節目現在仍有播演, 已換了一批角色
-
28:03 - 28:07劇集出名的一句: 『大膽地去到前無古人之處』
-
28:07 - 28:13我把它改編為: 『禿著光頭地去以前的和尚 未去過的地方』
-
28:13 - 28:16這就是探索的意味
-
28:16 - 28:24你不是回到以前去過的老地方, 而是更深入地探索佛法的意義
-
28:24 - 28:27【[3] 修習發展 精力能量 (活力覺支)
-
28:27 - 28:34我曾經提出過, 其實這三者的運作是相輔相成的
-
28:34 - 28:38當你的意識 真正念念分明
-
28:38 - 28:44需要很深的 [正念], 才能 [探索] 觀察到 前所未見的真相
-
28:44 - 28:48你越 [探索] 它, 它越給你 [精力能量] 這真是很有趣的
-
28:48 - 28:54由於你的心極之寂止, 你的心力就更加強
-
28:54 - 28:59你修習發展任何其中一樣, 它們全部都修習發展
-
28:59 - 29:05從修習發展正念, 探索佛法, 提升精力能量, 你的正念亦更加強
-
29:05 - 29:10【[4] 修習發展心生欣喜 (喜覺支)
-
29:10 - 29:17佛教一開始, 就十分重視佛弟子要修得身心的愉快
-
29:17 - 29:21我們要修得心的喜悅, 要修得快樂
-
29:21 - 29:26我們不是修行拋棄快樂, 不是當快樂為罪惡
-
29:26 - 29:32以為他人有痛苦, 我們就不應快樂, 以為生為人身受苦是應分的
-
29:32 - 29:37當然這都是違反佛法的
-
29:37 - 29:41有些人居然說, 佛弟子要提防不要耽著禪定的快樂
-
29:41 - 29:45我的天啊, 佛弟子真的不能享受禪樂嗎?
-
29:45 - 29:50佛經這裏說: 你要修習得到 禪定之欣喜, 快樂
-
29:50 - 29:54【[5] 修習 寧靜覺支
-
29:54 - 29:59你不會認為 寂止或寧靜的心態, 就等於死亡
-
29:59 - 30:05如 Barbra 剛才所提出, 這不同死亡
-
30:05 - 30:09寂止,寧靜的心態, 給你帶來從所未見的快樂
-
30:09 - 30:15【[6] 修習 寂止 (定覺支) [7] 修習 平等心,平穩心 (捨覺支)
-
30:15 - 30:20[七覺支] 每一支, 都有賴身心的離群獨居
-
30:20 - 30:31換句話說, 修習 [七覺支], 基本上, 修行人要習慣找出空間, 閒居獨處
-
30:31 - 30:36如果你不能在自己的房間, 在修道院, 或在退修中心獨處
-
30:36 - 30:40你至少要在自己身邊四周, 像我一樣,保留空間氣泡
-
30:40 - 30:43因為我常常要飄遊四方, 接觸很多的人
-
30:43 - 30:49我有一個 隨身攜帶的山洞, 一個想像出來的 空間氣泡
-
30:49 - 30:53你安坐其中, 把旁邊的人和噪音, 擋出外面
-
30:53 - 30:58當我需要和外在的事物隔絕, 多年來我都栽培這個空間
-
30:58 - 31:02【遵循身心的隱居, 一切景象淡退消失
-
31:02 - 31:06【一切思維, 過去 或 未來, 都淡退消失
-
31:06 - 31:13【成就意識從執著解脫出來(心解脫), 這就是 [七覺支]
-
31:13 - 31:21如果你要很簡略地了解佛法或禪坐, 就要修習[七覺支],克服它的障礙
-
31:21 - 31:30[七覺支] 的大敵就是 [五蓋], 基本上, 這就是整個佛法
-
31:30 - 31:35你需要傳聲器嗎?
-
31:35 - 31:40問: 你可否給 第三覺知 [能量] (精力, 活力) 作一個定義?
-
31:40 - 31:44阿姜:你飲一杯咖啡, 會得到能量, 活力
-
31:44 - 31:49或者你達到你的目標, 亦感覺到能量, 活力
-
31:49 - 31:52你認真努力, 追求有所得
-
31:52 - 32:01不過這些能量活力, 其實都是借回來的, 事過之後你要付出代價
-
32:01 - 32:05你會覺得很疲勞, 沒有精力
-
32:05 - 32:13這裏的能量是另外一種精力, 這種精力的來源, 是培養正念和寂止
-
32:13 - 32:18當修行人禪坐, 十分寧靜, 寂止
-
32:18 - 32:28可以觀察得出, 了解當你的身心十分安寧寂止, 沒有什麼做作
-
32:28 - 32:39安靜地坐, 不再思前想後, 不作幻想, 不浪費精力
-
32:39 - 32:47如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產生能量精力, 你的心識亦不斷地產生能量
-
32:47 - 32:52但因為思維, 憂慮, 計算, 很快消耗精力
-
32:52 - 32:58你試想, 如果完全停止消耗心識的精力, 你完全停止思維
-
32:58 - 33:04意識完全停留在當下, 寧靜, 保留儲蓄精力, 能量
-
33:04 - 33:16好似儲蓄所有出糧和政府津貼, 分文不用, 儲蓄戶口 不斷膨脹增長
-
33:16 - 33:21當你靜坐寂靜不動, 心的能量也增長, 你不用意識的能量, 不浪費它
-
33:21 - 33:26它就積聚起來, 越來越強, 這能量會滋養意念分明
-
33:26 - 33:32如是者, 你的正念就增強能量, 如睡覺醒來
-
33:32 - 33:37經過很好的禪坐, 這種能量狀態的特徵
-
33:37 - 33:42它的感覺, 很像你覺得可以跑 100米賽跑, 快過奧運金牌選手
-
33:42 - 33:50你見到外面一切更加鮮豔奪目, 漂亮, 你的心念力量增強
-
33:50 - 33:55這可以解釋, 即如 Eckhart Tolle
( 暢銷書 the Power of Now 的作者 ) -
33:55 - 34:01描述 念念在茲, 活在當下的情況, 停止消耗能量
-
34:01 - 34:06你就感受到如大夢初覺, 精力充沛, 內心喜悅
-
34:06 - 34:12能量精力和快樂, 是攜手共進的
-
34:12 - 34:22問 : 當儲藏的精力能量大為增強, 有沒有需要把它宣洩一點?
