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舉報者如何塑造歷史

  • 0:02 - 0:04
    在座有多少人,曾經看到某件事,
  • 0:04 - 0:07
    認為應該要舉報,
    卻決定不要這麼做?
  • 0:09 - 0:11
    我並不需要看到大家舉手,
  • 0:11 - 0:14
    只是我相信在座有很多人
    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 0:14 - 0:17
    事實上,當一群員工
    被問到這個問題時,
  • 0:17 - 0:21
    46% 的人回答他們
    曾經看到某件事,
  • 0:21 - 0:23
    卻決定不要舉報。
  • 0:23 - 0:26
    所以如果你剛剛有舉手,
    或是在心中默默舉手,
  • 0:26 - 0:28
    不要覺得難過,
    並非只有你一個人如此。
  • 0:28 - 0:31
    這個「如果你看見了什麼,
    說出來」的訊息,
  • 0:31 - 0:33
    其實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 0:33 - 0:37
    即使在高速公路上開車,
    也會看到這樣的廣告牌,
  • 0:37 - 0:40
    鼓勵我們在不揭露
    自己身分的情況下舉報犯罪,
  • 0:40 - 0:43
    但我仍然覺得,大部分人還是無法
  • 0:43 - 0:45
    很自在地以真相之名站出來。
  • 0:45 - 0:48
    我是會計學教授,我研究詐欺。
  • 0:48 - 0:51
    在我的課堂上,我會鼓勵我的學生
  • 0:51 - 0:53
    如果有看到什麼資訊,
    要站出來揭發。
  • 0:53 - 0:57
    或是,換句話說,
    鼓勵我的學生當舉報者。
  • 0:57 - 1:00
    但如果要我對自己完全誠實,
  • 1:00 - 1:04
    我其實對於我傳達給學生的
    這個訊息感到很矛盾。
  • 1:04 - 1:05
    原因如下。
  • 1:06 - 1:09
    舉報者受到攻擊。
  • 1:10 - 1:13
    一則又一則的頭條,
    讓我們很清楚這一點。
  • 1:14 - 1:16
    許多人選擇不要當舉報者,
  • 1:16 - 1:19
    因為害怕被報復。
  • 1:19 - 1:22
    從降職、死亡威脅,
  • 1:22 - 1:24
    到失去工作——
  • 1:24 - 1:26
    永遠失去工作。
  • 1:26 - 1:29
    選擇當舉報者等於
    在打一場艱難的仗。
  • 1:30 - 1:32
    他們的忠誠度成了問題。
  • 1:32 - 1:35
    他們的動機、他們的可信度。
  • 1:35 - 1:39
    所以,我身為一個真的
    很關心自己學生的教授,
  • 1:39 - 1:41
    我明明知道舉報者會被如何看待,
  • 1:41 - 1:44
    怎麼還能鼓勵學生去當舉報者?
  • 1:45 - 1:49
    所以,有一天,我正在準備
    每年要對我學生做的舉報者演講。
  • 1:49 - 1:51
    我在為「富比士」
    寫一篇文章,標題是
  • 1:51 - 1:54
    「富國銀行集團及千禧世代舉報?
    我們要告訴他們什麼?」
  • 1:54 - 1:58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
    讀到了一個案例,
  • 1:58 - 2:00
    讓我震怒。
  • 2:00 - 2:04
    讓我生氣的是我得知
  • 2:04 - 2:06
    試圖舉報的員工
  • 2:06 - 2:08
    真的被開除了。
  • 2:08 - 2:12
    這件事真的讓我去思考
    我一直在給我的學生的訊息。
  • 2:12 - 2:15
    它讓我去思考:如果我的學生是
  • 2:15 - 2:17
    富國銀行集團的員工呢?
