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自動化即將讓我們失業嗎?

  • 0:01 - 0:03
    有一個驚人的事實:
  • 0:03 - 0:07
    45 年前,自從引進自動提款機,
  • 0:07 - 0:10
    就是那些會吐鈔票的販賣機,
  • 0:10 - 0:13
    美國銀行櫃台的從業人數
  • 0:13 - 0:14
    增加了將近一倍,
  • 0:14 - 0:17
    從 25 萬人增加到 50 萬人。
  • 0:18 - 0:21
    從 1970 年的 25 萬人
    成長到今日的 50 萬人,
  • 0:21 - 0:25
    其中 10 萬人,
    是 2000 年以後增加出來的。
  • 0:25 - 0:27
    這些事實,都詳細記載在
    最近的一本書上,
  • 0:27 - 0:30
    作者是波斯頓大學的
    經濟學家,詹姆士貝森,
  • 0:30 - 0:33
    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 0:33 - 0:35
    那麼多的銀行櫃台人員都在做什麼,
  • 0:35 - 0:39
    為什麼自動化服務
    到現在還沒有讓他們失業?
  • 0:39 - 0:40
    回想一下,
  • 0:40 - 0:43
    過去 200 年來的偉大發明,
  • 0:43 - 0:46
    很多都是為了取代人力的。
  • 0:47 - 0:48
    拖拉機的發明,
  • 0:49 - 0:53
    就是為了利用機械的動力
    取代辛苦的人工勞力。
  • 0:53 - 0:55
    工廠的組裝線,
  • 0:55 - 0:59
    就是為了利用機械的穩定性,
  • 0:59 - 1:01
    取代手工的不穩定性。
  • 1:01 - 1:04
    電腦程式化就是為了
    以完美無缺的數位計算能力
  • 1:04 - 1:09
    取代人力計算時易出錯、
    不一致的現象。
  • 1:09 - 1:11
    這些發明都發揮了作用。
  • 1:11 - 1:13
    我們再也不用徒手挖溝渠,
  • 1:13 - 1:15
    不用手工鍛鐵製作工具,
  • 1:15 - 1:17
    甚至記帳都不用實體帳本了。
  • 1:18 - 1:23
    但美國成年人的勞工市場就業率
  • 1:23 - 1:24
    在現在 2016 年
  • 1:24 - 1:29
    竟比 125 年前的 1890 年還要高。
  • 1:29 - 1:32
    而且在這 125 年間,
  • 1:32 - 1:34
    每 10 年都有成長。
  • 1:35 - 1:36
    這產生了一個矛盾現象。
  • 1:37 - 1:40
    機械不斷地取代掉我們的工作,
  • 1:40 - 1:44
    但為什麼我們的勞工沒有過剩
    且技術沒有被淘汰呢?
  • 1:44 - 1:48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工作岡位?
  • 1:48 - 1:49
    (笑聲)
  • 1:49 - 1:52
    今晚,我會試著回答這些問題,
  • 1:52 - 1:56
    並說明這對我們未來的工作
    有甚麼意義,
  • 1:56 - 1:59
    以及自動化對我們社會
  • 1:59 - 2:02
    所帶來的衝擊和無法撼動的地方。
  • 2:03 - 2:05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工作崗位?
