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这幅画为何如此震撼人心?-伊索尔特·吉莱斯皮

  • 0:07 - 0:10
    1937年4月26日,
  • 0:10 - 0:16
    德国法西斯武装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
    巴斯克村庄格尔尼卡。
  • 0:16 - 0:19
    这是西班牙内战期间伤亡最惨重的一刻,
  • 0:19 - 0:25
    这场内战由民主共和军
    和弗朗哥将军的国民军发起。
  • 0:25 - 0:29
    对巴勃罗·毕加索来说,这场惨剧
    点燃了他一段疯狂的创作时期,
  • 0:29 - 0:32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幅巨大的反战争壁画,
  • 0:32 - 0:34
    并恰到好处地为它取名为“格尔尼卡”。
  • 0:34 - 0:38
    这幅画是糅合了历史记录
  • 0:38 - 0:41
    和政治性抗议的强有力作品。
  • 0:41 - 0:44
    虽然毕加索的创作动机很明确,
  • 0:44 - 0:49
    但是这幅画作中的象征意义可能
    比战争本身还要令人迷惑和混乱。
  • 0:49 - 0:52
    我们如何才能理解
    这气势磅礴的图象,
  • 0:52 - 0:57
    而又是什么才让它成为
    反战艺术品中的杰作的呢?
  • 0:57 - 1:02
    这幅画里程碑式的画面
    本身就是令人迷惑的,
  • 1:02 - 1:07
    它以由毕加索为先驱的立体派风格呈现。
  • 1:07 - 1:11
    立体派通过扁平化勾勒对象
  • 1:11 - 1:13
    有意突出画布的二维属性。
  • 1:13 - 1:15
    这给予观察者对同一个对象多元的
  • 1:15 - 1:19
    而且常常是不可能实现的视角;
  • 1:19 - 1:24
    这是一种即使在毕加索的家居画中
    也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绘画技法。
  • 1:24 - 1:25
    但在这个主题下,
  • 1:25 - 1:28
    这种风格提供了一种极具压倒性的
  • 1:28 - 1:32
    对于暴力,毁灭和伤亡的视觉感知。
  • 1:32 - 1:36
    多元的视角加重了画面中的恐怖元素——
  • 1:36 - 1:41
    让观者的目光在轮廓之间游走,
    追寻着无法找到的和平。
  • 1:41 - 1:46
    在最左边,一位怀抱她死去孩子的女子
    正发出绝望的尖叫;
  • 1:46 - 1:50
    她的眼睛以眼泪的形状从她的脸上滑下
  • 1:50 - 1:55
    她的头不自然地扭向后方,
    与她孩子的头相呼应。
  • 1:55 - 1:58
    一名士兵的身影在画面下方被呈现出来,
  • 1:58 - 2:00
    但他却无法保护那位母亲和孩子。
  • 2:00 - 2:04
    他破碎的身体一块块地躺在地上,
  • 2:04 - 2:09
    紧握一把破碎尖刀的手臂象征着惨败。
  • 2:09 - 2:14
    他的刀尖碰到了一个
    从废墟中逃跑的女人的脚。
  • 2:14 - 2:17
    而她的另一条腿似乎被定住了,
  • 2:17 - 2:23
    即使她努力挣脱,
    仍然被锁在了画布一角。
  • 2:23 - 2:26
    另一名受害者在这个
    垂头丧气的人物背后出现。
  • 2:26 - 2:30
    在火舌肆意舔舐她时
    无助地坠落,
  • 2:30 - 2:34
    她同样也是在自己
    最无助的那一刻被捕捉。
  • 2:34 - 2:38
    每一个在画面边缘的人物
    都被可怕地困住了,
  • 2:38 - 2:42
    给予这幅作品一种强烈的幽闭恐惧症感。
  • 2:42 - 2:47
    可能你会认为画布的
    巨大篇幅会抵消这种感受,
  • 2:47 - 2:53
    但它的大小实际上更强烈地
    呈现出活生生的暴行。