  • 2:17 - 2:20
    一方面,如果他們舉報,
  • 2:20 - 2:21
    他們就會被開除。
  • 2:21 - 2:23
    但另一方面,
  • 2:23 - 2:25
    如果他們不舉報他們知道的詐欺,
  • 2:25 - 2:28
    依據目前的規定,
  • 2:28 - 2:30
    員工知情不報
  • 2:30 - 2:33
    是需要負責的。
  • 2:33 - 2:36
    所以受到刑事訴訟真的
    是其中一個可能性。
  • 2:36 - 2:39
    在這種勝算很低的
    情況下,該怎麼做?
  • 2:39 - 2:41
    所有人當中,我最清楚
  • 2:41 - 2:44
    舉報者做出的貢獻是多麼有價值。
  • 2:44 - 2:48
    事實上,大部分的詐欺
    都是由舉報者發現的。
  • 2:48 - 2:51
    42% 的詐欺是舉報者發現的,
  • 2:51 - 2:53
    勝過其他的揭發方式,
  • 2:53 - 2:55
    如測量評估和外部稽核。
  • 2:55 - 2:59
    當你想想一些比較經典
    或歷史上的詐欺案例,
  • 2:59 - 3:02
    都是和舉報者脫不了關係。
  • 3:02 - 3:05
    想想水門案——由舉報者發現。
  • 3:05 - 3:08
    想想安隆案——由舉報者發現。
  • 3:08 - 3:10
    還有,誰能忘得了伯納·馬多夫案?
  • 3:10 - 3:12
    也是由舉報者發現。
  • 3:12 - 3:15
    一個人需要有非常大的勇氣,
  • 3:15 - 3:17
    才能以真相之名挺身而出。
  • 3:17 - 3:20
    但當我們想到舉報者這個詞時,
  • 3:20 - 3:23
    我們通常會聯想到一些
    非常描述性的字眼:
  • 3:23 - 3:24
    鼠輩、
  • 3:25 - 3:27
    蛇(陰險的人)、
  • 3:27 - 3:29
    叛徒、
  • 3:29 - 3:31
    搬弄是非的人、黃鼠狼。
  • 3:31 - 3:35
    那些還算是好的字眼,
    是我能在台上說出來的。
  • 3:35 - 3:37
    所以,當我不在課堂上時,
    我會全國到處跑,
  • 3:37 - 3:41
    訪問詐欺案的白領重罪犯、
    舉報者,以及受害者。
  • 3:41 - 3:44
    因為我想要了解他們的動機,
  • 3:44 - 3:47
    並把那些經驗帶回到教室裡。
  • 3:48 - 3:52
    但所有的訪談中,
    和舉報者的訪談最讓我難忘。
  • 3:52 - 3:55
    我忘不了的原因是
    它們讓我質疑我自己的勇氣。
  • 3:55 - 3:57
    若給我機會,
  • 3:57 - 3:59
    我真的會說出來嗎?
  • 3:59 - 4:02
    所以,我想要和各位
    分享這幾個故事。
  • 4:02 - 4:03
    這位是瑪莉。
  • 4:03 - 4:07
    瑪莉·威林漢是
    教堂山北卡羅萊納大學的
  • 4:07 - 4:10
    學術詐欺案的舉報者。
  • 4:10 - 4:14
    當時瑪莉是該大學中的學習專員,
  • 4:14 - 4:17
    她工作時要面對學生,
    主要是學生運動員。
  • 4:17 - 4:19
    當她在帶這些學生時,她注意到
  • 4:19 - 4:22
    學生們交給她的學期報告
  • 4:22 - 4:25
    程度似乎遠超過他們的閱讀水準。
  • 4:25 - 4:27
    她開始問一些問題,
  • 4:27 - 4:29
    她發現有一個資料庫存在,
  • 4:29 - 4:33
    學生運動員可以從
    這個資料庫取得報告來繳交。
  • 4:33 - 4:35
    接著她發現,她的一些同事
  • 4:35 - 4:39
    幫學生安排假課程,
  • 4:39 - 4:41
    好讓他們有資格繼續參賽。
  • 4:41 - 4:44
    當瑪莉發現這些時,她非常生氣。
  • 4:44 - 4:47
    她試著去找她的直屬主管。
  • 4:47 - 4:49
    但他們沒有採取行動。
  • 4:49 - 4:53
    接著,瑪莉試著去找
    大學內部的一些管理者。
  • 4:53 - 4:54
    他們沒有採取行動。
  • 4:54 - 4:57
    所以,當沒有人肯聽你的話時,
    怎麼辦?
