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肯‧高柏格 (Ken Goldberg):從機器人身上學到的四件事

  • 0:01 - 0:03
    我知道這聽起來怪怪的
  • 0:03 - 0:06
    但是我認為機器人能夠啟發我們
  • 0:06 - 0:09
    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 0:09 - 0:12
    我在美國賓州伯利恆(Bethlehem, Pennsylvania)長大
  • 0:12 - 0:15
    伯利恆鋼鐵廠(Bethlehem Steel)就在那裡
  • 0:15 - 0:17
    我父親是個工程師
  • 0:17 - 0:20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
  • 0:20 - 0:21
    他會敎了我工程的原理
  • 0:21 - 0:24
    我們會一起做一些東西
  • 0:24 - 0:26
    像是模型火箭和軌道車
  • 0:26 - 0:30
    這是我們一起做的卡丁車
  • 0:30 - 0:32
    站在輪胎後方的是我
  • 0:32 - 0:36
    還有我的姐姐和我當時最好的朋友
  • 0:36 - 0:38
    有一天我父親回到家
  • 0:38 - 0:41
    當時我大概十歲
  • 0:41 - 0:43
    吃晚飯的時候
  • 0:43 - 0:50
    他宣布下一個我們要做的東西是機器人
  • 0:50 - 0:51
    機器人
  • 0:51 - 0:53
    我感到非常樂不可支
  • 0:53 - 0:55
    因為學校裡
  • 0:55 - 0:57
    有一個愛欺負人的同學叫做凱文
  • 0:57 - 0:59
    他很愛找我麻煩
  • 0:59 - 1:01
    因為我是班上唯一的猶太人
  • 1:01 - 1:04
    我等不及能夠快點開始做這件事情
  • 1:04 - 1:08
    這樣我就可以讓凱文「見識見識」我的機器人
    (笑聲)
  • 1:08 - 1:19
    (機器人的聲音)
  • 1:19 - 1:24
    這並不是當時我父親所想的那種機器人
  • 1:24 - 1:28
    當時他擁有一家鍍鉻公司
  • 1:28 - 1:30
    他們得在一堆化學物品中
  • 1:30 - 1:33
    搬運沉重的鋼鐵零件
  • 1:33 - 1:37
    所以他需要一個像這樣的工業機器人
  • 1:37 - 1:40
    來搬運重物
  • 1:40 - 1:44
    但是我父親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那種機器人
  • 1:44 - 1:46
    我父親和我在這件事情上努力了好幾年
  • 1:46 - 1:48
    但是當時是1970年代
  • 1:48 - 1:51
    還沒有出現
  • 1:51 - 1:53
    非專業人士能夠取得的技術
  • 1:53 - 1:57
    因此我父親靠著人工繼續這類工作
  • 1:57 - 2:00
    幾年後
  • 2:00 - 2:04
    他被診斷患有癌症
  • 2:04 - 2:07
    你看,當時我們想做的那種機器人
  • 2:07 - 2:10
    不是在告訴他不要搬重物
  • 2:10 - 2:15
    而是對他暴露在有毒的化學物品中的一種警告
  • 2:15 - 2:18
    當時他沒有意會到
  • 2:18 - 2:20