-
34:22 - 34:28阿姜: 為什麼要宣洩?如果你是個百萬, 億萬富翁, 把它儲蓄好了
-
34:28 - 34:32遲一些你能找到自然利用能量的機會
-
34:32 - 34:37不過如果這能量是停滯在體內, 可能要把它宣洩
-
34:37 - 34:41因為太強, 會令身體感覺不適
-
34:41 - 34:49如果能量是儲藏在心識中, 更強也不成問題, 你的心力會十分強
-
34:49 - 34:52我說的能量來自意識的寂止
-
34:52 - 34:58它可以是身體的能量, 其實不屬於身體, 是屬於心識的
-
34:58 - 35:02這是有些人所說的 Kundalini 氣脈裏的能量
-
35:02 - 35:07體內儲藏這麼強大的力量, 會引起不舒適的
-
35:07 - 35:14不過最好把能量 用於心識, 更有用, 是它理所當然的歸宿
-
35:14 - 35:18問 : 這能量, 是否可以用來治療自己的身體 ?
-
35:18 - 35:25阿姜: 更好的治療方法, 是當你完全不理會身體, 不覺得自己的身體
-
35:25 - 35:32完全投入心識境界, 進入深禪定, 無與倫比的精彩事情就發生
-
35:32 - 35:40眾所周知, 如果生病或發燒, 可以用仁慈心或能量去對抗
-
35:40 - 35:44當你仍有身體感覺時, 用能量是有效的
-
35:44 - 35:49但不能比擬當身體的感覺完全消失, 完全不理會身體
-
35:49 - 35:54只有第六意識存在, 正念十分強勁, 享受禪定的樂趣
-
35:54 - 35:58當你從定的境界出來, 身軀是難以置信的舒適
-
35:58 - 36:07我現在老了, 有時靜坐一兩小時, 感覺膝頭痛, 背痛, 或其他不適
-
36:07 - 36:11不是我快要老了, 而是已經老了
-
36:11 - 36:19如果進入深禪定, 安靜地坐, 可以幾小時, 出定時一點不覺得不舒服
-
36:19 - 36:27你感覺好像剛做完按摩, 洗澡, … 絲毫不感覺有酸痛
-
36:27 - 36:33起初我不了解, 以為靜坐三四小時之後, 出坐時一定會感覺痛楚不適
-
36:33 - 36:39不過出定時完全不感覺有痛楚, 只有輕鬆的感覺
-
36:39 - 36:44所以這是禪定寂止對身和心的功效
-
36:44 - 36:52完全捨棄身體, 全部進入意識中, 是最有益身體的方法
-
36:52 - 36:58問 : 那麼如何能清楚辨別心識的能量?
-
36:58 - 36:59阿姜: 清楚辨別?
-
36:59 - 37:06你會感覺不可言喻的愉快, 欣喜莫名, 無與倫比的快樂
-
37:06 - 37:10有一點, 因為能量和快樂是不能分解的
-
37:10 - 37:14所以很多人早上要喝一杯咖啡提神
-
37:14 - 37:19這樣他們不但充電了, 而且容易相處說話, 不會壞脾氣
-
37:19 - 37:26我常說, 憤怒和發脾氣通常是由於生活上的疲勞, 他們感覺筋疲力竭
-
37:26 - 37:30如果你有個伴侶很晚回家, 先不要和他們說話
-
37:30 - 37:36給他們泡一杯茶或咖啡, 等身體吸收提神後再說
-
37:36 - 37:39如果他們真是太疲倦, 可能要吊鹽水了
-
37:39 - 37:45等他們恢復疲勞, 不再是不似人形再說話
-
37:45 - 37:49都不過是疲勞而已, 筋疲力竭
-
37:49 - 38:00當你從一段極好的禪定出來, 沒有事情能令你懊惱
-
38:00 - 38:04這就是能量的特徵
-
38:04 - 38:09問 : 這能量是不是不單只給自己用, 也可以幫助別人?
-
38:09 - 38:14(阿姜: 可以幫人解決疑難)
-
38:14 - 38:22猶如是一團能量, 可以應用在其他地方?
-
38:22 - 38:29阿姜 : 它是一團能量, 不過有別於那些狂暴的能量
-
38:29 - 38:34不是吸毒和用麻醉劑的那種能量
-
38:34 - 38:38是自然的, 美妙的, 純淨的
-
38:38 - 38:45John 有一個問題, 跟著是 Eddy
-
38:45 - 38:57John : 修習 [七覺支], 是在修到 [禪定] 之前或之後?
-
38:57 - 39:02阿姜 :這個問題, 和修行 [八正道] 一樣
-
39:02 - 39:11[七覺支] 也是修行 [八正道] 所得的,
修行 [八正道] 和 [七覺支] 是併行的 -
39:11 - 39:16即如 [八正道] 的 [正見], 你要知道 [正見] 是什麼?
-
39:16 - 39:19你培養 [正念], [探索] 佛法
-
39:19 - 39:25從 [探索] 佛法, 得到深廣的 [正見] 以及 [八正道] 的其他各支
-
39:25 - 39:29要真正培養 [七覺支] 的 [正念]
-
39:29 - 39:33培養 [正念] 並非只是以為:「我現在要提起注意力」
-
39:33 - 39:38培養 [正念], 你要了解它的來源, 如何令 [正念] 更強, 強上加強
-
39:38 - 39:43現代流行的「正念冥想」有一個問題: 它的定義, 是不符合佛法的
-
39:43 - 39:47因為它們完全忽略不提 [禪定]
-
39:47 - 39:53透過深禪定所得的強大 [正念] 是十分殊勝的
-
39:53 - 39:59當然, 禪定中的寂止, 以及平等心態, 它們自然而生
-
39:59 - 40:07當具足 [正見] 智慧 和 [禪定] 功能, 就沒有什麼能令你生煩惱
-
40:07 - 40:11這是雙軌並行的修行
-
40:11 - 40:14輪到 Eddy
-
40:14 - 40:20Eddy :阿姜, 以我的看法, 這 [七覺支] …
-
40:20 - 40:26以我看來, 學佛法…
-
40:26 - 40:33讀佛經的時候, 感覺很開心, 好似見到伴侶一樣
-
40:33 - 40:38產生一種活力能量, 覺知意念更明顯
-
40:38 - 40:45種種 欣喜若狂, 寧靜, 寂止, 處之泰然, 平靜, 快樂 的心態顯現。
-
40:45 - 40:47因為佛陀詳細分析,
-
40:47 - 41:00我們都具有這些 [七覺支] 的第三支 至 第七支, 這快樂, 安寧
-
41:00 - 41:05透過讀佛經, 會由佛法帶出來, 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
-
41:05 - 41:08阿姜: 以我看, 這未能全部包括和顯出...
-
41:08 - 41:14[七覺支] 每一支的成就, 都有賴身心的閒居獨處, 遠離喧鬧
-
41:14 - 41:19閉上眼睛, 不閱讀書籍, 報章等等
-
41:19 - 41:24一切影像淡退消失, 觀感停止作用
-
41:24 - 41:34整體的意義, 是當你修禪定, 面前完全空無一物
-
41:34 - 41:40那時你得到圓滿的 [七覺支]
-
41:40 - 41:44就是這樣, 因為...