  • 4:57 - 4:58
    你寫網誌。
  • 4:58 - 5:00
    所以瑪莉決定開一個部落格。
  • 5:00 - 5:03
    在二十四小時之內,
    她的部落格被瘋傳,
  • 5:03 - 5:05
    一名記者去聯絡她。
  • 5:05 - 5:07
    當她被這位記者聯絡上時,
  • 5:08 - 5:09
    她的身分就廣為人知的了。
  • 5:09 - 5:11
    她已經曝光了。
  • 5:11 - 5:14
    當她曝光之後,她就被降級,
  • 5:15 - 5:18
    還收到來自
    大學運動聯盟的死亡威脅。
  • 5:18 - 5:22
    瑪莉並沒有做錯事。
    她並沒有參與詐欺。
  • 5:22 - 5:26
    她真的認為她是在
    為無法發聲的學生發聲。
  • 5:27 - 5:29
    但她的忠誠受到質疑。
  • 5:29 - 5:32
    她的可信度和她的動機。
  • 5:33 - 5:37
    舉報不見得最後一定會都得到
  • 5:37 - 5:39
    降職或死亡威脅。
  • 5:39 - 5:43
    事實上,在 2002 年,
    這是《時代》雜誌的封面,
  • 5:43 - 5:46
    我們表揚了三位勇敢的舉報者,
  • 5:46 - 5:49
    因為他們決定以真相之名挺身而出。
  • 5:49 - 5:51
    根據研究結果,
  • 5:51 - 5:54
    22% 的舉報者說
    他們確實遭到報復。
  • 5:54 - 5:57
    所以有很多人
  • 5:57 - 6:00
    舉報但沒有遭到報復,
  • 6:00 - 6:02
    那讓我燃起希望。
  • 6:02 - 6:04
    這位是凱西。
  • 6:04 - 6:08
    凱西·史萬森是迪克森市的
    退休辦事員。
  • 6:08 - 6:12
    有一天,凱西在一如往常地工作時,
  • 6:12 - 6:16
    她偶然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案件。
  • 6:16 - 6:18
    那時是月底,
  • 6:18 - 6:20
    凱西在為市政府做財務報告,
  • 6:21 - 6:25
    通常,她的老闆瑞塔·克朗威爾
    會給她一份帳戶清單,並說:
  • 6:25 - 6:28
    「凱西,打電話給銀行,
    取得這些帳戶的資料。」
  • 6:28 - 6:29
    凱西就照做。
  • 6:29 - 6:30
    但就在這一天,
  • 6:30 - 6:33
    瑞塔出城了,而凱西很忙。
  • 6:33 - 6:38
    她拿起電話,打給銀行,說:
    「請把所有的帳戶的資料傳真給我。」
  • 6:38 - 6:42
    當她拿到傳真之後,
    她注意到有一個帳戶
  • 6:42 - 6:45
    有她不知情的提款和存款記錄。
  • 6:45 - 6:48
    這個帳戶只由瑞塔親自管理。
  • 6:49 - 6:51
    所以,凱西看了那些資訊,
  • 6:51 - 6:55
    呈報她的直屬主管,
    也就是當時的市長柏克。
  • 6:55 - 6:59
    此舉造成了為期
    六個月的大規模調查。
  • 6:59 - 7:04
    後來發現,凱西的老闆
    瑞塔·克朗威爾一直在盜用公款。
  • 7:04 - 7:06
    瑞塔在二十年的期間,
  • 7:06 - 7:09
    盜用了五千三百萬美金,
  • 7:09 - 7:12
    凱西只是碰巧發現了。
  • 7:13 - 7:16
    凱西是位英雄。
  • 7:16 - 7:19
    其實,我的紀錄片
    《女王所有的人馬》
  • 7:19 - 7:21
    讓我有機會訪問凱西。
  • 7:21 - 7:23
    凱西並不想要名氣。
  • 7:24 - 7:27
    事實上,有很長一段時間
    她都不願意和我談,
  • 7:27 - 7:30
    但透過策略性的跟蹤,
    她最後還是接受了訪談。
  • 7:30 - 7:31
    (笑聲)
  • 7:31 - 7:34
    但她追求的是公平,不是成名。
  • 7:34 - 7:35
    若不是凱西,
  • 7:35 - 7:38
    誰敢說這件詐欺會被揭發出來?