  • 2:06 - 2:09
    這實際上涉及到兩個
    經濟學的基本原則。
  • 2:09 - 2:12
    一個是與人類的聰明才智
  • 2:12 - 2:13
    及創造力有關。
  • 2:13 - 2:16
    另一個與人類貪得無厭的天性有關,
  • 2:16 - 2:18
    或者你可以叫它做「貪婪」。
  • 2:18 - 2:20
    我先從 O 型環原則談起,
  • 2:20 - 2:23
    這個原則決定了我們工作的類型。
  • 2:23 - 2:25
    第二個原則是 「永不知足 」原則,
  • 2:25 - 2:29
    它決定了會有多少個
    實際存在的工作崗位。
  • 2:29 - 2:32
    我們先從 O 型環開始。
  • 2:32 - 2:35
    ATM,自動提款機,
  • 2:35 - 2:38
    它給銀行櫃台人員的就業機會
    帶來了兩種不同的作用。
  • 2:38 - 2:41
    各位都知道,ATM 取代了很多
    櫃台人員的工作。
  • 2:41 - 2:43
    每家分行的櫃台人員
    數量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
  • 2:44 - 2:48
    但很快銀行就發現
    設置新分行的成本變便宜了。
  • 2:48 - 2:53
    同期內,分行的數量
    成長了將近 40% 。
  • 2:53 - 2:57
    結果就是,分行越多,
    櫃台人員越多。
  • 2:57 - 3:01
    但這些銀行職員做的工作
    與之前有點不同。
  • 3:01 - 3:05
    隨著他們常規的現金業務減少,
  • 3:05 - 3:07
    他們變得不太像出納人員
  • 3:07 - 3:09
    反而更像是個推銷人員,
  • 3:09 - 3:11
    需要與客戶培養感情,
  • 3:11 - 3:12
    幫他們解決問題,
  • 3:12 - 3:16
    並推銷他們新產品,
    像是信用卡、貸款、投資型產品:
  • 3:16 - 3:20
    更多的銀行職員從事著
    對腦力認知需求很高的工作。
  • 3:21 - 3:23
    一個普遍的原則就是,
  • 3:23 - 3:25
    我們從事的工作,
  • 3:25 - 3:28
    大都需要多樣化的技能,
  • 3:29 - 3:32
    既要腦力又要體力,
  • 3:32 - 3:36
    既要求專業素養又要敏銳的直覺,
  • 3:36 - 3:39
    用愛迪生的話來說,
    就是天才加勤奮。
  • 3:39 - 3:43
    總的來說,其中一些工作自動化了,
  • 3:43 - 3:45
    但不代表其它的工作就不必要。
  • 3:45 - 3:48
    事實上,反而變得更重要,
  • 3:49 - 3:51
    自動化反而增加了他們的經濟價值。
  • 3:51 - 3:53
    我來舉一個明顯的例子。
  • 3:53 - 3:57
    1986 年,挑戰者號太空船
  • 3:57 - 4:02
    在起飛不到兩分鐘,
    失事爆炸,墜毀在地表上。
  • 4:02 - 4:05
    事後發現,肇事的原因,
  • 4:05 - 4:08
    原來是推進火箭上
    一個不起眼的 O 型環,
  • 4:08 - 4:11
    前一天晚上在發射台上凍僵了,
  • 4:11 - 4:15
    在發射不久後失效,引發了悲劇。
  • 4:15 - 4:17
    這個耗資十幾億美金的巨大工程,
  • 4:18 - 4:19
    結果是一個不起眼的 O 型環,
  • 4:19 - 4:21
    決定了是發射成功,
  • 4:21 - 4:25
    還是失敗造成
    七位太空人的死亡悲劇。
  • 4:26 - 4:29
    這場悲劇催生了一個巧妙的比喻──
  • 4:29 - 4:32
    《O 型環經濟理論》,
  • 4:32 - 4:34
    由哈佛經濟學家麥可克雷姆
  • 4:34 - 4:36
    在挑戰者號失事後所命名。
  • 4:36 - 4:39
    《O型環經濟理論》指出,
    一項工作的誕生
  • 4:39 - 4:41
    是由一系列互相連結的步驟
  • 4:41 - 4:43
    所組成的鏈,
  • 4:43 - 4:46
    每一處連結都必須牢固
    才能保證任務的成功。
  • 4:46 - 4:48
    一旦有任何環節出問題,
  • 4:48 - 4:52
    該任務、產品或服務
  • 4:52 - 4:53
    就會失敗。
  • 4:54 - 4:58
    這種不確定的緊張情況,
    有著一種令人驚嘆的積極影響,
  • 4:59 - 5:00
    因為它可以改善
  • 5:00 - 5:03
    過程中任一環節的可靠性,
  • 5:03 - 5:07