-
41:44 - 41:52根據翻譯出來的佛經, 最後一句話, [七覺支] 每一支的基礎:
-
41:52 - 41:59【是身心遠離喧鬧,離群獨處, 淡化消失, 一切停止, 成熟, 直到解脫
-
41:59 - 42:04這是 [七覺支] 每一支的最後總結, 強調: 即使是 [探索佛法]
-
42:04 - 42:10亦不離身心,遠離喧鬧,離群獨處,淡化消失,一切停止,成熟,直到解脫
-
42:10 - 42:19這是經文真實記載, 有如佛法心要, 不是像我這些和尚所寫的書
-
42:19 - 42:24我常常被提醒: 寫一本書的時候 ...
-
42:24 - 42:30當我還是一個在家佛弟子, 我聽一個禪宗法師說過
-
42:30 - 42:38千萬不要著書立說, 因為寫一本書的人, 要七輩子輪迴做驢仔
-
42:38 - 42:45我寫過很多書, 應該有六七本吧?我會有五十次輪迴做驢仔
-
42:45 - 42:51這都是開玩笑而已, 不過裏面有一個很鄭重的意義
-
42:51 - 42:56書本只不過是給你指出方向
-
42:56 - 42:58夠了, 我們讀下一節
-
42:58 - 43:03有很多東西, 你修習培養之後, 要保護維持它
-
43:03 - 43:10【(4) 什麼是勤奮地保護維持呢?保護維持專注的對象, 令心識寂止
-
43:10 - 43:16【例如: 憶念 佛法僧 三寶的好處,
人的骨架, 仁慈心, 呼吸, 或意識中的影像 -
43:16 - 43:19【這被稱為勤奮地保護維持
-
43:19 - 43:26專注的對象 是善良的影像, 當然不是人人都修 憶念三寶
-
43:26 - 43:31要選擇適合自己, 有意義的對象
-
43:31 - 43:36例如: 憶念觀想佛, 不是一尊佛像, 而是它對你代表什麼
-
43:36 - 43:42法, 指那些能令心識, 寂止的佛法。以及僧。
-
43:42 - 43:49如果專注人的骨架形象, 似乎怪異, 為什麼骨架形象能引起寂止心?
-
43:49 - 43:54有很多和尚, 不止和尚, 其他修行人, 也修觀想人骨架, 真奇怪
-
43:54 - 43:59這種人過去世一定曾經做過和尚, 或比丘尼
-
43:59 - 44:06有時當他們修行禪坐, 想像骨頭, 通常是頭顱骨
-
44:06 - 44:12很多人會說: 佛教徒太古怪了, 為什麼要想像頭顱骨?
-
44:12 - 44:16不過有很多人修這種法門
-
44:16 - 44:20禪坐時, 頭骨影像浮現出來, 很容易把注意力專注這影像
-
44:20 - 44:26真正的人骨不是純白的, 它的顏色是班雜色
-
44:26 - 44:30但在深禪定之中, 骨的顏色現出比一般白色更白, 很漂亮
-
44:30 - 44:33這是心識穩定, 反映出來的相像 [禪相] Nimitta
-
44:33 - 44:37修到這些白骨禪相, 一定是過去世曾經修習
-
44:37 - 44:44才能自然地憶念白骨影像, 頭骨影像,成為 [禪相], 變得十分漂亮
-
44:44 - 44:47【呼吸, 或 仁慈之心
-
44:47 - 44:54呼吸是修禪坐最普遍的專注對象, 我常常說...
-
44:54 - 45:01你的呼吸是從你在母親胎裏, 或你在母親懷抱, 喂養母乳時
-
45:01 - 45:12能感覺它的節奏, 令你回憶開始存在的期間, 感覺 安靜, 安穩, 安全
-
45:12 - 45:20這是你的回憶, 雖然可能只是潛意識的作用
-
45:20 - 45:27在深層的記憶庫裏面, 有這種安全又安穩的優良節奏, 可以觀察出來
-
45:27 - 45:36同時內心其他的種種影像消失, 所以呼吸是很普遍的禪修對象
-
45:36 - 45:40或心內出現漂亮的光, 是深定所生的 [禪相] nimitta
-
45:40 - 45:43當然亦要保護維持的
-
45:43 - 45:47要勤奮地保護維持這些心識所緣的對象, 怎樣做?
-
45:47 - 45:51你有呼吸的感覺, 要維持在意識中
-
45:51 - 45:56不過如果你用力專注呼吸, 企圖讓呼吸穩定微細, 常常會出問題
-
45:56 - 45:58昨天下午我說過這個比喻
-
45:58 - 46:03就像你拿著一杯水要令水平定, 你會很疲倦而不能持續
-
46:03 - 46:10把它放下, 水就自然慢慢平靜, 就很容易維持穩定安寧
-
46:10 - 46:17好像種一棵樹, 不是你令這棵樹生長, 而是清除妨礙生長的因素
-
46:17 - 46:21確保沒有什麼能損害毀壞這棵樹
-
46:21 - 46:32故此這努力, 勤奮保護維持, 是捨棄排除種種妨礙, 危害的因素
-
46:32 - 46:38不讓它毀壞你禪修的所緣對象, 培養它自然地 更穩定寂靜
-
46:38 - 46:43不是要令它增長發展, 而是維護它 不受到不良的影響
-
46:43 - 46:46舉個例子, 要培養, 活在當下
-
46:46 - 46:51不是用力把心識專注在當下, 不是「我要全神貫注在當下」
-
46:51 - 46:55而是避免憶念過去, 避免幻想未來
-
46:55 - 47:00當你能放下過去和未來, 不讓它們來騷擾
-
47:00 - 47:04就是保護維持當下, 防衛過去及未來的干擾
-
47:04 - 47:09當下一念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這才是勤奮地保護維持
-
47:09 - 47:15【佛陀所教的 四種勤奮, 是 克制, 戒除, 培養, 維持
-
47:15 - 47:19【透過這些方法, 在這一生精進的禪坐修行人
-
47:19 - 47:22【就可以達到摧毀生死輪迴的痛苦
-
47:22 - 47:30我翻譯出這些章句, 因為你可以看得出來
圓滿修行 [八正道] 這 [第六支] 就夠了 -
47:30 - 47:34【佛陀所教的 四種勤奮, 是 克制, 戒除, 培養, 維持
-
47:34 - 47:37【透過這些方法, 在這一生精進的禪坐修行人
-
47:37 - 47:39【就可以達到摧毀生死輪迴的痛苦
-
47:39 - 47:45我這樣說, 是因為很多人說修行下一支 [ 正念] 就足夠證 [滅諦]
-
47:45 - 47:51當我每一次為佛教徒傳授戒律, 我們通常都會念誦:
-
47:51 - 47:55Imaani pañca sikkhaa-padaani
Siilena sugating yanti -
47:55 - 47:59Siilena bhoga-sampadaa.