  • 7:39 - 7:42
    還記得我剛說過的富比士文章嗎?
  • 7:42 - 7:44
    我演講前在寫的文章?
  • 7:44 - 7:47
    我把它刊出來了,
    接著發生了很棒的事。
  • 7:47 - 7:52
    我開始收到全世界
    舉報者寄來的電子郵件。
  • 7:52 - 7:56
    我在收到這些電子郵件之後,
    會回信給他們,
  • 7:56 - 7:59
    在我收到的訊息當中,
    有一個共通的主題,就是:
  • 7:59 - 8:03
    他們都會這樣說:「我舉報了,
    現在大家都很討厭我。
  • 8:04 - 8:06
    我被開除了,但你知道嗎?
  • 8:06 - 8:09
    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麼做。」
  • 8:10 - 8:13
    當我繼續閱讀著這些訊息,
  • 8:13 - 8:16
    我在思考,
    我能和我的學生分享什麼?
  • 8:16 - 8:19
    所以,我把一切整理起來,
    以下是我所學到的。
  • 8:19 - 8:22
    我們要培養希望,這是很重要的。
  • 8:22 - 8:24
    舉報者抱有希望。
  • 8:24 - 8:27
    不論大眾怎麼想,他們並非全都是
  • 8:27 - 8:30
    對公司有所抱怨的不滿員工。
  • 8:30 - 8:34
    他們之所以會站出來,
    背後的動因就是他們抱有希望。
  • 8:34 - 8:37
    我們也得要培養投入。
  • 8:37 - 8:39
    舉報者是投入的人。
  • 8:39 - 8:41
    正是對公司的熱忱,
  • 8:41 - 8:43
    讓他們想要站出來。
  • 8:44 - 8:45
    舉報者是謙遜的。
  • 8:45 - 8:49
    同樣的,他們追求的不是出名,
    他們在追求的是公平。
  • 8:49 - 8:52
    另外,我們需要持續培養勇氣。
  • 8:52 - 8:54
    舉報者很勇敢。
  • 8:54 - 8:57
    他們通常低估
  • 8:57 - 9:00
    舉報對於他們的家庭造成的影響,
  • 9:00 - 9:05
    但他們持續敘述的是
    隱瞞真相是多麼困難。
  • 9:06 - 9:09
    因此,我最後想留給各位一個名字:
  • 9:09 - 9:11
    彼得·巴克斯頓。
  • 9:11 - 9:14
    二十七歲的彼得·巴克斯頓是
  • 9:14 - 9:17
    美國公共衛生局的員工。
  • 9:17 - 9:21
    他被僱來訪談
  • 9:21 - 9:24
    因為性行為而染上疾病的人。
  • 9:24 - 9:26
    在他工作的過程中,
  • 9:26 - 9:30
    他注意到組織中正在
    進行一項臨床研究。
  • 9:30 - 9:34
    這項研究是在探究
    未被治療之梅毒的發展。
  • 9:34 - 9:38
    這項研究中有六百位
    非裔美國男性。
  • 9:38 - 9:40
    他們被誘使參加研究,誘因是
  • 9:40 - 9:43
    給予他們免費的體檢和喪葬保險。
  • 9:43 - 9:47
    在這項研究進行的過程中
    發生了一件事,
  • 9:47 - 9:52
    盤尼西林已被發現
    可以協助治療梅毒。
  • 9:52 - 9:54
    而彼得所注意到的是,
  • 9:54 - 9:58
    這項研究的受試者
    並沒有得到盤尼西林
  • 9:58 - 10:00