    並對其它環節的改善,
    起了價值增加的作用。
  • 5:07 - 5:12
    具體來說,如果大多數的連結
    都很脆弱且很容易壞,
  • 5:12 - 5:15
    那麼每個環節的可靠與否,
  • 5:15 - 5:16
    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 5:16 - 5:18
    反正很有可能其它的東西也會壞掉。
  • 5:18 - 5:22
    但一旦其它的環節
    變得相形穩固可靠時,
  • 5:22 - 5:26
    每一個環節就變得很重要了。
  • 5:26 - 5:29
    到了一個極限,
    每一個環節都是勝敗的關鍵。
  • 5:29 - 5:32
    O 型環對挑戰者號很重要的原因,
  • 5:32 - 5:35
    是因為其它環節都運作地很完美。
  • 5:35 - 5:38
    如果挑戰者號的太空設備
  • 5:38 - 5:41
    類似 Widows 2000 作業系統──
  • 5:41 - 5:43
    (笑聲)
  • 5:43 - 5:45
    O 型環的可靠性就不那麼重要了,
  • 5:45 - 5:47
    因為機械會直接當機。
  • 5:47 - 5:49
    (笑聲)
  • 5:50 - 5:52
    這裡有個更宏觀的觀點,
  • 5:52 - 5:55
    人類所扮演的角色就像 O 型環。
  • 5:55 - 5:59
    沒錯,ATM 是可以
    作一些現金交易的任務,
  • 5:59 - 6:02
    速度也比櫃台人員快,
  • 6:02 - 6:04
    但卻無法完全取代櫃台人員。
  • 6:04 - 6:07
    因為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 6:07 - 6:10
    及他們維持客戶關係的能力,
    增加了他們的重要性。
  • 6:10 - 6:13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蓋房子、
  • 6:13 - 6:16
    診斷及照顧病人、
  • 6:16 - 6:19
    或者在教室裡
  • 6:19 - 6:22
    向一整間的高中生教課。
  • 6:22 - 6:24
    一旦我們的工具改進了,
  • 6:24 - 6:26
    科技反而放大了我們的引響力,
  • 6:26 - 6:30
    提高了我們專業度、
  • 6:30 - 6:32
    判斷力及創造力的重要性。
  • 6:33 - 6:35
    講到這,帶出了第二原則:
  • 6:36 - 6:37
    永不知足。
  • 6:38 - 6:41
    你可能會想,好,
    O 型環理論,我懂了,
  • 6:41 - 6:44
    人類所從事的工作將會很重要。
  • 6:44 - 6:47
    這些任務無法由機械完成,
    但又不能不做。
  • 6:47 - 6:49
    但這無法說明我們還需要多少工作。
  • 6:49 - 6:52
    如果你仔細想想,
    這有點無法自圓其說,
  • 6:52 - 6:54
    一旦我們對某樣東西
    有了足夠的生產力,
  • 6:54 - 6:57
    我們基本上不就會自動失業了嗎?
  • 6:57 - 7:00
    1900 年,40% 的美國就業人口,
  • 7:00 - 7:01
    從事的工作都是農業。
  • 7:01 - 7:03
    如今,農業人口比例已經少於 2%。
  • 7:03 - 7:05
    為什麼農夫會變得這麼少?
  • 7:05 - 7:07
    不是因為我們吃得少。
  • 7:07 - 7:10
    (笑聲)
  • 7:10 - 7:13
    百年來農業生產力的成長,
  • 7:13 - 7:15
    讓我們現在只需數百萬個農夫,
  • 7:15 - 7:18
    就能養活全國的 3.2 億人口。
  • 7:18 - 7:19
    這真的是個很大的進步,
  • 7:19 - 7:24
    但這也意味著農產業中,
    也只剩這麼多類似 O 型環的工作。
  • 7:24 - 7:27
    所以很明顯地,
    科技會消彌掉工作機會。
  • 7:27 - 7:28
    農業只是其中一個案例。
  • 7:28 - 7:31
    還有很多類似的案例。
  • 7:31 - 7:35
    但事實是,一個單一產品、
    服務或產業的表現,
  • 7:35 - 7:38
    不能代表總體經濟的實質表現。
  • 7:38 - 7:41
    很多我們現在從事的產業──
  • 7:41 - 7:43
    健康、醫療、
  • 7:43 - 7:45
    理財、保險、
  • 7:45 - 7:47
    電子、電腦──
  • 7:48 - 7:50
    在上一世紀僅有少數人在從業
