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教育不是為了分數

  • 0:01 - 0:04
    我今天來這裡是要談談兩個概念,
  • 0:04 - 0:06
    這兩個概念是基於我對
    可漢學院的觀察。
  • 0:06 - 0:10
    有關於學習的核心,
    或者說是學習的關鍵動機。
  • 0:10 - 0:12
    一個是掌握的觀念,
  • 0:12 - 0:14
    另一個是思維方式。
  • 0:14 - 0:17
    幾年前,我陪我堂兄弟
    一起讀書的時候,就觀察到
  • 0:17 - 0:19
    他們之中很多人對數學很頭疼,
  • 0:19 - 0:22
    原因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
    不斷積累還沒掌握的知識漏洞。
  • 0:22 - 0:25
    因此,當他們開始上代數課時,
  • 0:25 - 0:29
    在初級代數的課程中
    可能就跟不太上,
  • 0:29 - 0:32
    因此,他們會認為自己
    沒有學習數學的天賦。
  • 0:32 - 0:34
    或者他們之後上微積分課時,
  • 0:34 - 0:37
    才發現自己在代數的
    基礎也不太好。
  • 0:37 - 0:38
    我知道這件事是在前些年的時候,
  • 0:38 - 0:42
    當我在 YouTube上,
    上傳這些視頻的時候,
  • 0:42 - 0:45
    我才搞懂,原來看我影片的
    不只有我的親戚。
  • 0:45 - 0:47
    (笑聲)
  • 0:47 - 0:51
    一開始,有些留言
    只是些簡單的謝謝。
  • 0:51 - 0:53
    我認為這樣真的很棒。
  • 0:53 - 0:56
    我不知道你們都花
    多少時間在 YouTube 上。
  • 0:56 - 0:58
    因為後來大多數的留言
    並不是「謝謝」。
  • 0:58 - 0:59
    (笑聲)
  • 0:59 - 1:01
    他們越來越激動了。
  • 1:01 - 1:03
    但之後的留言變得越來越有深度,
  • 1:03 - 1:08
    越來越多的學生反應,
    他們長大後不喜歡數學。
  • 1:08 - 1:11
    進入高等數學後就更加痛苦了。
  • 1:11 - 1:12
    當他們開始上代數的時候,
  • 1:13 - 1:16
    他們的知識中已累積太多漏洞
    以至於他們無法投入在課堂之中。
  • 1:16 - 1:18
    他們會自以為沒有數學頭腦。
  • 1:18 - 1:19
    但當他們長大後,
  • 1:19 - 1:22
    他們有了一點動力
    並決定要好好念書了,
  • 1:22 - 1:24
    他們找到了像可漢學院這樣的資源,
  • 1:24 - 1:27
    能夠幫他們填補過去的
    學習漏洞並掌握概念,
  • 1:27 - 1:29
    從此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糾正了他們的定式思維;
  • 1:29 - 1:33
    他們才知道其實他們自己
    也有能力可以學好數學的。
  • 1:33 - 1:37
    在很多方面,這也是
    你要如何掌握你人生事物的方法。
  • 1:37 - 1:39
    這就像你學習武術一樣。
  • 1:39 - 1:42
    在武術當中,如果有必要,
  • 1:42 - 1:44
    你必須一直練習白帶的技巧。
  • 1:44 - 1:46
    只有當你們掌握了它,
  • 1:46 - 1:48
    你才能進階到黃帶。
  • 1:48 - 1:50
    這也是你們學習樂器的方式:
  • 1:50 - 1:52
    一遍遍練習最基礎的曲目,
  • 1:52 - 1:54
    只有當你們掌握了它,
  • 1:54 - 1:55
    你才會去挑戰更難的曲目。
  • 1:55 - 1:57
    但我要說的是:
  • 1:57 - 2:01
    這並非傳統學習模式的架構,
  • 2:01 - 2:05
    也不是我們成長過程中
    所使用的學習方式。
  • 2:05 - 2:06
    在傳統學習模式當中,
  • 2:06 - 2:07
    我們會將學生分組,
    一般是以年齡來分,
