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機制:學術買辦巨牆(CC BY 4.0)
-
0:10 - 0:18下載完整版中文字幕
https://github.com/SCgeeker/Paywall_CH_Subtitles -
0:19 - 0:22歡迎收聽"事態現況"
我是Frank Stasio -
0:22 - 0:25成千上萬學術研究由政府資助
-
0:25 - 0:30公眾想獲得這些研究結果
卻常被昂貴的付費機制阻擋在外 -
0:30 - 0:32某些學術出版公司的銷售利潤
-
0:32 - 0:35還超越沃爾瑪(美國最大連鎖超市)
谷歌、蘋果等公司 -
0:36 - 0:39學術界正發起運動扭轉現況
-
0:45 - 0:46付費巨牆
學術商業體系 -
0:47 - 0:50大學的任務是教育大眾
-
0:50 - 0:57沒有道理阻止公眾獲取大學生產的知識
-
0:57 - 1:03這種機制的存在只為了獲取金錢與權力
-
1:03 - 1:08還有少數人的既得利益
這正是我們目前要推倒的高牆 -
1:08 - 1:11很多錢?
非常非常多錢! -
1:12 - 1:17這是筆巨大的生意
有數十億美金 -
1:18 - 1:22學術出版業一年產值高達25.2億美元
-
1:22 - 1:24像這本由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的Biomaterials
-
1:24 - 1:29學術機構每年要花10,702美元訂閱數位版
-
1:29 - 1:32值得花這麼多錢嗎?
這是一言難盡的問題 -
1:32 - 1:381995年的富比士雜誌預言學術出版業
將成為網際網路興起的頭號受害者 -
1:38 - 1:43學術不斷進步
數位傳播有可能導致學術期刊收入減少 -
1:44 - 1:47但23年後的今天
這預言沒有成真 -
1:47 - 1:50我覺得我們能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
-
1:50 - 1:52就是人類真的不擅長預測未來
-
1:52 - 1:55但是媒體很愛炒作這種話題
-
1:56 - 1:59然後閱聽大眾又很愛看這種報導
-
2:00 - 2:01[很抱歉]
-
2:01 - 2:04[您沒有獲取這份文件的憑證]
-
2:04 - 2:07[請參考網頁下方的付費方案]
-
2:12 - 2:17學術出版業每年的投資報酬率(profit margin)
大約是35%到40% -
2:17 - 2:19與其他大型企業一起比較的話
-
2:19 - 2:21沃爾瑪的投資報酬率大約是3%
-
2:22 - 2:25很多人認為沃爾瑪是間是邪惡的大公司
-
2:25 - 2:28但是他們的投資報酬率不到學術出版的十分之一
-
2:28 - 2:32光看數字我就可以改口說
-
2:32 - 2:36與其他產業的巨頭相比
沃爾瑪其實沒那麼糟糕 -
2:36 - 2:40美國銀行的投資報酬率約21%
豐田汽車大約12% -
2:40 - 2:46如果一間公司的投資遠少於消費者的支出
-
2:47 - 2:51他們憑什麼擁有如此高的投資報酬率?