    所以得了血癌
  • 2:20 - 2:23
    在45歲的時候過世
  • 2:23 - 2:26
    這件事情讓我受到很大的打擊
  • 2:26 - 2:30
    我永遠忘不了我父親和我想做的那種機器人
  • 2:30 - 2:35
    大學的時候,我決定像父親一樣主修工程
  • 2:35 - 2:40
    我進了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機器人學博士學位
  • 2:40 - 2:43
    在那之後,我一直在研究機器人
  • 2:43 - 2:44
    我想向你們介紹的是
  • 2:44 - 2:47
    四項機器人設計
  • 2:47 - 2:54
    以及這些設計如何啟發我成為更好的人
  • 2:54 - 3:00
    1993年以前
    我是南加大(USC)裡的一個年輕教授
  • 3:00 - 3:03
    當時才要開始建立我個人的機器人實驗室
  • 3:03 - 3:06
    網路的出現也是在這一年
  • 3:06 - 3:08
    我記得是我的學生
  • 3:08 - 3:09
    告訴我網路的出現
  • 3:09 - 3:12
    我們對此讚嘆不已
  • 3:12 - 3:15
    我們開始摸索網路
  • 3:15 - 3:19
    某個下午
    我們發現可以利用這個縱橫全球的平台
  • 3:19 - 3:22
    讓全世界任何一個人
  • 3:22 - 3:25
    來操作我們實驗室中的機器人
  • 3:25 - 3:30
    我們捨棄將它做為戰鬥或工業使用
  • 3:30 - 3:33
    選擇用它來耕種
  • 3:33 - 3:35
    我們把機器人放在這東西的中心位置
  • 3:35 - 3:37
    並稱它為天線花園
  • 3:37 - 3:41
    我們在機器人手上的夾具裝設了照相機
  • 3:41 - 3:44
    也寫了專屬的程式和軟體
  • 3:44 - 3:47
    如此一來
  • 3:47 - 3:49
    世界各地的人就可以透過點擊螢幕
  • 3:49 - 3:51
    進來任意移動機器人
  • 3:51 - 3:54
    並且參觀花園
  • 3:54 - 3:57
    我們同時也設有其他軟體
  • 3:57 - 4:01
    讓人們進來幫忙我們遙控澆水
  • 4:01 - 4:04
    在你澆過幾次水之後
  • 4:04 - 4:07
    我們就會給你種子去栽種
  • 4:07 - 4:11
    這是一個設計,一個工程設計
  • 4:11 - 4:13
    我們出版了一些
  • 4:13 - 4:16
    天線花園系統設計的文件
  • 4:16 - 4:19
    但我們也視天線花園為一種裝置藝術
  • 4:19 - 4:21
    天線花園出現一年後
  • 4:21 - 4:24
    受到了奧地利的電子藝術博物館邀請
  • 4:24 - 4:27
    將其設置在博物館大廳
  • 4:27 - 4:29
    並且很榮幸地在博物館網站上
  • 4:29 - 4:34
    每天24小時展出將近九年時間
  • 4:34 - 4:38
    操作這個機器人的人數
  • 4:38 - 4:41
    比歷史上任何其他機器人都還要多
  • 4:41 - 4:43
    有一天
  • 4:43 - 4:45
    我突然接到
  • 4:45 - 4:47
    一個學生的電話
  • 4:47 - 4:52
    他問了我一個非常簡單卻意義深遠的問題
  • 4:52 - 4:56
    他說,天線花園是真的嗎?