  • 2:09 - 2:10
    在中學時期,
  • 2:10 - 2:12
    則以年齡和外顯的學習能力分組,
  • 2:12 - 2:14
    然後我們以齊頭式的教育引領他們。
  • 2:15 - 2:16
    常常發生的是,
  • 2:16 - 2:19
    假設我們身處某中學的
    初級代數課堂中,
  • 2:19 - 2:21
    現在上的課程是指數,
  • 2:21 - 2:23
    老師就此內容來上課,
  • 2:23 - 2:25
    之後,我們回家,
    做了一些相關的習題。
  • 2:25 - 2:27
    第二天早上,
    我們會批改這些作業。
  • 2:27 - 2:30
    之後又是上課、做作業、
    上課、做作業。
  • 2:30 - 2:32
    這大概會持續兩到三周,
  • 2:32 - 2:33
    然後考試。
  • 2:33 - 2:36
    在考試中,我也許只會 75 %,
  • 2:37 - 2:38
    你也許會 90%,
  • 2:38 - 2:40
    或是 95%。
  • 2:40 - 2:43
    即使考試能幫助
    判斷我們知識的漏洞,
  • 2:43 - 2:45
    我還是存在 25% 不知道的內容。
  • 2:45 - 2:48
    即使得 A 的學生,
    仍有 5% 不懂的內容。
  • 2:48 - 2:50
    即使我們找到了那些漏洞,
  • 2:50 - 2:52
    課堂還是會繼續,進入下一個主題,
  • 2:52 - 2:56
    可能是更加複雜的內容,
    但卻建立在我們知識漏洞之上。
  • 2:56 - 2:59
    可能會是對數函數,
    或者是負指數函數。
  • 2:59 - 3:02
    老師一直講課,
    然後你會突然間發現,
  • 3:02 - 3:03
    這一切怎麽那麽的陌生。
  • 3:03 - 3:06
    我明明還有 25% 的基礎知識不懂,
  • 3:06 - 3:08
    現在卻被迫繼續學更加深奧的東西。
  • 3:08 - 3:12
    這會持續數月或數年,直到某一刻,
  • 3:12 - 3:15
    我可能會在代數或是三角函數課堂上
  • 3:15 - 3:16
    遇到麻煩。
  • 3:16 - 3:19
    這並非因為代數本身很困難,
  • 3:19 - 3:23
    或者是學生不夠聰明。
  • 3:23 - 3:26
    那是因為當我看見指數的公式時,
  • 3:26 - 3:29
    其中有 30% 是我不懂的知識。
  • 3:29 - 3:32
    然後我就不想做了。
  • 3:32 - 3:36
    為了感受那是多麽的荒謬,
  • 3:36 - 3:39
    各位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以同樣方式
    來處理人生中其它事情的時候,
  • 3:39 - 3:41
    比如說,蓋房子。
  • 3:41 - 3:43
    (笑聲)
  • 3:45 - 3:48
    我們找承包商來,然後和他說:
  • 3:48 - 3:51
    「我們被告知只有兩周時間去打地基。
  • 3:51 - 3:52
    所以你能蓋多少就蓋多少吧!」
  • 3:52 - 3:55
    (笑聲)
  • 3:55 - 3:57
    所以他們就盡力去做了。
  • 3:57 - 3:58
    施工過程中也許會下雨。
  • 3:58 - 4:00
    也許有些物資沒到場的情況。
  • 4:00 - 4:03
    然後兩周之後,
    房屋檢查員來了,他看了一下,
  • 4:03 - 4:06
    說:「好吧,這邊的水泥還沒乾,
  • 4:06 - 4:09
    那邊的也不大符合標準……
  • 4:09 - 4:10
    我就給你 80 分吧。」
  • 4:10 - 4:11
    (笑聲)
  • 4:11 - 4:14
    然後你會說:「太好了,還有 C 等。
    我們開始建第一層吧!」
  • 4:14 - 4:15
    (笑聲)
  • 4:15 - 4:16
    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
  • 4:16 - 4:20
    我們又努力了兩周,
    然後檢查員來了,給了個 75 分。
  • 4:20 - 4:21
    太好了,居然還有 D+!