    或根本還不存在。
  • 7:50 - 7:53
    很多我們花很多錢消費的產品──
  • 7:53 - 7:55
    空調、休旅車、
  • 7:55 - 7:57
    電腦、手機設備──
  • 7:57 - 7:59
    這些在上一世紀,不是貴得要死,
  • 7:59 - 8:02
    不然就是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 8:02 - 8:07
    當自動化騰出了我們的空閒時間,
    增進了各個領域的可能性,
  • 8:07 - 8:10
    我們就會發明新產品、
    新想法、產生新的服務,
  • 8:10 - 8:12
    來控制我們的注意力、
  • 8:12 - 8:13
    占據我們的時間,
  • 8:13 - 8:15
    並刺激消費。
  • 8:16 - 8:19
    你可能會想有些東西
    真的是多餘的──
  • 8:19 - 8:22
    極限瑜珈、冒險旅遊、
  • 8:22 - 8:23
    口袋怪獸──
  • 8:23 - 8:24
    我都同意。
  • 8:25 - 8:28
    但人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
    而且很願意在它們身上付出心力。
  • 8:28 - 8:31
    2015 年的一般勞動階層,
  • 8:31 - 8:35
    如果想獲得 1915 年的
    一般生活水準,
  • 8:35 - 8:38
    只要每年工作 17 周就可達到,
  • 8:38 - 8:40
    只要三分之一的時間。
  • 8:40 - 8:42
    但大部分的人不會那樣做。
  • 8:42 - 8:44
    他們寧願選擇努力工作
  • 8:44 - 8:48
    來賺取科技所帶給他們的精神食糧。
  • 8:48 - 8:53
    豐富的物質永遠
    消除不了內心的空虛。
  • 8:53 - 8:55
    套一句經濟學家
    托斯丹范伯倫說的話:
  • 8:55 - 8:58
    「發明是需求之母。 」
  • 9:00 - 9:01
    現在……
  • 9:01 - 9:03
    如果你同意上述的兩個觀點,
  • 9:03 - 9:06
    O 型環原則以及永不知足原則,
  • 9:06 - 9:08
    那你就會認同我說的,
  • 9:08 - 9:09
    一定會有工作岡位產生。
  • 9:10 - 9:12
    那是否意味著都不用煩惱了呢?
  • 9:12 - 9:15
    自動化、就業機會、
    機器人和工作──
  • 9:15 - 9:16
    它們自己會自動幫我們安排好?
  • 9:17 - 9:18
    不。
  • 9:18 - 9:20
    這不是我的論點。
  • 9:20 - 9:23
    自動化為我們帶來了財富,
  • 9:23 - 9:26
    讓我們可以用
    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 9:26 - 9:27
    沒有經濟規則說,
  • 9:27 - 9:30
    我們會好好地善用
    自動化所帶來的財富,
  • 9:30 - 9:32
    這的確值得我們擔心。
  • 9:33 - 9:35
    想想這兩個國家,
  • 9:35 - 9:37
    挪威和沙烏地阿拉伯。
  • 9:37 - 9:38
    兩個國家都有豐盛的石油,
  • 9:38 - 9:42
    他們的錢好像是直接從
    地底下的洞口噴上來的。
  • 9:42 - 9:44
    (笑聲)
  • 9:44 - 9:48
    但兩個國家利用這筆財富
    幫助人民繁榮、
  • 9:48 - 9:50
    幫助人民成功的方式卻不相同。
  • 9:50 - 9:53
    挪威是個欣欣向榮的民主國家。
  • 9:53 - 9:57
    總體而言,它的人民都過很舒服。
  • 9:57 - 10:00
    國家人民的幸福指數排名,
  • 10:00 - 10:03
    基本上都在第一到第四之間徘徊。
  • 10:03 - 10:05
    而沙烏地阿拉伯卻是個
    君主專制的國家,
  • 10:05 - 10:09
    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
    都沒有機會可以獲得改善。
  • 10:09 - 10:12
    國家人民的幸福指數,
    全球排名基本上都落在 35 名左右,
  • 10:13 - 10:15
    這麼有錢的國家,排名竟這麼落後。
  • 10:15 - 10:16
    只是讓大家比較一下,
  • 10:16 - 10:19
    美國大都排在第 12 到第 13 之間。
  • 10:19 - 10:21
    這兩個國家的差別