  • 4:56 - 4:59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那是真的
  • 4:59 - 5:01
    而我們是製作人所以我們知道
  • 5:01 - 5:03
    但是我能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問
  • 5:03 - 5:05
    因為那有可能是拍下一堆花朵在花園裡的照片
  • 5:05 - 5:10
    然後利用電腦系統合成出來的
  • 5:10 - 5:12
    看起來像是有一個真的機器人在那裡
  • 5:12 - 5:15
    但實際上並不存在
  • 5:15 - 5:16
    我想了很久
  • 5:16 - 5:20
    卻想不出能讓他分辨兩者差異的方法
  • 5:20 - 5:23
    這件事情差不多是發生在
  • 5:23 - 5:25
    柏克萊大學(Berkeley)請我過來工作的時候
  • 5:25 - 5:28
    我到達這裡時
  • 5:28 - 5:32
    拜訪了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德雷佛斯
  • 5:32 - 5:34
    我和他談到這件事情,他說
  • 5:34 - 5:38
    這是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之一
  • 5:38 - 5:42
    這要回顧到懷疑主義者
  • 5:42 - 5:44
    並且向上追溯至笛卡兒
  • 5:44 - 5:47
    這是認識知識論的問題
  • 5:47 - 5:51
    研究如何判別事物真假
  • 5:51 - 5:53
    我們開始一起研究
  • 5:53 - 5:56
    創造出一個新名詞:天線認識論
  • 5:56 - 5:59
    是對遠距知識的研究
  • 5:59 - 6:02
    我們邀請了藝術家、工程師以及哲學家的先驅
  • 6:02 - 6:05
    來寫一篇相關報告
  • 6:05 - 6:07
    研究結果發表在麻省理工學院
  • 6:07 - 6:10
    出版的這本書裡
  • 6:10 - 6:12
    我要感謝這名提出疑問的學生
  • 6:12 - 6:15
    他質疑了所有人都相信的事實
  • 6:15 - 6:19
    這件事情給我上了人生的一課
  • 6:19 - 6:23
    就是我們要對任何假設提出質疑
  • 6:23 - 6:26
    我要講的第二項設計
  • 6:26 - 6:28
    是在天線花園之後發展出來的
  • 6:28 - 6:31
    天線花園還在運作的時候
  • 6:31 - 6:33
    我的學生和我對於人與人的互動
  • 6:33 - 6:35
    以及他們在花園中所做的事情很感興趣
  • 6:35 - 6:37
    我們開始思考
  • 6:37 - 6:39
    如果機器人可以離開花園
  • 6:39 - 6:41
    進入其他有意思的環境中會怎麼樣呢?
  • 6:41 - 6:43
    比方說
  • 6:43 - 6:49
    在白宮舉行的晚宴? (笑聲)
  • 6:49 - 6:52
    比起硬體設備
  • 6:52 - 6:55
    我們對系統設計和使用者平台更感興趣
  • 6:55 - 6:57
    因此我們決定
  • 6:57 - 7:01
    讓人來取代機器人
  • 7:01 - 7:03
    而不是機器人取代人去參加宴會
  • 7:03 - 7:06
    我們稱之為人形機器人
  • 7:06 - 7:08
    我們找到一個人
  • 7:08 - 7:11
    她非常外向又熱衷社交
  • 7:11 - 7:14
    她戴著一頂頭盔
  • 7:14 - 7:17
    上面有各種設備、攝影機和麥克風
  • 7:17 - 7:20
    背著一個備有無線網路連線功能的背包
  • 7:20 - 7:24
    我們的想法是
  • 7:24 - 7:28
    她可以進入一個有意思的遠距環境
  • 7:28 - 7:31
    人們可以透過網路體驗她所經歷的
  • 7:31 - 7:34
    看到她所看的
  • 7:34 - 7:37
    更重要的是
  • 7:37 - 7:40
    人們可以透過與其他人的互動參與其中
  • 7:40 - 7:44
    關於她該做什麼去哪裡
  • 7:44 - 7:46
    我們想了很多點子
  • 7:46 - 7:49
    並且將這些都傳輸到人形機器人上
  • 7:49 - 7:52
    我們得到機會,把人形機器人
  • 7:52 - 7:55
    帶到在舊金山舉行的威比獎典禮上