  • 4:21 - 4:22
    繼續建二樓,三樓,
  • 4:22 - 4:24
    直到建三樓的時候,
  • 4:24 - 4:26
    整棟建築突然就倒塌了。
  • 4:26 - 4:30
    如果你的回應與
    受教育時的回應一樣,
  • 4:30 - 4:31
    或者是很多人會有的那種反應,
  • 4:31 - 4:34
    你也許會說,我們只是倒楣
    遇到了爛承包商,
  • 4:34 - 4:37
    或是我們檢查的力度和次數不夠多。
  • 4:37 - 4:39
    但真正的問題,其實是過程的本身。
  • 4:39 - 4:42
    我們用人為的方式
    去限制完成某事的時間,
  • 4:42 - 4:44
    幾乎可以確定,結果一定會有落差,
  • 4:44 - 4:48
    然後我們檢查也發現了問題,
  • 4:48 - 4:50
    但卻又立刻填鴨上去。
  • 4:50 - 4:53
    掌握式教育的觀念
    就是去做完全相反的事。
  • 4:53 - 4:55
    將人為的限制、僵化、
  • 4:55 - 4:57
    何時學習和學多久、
  • 4:57 - 5:00
    確認 A、B、C、D、F 成績
  • 5:00 - 5:01
    這些結果的行為,
  • 5:02 - 5:03
    轉換成另一種方式。
  • 5:04 - 5:06
    學生之間不同的
    只有「何時」以及「多久」
  • 5:06 - 5:08
    可以掌握好一門知識,
  • 5:08 - 5:11
    這個方法修正的是
    學生真的掌握了該門知識。
  • 5:11 - 5:13
    我們必須了解到它的重要性,
  • 5:13 - 5:16
    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
    更好地掌握指數函數,
  • 5:17 - 5:19
    同時也可以培養一種
    正確的思維方式。
  • 5:19 - 5:23
    這可以讓他們體認到
    如果他們答錯了 20%,
  • 5:23 - 5:26
    不代表他們骨子裡就是個 C 咖,
  • 5:26 - 5:29
    而是說明你還需要
    在這個內容上繼續努力、
  • 5:29 - 5:31
    你得堅持不懈、
  • 5:31 - 5:33
    你得拿出熱情克服學習的障礙。
  • 5:34 - 5:37
    現在很多懷疑的人會說,
    這些聽起來都很棒,
  • 5:37 - 5:40
    理論上來說,
    這套以掌握為目的教學方式
  • 5:40 - 5:41
    與心智的連結,
  • 5:41 - 5:43
    可以讓學生拿出熱情
    來克服學習障礙。
  • 5:43 - 5:46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不太實際。
  • 5:46 - 5:50
    為了要真正的辦到這一點,
    每個學生都必須有自己的學習進度,
  • 5:50 - 5:51
    必須有客製化的教學方式。
  • 5:51 - 5:55
    每個學生都要有私人教師
    和私人定制的練習題。
  • 5:55 - 5:56
    但這並不是什麼新觀念——
  • 5:56 - 5:59
    在 100 年前的伊利諾伊州,
    溫內特卡市就有這樣的實驗:
  • 5:59 - 6:02
    他們以掌握式的教學
    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 6:02 - 6:05
    但是他們表示很難普及化,
    畢竟這在後勤上很難配合。
  • 6:05 - 6:08
    老師要給每個學生不同的試題,
  • 6:08 - 6:09
    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評估方式。
  • 6:09 - 6:12
    但如今,這已經不再是
    不實際的問題了。
  • 6:12 - 6:13
    我們有了工具的幫助。
  • 6:13 - 6:16
    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
    和步調看錄影的講解,
  • 6:16 - 6:17
    有很多適當的影片
    可以符合學生的要求。
  • 6:17 - 6:19
    他們需要練習嗎?需要反饋嗎?