  • 10:22 - 10:23
    不在他們有錢與否,
  • 10:23 - 10:25
    也不在科技是否發達。
  • 10:25 - 10:26
    而是他們的制度。
  • 10:27 - 10:28
    挪威長期來致力於
  • 10:28 - 10:33
    建立一個充滿機會
    與經濟活躍的社會。
  • 10:33 - 10:36
    雖然沙烏地阿拉伯的
    生活水平已經有提升,
  • 10:36 - 10:39
    但人民仍飽受壓抑。
  • 10:39 - 10:41
    兩個國家都很有錢,
  • 10:41 - 10:44
    但人民卻有著不同的幸福。
  • 10:44 - 10:48
    接下來,我要來談談
    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 10:48 - 10:50
    自動化給我們所帶來的挑戰。
  • 10:50 - 10:53
    這挑戰不是因為我們會沒有工作。
  • 10:53 - 10:55
    美國自金融海嘯以來,
  • 10:55 - 10:57
    已經增加了 1400 萬個就業機會。
  • 10:57 - 11:00
    我們的挑戰是,這些工作
  • 11:00 - 11:01
    都不是好工作,
  • 11:01 - 11:04
    因為很多人都不適任
  • 11:04 - 11:06
    目前已經創造出來的工作。
  • 11:06 - 11:09
    美國以及其它
    已開發國家的就業環境,
  • 11:09 - 11:11
    現在看起來像是個啞鈴,
  • 11:11 - 11:14
    兩端都特別重。
  • 11:14 - 11:15
    其中一端,
  • 11:15 - 11:18
    這群人受高等教育、有高薪工作,
  • 11:18 - 11:22
    像是醫生、護士、
    程式設計師、工程師,
  • 11:22 - 11:24
    市場及銷售經理。
  • 11:24 - 11:27
    這些工作的就業機會相當穩固,
    就業機會會持續成長。
  • 11:27 - 11:31
    同樣地,低技術工作的
    就業機會成長也很穩固,
  • 11:31 - 11:34
    低學歷工作像是餐廳服務生、
  • 11:34 - 11:36
    清潔、保全人員、
  • 11:36 - 11:37
    居家健康照顧。
  • 11:38 - 11:41
    同時,有些就業機會也會萎縮:
  • 11:41 - 11:45
    中等教育、中等收入、
    中產階級的工作,
  • 11:45 - 11:49
    像是藍領階級的
    生產工人及操作人員,
  • 11:49 - 11:52
    白領階級的文書及銷售人員。
  • 11:52 - 11:54
    這當中的背後原因
  • 11:54 - 11:56
    也不是甚麼多深奧的道理。
  • 11:56 - 11:58
    很多這種中等技術的工作、
  • 11:58 - 12:00
    只要充分了解規則及步驟流程
  • 12:00 - 12:03
    漸漸地都會被軟體
  • 12:03 - 12:06
    及電腦所取代。
  • 12:06 - 12:10
    這樣的挑戰造就了一些現象,
  • 12:10 - 12:12
    也就是經濟學家所稱的
    「就業兩極化」,
  • 12:12 - 12:15
    中間層的工作機會
  • 12:15 - 12:17
    以及中產階級都會逐漸消失,
  • 12:17 - 12:20
    並造成我們的社會更階級化。
  • 12:20 - 12:24
    一邊是高薪、
    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
  • 12:24 - 12:25
    做的是有趣的工作,
  • 12:25 - 12:29
    而另一邊,大部分的公民
    從事低薪的工作,
  • 12:29 - 12:34
    他們只盼望舒適、
    健康富裕的日子能趕緊到來。
  • 12:34 - 12:37
    這不是我希望的進步,
  • 12:37 - 12:39
    我認為這也不是你們希望的。
  • 12:39 - 12:41
    但還是有一些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 12:41 - 12:46
    我們過去面臨相當大的經濟轉型,
  • 12:46 - 12:49
    而且我們都成功克服過來了。
  • 12:49 - 12:54
    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
  • 12:54 - 12:59
    當自動化取代掉
    大部分的農場工作──
  • 12:59 - 13:01
    還記得拖拉機嗎?