  • 7:55 - 7:59
    那年的主持人是山姆.唐納森
  • 7:59 - 8:03
    在幕簾拉開之前
  • 8:03 - 8:07
    我有大概30秒時間向唐納森先生說明我們要做的事
  • 8:07 - 8:09
    我說
  • 8:09 - 8:12
    人形機器人會和你一起出現在舞台上
  • 8:12 - 8:14
    這是一項實驗性的新設計
  • 8:14 - 8:16
    人們會從自己的螢幕上看到她
  • 8:16 - 8:19
    她身上有攝影機和麥克風
  • 8:19 - 8:22
    單邊耳朵會戴耳機
  • 8:22 - 8:23
    她下一步該怎麼做
  • 8:23 - 8:25
    人們會透過網路給她出主意
  • 8:25 - 8:28
    唐納森先生說
  • 8:28 - 8:34
    慢著,那是我的工作
    (笑聲)
  • 8:34 - 8:36
    他很喜歡這個概念
  • 8:36 - 8:38
    在人形機器人步上舞台時
  • 8:38 - 8:41
    她直接朝唐納森先生走去
  • 8:41 - 8:44
    並且在他嘴唇上用力親了一下
    (笑聲)
  • 8:44 - 8:45
    我們都非常驚訝
  • 8:45 - 8:47
    這是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
  • 8:47 - 8:50
    唐納森先生人非常好,回給她一個大擁抱
  • 8:50 - 8:52
    得到熱烈的回響
  • 8:52 - 8:54
    當天晚上,在我們打包的時候
  • 8:54 - 8:58
    我問了人形機器人
  • 8:58 - 9:03
    導演是如何決定讓她親山姆‧唐納森的
  • 9:03 - 9:05
    她說他們並沒有要她這麼做
  • 9:05 - 9:08
    她說在她上台之前
  • 9:08 - 9:10
    導演們還在討論要怎麼做
  • 9:10 - 9:12
    所以她就走上台
  • 9:12 - 9:18
    做了她覺得應該做的(笑聲)
  • 9:18 - 9:22
    因此,那晚人形機器人的成功
  • 9:22 - 9:26
    完全歸功於她是個很棒的演員
  • 9:26 - 9:28
    她知道什麼時候該相信自己的直覺
  • 9:28 - 9:32
    這個設計給我上了人生中另一課
  • 9:32 - 9:39
    不確定怎麼做的時候,要隨機應變
    (笑聲)
  • 9:39 - 9:42
    第三項設計是源自我父親住院時
  • 9:42 - 9:47
    我個人的經驗
  • 9:47 - 9:49
    當時我父親在接受化療
  • 9:49 - 9:53
    還有另一種相關療法
  • 9:53 - 9:58
    稱為近距放射療法
  • 9:58 - 10:02
    是將微小的放射性種子植入體內來治療癌症腫瘤
  • 10:02 - 10:04
    這個療法正如你所見
  • 10:04 - 10:08
    外科醫師會把針插在人體上
  • 10:08 - 10:11
    來傳遞放射性種子
  • 10:11 - 10:14
    這些插入人體的針呈平行排列
  • 10:14 - 10:17
    因此有些針
  • 10:17 - 10:22
    很容易會刺入敏感的器官
  • 10:22 - 10:27
    結果這些針破壞了器官
  • 10:27 - 10:31
    引起器官損傷及副作用
  • 10:31 - 10:33
    我的學生和我開始想
  • 10:33 - 10:37
    我們是不是可以改善這個系統
  • 10:37 - 10:40
    讓針可以從不同角度插入
  • 10:40 - 10:43
    我們做了模擬
  • 10:43 - 10:46
    找出最佳的運算法則並再次模擬
  • 10:46 - 10:48
    我們有辦法做到避開脆弱的器官
  • 10:48 - 10:52
    同時仍然能夠維持
  • 10:52 - 10:55
    放射線在腫瘤上的覆蓋範圍
  • 10:55 - 10:59
    我們現在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裡的醫生
  • 10:59 - 11:02
    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裡的工程師合作
  • 11:02 - 11:05
    我們正在做一種機器人
  • 11:05 - 11:08
    它經過特殊設計,有許多的關節
  • 11:08 - 11:13
    讓針能夠以各種不同角度插入
  • 11:13 - 11:16
    如你所見,他們可以避開脆弱的器官