  • 6:19 - 6:24
    那些掌握度的評估測驗,
    學生都可以自行測驗。
  • 6:24 - 6:27
    當這些條件都能成立的時候,
    各種好事就會接踵而至。
  • 6:27 - 6:30
    首先,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概念,
  • 6:30 - 6:32
    其次,他們能培養積極的態度,
  • 6:32 - 6:34
    建立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 6:34 - 6:36
    他們會拿出熱情來學習。
  • 6:36 - 6:37
    這些美好的事情,
  • 6:37 - 6:40
    已經可以進入實際的課堂當中了。
  • 6:40 - 6:42
    取代老師講解課堂內容的是
  • 6:42 - 6:44
    學生們可以互動學習。
  • 6:44 - 6:46
    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去掌握知識。
  • 6:46 - 6:49
    他們可以用模擬法,
    可以用蘇格拉底問答法。
  • 6:49 - 6:51
    要讓大家了解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事情,
  • 6:51 - 6:55
    體會我們有可能失去什麼,
  • 6:55 - 6:58
    我想給各位一個小型的思維實驗。
  • 6:59 - 7:04
    如果我們回到 400 年前的西歐,
  • 7:04 - 7:07
    當時那邊是地球上
    識字人口眾多的地方,
  • 7:07 - 7:11
    你會發現人群中
    大概有 15% 的人識字,
  • 7:12 - 7:15
    然後我猜,當你去詢問
    一個識字的人,
  • 7:15 - 7:17
    比如一個神職人員,
  • 7:17 - 7:21
    「你認為大概有多少人
    有識字的能力呢?」
  • 7:21 - 7:24
    他們也許會說:「嗯,
    如果有個強大的教育體系,
  • 7:24 - 7:27
    大概有個 20% 或 30% 吧。」
  • 7:27 - 7:29
    但如果你快進到當下,
  • 7:29 - 7:32
    我們都知道那樣的預測
    實在太悲觀了,
  • 7:32 - 7:36
    現在幾乎是人人都識字。
  • 7:36 - 7:39
    但如果我問各位一個類似的問題:
  • 7:39 - 7:43
    「你們認為目前人口中有多少
  • 7:43 - 7:46
    是真正掌握微積分的,
  • 7:46 - 7:49
    或是真正懂有機化學的,
  • 7:49 - 7:52
    或是有能力能夠
    為癌症研究作出貢獻的?」
  • 7:52 - 7:55
    你們中的很多就會回答:
    「就目前的強大教育體系下
  • 7:55 - 7:57
    大概有個 20% 或 30% 吧。」
  • 7:58 - 7:59
    但假如那些判斷
  • 7:59 - 8:03
    僅僅是基於你們尚未
    掌握觀念的個人經驗,
  • 8:03 - 8:05
    僅僅是基於你們的自身經歷
    或僅是對周圍人的觀察而已呢?
  • 8:05 - 8:08
    當時你就是被迫推進課堂進度,
  • 8:08 - 8:10
    不斷積累漏洞情況的人啊?
  • 8:10 - 8:11
    即使你掌握了 95% 的知識,
  • 8:11 - 8:13
    那剩下的 5% 呢?
