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可以从半智能的黏菌群学到什么
-
0:01 - 0:04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生物体:
-
0:04 - 0:07(slime mould)黏液霉菌,一种多头绒泡菌。
-
0:07 - 0:10是否把它命名为一种霉菌尚存争议,因为事实上它不是霉菌。
-
0:10 - 0:12在进入正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这一点。
-
0:12 - 0:14在已知的七百种黏液霉菌中,
-
0:14 - 0:17它属于阿米巴变形虫的国度。
-
0:17 - 0:19它是一种单细胞生物,许多个单一的细胞
-
0:19 - 0:21相互连接到一起
-
0:21 - 0:24而组成一团超级细胞,
-
0:24 - 0:26目的是要做到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
0:26 - 0:28所以在一个(slime mould)黏菌中你能看到几千个
-
0:28 - 0:30或者几百万个细胞核,
-
0:30 - 0:32它们共享同一个细胞壁,
-
0:32 - 0:35作为一个整体
-
0:35 - 0:37在它的自然栖息地运作
-
0:37 - 0:40你会在森林里发现这些黏液霉菌,
-
0:40 - 0:43它以腐烂的植被为食。
-
0:43 - 0:45不过黏菌也同样频繁出现在
-
0:45 - 0:46研究实验室,
-
0:46 - 0:51课堂,甚至是艺术家的工作室里。
-
0:51 - 0:54我与黏液霉菌的初次接触是在五年前。
-
0:54 - 0:55我的一个微生物学家朋友
-
0:55 - 0:58给了我一个有着黄色小斑点的培养皿
-
0:58 - 1:01说让我带回家玩玩。
-
1:01 - 1:03我得到的唯一说明是
-
1:03 - 1:05这个东西它喜欢阴暗潮湿,
-
1:05 - 1:09最喜欢的食物是燕麦片。
-
1:09 - 1:11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做了不少年的
-
1:11 - 1:14将生物及科学的一些手法融入艺术
-
1:14 - 1:17所以使用活的素材于我来说不算陌生。
-
1:17 - 1:19我用到过植物,细菌,
-
1:19 - 1:21墨鱼,以及果蝇。
-
1:21 - 1:23所以我颇有些急迫想把这个新的小拍档带回家
-
1:23 - 1:25看看它能做啥。
-
1:25 - 1:28然后我就把它带回了家开始观察。
-
1:28 - 1:31我试着用各种东西来喂它。
-
1:31 - 1:33我观察到,随着它的联网形成
-
1:33 - 1:35它在食物资源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
-
1:35 - 1:38我看到它在经过处留下了痕迹,
-
1:38 - 1:40那显示出它曾经到过的区域。
-
1:40 - 1:43我也注意到每当它厌倦了一个培养皿的时候,
-
1:43 - 1:46它就会爬出去,去找个更好的家。
-
1:46 - 1:47我通过延时摄影
-
1:47 - 1:49拍下了我所观察到的。
-
1:49 - 1:52黏液霉菌的生长速度大概是每小时一厘米,
-
1:52 - 1:54所想要看实时变化可不容易,因为这个速度实在是有点慢,
-
1:54 - 1:57除非观察者能做到某种极度的静心入定。
-
1:57 - 2:00不过凭借延时拍摄,
-
2:00 - 2:03我能够观察到一些非常有趣的行为。
-
2:03 - 2:06比如,喂给它一小堆燕麦片,
-
2:06 - 2:11黏液霉菌就迅速开始繁殖,
-
2:11 - 2:14并同时往不同方向伸展以探索新领域。
-
2:14 - 2:16当它碰到自己另一部分的时候,
-
2:16 - 2:18它知道同伴已经在那里,
-
2:18 - 2:20它能识别得到。
-
2:20 - 2:21于是停止那个方向的继续生长,而是掉头
-
2:21 - 2:25从另一端生长。
-
2:25 - 2:27黏液霉菌的这个本事很让我叹为观止。
-
2:27 - 2:31这不过是一袋黏液霉菌细胞,
-
2:31 - 2:34可它居然有本事开疆扩土,
-
2:34 - 2:37能够识别自我,而且似乎是带有目的性地在行动。
-
2:37 - 2:41我发觉有无数的科学研究,
-
2:41 - 2:43研究论文啦,期刊文章啦,
-
2:43 - 2:47都提到用这种微生物所进行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