Siilena nibbuting yanti. -
47:59 - 48:05依隨戒, 就引導去成就涅槃,
涅槃: 一切停止歇息 -
48:05 - 48:13Tasmaa siilang visodhaye.
持戒本身就能導向覺悟解脫 -
48:13 - 48:18不過, 正確地持戒, 要培養整體的八正道, 八正道的每一支
-
48:18 - 48:22所以這一段的意思, 是要整體地修行八正道
-
48:22 - 48:28八正道的每一支, 需要其他各支的淨化, 才能發揮功能
-
48:28 - 48:33所以單是修其中一支是不夠的, 要八支同修
-
48:33 - 48:36不過我們回頭, 再看第六支
-
48:36 - 48:41你見我這裏最大的修改, 和你以往讀的不同
-
48:41 - 48:47不是 right effort 正用功, 而是 right endeavor 正勤奮
-
48:47 - 48:53自我克制, 亦可說是 正確的停止, 或者 正確的無為。
-
48:53 - 48:55這是很困難的
-
48:55 - 49:03【(1) 勤奮地 自我克制。 (2) 勤奮地 捨棄捨斷。
【(3) 勤奮地 修習培養。(4) 勤奮地 隨護維持。 -
49:03 - 49:06這些勤奮, 都是基於 放下, 停止, 無所作為
-
49:06 - 49:12因為如果你有所作為, 你只會更加緊張, 你就一無所得, 白費功夫
-
49:12 - 49:19我最後要提一提的, 幾日前在英國, 我亦和他們說過
-
49:19 - 49:25Libet 教授曾經做過很精彩的研究, 證明一件事
-
49:25 - 49:29就是沒有 [自由意志] 這東西
-
49:29 - 49:37他做過一個實驗, 有許多人曾經參與做實驗
-
49:37 - 49:42他們可以隨意把手掌伸張
-
49:42 - 49:47當他們決定把手掌伸張的時候, 同一時候他們要按一個鈕
-
49:47 - 49:54教授就可以量度 他們把手掌伸張 和 按鈕之間的時間
-
49:54 - 50:00教授就發現, 當實驗者覺知他們做決定, 把手掌伸張
-
50:00 - 50:04在幾千分之一秒之間
-
50:04 - 50:07同時戴在頭上量度腦電波的儀器
-
50:07 - 50:11紀錄快將要作出決定, 把手掌伸張之時
-
50:11 - 50:16腦一部分很活躍, 發亮光, 表示已經決定, 教授透過觀察
-
50:16 - 50:21發現當實驗者察覺, 作出決定按鈕, 腦波早一些已經發亮
-
50:21 - 50:26按鈕之後, 才有手掌伸張的動作
-
50:26 - 50:32所以當你發覺, 以為是作出決定, 手掌伸張的過程, 早已經開始了
-
50:32 - 50:40所以意志並非開啟動作過程的第一步, 不是最早的起點
-
50:40 - 50:47當你發覺, 以為是用意志做出決定時, 那個運作過程早已經開始了
-
50:47 - 50:53並不是用意志驅動它的, 另有一股力量推動你做所謂決定
-
50:53 - 51:00不過教授又說, 當做作過程, 尚未曾開始,
你可以截止這過程, 不讓他發生 -
51:00 - 51:04可以停止, 教授說這是可能的
-
51:04 - 51:11用很巧妙的英文文字遊戲, 他寫出實驗報告的結果
-
51:11 - 51:17「沒有 自由意志 決定 free will 不過,
可以 自由否決, 自由拒絕 free won't」 -
51:17 - 51:25自我克制, 懸崖勒馬: 「我不要這樣做」
「我不要這樣說話」「我不要這樣行動」 -
51:25 - 51:28問: …(聽不清楚) …
-
51:28 - 51:32阿姜: 這都是受訓練感染的影響
-
51:32 - 51:37令到腦的部分活動發光,可以說是洗腦的作用
-
51:37 - 51:47受到催眠術洗腦, 受到推銷廣告洗腦, 受到伴侶同輩壓力的影響洗腦
-
51:47 - 51:55先受到外境的觸發, 自動地反應, 然後有你以為是 自己的意志抉擇
-
51:55 - 52:03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見過 一個最佳例子, 因為對我有很大的震撼
-
52:03 - 52:08當我在劍橋大學讀書的時候, 有一個心靈研究學會
-
52:08 - 52:11每年都要請一些很有意思的人來做嘉賓
-
52:11 - 52:15其中的嘉賓, 有巫師, 巫婆, 有一個巫師每年都來
-
52:15 - 52:17他的名字是 Trevor Ravenscroft 現在應該已經逝世
-
52:17 - 52:21他的名字 Ravenscroft 很合適一個巫師
-
52:21 - 52:28我記得他來劍橋大學, 是我第一次遇見一個巫師
-
52:28 - 52:34他說這世界上有兩類的巫師, 白巫師和黑巫師
-
52:34 - 52:41他說黑巫師是很危險的, 不要去接近他們, 他們的確是很恐怖的
-
52:41 - 52:44他說,你們不用怕, 我是個白巫師, 你們是安全的
-
52:44 - 52:49不過,他又說, 有時黑巫師會說自己是白巫師的
-
52:49 - 52:56他停一停, 就笑了, 他是個會搞笑的藝人, 顯然這笑話他講過很多次
-
52:56 - 53:00我們請過另外一個催眠師來做嘉賓
-
53:00 - 53:04催眠師邀請很多觀眾出來做催眠對象
-
53:04 - 53:07這是很早以前的事, 現代的催眠術, 進步得多
-
53:07 - 53:10現代可以令更多人受催眠, 當年很少人能受催眠
-
53:10 - 53:14但100個觀眾之中, 一定會有一個
-
53:14 - 53:20常常會有一個人能完全接受催眠, 可以令他做很滑稽的笨事
-
53:20 - 53:23最重要的一點, 催眠師提示他:
-
53:23 - 53:31遲一些, 當我摸我的右耳朵時, 你會站起來, 賣力地大聲唱英國國歌
-
53:31 - 53:36這是多麼荒謬的事, 催眠師把他從催眠帶出之後, 他坐下來
-
53:36 - 53:41催眠師做了幾個小示範之後, 就摸摸自己的右邊耳朵
-
53:41 - 53:50學生就在大堂中站起來大聲唱歌, 笑得我差點失禁了, 實在太滑稽
-
53:50 - 54:00他站起來把整首英國國歌, 從頭到尾大聲唱一次, 真是太荒唐了
-
54:00 - 54:07當大家笑停之後, 催眠師問他: 你為什麼要唱歌?其他人都在笑你了
-
54:07 - 54:11他有一個很好的回答, 十分有邏輯, 有道理
-
54:11 - 54:17那是最恐怖的一部分: 因為我們看來很清楚
-
54:17 - 54:23不論他做如何荒謬的事, 他肯定以為是自己的決定
-
54:23 - 54:29他分別不出來, 是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抉擇
-
54:29 - 54:34對他而言都一樣, 我們都知道他是被動的
-
54:34 - 54:39他被催眠暗示, 分別不出, 什麼是催眠師的命令
-
54:39 - 54:45催眠師種下的暗示, 他還以為是自由意志的決定
-
54:45 - 54:51究竟所謂自由意志, 有幾多是你的? 幾多是受影響的?
