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 0:07 - 0:11
    初次發現思覺失調症
    是至少一個世紀以前的事,
  • 0:11 - 0:14
    但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
    它的確切成因。
  • 0:14 - 0:19
    它仍然是現今最被誤解
    及汙名化的疾病之一。
  • 0:19 - 0:24
    那麼,咱們來談談那些已知的事實
    ——從症狀到成因及治療。
  • 0:24 - 0:27
    思覺失調症被認為是一種症候群,
  • 0:27 - 0:30
    意思就是說,它可能
    包含多種相關的病徵,
  • 0:30 - 0:34
    具有類似的症狀,
    但各式各樣的成因。
  • 0:34 - 0:38
    每位有思覺失調症的人
    都有些微不同的症狀,
  • 0:38 - 0:41
    且最初的徵兆很容易被忽視——
  • 0:41 - 0:44
    人格發生些微改變、易怒,
  • 0:44 - 0:48
    或漸漸被不尋常的想法給侵占。
  • 0:48 - 0:52
    病人通常是在精神病
    發作之後才被診斷出來,
  • 0:52 - 0:56
    男性多半會發生在
    接近二十歲或二十歲初頭時,
  • 0:56 - 0:59
    女性多半會發生在
    接近三十歲或三十歲初頭時。
  • 0:59 - 1:04
    在第一次精神病發作時,
    可能會有妄想、幻覺,
  • 1:04 - 1:06
    以及錯亂的言行舉止。
  • 1:06 - 1:08
    這些叫做正性症狀,
  • 1:08 - 1:11
    意即,思覺失調症患者才會有,
  • 1:11 - 1:13
    一般人則不會。
  • 1:14 - 1:17
    常見的錯誤觀念是,
    有思覺失調症的人
  • 1:17 - 1:19
    就會有多重人格,
  • 1:19 - 1:23
    但實際上這些症狀是
    思考過程被打斷的表現,
  • 1:23 - 1:27
    而並非另一個人格的形成出現。
  • 1:27 - 1:30
    思覺失調症也會出現負性症狀,
  • 1:30 - 1:34
    也就是有思覺失調症的人
    身上會缺乏這些特性,
  • 1:34 - 1:37
    比如動力、情緒表達,或語言能力。
  • 1:38 - 1:42
    也有一些認知症狀,
    比如難以集中注意力、
  • 1:42 - 1:45
    記住資訊,以及做決策。
  • 1:45 - 1:48
    所以,造成精神病發作的原因是什麼?
  • 1:48 - 1:51
    成因很可能不是單一的,
  • 1:51 - 1:55
    而是基因與環境風險因子
    結合在一起所導致。
  • 1:55 - 2:00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
    思覺失調症和基因的連結最強。
  • 2:00 - 2:03
    雖然約有 1% 的人有思覺失調症,
  • 2:04 - 2:07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
    孩子或手足的發病率,
  • 2:07 - 2:10
    可能會比其他人要高十倍。
  • 2:10 - 2:13
    如果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中一人
    有思覺失調症,
  • 2:13 - 2:16
    另外一人則有四成的機會被影響到。
  • 2:16 - 2:19
    通常,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直系親人
  • 2:19 - 2:23
    也會呈現出該病症的相關特質,
    只是比較輕微——
  • 2:23 - 2:26
    還沒有到需要治療的程度。
  • 2:27 - 2:29
    幾乎可以確定思覺失調症
    和多個基因相關,
  • 2:29 - 2:32
    但我們還不知道
    基因的具體個數和類型。
  • 2:33 - 2:38
    環境因子,如在嬰兒期
    初期接觸到某些病毒,
  • 2:38 - 2:42
    可能會增加患思覺失調症的機會,
  • 2:42 - 2:45
    而服用某些藥物,包括大麻,
  • 2:45 - 2:50
    可能會促使易受影響者發病。
  • 2:50 - 2:53
    這些因子對每一個人的影響不同。
  • 2:53 - 2:56
    對基因風險非常低的人來說,
  • 2:56 - 2:59
    不論暴露在多少量的