-
2:51 - 2:56(導演)就你所知有什麼公司每年會有32%~35%的投資報酬率
-
2:56 - 3:01老實說我從未聽過哪家公司有這麼大的獲利率
-
3:02 - 3:10以一般商業體系的企業規模來說
如此高的投資報酬率代表這是個獨占事業 -
3:10 - 3:15即使不在學術界的人不需要讀這麼多學術論文
-
3:15 - 3:18也不覺得這些論文有什麼用
每個人還是必須為付費論文買單 -
3:18 - 3:23你繳稅給政府
政府補助大學 -
3:23 - 3:28大學提供經費給圖書館
支付學術出版商訂閱費 -
3:28 - 3:32期刊出版商都會拿走你的錢
-
3:32 - 3:35不論你還是我都一樣
⼈人都要出錢支持這個機制 -
3:35 - 3:38而最大受益者就是學術出版商
-
3:38 - 3:40做生意獲利是天經地義
-
3:40 - 3:43但是為什麼學術期刊的出版公司
-
3:43 - 3:46可以比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有更多獲利
-
3:47 - 3:50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們不必付生產者任何酬勞 -
3:50 - 3:54我想不出有什麼產業
可以完全無視生產者的貢獻 -
3:54 - 3:59學術論文的生產者像是論文作者、評審者
大家都是做功德的? -
3:59 - 4:04學術出版業在許多方面的利潤都是首屈一指
-
4:04 - 4:09這幾年我持續觀察他們和臉書之類的科技公司
我終於了解一個事實 -
4:09 - 4:13只以企業營收來說
學術出版業和軟體巨人同樣成功 -
4:13 - 4:16當然
臉書公司的成功無遠弗屆 -
4:16 - 4:19過去五到十年幾乎沒有比它更成功的企業
-
4:19 - 4:23學術出版太有利可圖
-
4:23 - 4:28經營者也不用在乎這個世界如何變化
-
4:29 - 4:35有個企業的獲利率比谷歌高35%
其實指向一個更根本的原因 -
4:35 - 4:39高獲利純粹是議價優勢造成的
-
4:39 - 4:47愛思唯爾有獨家的數位論文平台
賣給大學的內容服務是一整套的 -
4:47 - 4:50這跟去超級市場購物不一樣
-
4:50 - 4:54買瓶啤酒可以讓你挑三揀四
-
4:54 - 4:56圖書館不能對出版公司這樣說
-
4:56 - 5:00"你們的論文太貴了
我們明年要訂閱另一家" -
5:00 - 5:02老師學生做研究都需要他們的產品
-
5:02 - 5:11而且多數大學都有能力負擔昂貴的服務
很少有大學會拒絕出版公司的報價 -
5:11 - 5:15就算有也只是做做樣子
因為老師學生都要讀最新的論文 -
5:16 - 5:18這讓出版公司有恃無恐
-
5:18 - 5:20學術出版市場的問題是這樣的
-
5:20 - 5:24這種市場體現了所謂的「道德風險」
-
5:24 - 5:28這是經濟學名詞
與平常談的道德完全無關 -
5:28 - 5:33道德風險是說買進的商品不符合消費者的目的
購買者可能因此承擔的損失 -
5:33 - 5:36那麼什麼是傳統出版市場的商品?
-
5:36 - 5:39就是取得出版物件的權限
-
5:39 - 5:41像我一樣想閱讀論文的人都是消費者
-
5:41 - 5:45但是並不是由我自己購買期刊
-
5:45 - 5:51而是由哈佛大學圖書館花大錢訂閱上萬種期刊
-
5:51 - 5:59所以我對訂閱這些期刊的費用無感
因為不是由我付帳 -
5:59 - 6:00的確,必須有人出錢
-
6:00 - 6:06學術期刊出版是年收入一百億美元的產業
-
6:06 - 6:10這絕對不是能等閒視之的龐大金額
-
6:10 - 6:18你會想獲利如此龐大的公司
能不能回饋學術界 -
6:18 - 6:22他們會支持更多科學研究嗎?
他們會更支持大學嗎? -
6:22 - 6:27像是聘用更多研究人員、教師
減輕大學的支出等等 -
6:27 - 6:34會有人指出這些財務問題
透露出這個與學術界習習相關的商業模式 -
6:34 - 6:37想維持與學術界的關係卻不一致的徵兆
-
6:38 - 6:49學術發展和出版公司的利潤有何關係
並不是特別被重視的議題 -
6:50 - 6:58多人關心的是不斷上漲的大學學費
-
6:58 - 7:00當然這也是導致學費上漲的原因之一
-
7:00 - 7:04不該只看出版公司利潤太高的問題
-
7:04 - 7:10也不能當這只是學術圈內部的事情
-
7:10 - 7:14應該將這個現象視為根本的社會問題之一
-
7:14 - 7:17如此下去人類社會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
7:17 - 7:21學術期刊價格漲幅已經超過通貨膨脹水準
-
7:21 - 7:24也遠超過圖書館預算的成長幅度
-
7:24 - 7:26這不是近幾年的事
而是數十年慢慢地變化 -
7:26 - 7:29現在已演變成一場災難
-
7:29 - 7:31十小時前Anthem學院宣布倒閉關門
-
7:31 - 7:34Saint Joseph 學院即將停止招生
-
7:34 - 7:37Dowling學院因債務問題突然宣佈倒閉
-
7:37 - 7:40無預警關校導致該校教師失業
-
7:40 - 7:43連帶數千名學生急著轉學
-
7:43 - 7:51絕大多數學者未曾認真了解學術交流的真正代價
-
7:51 - 7:54圖書館的預算最能反映這代價有多高
-
7:54 - 8:01圖書館經常要向高層爭取經費
支付一系列期刊不斷增加的訂閱費用 -
8:01 - 8:04特別是科學、工程技術、醫學領域
-
8:04 - 8:10這些領域增加的論文數量最多
出版商不斷提出各種漲價的理由 -
8:10 - 8:14期刊價格持續上漲
合法論文越來越難以取得 -
8:14 - 8:17付費高牆阻礙研究活動的事層出不窮
-
8:18 - 8:20你碰過要付費的論文?