-
54:51 - 54:55不過教授指出, 你可以做的是自由拒絕 (free won't)
-
54:55 - 54:58你可以提示自己說: 我不要這樣做!
-
54:58 - 55:09問: 如果我們假設, 假設或者有一個人, 他從來未受過其他的影響
-
55:09 - 55:17如果他受到暗示或命令, 會產生什麼作用呢?
-
55:17 - 55:24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們全部都曾受到 不同的社會環境影響感染
-
55:24 - 55:28即使你是在一個很原始的土著社會中生活
-
55:28 - 55:33沒有電視, 沒有什麼, 你仍然會受到同儕的影響
-
55:33 - 55:38不同的感染影響, 改變你如何看這世界的角度
-
55:38 - 55:40我要快點繼續下去。@@@
-
55:40 - 55:47正確的勤奮, 其實全部有關怎樣停止
-
55:47 - 55:55自由的否決, 不幹了, 停止, 自我克制, 捨棄放下
-
55:55 - 56:00所以我翻譯成 endeavor 勤奮, 因為 effort 用功,要做些事情
-
56:00 - 56:08[八正道] 的 第六支, 正好是不要做什麼, 停止, 自我克制, 拒絕
-
56:08 - 56:14現在我們開始讀 [正念] 的第一部分, 這是 [八正道] 的大題目
-
56:14 - 56:19顯然今天不可能 讀完這題目, 不過可以先讀緒論
-
56:19 - 56:24【MN10 - 中部10經 - 念住大經】
什麼是[正念]?mindfulness 這翻譯太棒了 -
56:24 - 56:27這翻譯是 Rhys Davids 教授 100 年前創作的
-
56:27 - 56:32不過,他的大錯誤是把 第八支 翻譯為 concentration [專注]
-
56:32 - 56:35但 [正念] mindfulness 的翻譯極高明
-
56:35 - 56:39mindfulness 這個英文字就是他創作的
-
56:39 - 56:44【修行正意念的四個焦點 (四念住), 是單一方向、無分岔的道徑
-
56:44 - 56:47【為了引導眾生得清淨, 超越悲哀與哭泣,
-
56:47 - 56:53【消滅身心的痛楚, 踏上正途,成就解脫涅槃。哪四個焦點呢?
-
56:53 - 56:57我不怕指出, 有些愛搗亂的和尚, 他們說:
-
56:57 - 57:04『 [四念住] 是能淨化眾生意念 的 [唯一之道] 』
-
57:04 - 57:10一個懂得巴利文的人, 如果讀過巴利文佛經或經的註解
-
57:10 - 57:16絕對不會作這種解釋: 「唯一之道」是很搗亂的闡釋
-
57:16 - 57:22要得到涅槃解脫, 正念是不夠的, 需要整體八正道的配合
-
57:22 - 57:26菩提比丘 翻譯為: 「單一方向的道徑」
-
57:26 - 57:34我認為是無可比擬的最佳翻譯, 「單一方向的道徑」 朝向覺悟, 解脫
-
57:34 - 57:41【四念住,哪四個焦點呢?調伏遏制 [五蓋] 之後, ...
-
57:41 - 57:48可見這是緊緊接著 [正勤奮] 修行的 [自我調伏], [遏制]
-
57:48 - 57:54先修行 [自我調伏], [遏制], 然後再修 [正念]
-
57:54 - 57:59【(1) 調伏遏制 [五蓋] 之後, 把覺知意念的焦點, 放在身體上
-
57:59 - 58:03【賦予精神活力, 清楚知道你的目標, 意念專注
-
58:03 - 58:07【(2) 調伏遏制 [五蓋] 之後, 把覺知意念的焦點, 放在感受經驗上
-
58:07 - 58:15感受經驗, 巴利文是 vedanā, 有幾個新的翻譯, 跟著我會解釋
-
58:15 - 58:17【賦予精神活力, 清楚知道你的目標, 意念專注
-
58:17 - 58:21【(3) 調伏遏制 [五蓋] 之後, 把覺知意念的焦點, 放在心識上 citta
-
58:21 - 58:25【賦予精神活力, 清楚知道你的目標, 意念專注
-
58:25 - 58:28【(4) 調伏遏制 [五蓋] 之後, 把覺知意念的焦點, 放在心識的對象(法)上
-
58:28 - 58:31【賦予精神活力, 清楚知道你的目標, 意念專注
-
58:31 - 58:35第一件事, 是調伏遏制 [五蓋]
-
58:35 - 58:40巴利文是 [lōke abhijjhā vineyya
lōke abhijjhā dōmanassam] -
58:40 - 58:46以往一向的翻譯,是 「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
58:46 - 58:51我仍未出家時, 已經覺得這一句 「對於世間的貪與憂」莫名其妙
-
58:51 - 58:58如果你參考巴利文,它其實是[五蓋] 開始兩蓋的同義詞
-
58:58 - 59:06lōke abhijjhā (世間的貪) 替代
kammachanda (慾貪執取) 五蓋的第一蓋 -
59:06 - 59:13dōmanassam 在兩篇佛經中,代替 vyāpāda [惡意], 五蓋的第二蓋
-
59:13 - 59:17如果你讀兩篇 [念住經] (四念住) 的論著註解
-
59:17 - 59:24長部22經 - 念住大經, 及 中部10經 - 念住大經
-
59:24 - 59:27兩篇經的註解, 都同樣指出 「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
59:27 - 59:31lōke abhijjhā dōmanassam vineyya
-
59:31 - 59:34即是調伏了[五蓋] 的開首兩蓋
-
59:34 - 59:44兩篇經的註解都一貫, 這種詮釋, 有可信的經論根據
-
59:44 - 59:48我們需要修行的是調伏 [五蓋]
-
59:48 - 59:50經典依巴利文的慣用語法
-
59:50 - 59:58敍述一組系列的東西, 只需舉出開頭的兩個, 就包括全部
-
59:58 - 60:10譬如, 你列舉西澳洲佛教會名下的寺院 (這例子不是最好) …
-
60:10 - 60:21或者你要列舉澳洲棒球隊的隊員, 你舉出隊長、副隊長, 等等
-
60:21 - 60:25這等等 就包括整個球隊的隊員
-
60:25 - 60:28這裏[五蓋] 有五種障礙, 舉出第一、第二個
-
60:28 - 60:32經的注釋, 指出, 就包括全部 [五蓋]
-
60:32 - 60:37所以準確地指出調伏 [五蓋]
-
60:37 - 60:43你尚未完全消除五蓋, 但你調伏五蓋, 減低它們的力量
-
60:43 - 60:50因為你已經修過 [正勤奮] (精進) 的自我克服, 等等
-
60:50 - 60:57以及更先的 [遵守戒律] 都是有助於約束克服五蓋
-
60:57 - 61:01那就是 [正確的 言語, 行為, 謀生之道]
-
61:01 - 61:09及 [正確的動機], 我解釋過 [動機] 要 促進和平, 仁慈, 柔和
-
61:09 - 61:16都是能約束五蓋的 。 當然, 開始是 [正見], 它們都是互相關連的
-
61:16 - 61:20必須先約束克服五蓋, 否則不能有專注的意念
-
61:20 - 61:25將覺知意念放在四個焦點: 身體, 感受, ...