  • 13:01 - 13:04
    以農業為主的州
    面臨了大量的失業威脅,
  • 13:04 - 13:07
    農場不再需要年輕世代的人,
  • 13:08 - 13:10
    但這些年輕人還沒準備好
    工業化即將帶來的衝擊。
  • 13:10 - 13:12
    為了克服挑戰,
  • 13:12 - 13:13
    政府做了一個重大的改革,
  • 13:13 - 13:16
    要求這些年輕人
  • 13:16 - 13:21
    在 16 歲長大成人後
    繼續留在學校接受教育。
  • 13:22 - 13:24
    這就是美國的高中教育改革運動,
  • 13:24 - 13:26
    這的確很花錢。
  • 13:26 - 13:29
    因為這些孩子不僅要投入學校,
  • 13:29 - 13:31
    而且還不能工作。
  • 13:31 - 13:35
    但最後證明,這是美國在 20 世紀
  • 13:35 - 13:37
    做得最好的投資政策之一。
  • 13:37 - 13:39
    它讓我們學習到全世界
    最新、最靈活、
  • 13:39 - 13:42
    最有生產力的技術。
  • 13:42 - 13:44
    如果要看這些變革所帶來的好處,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 13:44 - 13:47
    把 1899 年的勞工運動
  • 13:47 - 13:49
    帶回到目前的現實世界。
  • 13:49 - 13:52
    儘管這些人背部強壯,品格也很好,
  • 13:52 - 13:56
    但他們缺乏基本的識字與算數能力,
  • 13:56 - 13:59
    只能做最平凡的工作。
  • 13:59 - 14:02
    很多人都不夠格上工。
  • 14:02 - 14:06
    這個案例是要說明我們卓越的機構,
  • 14:06 - 14:07
    特別是我們的學校,
  • 14:07 - 14:10
    讓我們獲取了
  • 14:10 - 14:12
    科技繁榮所帶來的成果。
  • 14:12 - 14:15
    所以說不用擔心是騙人的。
  • 14:15 - 14:17
    我們千萬別誤會了。
  • 14:18 - 14:21
    如果美國政府在一世紀前的
    高中教育改革運動中,
  • 14:21 - 14:23
    沒有投資學校、沒有投資技術,
  • 14:23 - 14:25
    我們可能不會這麼繁榮、便利,
  • 14:25 - 14:29
    社會的幸福感可能也會大大地減少。
  • 14:29 - 14:31
    但說我們就是命中注定,
    這樣說的人也沒多聰明,
  • 14:32 - 14:33
    我們的命運並不是由機械決定,
  • 14:33 - 14:35
    也不是由市場決定。
  • 14:35 - 14:38
    這取決於我們自己及我們的機構。
  • 14:38 - 14:41
    我一開始就提到一個矛盾的現象。
  • 14:41 - 14:44
    機械不斷地取代掉我們的工作,
  • 14:44 - 14:46
    但為什麼我們的勞工沒有過剩,
  • 14:46 - 14:47
    技術沒有被淘汰掉?
  • 14:47 - 14:51
    這很明顯啊!我們偉大的發明,
  • 14:51 - 14:54
    不就是害我們的經濟與
    社會進入地獄之路的元兇嗎?
  • 14:54 - 14:58
    歷史已經重複地為我們解答
    這個矛盾現象好幾次了。
  • 14:58 - 15:02
    答案的第一個部分就是:
    科技放大了我們存在的重要性,
  • 15:02 - 15:04
    增進了我們的價值,
  • 15:05 - 15:08
    使我們的專業、判斷與
    創造力更佳地提升。
  • 15:08 - 15:09
    這是 O 型環法則。
  • 15:10 - 15:11
    答案的第二部分就是:
  • 15:11 - 15:14
    我們永無止境的發明
    以及無窮的慾望。
  • 15:14 - 15:16
    意思就是我們
    永遠不知足、永不知足。
  • 15:16 - 15:20
    總是有新事物要做。
  • 15:20 - 15:23
    適應快速的科技變化
  • 15:23 - 15:25
    創造出了真實的挑戰,
  • 15:25 - 15:28
    最明顯地就是我們勞動市場的兩極化,
  • 15:28 - 15:31
    以及它為經濟活躍度所帶來的威脅。
  • 15:31 - 15:34
    這些挑戰不會自動地被克服。
  • 15:34 - 15:36
    它不便宜,
  • 15:36 - 15:37
    也不容易。
  • 15:37 - 15:39
    但,是可以預見的。
  • 15:39 - 15:41
    這裡有一些好消息,
  • 15:41 - 15:43
    因為我們驚人的生產力,
  • 15:43 - 15:44
    我們變富有了。
  • 15:44 - 15:48
    當然我們已經負擔的起
    投資我們自己、我們孩子的費用,
  • 15:48 - 15:51
    就像美國一百年前的
    高中教育改革運動一樣。
  • 15:51 - 15:54
    嚴格來講,我們付不起不做的代價。
  • 15:54 - 15:56
    你可能在想,
  • 15:56 - 15:59
    奧圖教授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
  • 15:59 - 16:01
    有關於好幾年前、
  • 16:01 - 16:02
    最近幾年,
  • 16:02 - 16:05
    可能是現在,
    但不是未來的動人故事。
  • 16:05 - 16:09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次不一樣了。
  • 16:09 - 16:12
    對吧?這次會不一樣嗎?