-
2:47 - 2:49这里我要分享一些给大家。
-
2:49 - 2:52比如,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的一个团队
-
2:52 - 2:54用黏液霉菌填塞了一个迷宫。
-
2:54 - 2:56它们互相融合组成了一个细胞团。
-
2:56 - 2:59研究人员将食物放在两个点上,
-
2:59 - 3:00当然,食物依旧是燕麦片,
-
3:00 - 3:02黏液霉菌在两点食物之间
-
3:02 - 3:03组建起了关联。
-
3:03 - 3:06当它遇到空区或是死角的时候会自动缩回。
-
3:06 - 3:08这个迷宫有四个可行通道,
-
3:08 - 3:10而随着一次次的尝试,
-
3:10 - 3:13最终黏液霉菌建立了最短
-
3:13 - 3:15并且最有效率的一条路径。
-
3:15 - 3:16真机灵。
-
3:16 - 3:18由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
-
3:18 - 3:21黏液霉菌有种初始形态的智能。
-
3:21 - 3:25另一项研究是:按固定的间隔时间,定期将黏液霉菌暴露在冷空气里。
-
3:25 - 3:27结果它不喜欢。它怕冷。
-
3:27 - 3:28它不喜欢被吹干。
-
3:28 - 3:31研究人员按照之前的间隔时间规律重复做了这个实验,
-
3:31 - 3:32每一次,黏液霉菌都会
-
3:32 - 3:35减慢生长速度作为响应。
-
3:35 - 3:37然而,在下一个间隔来到时,
-
3:37 - 3:40研究人员没有开启冷风,
-
3:40 - 3:43可黏液霉菌仍旧减慢了速度,似乎
-
3:43 - 3:45是预期此时冷风会来。
-
3:45 - 3:47不知它怎样办到的,它知道时间到了,
-
3:47 - 3:49它讨厌的冷空气会来到。
-
3:49 - 3:51刚讲到的这个实验最后所得到得结论是:
-
3:51 - 3:54黏液霉菌具有学习能力。
-
3:54 - 3:55第三个实验:
-
3:55 - 3:57黏液霉菌被邀请
-
3:57 - 4:01去探索一片被燕麦片覆盖的区域。
-
4:01 - 4:04它以分枝结构扇形展开。
-
4:04 - 4:07每当它在经过的地方发现食物点时,
-
4:07 - 4:10它就会建立一个网络,一个连接点,
-
4:10 - 4:11然后继续觅食。
-
4:11 - 4:14经过26个小时,它建立起
-
4:14 - 4:15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架构
-
4:15 - 4:17链接各处的燕麦片。
-
4:17 - 4:19这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
-
4:19 - 4:22但如果你知道作为中心起点的燕麦片
-
4:22 - 4:24其实是代表了东京市,
-
4:24 - 4:28而周围的这些燕麦片对应着东京市郊的火车站,你一定会觉得它了不起。
-
4:28 - 4:30因为黏液霉菌居然复制出了
-
4:30 - 4:32东京的交通网络。
-
4:32 - 4:34(观众笑声)
-
4:34 - 4:37建立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
4:37 - 4:41包括社区住宅,土木工程,城市规划。
-
4:41 - 4:43人类用超过1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
4:43 - 4:46黏液霉菌只不过花了一天多一点就完成了。
-
4:46 - 4:48这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4:48 - 4:51黏液霉菌能够建立起高效路网,
-
4:51 - 4:53解决那些在路上的业务员们的苦恼问题。
-
4:53 - 4:56它是部生物计算机。
-
4:56 - 4:58如我们所看到的,由数学模型建立起来
-
4:58 - 5:00进行的算法分析。
-
5:00 - 5:03人们对黏液霉菌的活动进行超声波观测,复制,和模拟。
-
5:03 - 5:05全世界的研究团队们
-
5:05 - 5:08都在试图解析它的生物学准则,
-
5:08 - 5:11以理解它的计算运行规则
-
5:11 - 5:13并将之运用到电子,
-
5:13 - 5:15编程和机器人领域中。
-
5:15 - 5:17所以问题是
-
5:17 - 5:19这个东西它是怎么工作的?
