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如何養育出能克服焦慮的孩子

  • 0:01 - 0:04
    小時候,我有許多恐懼,
  • 0:05 - 0:07
    我怕閃電、昆蟲、
  • 0:07 - 0:10
    巨大噪音,以及穿人偶裝的人。
  • 0:10 - 0:13
    我有兩項非常嚴重的恐懼症:
  • 0:14 - 0:16
    醫生和打針。
  • 0:17 - 0:20
    當我掙扎著要逃離
    我們的家庭醫生時,
  • 0:20 - 0:23
    我會真的變得非常好鬥,
  • 0:23 - 0:26
    到了他必須要賞我一巴掌
    才能打醒我的程度。
  • 0:26 - 0:27
    我那時六歲。
  • 0:28 - 0:30
    那時,我總是在「戰或逃」,
  • 0:31 - 0:34
    要三或四個成人聯手,
    包括我父母在內,
  • 0:34 - 0:36
    才能壓制我讓我接種疫苗。
  • 0:38 - 0:42
    後來,我們家從紐約
    搬到佛羅里達,
  • 0:42 - 0:44
    我才剛開始讀高中,
  • 0:44 - 0:46
    我是教會學校中新來的孩子,
  • 0:46 - 0:50
    不認識任何人,很擔心無法融入,
  • 0:50 - 0:52
    上學的第一天,
  • 0:52 - 0:56
    老師點名叫到
    「安妮·瑪麗·奧爾巴諾」,
  • 0:56 - 0:58
    我【用史泰登島口音】
    回應:「有!」
  • 0:58 - 1:02
    她笑了,說:
    「喔,寶貝,請起立。
  • 1:02 - 1:04
    說 D-O-G。」
  • 1:05 - 1:07
    我【用史泰登島口音】回應:
    「狗(dog)嗎?」
  • 1:07 - 1:11
    全班跟老師一起大笑出來。
  • 1:11 - 1:13
    就是這麼回事,
  • 1:13 - 1:16
    她還有許多詞可以用來羞辱我。
  • 1:17 - 1:19
    我哭著回家,
  • 1:19 - 1:21
    心煩意亂,
  • 1:21 - 1:23
    求家人送我回紐約,
  • 1:23 - 1:25
    或到女修道院。
  • 1:25 - 1:29
    我不要再回到那間學校。絕不。
  • 1:29 - 1:32
    我父母傾聽我,並告訴我,
  • 1:32 - 1:36
    他們會和紐約的
    神職人員研究看看,
  • 1:36 - 1:40
    但我得要每天去上學,
    因為我必須要有出席記錄,
  • 1:40 - 1:43
    才能轉學回史泰登島讀九年級。
  • 1:44 - 1:48
    此時電子郵件和手機還沒出現,
  • 1:48 - 1:50
    所以在接下來幾個星期,
  • 1:51 - 1:55
    應該有信件來回曼哈頓
  • 1:55 - 1:59
    和邁阿密的教區,以及梵蒂岡,
  • 2:00 - 2:04
    而我每天都哭著上學,哭著回家,
  • 2:04 - 2:08
    對此,我母親會提供我
    來自某位主教的最新資訊,
  • 2:08 - 2:12
    說「在我們幫她找到地方之前,
    先讓她繼續上學。」
  • 2:13 - 2:15
    我太天真了還是怎樣?