    來治療他們的梅毒。
  • 10:00 - 10:01
    而受試者並不知情。
  • 10:01 - 10:03
    和瑪莉很類似,
  • 10:03 - 10:07
    彼得試圖舉報,
    並和內部的主管談這件事,
  • 10:07 - 10:08
    但沒有人肯聽。
  • 10:08 - 10:11
    彼得認為這非常不公平,
  • 10:11 - 10:12
    他再次試圖舉報,
  • 10:12 - 10:16
    終於,他和一位記者談過——
    和瑪莉的狀況非常像。
  • 10:16 - 10:20
    1972 年,這是
    《紐約時報》的頭版:
  • 10:20 - 10:25
    「美國研究的梅毒受害者,
    四十年沒有被治療。」
  • 10:26 - 10:28
    這就是我們現今所知道的
  • 10:28 - 10:30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
  • 10:30 - 10:32
    舉報者正是彼得。
  • 10:32 - 10:36
    你可能在納悶,
    這六百個人後來怎麼了?
  • 10:36 - 10:39
    其中二十八人死於梅毒。
  • 10:39 - 10:42
    一百人因為梅毒併發症而死,
  • 10:43 - 10:44
    四十位妻子受到感染,
  • 10:44 - 10:47
    十名孩子出生時就有先天性梅毒。
  • 10:47 - 10:51
    如果彼得沒有做出這勇敢的舉動,
  • 10:51 - 10:53
    天知道這些數字會是多少?
  • 10:54 - 10:56
    其實,我們都和彼得有所連結。
  • 10:56 - 10:59
    如果你認識任何
    參與臨床試驗的人,
  • 10:59 - 11:02
    現今我們會有「知情同意」的原因,
  • 11:02 - 11:05
    就是因為彼得勇敢的舉動。
  • 11:05 - 11:09
    讓我問各位一個問題。
    把原本的問題改個問法。
  • 11:10 - 11:13
    有多少人曾經用下列這些詞:
  • 11:13 - 11:15
    抓耙子、鼠輩、
  • 11:16 - 11:17
    搬弄是非的人、
  • 11:17 - 11:19
    蛇(陰險的人)、
  • 11:19 - 11:21
    黃鼠狼、
  • 11:21 - 11:22
    洩密者?
  • 11:23 - 11:25
    有人用過嗎?
  • 11:28 - 11:31
    下次當你有衝動想要
    再說出這些詞之前,
  • 11:31 - 11:33
    我希望你能稍微想一下。
  • 11:33 - 11:36
    你說的人可能就是世界上的
    瑪莉、彼得、凱西。
  • 11:37 - 11:40
    你可能就是能夠塑造歷史的人,
  • 11:40 - 11:43
    或者,他們可能就是
    塑造你的歷史的人。
  • 11:43 - 11:44
    謝謝。
  • 11:44 - 11:48
    (掌聲)
Title:
舉報者如何塑造歷史
Speaker:
凱莉·瑞奇蒙·波普
Description:

詐欺研究者和紀錄片製作人凱莉·瑞奇蒙·波普分享了她從過去最引人注目的舉報人所學到的教訓。她解釋了他們所分享的資訊如何塑造了社會,以及為什麼他們需要我們的信任和保護。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2:01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