-
5:19 - 5:22黏液霉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
-
5:22 - 5:23没有大脑,
-
5:23 - 5:25却能完成
-
5:25 - 5:27我们需要大脑功能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行动
-
5:27 - 5:29它能学习,能记忆,
-
5:29 - 5:32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做决策。
-
5:32 - 5:34它负责智能的部分藏在哪里呢?
-
5:34 - 5:37这是显微镜下我拍到的一组影像。。。
-
5:37 - 5:39放大了约100倍,
-
5:39 - 5:42快进了约20倍。
-
5:42 - 5:44在黏液霉菌体内,
-
5:44 - 5:48存在有节奏的脉冲流,
-
5:48 - 5:50一个脉管状结构把
-
5:50 - 5:53细胞内含物,营养物质和化学信息
-
5:53 - 5:55传输到细胞各处,
-
5:55 - 5:59先朝一个方向流动,然后再向相反方向回流。
-
5:59 - 6:03而正是细胞内的这种连续,同步振荡
-
6:03 - 6:05让它得以建立起
-
6:05 - 6:08对所处环境的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理解,
-
6:08 - 6:11而不依赖任何大规模的控制中心。
-
6:11 - 6:14这就是它的智能所在。
-
6:14 - 6:17并不只有大学里的学术研究者们
-
6:17 - 6:20对这个生物感兴趣。
-
6:20 - 6:23几年前,我设立了一个 SlimoCo项目,
-
6:23 - 6:25---Slime Mould黏液霉菌团队。
-
6:25 - 6:28这是一个在线的,开放的,民主的网络,
-
6:28 - 6:30给黏液霉菌研究者和爱好者们用以
-
6:30 - 6:33分享
-
6:33 - 6:36跨学科范畴
-
6:36 - 6:40和跨学术领域的知识和实验。
-
6:40 - 6:43黏液霉菌团队的队员都是自行选择加入的。
-
6:43 - 6:46来到团队的人们就像
-
6:46 - 6:50找到燕麦片的黏液霉菌。
-
6:50 - 6:51它包括有科学家,
-
6:51 - 6:53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
6:53 - 6:55也有像我这样的艺术家,
-
6:55 - 7:00建筑师,设计师,作家,社会活动家,什么样的人都有。
-
7:00 - 7:05我们的成员构成不拘一格,非常有趣。
-
7:05 - 7:06我举几个例子吧:
-
7:06 - 7:09有用染了荧光的绒泡菌属作画的艺术家,
-
7:09 - 7:12有将生物学
-
7:12 - 7:15和电子设计
-
7:15 - 7:17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协作团队,
-
7:17 - 7:20还有位艺术家用黏液霉菌
-
7:20 - 7:22绘制社区地图,
-
7:22 - 7:25作为参与社区的一种方式。
-
7:25 - 7:27这里,黏液霉菌被直接用作
-
7:27 - 7:30一种生物学工具,但是也象征性地
-
7:30 - 7:32成为在
-
7:32 - 7:36社会凝聚力,沟通
-
7:36 - 7:37和合作上的一种交流方式的标志。
-
7:37 - 7:40至于其他的公众参与活动---
-
7:40 - 7:42我办了很多黏液霉菌研讨会,
-
7:42 - 7:44用这种创新方式研究这种有机体。
-
7:44 - 7:46人们受邀请来到研讨会,了解
-
7:46 - 7:48它的神奇之能,
-
7:48 - 7:51他们设计自己的培养皿实验,
-
7:51 - 7:53安排一个新环境让黏液霉菌去探索
-
7:53 - 7:55以测试它的各项属性。
-
7:55 - 7:57他们每个人都带了黏菌这个新宠物回家,
-
7:57 - 8:00我们邀请他们将各自的实验结果
-
8:00 - 8:02发布在黏菌团队的网页上。
-
8:02 - 8:04这样一个集体让我能够
-
8:04 - 8:06和一大票有趣的人们一起
-
8:06 - 8:09协同工作。
-
8:09 - 8:10我已经和一些电影工作者合作,
-
8:10 - 8:14共同制作一个关于黏液霉菌的长篇纪录片,
-
8:14 - 8:17我要强调是长篇,
-
8:17 - 8:18现在已经在后期制作过程,
-
8:18 - 8:21应该很快就能在院线上映了。