  • 11:16 - 11:20
    在需要的地方插針
  • 11:20 - 11:23
    透過對針必須以平行排列有所懷疑
  • 11:23 - 11:26
    我又在這個設計上學到一件事情
  • 11:26 - 11:29
    就是當我們心中有疑問時
  • 11:29 - 11:34
    當你眼前的路受到阻斷時,就換條路走吧
    (投影片翻譯)
    1. 要質疑假設
    2. 猶疑不定時,要隨機應變
    3. 此路不通時,要繞道而行
  • 11:34 - 11:38
    最後一個設計也是跟醫學機器人有關
  • 11:38 - 11:42
    這是從一個叫做
  • 11:42 - 11:46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系統中發展出來的
  • 11:46 - 11:48
    這個設備市面上可以買得到
  • 11:48 - 11:52
    全球已經有超過兩千家醫院使用這項設備
  • 11:52 - 11:54
    這個創意讓外科醫生
  • 11:54 - 11:58
    能夠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在地做手術
  • 11:58 - 12:03
    但是許多手術的附加工作
  • 12:03 - 12:06
    比方說縫合,是非常一成不變又沉悶的
  • 12:06 - 12:09
    目前這些工作的執行
  • 12:09 - 12:13
    都是直接由外科醫生專門管控
  • 12:13 - 12:16
    造成外科醫生的過度疲勞
  • 12:16 - 12:17
    我們一直在思考
  • 12:17 - 12:19
    如果我們能設計讓機器人
  • 12:19 - 12:22
    來執行部分的附加工作
  • 12:22 - 12:24
    就可以讓外科醫生
  • 12:24 - 12:26
    專心投入在手術中更複雜的部分
  • 12:26 - 12:30
    如果我們能夠讓機器人的動作加快一些
  • 12:30 - 12:33
    也能夠縮短手術時間
  • 12:33 - 12:35
    要設計讓機器人做這種精細的工作是很困難的
  • 12:35 - 12:39
    但是我柏克萊大學的同事
  • 12:39 - 12:42
    皮耶特‧阿布比爾做到了
  • 12:42 - 12:47
    他研發出一套讓機器人從實例中學習的新技術
  • 12:47 - 12:50
    透過觀摩專家的飛行
  • 12:50 - 12:53
    他成功讓機器人駕駛直升機
  • 12:53 - 12:56
    做一些有意思又讓人驚艷的特技
  • 12:56 - 12:58
    我們取得一個這種機器人
  • 12:58 - 13:01
    開始和皮耶特還有他的學生一起研究
  • 13:01 - 13:03
    我們請一個外科醫生執行手術
  • 13:03 - 13:08
    我們的做法是和機器人一起
  • 13:08 - 13:10
    我們要求機器人
  • 13:10 - 13:11
    也進行手術
  • 13:11 - 13:13
    然後我們把機器人的一舉一動都錄下來
  • 13:13 - 13:15
    接下來我用八字縫合
  • 13:15 - 13:18
    做為例子說明
  • 13:18 - 13:21
    這裡有三個例子
  • 13:21 - 13:24
    是由機器人所做的
  • 13:24 - 13:25
    八字縫合
  • 13:25 - 13:27
    這遠比我這個外行人所能做的要強得多
  • 13:27 - 13:32
    但是還是不夠純熟精準
  • 13:32 - 13:34
    所以我們記錄所有的例子和數據
  • 13:34 - 13:38
    然後仔細看過一連串的步驟
  • 13:38 - 13:41
    首先,我們使用了一個取自語言識別
  • 13:41 - 13:43
    名為動態時間校正的技術
  • 13:43 - 13:46
    這讓我們能夠暫時結合所有的實例
  • 13:46 - 13:49
    接著我們採用卡爾曼濾波器
  • 13:49 - 13:52
    這是一門採自控制理論的技術
  • 13:52 - 13:55
    這個技術讓我們可以對所有雜訊做數據分析
  • 13:55 - 14:01
    節取我們想要的軌跡
  • 14:01 - 14:03
    我們的做法是
  • 14:03 - 14:05
    從這些嘈雜又不盡完美的人體示範中
  • 14:05 - 14:08
    取出套用在機器人身上的
  • 14:08 - 14:11
    任務判別軌跡以及控制程式
  • 14:11 - 14:13
    接著我們在機器人上面執行