-
61:25 - 61:33英文翻譯 feeling 不妥當, 它可以是 心理情緒感情, 或身體的感覺
-
61:33 - 61:38其實我們意識留意的是 [經驗]
-
61:38 - 61:43感受經驗, 佛陀給予的定義是: 可意, 不可意, 或中性
-
61:43 - 61:51這不過是指出我們能領受的經驗
-
61:51 - 62:00譬如 天氣和氣像, 可以說有冷、有熱、有風
-
62:00 - 62:04天氣和氣像, 和情緒無關, 亦不一定是 可意, 不可意, 或中性
-
62:04 - 62:12但冷、熱、風, 都是經驗, 至於 心, 意識 (citta)
-
62:12 - 62:16當五官的感受消失, 你才真正了解 [心識] 是什麼
-
62:16 - 62:18[心識] 的對象, 你遲一些會了解
-
62:18 - 62:24有些和尚,如:Sujato, Analayo, Brahmali 做過十分好的研究
-
62:24 - 62:31他們比較早期 [四念住經] 的不同版本, 發現在最早期的版本
-
62:31 - 62:38[心識] 的對象, 只有兩種, 就是 [五蓋] 和 [七覺支]
-
62:38 - 62:42只有這兩種, 其他是後來加添的
-
62:42 - 62:48雖然加添的心識對象, 不是錯誤, 不過, 就把焦點模糊了
-
62:48 - 62:55不夠著重 [五蓋], [五蓋] 妨礙修解脫道,得覺悟
-
62:55 - 63:01或不集中修行[七覺支], 即是 [五蓋] 的相反, 而得覺悟
-
63:01 - 63:05這有力地指出, 在原本四念處經, 心識對象只有 [五蓋] 和 [七覺支]
-
63:05 - 63:10後來插入的,雖不是錯誤, 但導致離開焦點, 忽略佛陀強調 [四念住]
-
63:10 - 63:22這些重點的意思, 能提起精神魄力, 就不會昏沉蒙昧
-
63:22 - 63:27你能修行 自我約束, 克制 對治 [五蓋]
-
63:27 - 63:33就像我剛才回答的, 能自我約束, 就有精神魄力
-
63:33 - 63:37【了知你修行正念的目標
-
63:37 - 63:42了知你修行的目標, 我常說, 清楚覺知心念, 固然是好的
-
63:42 - 63:46但你要同時謹記, 應該做什麼事情
-
63:46 - 63:55如果你在駕駛汽車, 交通又繁忙, 你就不應該把意念專注在你的呼吸
-
63:55 - 64:04吸氣, 呼氣 ...你就撞車! 你應該注意交通, 這是駕駛汽車的目標
-
64:04 - 64:08或者你去飛機場搭飛機, 可能遲到趕不上
-
64:08 - 64:15當時你就不應該專注慢慢的走路, 應該快點跑
-
64:15 - 64:22如果不依照四念住做事, 不知道做事的目標, 就瘋子一樣
-
64:22 - 64:28另一點我常提出,有人質問, 佛教徒不是應該放下,放下,放下,放下嗎?
-
64:28 - 64:32例外的是:交通繁忙的路上, 你正在駕駛摩托車
-
64:32 - 64:38你非執著不可, 不要放下, 不然就會失事 撞傷自己
-
64:38 - 64:42為什麼要把意念放在這四個焦點之上?
-
64:42 - 64:47(1) 身體,(2) 感受經驗,(3) 心識, (4) 心識的對象(法)? 為什麼?
-
64:47 - 64:51過一陣你就會清楚了解, 全神注意。
-
64:51 - 65:00這就扼要地說明四念住, 如何全神注意覺知身體 ?
-
65:00 - 65:05覺知身體, 對象有很多, 例如: 呼吸, 四種身體姿勢
-
65:05 - 65:09清楚了解身軀各部分的作用和目的, 物質元素,
-
65:09 - 65:16或者冥想存放屍體的地方, 我們現在以注意呼吸為開始
-
65:16 - 65:24【你去一個僻靜的地方, 舒適地坐下來, 以建立正念覺知為最首要
-
65:24 - 65:28這是四念住的標準修行
-
65:28 - 65:33可能的話, 找附近一個幽靜隱蔽的地方
-
65:33 - 65:41雖然在鬧市之中, 很出奇地, 最幽靜的地方可能是在一棟大廈裏面
-
65:41 - 65:46你不會聽到太多吵鬧聲音
-
65:46 - 65:49剛才我聽到外面的聲音, 似乎是一輛冰淇淋車
-
65:49 - 65:55在大廈26層樓上面你聽不到冰淇淋車的聲音
-
65:55 - 66:06所以有時懷疑會不會有隱者住在鬧市之中, 你的確可以在城市中消失
-
66:06 - 66:10因為在森林隱居, 可能很多人要來找你
-
66:10 - 66:15或者消防救火局, 或其他人, 因為是燒山火季節, 擔心你的安全
-
66:15 - 66:24有時我想像: 或者森林僧要搬入市區住, 更與世隔絕, 隱僻, 更安靜
-
66:24 - 66:29我常常有這些念頭, 超出尋常的想法
-
66:29 - 66:34你去一個幽靜隱蔽的地方, 舒適地坐下來
-
66:34 - 66:42這是說: 坐下來, 無需擺什麼姿勢, 什麼 雙盤, 蓮花座
-
66:42 - 66:45無需挺直背脊, 令全身上下 痛苦不堪
-
66:45 - 66:51舒適地坐下來, 以提起 [正念] 為最重要
-
66:51 - 66:56巴利文 parimukha 的意思, 有些人說是把意念放在面前
-
66:56 - 67:01但所謂面前, 是什麼意思?在什麼的面前? 我的什麼地方?