  • 2:15 - 2:16
    (笑聲)
  • 2:16 - 2:20
    幾個星期後,有一天在等校車時,
  • 2:20 - 2:22
    我遇到了一個女孩,黛比,
  • 2:22 - 2:25
    她把我介紹給她的朋友認識。
  • 2:25 - 2:27
    他們變成了我的朋友,
  • 2:28 - 2:31
    教皇就解脫了。(笑聲)
  • 2:31 - 2:34
    我開始冷靜下來,安頓下來。
  • 2:35 - 2:40
    我過去三十年在研究兒童的焦慮,
  • 2:40 - 2:44
    有部分是因為我自己的
    尋求自我了解之旅。
  • 2:44 - 2:45
    我學到了很多。
  • 2:46 - 2:48
    對年輕人來說,
  • 2:48 - 2:53
    焦慮是最常見的童年精神疾病。
  • 2:54 - 2:58
    這些病症早在四歲就開始了,
  • 2:58 - 3:00
    青春期時,
  • 3:00 - 3:04
    十二名年輕人中就有一名
    有嚴重的障礙,
  • 3:04 - 3:08
    以致於無法在家、在校、
    在同儕間正常運作。
  • 3:09 - 3:12
    這些孩子很害怕、
  • 3:12 - 3:13
    很擔心、
  • 3:13 - 3:16
    真的因為焦慮而感到身體不適。
  • 3:17 - 3:20
    他們在學校很難專注、
  • 3:20 - 3:23
    放鬆、玩樂、交朋友,
  • 3:23 - 3:25
    以及做孩子應該要做的事。
  • 3:26 - 3:29
    焦慮可能會使孩子悲楚,
  • 3:29 - 3:34
    而父母則清楚目擊孩子的苦惱。
  • 3:36 - 3:40
    隨著我在工作上碰到越來越多
    有焦慮問題的孩子,
  • 3:40 - 3:44
    我得要去找我的爸媽,
    問他們幾個問題。
  • 3:44 - 3:47
    「為什麼在我那麼怕打針的時候,
  • 3:47 - 3:51
    你們要壓制我,強迫我接受打針?
  • 3:51 - 3:54
    為什麼在我那麼擔心
    再次丟臉的時候,
  • 3:54 - 3:58
    你們要告訴我那些
    荒誕的故事讓我去上學?」
  • 3:59 - 4:03
    他們說:「每次我們
    都為你感到心碎,
  • 4:04 - 4:07
    但我們知道這些是
    你必須要做的事。」
  • 4:08 - 4:11
    我們要冒著你會
    變得很沮喪的風險,
  • 4:11 - 4:14
    同時我們也在等待你隨著時間
  • 4:14 - 4:17
    和更多經歷而漸漸習慣那種情況。
  • 4:18 - 4:20
    你必須要接種疫苗。
  • 4:20 - 4:22
    你必須要上學。」
  • 4:23 - 4:25
    我父母並不知道,
  • 4:25 - 4:29
    但他們所做的不只是
    讓我接種麻疹疫苗。
  • 4:30 - 4:35
    他們也讓我接種了預防一生
    要與焦慮疾病共存的疫苗。
  • 4:37 - 4:41
    對孩子而言,過多的焦慮
    就像是超級病菌——
  • 4:41 - 4:45
    會感染,且會加乘,
  • 4:45 - 4:47
    以致於我看過的許多年輕人
  • 4:47 - 4:51
    來找我時都有不只一種
    焦慮疾病同時發作。
  • 4:52 - 4:54
    比如,他們會有某種恐懼症,
  • 4:54 - 4:58
    再加上分離焦慮症,
    再加上社交焦慮症,全加在一起。
  • 4:59 - 5:01
    若沒有治療,
  • 5:01 - 5:06
    童年初期的焦慮有可能
    會造成青春期的憂鬱症,
  • 5:06 - 5:11
    也可能導致物質濫用及自殺傾向。
  • 5:12 - 5:14
    我父母並不是治療師。
  • 5:14 - 5:17
    他們不認識任何心理學家。
  • 5:17 - 5:22
    他們只知道我可能會
    對這些情況感到很不舒服,
  • 5:23 - 5:24
    但它們不會傷害我。
  • 5:25 - 5:30
    長期來看,我的過度焦慮
    對我的傷害還比較大,
  • 5:30 - 5:34
    如果他們讓我避開、
    逃離這些情況,
  • 5:34 - 5:38
    不去學習如何承受偶爾
    發生的煩惱,對我反而更不好。
  • 5:38 - 5:41
    所以,基本上,我爸媽是在
  • 5:41 - 5:44
    用他們的方式對我進行暴露療法,
  • 5:44 - 5:48
    針對焦慮所做的認知行為治療