  • 2:53 - 2:55
    或许那位幽灵般的女人
  • 2:55 - 2:59
    伸向窗户的手中紧握的台灯
    能给我们些许的慰藉。
  • 2:59 - 3:03
    但她充满希望的灯光
    真的能够点亮这个画面吗?
  • 3:03 - 3:05
    还是说,那锯齿状的灯泡——
  • 3:05 - 3:08
    被认为象征着现代战争中的科技元素——
  • 3:08 - 3:11
    照亮了她下方混乱血腥的景象?
  • 3:11 - 3:14
    从她窗户棺材般的轮廓线看出去,
  • 3:14 - 3:17
    她的手臂将观者的视线
    又引回那片混乱之中,
  • 3:17 - 3:20
    然后引向画中最具争议性的形象——
  • 3:20 - 3:24
    两头在废墟中被抓住的魔鬼般的动物。
  • 3:24 - 3:29
    那只尖叫着的马是象征着
    佛朗哥将军极端民族主义的威胁吗?
  • 3:29 - 3:34
    还是说,那根穿透它身体的长钉
    传达着它殉难者的身份?
  • 3:34 - 3:37
    那头白色的公牛是象征着
    毕加索绘画中的常用主题——
  • 3:37 - 3:41
    斗牛士之国西班牙——
  • 3:41 - 3:45
    还是只是代表着战争的残酷?
  • 3:45 - 3:50
    在这冲突的场景中,这些动物
    引发了比答案更多的问题。
  • 3:50 - 3:53
    贯穿于整个主体中的其他元素
  • 3:53 - 3:57
    为近距离的观察者提供了更多秘密。
  • 3:57 - 4:02
    画布的上方闪现了一只
    迫切想要逃离这场大屠杀的鸟。
  • 4:02 - 4:06
    画面中大量的动物
    可能暗示着轰炸的那一天
  • 4:06 - 4:08
    是一个赶集日,
  • 4:08 - 4:13
    村民,牲口和其他潜在受害者
    纷纷涌向大街。
  • 4:13 - 4:16
    正如对格尔尼卡的轰炸本身,
  • 4:16 - 4:19
    毕加索的画作充满了毁灭。
  • 4:19 - 4:24
    藏在这些混乱之下的
    是仔细推敲过的场景和物象,
  • 4:24 - 4:28
    才完成这幅画作对
    法西斯主义的多面抗议。
  • 4:28 - 4:30
    这幅画作完成几十年后的今天,
  • 4:30 - 4:35
    《格尔尼卡》仍旧保持着
    震撼人心,激发讨论的力量,
  • 4:35 - 4:39
    而且常常被全世界的反战集会所援引。
  • 4:39 - 4:45
    成百上千的观赏者依然纠结于
    它粗犷的想象,令人震惊的象征意义
  • 4:45 - 4:47
    以及其中的错综复杂的政治讯息。
  • 4:47 - 4:51
    但即使对它复杂的潜台词
    不曾深刻了解的情况下,
  • 4:51 - 4:58
    毕加索的画作依然是
    对暴力手段下伤亡的客观警示。
Title:
这幅画为何如此震撼人心?-伊索尔特·吉莱斯皮
Speaker:
伊索尔特·吉莱斯皮
Description:

观看完整课程: https://ed.ted.com/lessons/why-is-this-painting-so-shocking-iseult-gillespie

1937年,在西班牙内战史上伤亡最多的战役中,法西斯势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格尔尼卡镇。对巴勃罗·毕加索来说,这场惨剧点燃了他一段疯狂的创作时期,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幅巨大的反战油画,取名为《格尔尼卡》。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幅震撼人心的画作,并且又是什么让它成为反战艺术作品中的一座里程碑的呢?伊索尔特·吉莱斯皮进行了一番调查。

课程教授:伊索尔特·吉莱斯皮,动画执导:阿维·奥弗。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Ed
Duration:
05:04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