  • 16:12 - 16:14
    當然不一樣。
  • 16:14 - 16:16
    每次都不一樣。
  • 16:16 - 16:19
    過去 200 年,在無數場合中,
  • 16:19 - 16:22
    學者與社會運動者不斷地警告我們,
  • 16:22 - 16:26
    工作要消失了,
    我們會被我們自己給淘汰掉:
  • 16:26 - 16:30
    例如,19 世紀初的盧德份子
    (英國參加搗毀機器的人);
  • 16:30 - 16:33
    1920 年代中期的美國勞工部長
  • 16:33 - 16:36
    詹姆士戴維斯;
  • 16:36 - 16:41
    1982 年諾貝爾經濟學家,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 16:41 - 16:44
    當然,還有很多學者、
  • 16:44 - 16:46
    評論員、科學家
  • 16:46 - 16:49
    還有今日的媒體名嘴。
  • 16:50 - 16:54
    這些人的預測
    在我看來似乎都很狂妄。
  • 16:54 - 16:56
    這些自稱聖賢的人,
    像是在告訴我們,
  • 16:57 - 17:00
    「如果我都想像不到
    人們未來可以做什麼工作,
  • 17:00 - 17:03
    那麼,你、我、我們的小孩
  • 17:03 - 17:05
    也都不會想像到。」
  • 17:06 - 17:09
    我沒膽在公眾面前
    對人類的聰明才智
  • 17:09 - 17:11
    提出太多的質疑。
  • 17:11 - 17:14
    聽著,我無法告訴你一百年後
  • 17:14 - 17:16
    人們要做什麼工作。
  • 17:16 - 17:19
    因為未來不是我說了算。
  • 17:19 - 17:23
    如果我是 1900 年
    愛荷華州的農夫,
  • 17:23 - 17:27
    如果有一位 21 世紀的經濟學家
    瞬間移動來到我的農場,
  • 17:27 - 17:30
    跟我說:「嘿,
    奧圖農夫,你知道嗎?
  • 17:30 - 17:32
    接下來的 100 年,
  • 17:32 - 17:37
    農業的從業人員
    將從 40% 減少到剩 2%,
  • 17:37 - 17:39
    只因為生產力提升了。
  • 17:39 - 17:43
    你覺得剩下 38% 的人
    將來會做什麼工作? 」
  • 17:43 - 17:46
    我不可能會說:
    「喔,我們早就知道了,
  • 17:46 - 17:49
    我們會開發 app 軟體、
    放射性藥物、
  • 17:49 - 17:52
    瑜珈課程、手機表情符號 Bitmoji。」
  • 17:52 - 17:54
    (笑聲)
  • 17:54 - 17:56
    我根本不會知道的。
  • 17:56 - 17:58
    但我希望我可以智慧地說出,
  • 17:58 - 18:02
    「哇,少了 95% 的農場工人,
  • 18:02 - 18:05
    卻沒有造成食物短缺,
  • 18:05 - 18:07
    真的是一大進步啊!
  • 18:07 - 18:10
    我希望人類繁榮富有後,
  • 18:10 - 18:13
    能找到更有意義的事來做。」
  • 18:13 - 18:17
    總體而言,我會說那是一定要的。
  • 18:18 - 18:19
    非常感謝各位。
  • 18:19 - 18:24
    (掌聲)
Title:
自動化即將讓我們失業嗎?
Speaker:
大衛.奧圖
Description:

有一件矛盾的事情,你可能從未聽過: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儘管機械的發明,取代了我們很多的工作,但美國成年人的勞工就業比率在過去 125 年來卻不斷攀升。為什麼我們的勞工沒有過剩且技術沒有被淘汰呢?在這場有關於未來工作的談話中,經濟學家大衛.奧圖 (David Autor) 向我們解答為什麼仍有那麼多的工作岡位,並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又充滿希望的答案。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8:37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 Compare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