  • 5:48 - 5:51
    正是以這種療法為核心。
  • 5:51 - 5:56
    針對七到十七歲的孩子
    接受的焦慮治療,
  • 5:56 - 6:00
    我和我同事進行了
    最大規模的隨機控制研究。
  • 6:01 - 6:06
    我們發現,以孩子為
    中心的認知行為暴露療法
  • 6:07 - 6:11
    或者用特異性血清素
    再吸收抑制劑做藥物治療
  • 6:11 - 6:14
    對於接受治療的六成孩子都有效。
  • 6:15 - 6:20
    把兩種療法結合,能在
    三個月內讓八成的孩子變好。
  • 6:21 - 6:23
    這些都是好消息。
  • 6:23 - 6:25
    如果他們持續用藥,
  • 6:25 - 6:29
    或者像在我們的研究期間那樣
    每月接受暴露療法,
  • 6:29 - 6:32
    他們能夠維持良好狀況一年以上。
  • 6:33 - 6:36
    然而,在這項治療研究結束後,
  • 6:36 - 6:41
    我們再回來針對這些受試者
    進行後續追蹤研究,
  • 6:41 - 6:44
    我們發現這些孩子當中
    有許多都隨著時間再度復發。
  • 6:45 - 6:49
    儘管選用了以證據為基礎的最佳治療,
  • 6:49 - 6:53
    我們還發現大約四成的焦慮症孩子
  • 6:53 - 6:57
    在整個過程當中都一直
    處於生病的狀態。
  • 6:57 - 7:01
    我們對這些結果做了很多思考。
  • 7:02 - 7:04
    我們漏了什麼?
  • 7:05 - 7:06
    我們假設
  • 7:06 - 7:08
    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
  • 7:08 - 7:11
    以孩子為中心的干預方式,
  • 7:12 - 7:16
    也許跟父母談以及讓父母參與治療
  • 7:16 - 7:18
    也有其重要性。
  • 7:20 - 7:23
    我自己的實驗室以及全世界同行
  • 7:23 - 7:26
    所做的研究都發現了
    很有一致性的趨勢:
  • 7:27 - 7:30
    好意的父母通常會不經意
  • 7:30 - 7:33
    就被捲入了焦慮的循環中。
  • 7:33 - 7:37
    他們會讓步,為孩子做太多妥協,
  • 7:37 - 7:41
    讓他們的孩子能夠
    逃離具挑戰性的情況。
  • 7:42 - 7:44
    我希望各位這樣想看看:
  • 7:45 - 7:49
    你的孩子哭著回家找你,淚流滿面。
  • 7:49 - 7:51
    孩子只有五或六歲大。
  • 7:51 - 7:54
    「學校裡沒有人喜歡我!
    其他孩子都很壞。
  • 7:54 - 7:56
    沒有人要跟我玩。」
  • 7:57 - 8:00
    看到你的孩子這麼難過,
    你會有什麼感覺?
  • 8:01 - 8:02
    你會怎麼做?
  • 8:03 - 8:08
    在教養上很自然的直覺就是
    去安慰孩子,哄哄他,
  • 8:08 - 8:11
    保護他,並把情況搞定。
  • 8:12 - 8:17
    打電話給老師,插手這件事,
    或打給其他家長安排遊玩日,
  • 8:17 - 8:19
    在五歲時也許還可行。
  • 8:19 - 8:25
    但,如果你的孩子日復一日
    總是哭著回家呢?
  • 8:25 - 8:30
    孩子到了八歲、十歲、十四歲時,
    你仍然會幫他把事情搞定嗎?
  • 8:31 - 8:33
    孩子在發展過程中
  • 8:33 - 8:37
    一定會遇到有挑戰性的情況:
  • 8:37 - 8:40
    在別人家過夜、口頭報告、
  • 8:41 - 8:43
    有挑戰性的測驗突然出現、
  • 8:43 - 8:47
    加入運動隊伍的面試
    或應徵學校表演角色的試鏡、
  • 8:47 - 8:49
    和同儕的衝突……
  • 8:50 - 8:53
    所有這些情況都會有風險:
  • 8:53 - 8:56
    做不好,得不到期望結果的風險、
  • 8:57 - 8:59
    也許會犯錯的風險,
  • 8:59 - 9:01
    或者被羞辱的風險。
  • 9:02 - 9:04
    對於有焦慮症的孩子來說,
  • 9:04 - 9:07
    他們若不冒風險去參與,
  • 9:08 - 9:12
    他們就不會學到
    如何處理這類情況。
  • 9:12 - 9:13
    對吧?