-
8:21 - 8:23(观众笑声)
-
8:23 - 8:26我想这也使得我能进行,
-
8:26 - 8:29大概是世界第一例人类模拟黏液霉菌的实验。
-
8:29 - 8:32这是去年鹿特丹展览的一部分,
-
8:32 - 8:37我们邀请人们来扮演黏液霉菌大概半小时。
-
8:37 - 8:40我们就是需要把大家绑在一起,
-
8:40 - 8:42这样大家就变成了一个巨细胞。
-
8:42 - 8:45我们也要求大家要遵守黏菌的生存法则,
-
8:45 - 8:49只能用震荡来沟通,
-
8:49 - 8:50不准说话和交谈。
-
8:50 - 8:55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细胞团来行动,
-
8:55 - 8:56没有自我。
-
8:56 - 8:59进行移动
-
8:59 - 9:01并摸索周边环境情况的动机,
-
9:01 - 9:03就是寻找食物。
-
9:03 - 9:06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混乱,一群陌生人
-
9:06 - 9:10穿着“黏液霉菌”的黄T恤,被黄绳子绑在一起,
-
9:10 - 9:13在博物馆的园子里游荡。
-
9:13 - 9:17当他们碰到树的时候,就不得不改变队形,
-
9:17 - 9:20象个团细胞一样
-
9:20 - 9:24悄然无声的的完成变形。
-
9:24 - 9:27这是一个非常好笑的实验,从各种方面看都是。
-
9:27 - 9:29它不是因假说驱动的。
-
9:29 - 9:31我们做这个实验不是为了要证明或是证实任何事情。
-
9:31 - 9:34但是这个实验确实提供给我们了一种途径,
-
9:34 - 9:36去引发广泛的公众思考:
-
9:36 - 9:40关于智能,关于机构,关于自治。
-
9:40 - 9:43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玩的平台
-
9:43 - 9:46去进行
-
9:46 - 9:49后续的讨论。
-
9:49 - 9:51关于这项实验,
-
9:51 - 9:54其中一个最令人激动的事情是
-
9:54 - 9:56实验结束之后所发生的讨论。
-
9:56 - 10:00人们完全自发地在公园里开始了研讨。
-
10:00 - 10:02大家谈到人类心理学,
-
10:02 - 10:04发现大家很难
-
10:04 - 10:07放下各体的自我和个性。
-
10:07 - 10:10其他的一些人们谈到了细菌的沟通。
-
10:10 - 10:12每个人对这次实验
-
10:12 - 10:15都有他们各自的个性解读。
-
10:15 - 10:17而我们由这次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
-
10:17 - 10:21鹿特丹的人们具有高度的合作精神
-
10:21 - 10:24特别是当供应给他们啤酒的时候。
-
10:24 - 10:26我们不止给了他们燕麦片,
-
10:26 - 10:27我们也提供了啤酒。
-
10:27 - 10:29不过他们没能做到象黏液霉菌那样高效率。
-
10:29 - 10:31黏液霉菌, 于我而言
-
10:31 - 10:34是种令人着迷的研究物质。
-
10:34 - 10:36生物属性上它让人着迷,
-
10:36 - 10:37它的运算特性也让人感兴趣,
-
10:37 - 10:39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标识,
-
10:39 - 10:43关乎社区意见,
-
10:43 - 10:47集体行为,和协同合作。
-
10:47 - 10:49我的很多作品都借鉴了科学研究,
-
10:49 - 10:52所以这个实验是在以另外一种方式
-
10:52 - 10:53向之前谈到的迷宫实验的致敬。
-
10:53 - 10:56黏液霉菌也是我的工作素材。
-
10:56 - 11:01它是摄影,印刷品,动画片,
-
11:01 - 11:03及互动活动的合伙制作人。
-
11:03 - 11:05黏液霉菌并没有选择
-
11:05 - 11:07要和我合作,而确切地说,
-
11:07 - 11:09这是某种合作。
-
11:09 - 11:12我可以预测到某些行为,
-
11:12 - 11:14因为我理解了它是怎么操作的,
-
11:14 - 11:15但是我控制不了它。
-
11:15 - 11:17黏液霉菌在创作过程中
-
11:17 - 11:19有最终的表达。
-
11:19 - 11:23毕竟,它有自己的内在审美观。