  • 14:13 - 14:16
    觀察整個過程
  • 14:16 - 14:18
    然後利用稱為反覆學習的一系列技術
  • 14:18 - 14:21
    來調整控制器
  • 14:21 - 14:25
    接著我們做的是,稍微調快速率
  • 14:25 - 14:29
    我們觀察結果,又調整了控制器
  • 14:29 - 14:31
    再接著觀察
  • 14:31 - 14:33
    我們重覆這個過程好幾次
  • 14:33 - 14:35
    得到這個結果
  • 14:35 - 14:37
    這個是推論的工作軌跡
  • 14:37 - 14:40
    這個則是機器人與人類以同樣速度移動的軌跡
  • 14:40 - 14:42
    這是比人類快四倍的軌跡
  • 14:42 - 14:45
    這是快七倍的
  • 14:45 - 14:49
    這是機器人以比人類快十倍的速度
  • 14:49 - 14:51
    操作的軌跡
  • 14:51 - 14:54
    所以說,我們是有辦法讓機器人
  • 14:54 - 14:57
    用比人類快十倍的速度
  • 14:57 - 15:00
    來執行像手術附加工作這樣的精細工作的
  • 15:00 - 15:04
    因為這個設計包含了練習和學習
  • 15:04 - 15:07
    多次重覆做同一件事情
  • 15:07 - 15:09
    所以這個設計也教了我們一件事情
  • 15:09 - 15:13
    就是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情
  • 15:13 - 15:20
    就只能不斷地練習再練習
  • 15:21 - 15:24
    這些就是這幾年來
  • 15:24 - 15:27
    我從機器人身上學到的四門課
  • 15:27 - 15:32
    至於機器人學
  • 15:32 - 15:34
    這個領域也隨著時間進步了許多
  • 15:34 - 15:36
    如今就連高中學生
  • 15:36 - 15:40
    也能做出像我和我父親嘗試做的那種工業機器人
  • 15:40 - 15:47
    現在我有個女兒
  • 15:47 - 15:50
    名字叫歐妲莎(Odessa)
  • 15:50 - 15:52
    她現在八歲
  • 15:52 - 15:54
    她也喜歡機器人
  • 15:54 - 15:57
    這大概是家族風氣(笑聲)
  • 15:57 - 16:00
    我希望她有機會見到我父親
  • 16:00 - 16:03
    現在換我教她做事情的方法
  • 16:03 - 16:06
    我們一起做很多東西
  • 16:06 - 16:10
    我常常想她能夠從中學到什麼
  • 16:10 - 16:13
    機器人是所有機器中
  • 16:13 - 16:15
    最具有人性的
  • 16:15 - 16:18
    它們無法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 16:18 - 16:22
    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它們身上學到一些重要的事
  • 16:22 - 16:26
    我希望各位去思考
  • 16:26 - 16:28
    那些你感興趣的發明
  • 16:28 - 16:32
    你夢想中的機器
  • 16:32 - 16:35
    想想這些東西可能要傳達的訊息
  • 16:35 - 16:37
    因為我的直覺告訴我
  • 16:37 - 16:39
    許多我們夢想中的
  • 16:39 - 16:42
    科技發明和設備
  • 16:42 - 16:46
    可以啟發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 16:46 - 16:49
    謝謝(掌聲)
Title:
肯‧高柏格 (Ken Goldberg):從機器人身上學到的四件事
Speaker:
Ken Goldberg
Description:

機器人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越多,身為人類的我們就越要自我反省。在 TEDxBerkeley 的演說當中,肯‧高柏格 (Ken Goldberg) 分享了他在和機器人工作的過程中,學習到的人類不可不知的四件事。(影片攝自TEDxBerkeley)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7:0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