-
67:01 - 67:05它沒有說是在鼻尖之下, 沒有說是在丹田附近
-
67:05 - 67:12這個字是 Parimukha 不要用字面解釋, 不是空間的什麼地方
-
67:12 - 67:17它的意思和 [優先] 相同, 就是放在第一位的意思
-
67:17 - 67:21放在前面,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
67:21 - 67:26要把覺知意念, 放在首位, 這是我們要實踐的
-
67:26 - 67:31未注意呼吸之前, 首先確立覺知意念, 放在第一位
-
67:31 - 67:36這一點, 驅使我們這些和尚要教授 正確的四念住
-
67:36 - 67:40坐下來, 放鬆身體, 意念覺知自己的身軀
-
67:40 - 67:45首先正確保 身體舒暢, 然後把意念放在 現在當下
-
67:45 - 67:51制服你的思想, 不要思前想後, 意念放在現在當下
-
67:51 - 67:54如果你仍然在思前想後, 或想其他什麼事情
-
67:54 - 67:59你就沒有 [正念], 沒有覺知
-
67:59 - 68:04當你在現在這一刻十分寧靜, 你就建立了正念正知
-
68:04 - 68:08你要知道, 為什麼有些人修行觀呼吸
-
68:08 - 68:13他們認為做不到, 或者不能持久專注意念很快就跑掉了
-
68:13 - 68:17因為他們沒有做好準備功夫, 沒有建立好的基礎
-
68:17 - 68:23先建立好的基礎, 跟著來的就容易了
-
68:23 - 68:30這只是略為介紹 [正念] 的修行, 下一課我們再詳細討論
-
68:30 - 68:36今日主要是了解 [正勤奮]
-
68:36 - 68:41我回答海外問題之前, 這裏有人有問題嗎?
-
68:41 - 68:43好的
-
68:43 - 68:50問: 我曾聽過, 如果未全部修行八正道, 就不能克服五蓋, 對嗎?
-
68:50 - 68:53阿姜: 不對, 佛經不是這樣說
-
68:53 - 68:58我記得是中部68經, [那勒葛波那經]
-
68:58 - 69:07如果尚未有[正定]的禪定經驗, [五蓋] 持續干擾心識
-
69:07 - 69:17並且 [五蓋] 會和疲倦及不滿足結合, 這是經上面所記載的
-
69:17 - 69:24所以這就是說, 要完全捨棄 [五蓋] 的話, 需要有禪定的力量
-
69:24 - 69:27如是者 [五蓋] 會消失 幾小時甚至幾日, 不會感覺不滿足
-
69:27 - 69:35不論什麼事情發生只會覺得快樂, 沒有疲勞, 精神飽滿充滿活力
-
69:35 - 69:39有時甚至你晚上睡不著, 亦不成問題, 你不需要睡覺
-
69:39 - 69:44不過 暫時 克服 [五蓋] , 不同 完全 消滅 [五蓋]
-
69:44 - 69:52八正道有其他方法克服 [五蓋], 例如: 暫停, 放下
-
69:52 - 69:56例如: 你知道如果繼續胡思亂想, 就會有慾念
-
69:56 - 70:00如果讓它發展下去, 如果不馬上停止, 你就受它控制
-
70:00 - 70:04你會開始發怒, 一串如列車的念頭
-
70:04 - 70:07一串如列車的念頭, 這英文的譬喻十分妙
-
70:07 - 70:15當火車剛剛開出月台的時候, 你要它幾呎之內, 煞車很容易
-
70:15 - 70:23不過如果火車已經達到時速120公里, 就很難煞掣, 而且需要更長的時間
-
70:23 - 70:35透過克制 [五蓋], [正念]能夠加深, 因此可以控制[五蓋]好幾小時
-
70:35 - 70:53現在回答海外來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 從泰國來的問題
-
70:53 - 70:58第一部分, 阿姜,佛教的名詞令我十分困擾
-
70:58 - 71:02不同部派佛教用的名詞, 有時全部, 有時部分地相同
-
71:02 - 71:07你可以不可以澄清一下:
-
71:07 - 71:10[覺知意念] mindfulness 和
[意識] consciousness 的分別 -
71:10 - 71:14[覺悟醒覺] awakening 和
[覺知] awareness 的分別 -
71:14 - 71:20阿姜: [覺知意念] 和 [意識] 是差不多相同的
-
71:20 - 71:24能夠覺知,即是有清晰的意念, 正念
-
71:24 - 71:35不過 [正念] 不單是有覺知, [正念] 同時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什麼
-
71:35 - 71:41正念和正知: Sati (念覺) Saṃprajanya
(清晰的理解) 或 Sati (念覺) Paññā (智慧) -
71:41 - 71:52因為你居住在泰國, 舉個例子, 一個富婆的故事
-
71:52 - 71:56這個泰國富婆, 有一晚去寺廟
-
71:56 - 72:02她吩咐別墅前面站崗的守衛:
-
72:02 - 72:06「請你今晚要特別小心留意, 因為聽說附近有很多盜賊
-
72:06 - 72:10很多戶人家都曾經被搶劫,被爆竊」
-
72:10 - 72:16守衛說:「夫人, 我一定會留神在意的」
-
72:16 - 72:22當富婆從寺廟回到家中時, 她發現家中被洗劫一空
-
72:22 - 72:25盜賊來光顧, 把一切都搶走了
-
72:25 - 72:30她就很懊惱, 十分不滿意守衛人員, 「我已經叫你們要留神在意有盜賊」
-
72:30 - 72:34「夫人, 我們有小心在意的」
-
72:34 - 72:37「那麼我們為什麼被人洗劫呢!」
-
72:37 - 72:42「夫人, 我已經打醒精神, 留意知道有盜賊進來了
-
72:42 - 72:46我留神看得很清楚, 一個賊進來, 一個又另一個賊進來
-
72:46 - 72:51然後我就留神看著他們 拿著你的珠寶跑出來
-
72:51 - 72:55我留神看得很清楚, 一批珠寶搬出去, 一批又另一批珠寶搬出去
-
72:55 - 72:59我就望著他們駕駛貨車回來搬東西
-
72:59 - 73:01我就注意, 貨車進來了,貨車進來了
-
73:01 - 73:06我看見他們搬走夾萬, 大夾萬, 把夾萬放在貨車裏
-
73:06 - 73:11貨車開出去, 夾萬搬出去, 夾萬搬出去
-
73:11 - 73:15我從頭到尾都有留神在意呀! 」
-
73:15 - 73:18這是單有覺知在意, 但沒有智慧
-
73:18 - 73:22雖有覺知, 但不知道究竟在做什麼, 什麼後果
-
73:22 - 73:28以佛法而言, 正念不只是覺知, 而且要有正知
-
73:28 - 73:37至於意識 ... 除非已經死了, 人人都有意識
-
73:37 - 73:43不過正念的留神在意, 和意識的分別
-
73:43 - 73:48正念的留神通常是放在 生活上真正重要的地方
-
73:48 - 73:53例如你留意身體, 覺知身體