    環境風險因子之下,
  • 2:59 - 3:01
    都不會讓他們發展出思覺失調症;
  • 3:02 - 3:04
    至於風險非常高的人,
  • 3:04 - 3:07
    只要減少額外風險
    就有可能會破壞平衡。
  • 3:08 - 3:13
    用來治療思覺失調症的
    抗精神疾病藥物能協助研究者
  • 3:13 - 3:17
    追蹤這種病症在大腦中的特徵。
  • 3:17 - 3:21
    傳統的抗精神疾病藥物
    會阻隔多巴胺受體。
  • 3:21 - 3:24
    對於減輕正性症狀很有效果,
  • 3:24 - 3:29
    因為這些症狀和大腦中
    特定通路的多巴胺含量過高有關。
  • 3:29 - 3:32
    但,同樣的藥物也有可能
    讓負性症狀更嚴重,
  • 3:32 - 3:35
    研究已經發現,
    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
  • 3:35 - 3:39
    可能和大腦其他區域的
    多巴胺含量太低有關。
  • 3:39 - 3:43
    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會出現
    神經組織流失的狀況,
  • 3:43 - 3:47
    我們仍不清楚這種萎縮
    是該疾病本身的直接結果,
  • 3:47 - 3:50
    或是藥物導致訊號傳遞被壓制的結果。
  • 3:51 - 3:54
    幸運的是,近幾代的抗精神病藥物
  • 3:54 - 3:59
    都是透過針對多種神經傳遞介質
    來解決這些問題,
  • 3:59 - 4:02
    比如血清素加上多巴胺。
  • 4:02 - 4:07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所有症狀
    並不是單一傳遞介質系統造成,
  • 4:07 - 4:11
    而且,因為這些藥物會影響
    大腦和身體各處的訊號傳遞,
  • 4:11 - 4:13
    服藥可能會引起其他
    副作用,如體重增加。
  • 4:14 - 4:19
    儘管有併發症,
    抗精神病藥物仍然非常有效,
  • 4:19 - 4:22
    特別是與其他醫療介入方式結合,
  • 4:22 - 4:24
    比如認知行為治療。
  • 4:24 - 4:29
    雖然電痙攣療法僅能提供
    相對短暫的舒緩,
  • 4:29 - 4:31
    但也被再次用作有效治療方式,
  • 4:31 - 4:34
    特別是在其他療法都無效時。
  • 4:34 - 4:38
    早期介入治療也非常重要。
  • 4:38 - 4:41
    如果得了精神病後的
    數個月或數年沒有去治療,
  • 4:41 - 4:45
    某些精神異常可能就會
    變成病人人格的一部分。
  • 4:45 - 4:49
    然而,由於精神病的診斷
    會讓人背上沒人性的汙名,
  • 4:49 - 4:52
    人們會因此而選擇不去求助。
  • 4:52 - 4:55
    一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很危險,
  • 4:55 - 4:59
    但實際上,他們更有可能是
    暴力的受害者
  • 4:59 - 5:01
    而並非加害者。
  • 5:01 - 5:03
    適當的治療能協助降低
  • 5:03 - 5:06
    思覺失調症相關暴力
    發生的可能性。
  • 5:07 - 5:11
    那就是為什麼教育——對病人、
    其家屬、其社區的教育——
  • 5:11 - 5:16
    能協助消除汙名,
    並讓更多人得到治療。
Title: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Speaker:
亞妮絲.巴吉
Description:

初次發現思覺失調症是至少一個世紀以前的事,但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它的確切成因。它仍然是現今最被誤解及汙名化的疾病之一。所以,我們對它的症狀、成因、和治療,到底知道些什麼?讓亞妮絲.巴吉帶大家一探究竟。

完整課程連結:https://ed.ted.com/lessons/what-is-schizophrenia-anees-bahji
課程設計:亞妮絲.巴吉
導演:Artrake Studio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Ed
Duration:
05:16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