  • 9:13 - 9:17
    因為技能要有進展,
    就要隨著時間不斷暴露,
  • 9:17 - 9:22
    讓孩子重覆暴露在
    會遇到的各種日常情況中:
  • 9:23 - 9:25
    自我安慰技能
  • 9:25 - 9:28
    或者在難過時能讓自己
    冷靜下來的能力;
  • 9:29 - 9:30
    解決問題的技能,
  • 9:31 - 9:34
    包括化解和他人
    產生的衝突的能力;
  • 9:35 - 9:37
    延遲滿足,
  • 9:37 - 9:40
    或者儘管必須要等時間過去
    才能知道後續發展
  • 9:40 - 9:42
    也能夠持續努力的能力。
  • 9:43 - 9:46
    能冒風險去參與的孩子,能發展出
  • 9:46 - 9:49
    這些技能及許多其他技能。
  • 9:49 - 9:52
    自我效能便會產生,
  • 9:52 - 9:56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就是
  • 9:56 - 9:59
    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具挑戰性的情況。
  • 10:01 - 10:03
    有焦慮症的孩子
  • 10:03 - 10:06
    若避開這些情況
  • 10:06 - 10:08
    並讓其他人為他們處理,
  • 10:09 - 10:12
    那麼他們便會隨時間
    變得更加焦慮,
  • 10:12 - 10:14
    且對自己的信心更低。
  • 10:15 - 10:19
    他們的狀況和沒有
    焦慮症的同儕相反,
  • 10:19 - 10:24
    他們會漸漸相信他們
    無能處理這些情況。
  • 10:25 - 10:29
    他們會認為他們需要某人,
    比如他們的父母,
  • 10:29 - 10:31
    來幫他們處理。
  • 10:32 - 10:36
    雖然在教養子女時
    很自然的直覺就是要
  • 10:36 - 10:39
    安慰、保護孩子,讓孩子放心,
  • 10:40 - 10:44
    但在 1930 年,精神病學家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44 - 10:47
    就已經警告過父母,
  • 10:47 - 10:50
    我們想多愛孩子就可以多愛孩子,
  • 10:50 - 10:52
    但我們萬萬不能讓孩子有依賴心。
  • 10:53 - 10:56
    他建議父母,要打從最初
  • 10:56 - 10:59
    就開始訓練孩子靠自己獨立。
  • 11:00 - 11:04
    他也警告,如果孩子產生的印象是
  • 11:04 - 11:08
    他們的父母除了聽候差遣之外
    沒有別的事好做,
  • 11:09 - 11:12
    他們對於愛也產生錯誤的看法。
  • 11:13 - 11:17
    在這個時代,有焦慮症的孩子
  • 11:17 - 11:20
    只要一煩心就會不分日夜
  • 11:21 - 11:24
    隨時打電話或發訊息找他們的父母。
  • 11:24 - 11:30
    所以,如果有焦慮症的孩子沒有
    在年輕時就學會妥當的因應機制,
  • 11:30 - 11:32
    他們長大之後會如何?
  • 11:33 - 11:38
    我經營協助團體
    幫助患有焦慮症年輕人的父母。
  • 11:39 - 11:43
    這些年輕人的年齡
    在十八到二十八歲間。
  • 11:44 - 11:46
    他們多半住在家中,
  • 11:46 - 11:48
    依賴他們的父母。
  • 11:49 - 11:53
    當中許多人可能讀過中學和大學。
  • 11:53 - 11:54
    有些有讀到畢業。
  • 11:55 - 11:58
    幾乎全部都沒有在工作,
  • 11:58 - 12:00
    只是無所事事在家裡蹲。
  • 12:01 - 12:04
    他們沒有和他人建立
    有意義的關係,
  • 12:04 - 12:07
    且他們非常非常依賴他們的父母
  • 12:07 - 12:09
    幫他們做各式各樣的事。
  • 12:10 - 12:13
    他們的父母仍會幫他們預約看診。
  • 12:14 - 12:17
    這些父母會打電話給
    他們的老朋友求他們來拜訪。
  • 12:17 - 12:20
    這些父母會幫他們洗衣服、作菜。
  • 12:20 - 12:24
    這些父母和年輕的成年孩子
    產生很大的衝突,
  • 12:24 - 12:28
    因為焦慮成長茁壯了,
    但年輕人卻沒有。
  • 12:29 - 12:32
    這些父母有巨大的罪惡感,
  • 12:32 - 12:34
    接著是憤怒,
  • 12:34 - 12:36
    接著是更多罪惡感。
  • 12:37 - 12:39
    好了,來聽點好消息如何?