-
73:53 - 73:59不過你這種覺知, 是一種修行
-
73:59 - 74:05令你能 察覺發現 身體,經驗感受,以及心識 等的特性
-
74:05 - 74:13故此四念住的四個焦點, 就好像在西澳洲四個礦場的天然水井
-
74:13 - 74:24找到甘甜的水, 有寶藏的地方,尋寶探索的重要地點
-
74:24 - 74:31正念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令你能找到 醒覺覺悟的地方
-
74:31 - 74:34這是正念和覺知的關係
-
74:34 - 74:41當你留神在意的力量加強,就是說你具足正念
-
74:41 - 74:45我剛才說, 心識達到寧靜寂止, 正念的能量就越來越強
-
74:45 - 74:49正念能量越強的時候, 你的觀察力亦加強
-
74:49 - 74:53你所觀察看到的事物, 會更加賞心樂事,更加漂亮
-
74:53 - 74:58你不會注意事物的負面, 你的覺知能力增加強大
-
74:58 - 75:01好似從夢中醒覺一樣, 在這裏你以為是很清醒
-
75:01 - 75:11但比較深禪定中的狀態, 及出定之後的餘勢, 你才會了解真正的醒覺
-
75:11 - 75:15你觀察看到的更多, 你感覺經驗到的亦更多
-
75:15 - 75:23譬如今日從這扇門 吹進來微風, 你能完全清楚地感覺
-
75:23 - 75:29覺悟比較你醒覺的狀態, 更要強很多倍
-
75:29 - 75:33這是 佛陀 buddha 的真意義
-
75:33 - 75:37巴利文是 buddhajji 意思是 「醒過來」
-
75:37 - 75:42這並非恍然大悟什麼道理, 不是推推一個做夢的人: 「 蠢材, 快醒!」
-
75:42 - 75:50而是 真正自然地, 實在的見到, 實在的明白, 實在的透徹地感受
-
75:50 - 75:55這才是真正的醒覺 awaken
-
75:55 - 76:00希望這解答了泰國來的問題
-
76:00 - 76:05美國來的問題: 有時佛法的 [無我] , 令我太懶散
-
76:05 - 76:10沒有自由意思, 為什麼要嘗試修行?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危險?
-
76:10 - 76:16阿姜:你只是用意志叫自己懶惰而已!
-
76:16 - 76:27雖然沒有自由意志, 有自由否決拒絕, 我拒絕懶惰, 我要盡自己所能
-
76:27 - 76:35因為我拒絕受自己意見的影響, 拒絕受懶惰意見感染的影響
-
76:35 - 76:40但我接受慈悲感染的影響, 因此為人服務
-
76:40 - 76:45你可以接受智者, 如佛陀的忠告
-
76:45 - 76:51一個充滿慈悲, 為眾生盡力服務的人
-
76:51 - 76:56每當我去拜訪阿姜 Gunha 你們很多人都認識他
-
76:56 - 77:01他是了不起的和尚, 我和你們說過他的故事
-
77:01 - 77:11當時在和尚之間,傳聞他是個圓滿覺悟者
-
77:11 - 77:15都是傳聞, 有很多這種流言
-
77:15 - 77:21當時他和很多和尚,都聚集坐在阿姜查的棚屋下面
-
77:21 - 77:24很多的上座和尚比他的僧臘都更高
-
77:24 - 77:27當時 阿姜查 和大眾說話
-
77:27 - 77:30他逐一地問那些上座比丘, 從最高僧臘的阿姜 Jhan 開始
-
77:30 - 77:34「阿姜 Jhan 你開悟了嗎?」
「未開悟」 -
77:34 - 77:39他問下一個和尚:「你呢?」
「未開悟」 -
77:39 - 77:41他問所有的和尚:「你呢?」
「未開悟」 -
77:41 - 77:45最後輪到問阿姜 Gunha 的時候
他回答:「 我開悟了」 -
77:45 - 77:50當時坐在阿姜查面前那些和尚都嘩然
-
77:50 - 77:53他說他所有的貪嗔癡 不善法都已經清除
-
77:53 - 77:57阿姜查當時對他說: 跟我上去棚屋
-
77:57 - 78:00那時你希望自己是隻蒼蠅釘在牆上聽
-
78:00 - 78:04阿姜查對他說什麼? 要對他怎樣?
-
78:04 - 78:08當時我們不知道他們說什麼, 但後來聽說
-
78:08 - 78:17阿姜查對他說:「你現在要繼續修的, 是深廣的慈悲, 就是這樣而已」
-
78:17 - 78:22所以阿姜 Gunha 的修為, 你們很多人都親自見過
-
78:22 - 78:25他是一個非常和藹慈悲的和尚
-
78:25 - 78:28這是做事的動機
-
78:28 - 78:31你可以相信並沒有自由意志
-
78:31 - 78:36你可以不信...這並非信仰的問題, 這是可以證實了知
-
78:36 - 78:49如果你真正能夠放下自我, 那麼其他人和自己, 彼此都互相為因緣
-
78:49 - 78:55這樣的話,你的慾望希求就化為 仁慈, 為人服務
-
78:55 - 79:01所以這並非你所了解的 [無我] , 並非要令你懶惰
-
79:01 - 79:04而是你要比以前更加勤奮
-
79:04 - 79:09慈悲是你的推動力, 推動力不是 我的慾望
-
79:09 - 79:18而是為人服務, 滿足別人的需求, 希望你能夠理解
-
79:18 - 79:23還有什麼問題或者意見嗎?
-
79:23 - 79:27沒有其他問題
-
79:27 - 79:32好的, 現在我們向 佛法僧三寶表示敬意
-
79:32 - 79:38多謝你們和海外提出的問題
-
79:38 - 80:02善哉,善哉,善哉
- Title:
- 佛陀的話語 【第七講 】Ajahn Brahm (22 Oct, 2017)
- Description:
-
第四聖諦: 「道諦」:
[正精進] (正勤奮, 努力)
[正念] (緒論 - 四念住)
佛經講座
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 重新翻譯 已故德國 長老比丘Nyanatiloka
的著作,佛經選要「佛陀的話語」。內容是原始佛經挑選出來的片段, 依照佛法的原則大綱 以及修行次第安排,
用現代的英文再翻譯,修正舊翻譯的不足,加以解釋說明。中文字幕: Franz Li ( June 6, 2019 )
西澳洲佛教會
http://www.bswa.org
支持 西澳洲佛教會繼續免費弘布佛法,請去
https://www.patreon.com/BuddhistSocietyWA
如果你喜歡這錄影,請和朋友分享。 - Video Language:
- English
- Team:
Buddhist Society of Western Australia
- Project:
- Word of the Buddha series by Ajahn Brahm
- Duration:
- 0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