-
11:23 - 11:24我们看到的分叉图案
-
11:24 - 11:27我们所看见的所有形态,天然的性状,
-
11:27 - 11:30从河三角洲到闪电弧,
-
11:30 - 11:34从我们的血管网络到神经网络。
-
11:34 - 11:36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生物
-
11:36 - 11:38有着非常清楚的规则可循。
-
11:38 - 11:42不管我们从什么学科角度出发或者是用什么方式研究
-
11:42 - 11:44我们都受教无穷,我们
-
11:44 - 11:46从观察和运用
-
11:46 - 11:49这些漂亮的,没脑子的斑点身上可以学到很多很多。
-
11:49 - 11:52这就是 (Physarum polycephalum)多头绒泡菌。
-
11:52 - 11:54谢谢大家!
-
11:54 - 11:55(观众掌声)
- Title:
- 人类可以从半智能的黏菌群学到什么
- Speaker:
- 希瑟.巴内特
- Description:
-
受生物学设计和自我组织系统的启发,艺术家希瑟.巴内特与多头绒泡菌(一种生活在凉爽潮湿环境的真核微生物)共同创作。人们可以从半智能的黏菌身上学到什么?请看她的演讲并找到解答。
- Video Language:
- English
- Team:
closed TED
- Project:
- TEDTalks
- Duration:
- 12:11
![]() |
Retired user approved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Yuanqing Edberg commented on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Gena Volz commented on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Yuanqing Edberg accepted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Yuanqing Edberg commented on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Yuanqing Edberg edited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Yuanqing Edberg edited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
![]() |
Yuanqing Edberg edited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for What humans can learn from semi-intelligent slime |
Yuanqing Edberg
我把黏菌改成了黏液霉菌,让观看者更加明白这是一种霉菌,而不是其他的细菌。
有些语句我做了小小的修改。你做得很好。
Gena Volz
Yuanqing Edberg, 非常谢谢你帮我review。关于黏菌的名词,我认为不要改比较好。
因为这是一个专有名词,在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有这一词条。
假如观众或者读者想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细菌的知识,他们用“黏菌“这个词就可以搜到词条。并且以后假如他们需要转述这个视频里面的内容,使用确定的专有名词可以明确的表达。
百度百科词条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660463.htm?fr=aladdin
维基百科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F%E8%8F%8C
Yuanqing Edberg
scale nature,应该是译成形似天然 的意思。我当时没有想起scale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类似,拷贝意思,当时觉得你的意思没错,但不够准切,一时也没有好好琢磨,所以忽略了。不过现在我好像不能改了。coordinator肯定会改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