  • 12:40 - 12:45
    如果父母和孩子生命中的關鍵人物
  • 12:45 - 12:49
    能幫助、協助孩子
    去正面迎擊他們的恐懼,
  • 12:49 - 12:51
    並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 12:51 - 12:54
    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可以發展出
  • 12:54 - 12:58
    他們自己的內在因應機制
    來處理自己的焦慮。
  • 13:00 - 13:04
    我們現在會教導父母
    在當下要留心,
  • 13:04 - 13:08
    並想想他們對孩子的焦慮
    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 13:09 - 13:10
    我們請他們這樣做:
  • 13:10 - 13:14
    「看看面臨的情況,
    並問『眼前的狀況是什麼?
  • 13:15 - 13:17
    對我的孩子有多大的威脅?
  • 13:17 - 13:20
    最終我希望孩子能
    從中學到什麼?』」
  • 13:21 - 13:24
    當然,我們希望父母
    能非常仔細傾聽,
  • 13:24 - 13:28
    因為如果孩子受到
    嚴重霸凌或傷害,
  • 13:28 - 13:31
    我們絕對會希望父母插手。
  • 13:32 - 13:36
    但在一般日常中
    會造成焦慮的情況下,
  • 13:36 - 13:38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
  • 13:38 - 13:42
    就是保持冷靜、就事論事、溫暖,
  • 13:42 - 13:45
    確認了孩子的感受之後,
  • 13:45 - 13:47
    接著出手幫孩子,
  • 13:47 - 13:51
    協助孩子規劃孩子自己
    該如何處理狀況。
  • 13:52 - 13:54
    接著——這是關鍵——
  • 13:54 - 13:57
    真正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 13:59 - 14:03
    當然,如同我父母
    多年後跟我說的,
  • 14:03 - 14:07
    看到孩子受苦讓人心碎。
  • 14:07 - 14:09
    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受苦,
  • 14:09 - 14:14
    但你認為你能夠跳進去
    將孩子從痛苦中拯救出來,
  • 14:14 - 14:16
    那是最重要的,對吧?
  • 14:16 - 14:18
    我們會想要那麼做。
  • 14:19 - 14:21
    但,不論年齡,
  • 14:22 - 14:27
    過度的焦慮都會讓我們
    高估風險和煩惱,
  • 14:27 - 14:30
    同時低估我們的處理能力。
  • 14:32 - 14:35
    我們知道,重覆暴露在恐懼之下
  • 14:35 - 14:37
    能削弱焦慮,
  • 14:37 - 14:40
    同時能建立應變能力和恢復力。
  • 14:41 - 14:43
    我父母知道這種重要性。
  • 14:43 - 14:46
    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無法協助
  • 14:46 - 14:49
    現今高度焦慮的年輕人。
  • 14:50 - 14:55
    冷靜和信心不只是情緒。
  • 14:55 - 14:59
    它們是父母和孩子
    都能學習的因應技能,
  • 15:00 - 15:01
    謝謝。
  • 15:01 - 15:04
    (掌聲)
Title:
如何養育出能克服焦慮的孩子
Speaker:
安妮.瑪麗.奧爾巴諾
Description:

長大就意味著要面對新的挑戰——但對某些孩子而言,不確定的情況會造成焦慮,他們的父母通常會想辦法安慰他們。心理學家安妮.瑪麗.奧爾巴諾解釋為什麼急著解決孩子的問題會促成一生的「依賴與憤怒」循環,並分享為什麼適量的風險能協助孩子培養出能持久的信心。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5:1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