  • 8:13 - 8:16
    漏洞持續積累,直到進入進階課程,
  • 8:16 - 8:17
    突然碰壁,然後你就會說:
  • 8:17 - 8:19
    「我天生就不是個癌症研究人員、
  • 8:19 - 8:23
    不是物理學家、不是數學家。」
  • 8:23 - 8:25
    我認為這就是現實情況。
  • 8:25 - 8:29
    但如果你能從
    掌握知識的視角去審視,
  • 8:29 - 8:32
    如果你能從培養
    學習動力的角度來看,
  • 8:32 - 8:34
    當你做錯題目的時候,
  • 8:34 - 8:36
    把這種失敗當作
    學習的一部分並坦然接受,
  • 8:36 - 8:40
    那真正掌握微積分的人數比例,
  • 8:40 - 8:42
    或是真正掌握有機化學的人數比例
  • 8:42 - 8:45
    就會接近 100% 了。
  • 8:46 - 8:48
    而這並不僅僅只是
    「有人就好」的意義而已,
  • 8:49 - 8:51
    我認為社會急需要這些人才。
  • 8:52 - 8:55
    我們正在離開所謂的工業時代,
  • 8:55 - 8:59
    而我們正在進入資訊革命的時代。
  • 9:00 - 9:02
    很明確的是,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 9:02 - 9:04
    在工業時代,社會是一個金字塔。
  • 9:04 - 9:09
    在金字塔底端,我們需要的是人力。
  • 9:09 - 9:12
    在金字塔中間,資訊需要處理
  • 9:12 - 9:14
    所以有官僚特權階層,
  • 9:14 - 9:18
    而金字塔頂端,就會是那些資本家、
  • 9:18 - 9:20
    那些企業家、
  • 9:20 - 9:22
    還有那些創業家。
  • 9:22 - 9:24
    但當我們進入到資訊革命的年代,
  • 9:24 - 9:26
    我們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 9:26 - 9:29
    在金字塔底端,自動化將取代人力。
  • 9:29 - 9:31
    甚至中間層資訊處理的這一段
  • 9:31 - 9:33
    電腦做的都比他們好。
  • 9:33 - 9:34
    所以對一個社會而言,
    我們有一個問題:
  • 9:35 - 9:38
    科技帶來了新的生產力,
  • 9:38 - 9:39
    是誰會參與其中呢?
  • 9:39 - 9:41
    是不是只有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
  • 9:41 - 9:44
    這種情況下,其他人還能做些甚麼?
  • 9:44 - 9:45
    他們會如何操作?
  • 9:45 - 9:47
    或者我們是否要從事
    更加遠大的事業呢?
  • 9:48 - 9:51
    我們是否真的願意
    嘗試去翻轉金字塔?
  • 9:51 - 9:53
    讓我們有一大群創意人才、
  • 9:53 - 9:56
    讓每個人都是企業家、
  • 9:56 - 9:59
    藝術家,或是研究人員?
  • 9:59 - 10:01
    我並不認為這是空想。
  • 10:01 - 10:03
    我認為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理念,
  • 10:03 - 10:05
    就是讓學生的潛力獲得十足的發揮,
  • 10:05 - 10:07
    藉由掌握概念
  • 10:07 - 10:11
    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
  • 10:11 - 10:13
    這樣,他們就能夠達到理想境界。
  • 10:13 - 10:17
    當你去想像,你就是
    那樣理想世界中的一員,
  • 10:17 - 10:18
    那真的是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 10:18 - 10:21
    我的意思是,想像一下
    我們能做到、能擁有的那種平等,
  • 10:21 - 10:24
    以及文明進步所能達到的那種境界。
  • 10:24 - 10:27
    因此,我很有信心。
  • 10:27 - 10:30
    我認為,當我們達到的那一刻,
    將令人無比激動。
  • 10:30 - 10:31
    謝謝!
  • 10:31 - 10:37
    (掌聲)
Title:
教育不是為了分數
Speaker:
薩爾曼·可汗
Description:

你會在半吊子的地基上建房子嗎?當然不會。那為什麽,我們要催促那些連基礎知識還沒掌握的學生,匆匆忙忙地完成教育呢?沒錯,這問題的背景很複雜,但教育家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向我們分享了他的計畫,藉由協助學生用自己的進度,來學習掌握知識,讓他們從學業掙扎的階段脫胎換骨到知識淵博的學者階段。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0:4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 Compare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