當然 -
8:20 - 8:22我經驗無數次了
-
8:22 - 8:24我常遇到要求付費的文章
-
8:24 - 8:27妳遇過無法下載的論文?
那還用說 -
8:27 - 8:28我當然碰過
-
8:28 - 8:30數不清了
待會就會碰到吧 -
8:30 - 8:33我要是學生的話一定有這種經驗
-
8:33 - 8:34我經驗太多次了
-
8:35 - 8:38有何感想?
有夠沮喪的 -
8:38 - 8:42學生獲得碩士學位畢業之後
-
8:42 - 8:44到外面公司上班有時要找最新資料
-
8:44 - 8:46但是他們很快會發現
-
8:46 - 8:51他們無法輕易取得想參考的研究成果
-
8:51 - 8:55因為他們不再是校內人員
-
8:56 - 8:58他們跑來找我求助
-
8:58 - 9:05我只能跟他們說
圖書館的立場很尷尬 -
9:05 - 9:09我們必須封鎖非正式教職員生
-
9:09 - 9:13自由取得公家補助的研究成果
-
9:13 - 9:18這完全違背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的使命
-
9:18 - 9:20這種做法真是讓人無法置信
-
9:20 - 9:22能說說你自己的事嗎?
-
9:22 - 9:24我叫Dwight Parker
-
9:24 - 9:29我正在攻讀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
-
9:29 - 9:32不過目前正在休學中
-
9:32 - 9:33現在是汽車銷售員
-
9:33 - 9:37我還在學時
能從學校獲取很多資源 -
9:37 - 9:40不過離開學校之後
-
9:40 - 9:42你就不能再獲取那些資源
-
9:42 - 9:44至少我不能用啦
-
9:44 - 9:50許多教育心理學研究都是政府資助的
-
9:50 - 9:53研究成果都是民脂民膏
-
9:53 - 9:56學術出版商卻反過來要收費
簡直匪夷所思 -
9:56 - 9:58匪夷所思呀
沒錯 -
9:58 - 10:00更別提那些研究都關係公眾福祉
-
10:00 - 10:02像這樣的學術研究成果
-
10:02 - 10:05我應該能無條件取得才對
-
10:05 - 10:11不必花79.99美金去買
-
10:11 - 10:13或是去賣車
-
10:14 - 10:16即使有這麼酷的車可賣
-
10:19 - 10:23我去艾思唯爾上班的話就買得起這部車
-
10:23 - 10:25或者這裡的任何一部
我是想說... -
10:25 - 10:29你們正在採訪的這件事
我只能說... -
10:29 - 10:34有聽過「有錢能使鬼推磨」吧
-
10:34 - 10:37這些出版公司賺了錢,操控政府
所有人都擺脫不了 -
10:37 - 10:40整個學術界已經集體迷失
老實說,已經迷失很久了 -
10:40 - 10:43我太太有肺栓塞
-
10:43 - 10:44醫生找不出病因
-
10:44 - 10:48目前仍不確定她為何會肺栓塞
-
10:48 - 10:52可能有許多原因
所以我開始自己上網找答案 -
10:52 - 10:55首先就是上網尋找相關研究資訊
-
10:55 - 10:57但馬上遇到好多有關肺栓塞的研究論文都要付費
-
10:58 - 11:06而我負擔不了購買一堆可能與我太太情況有關
也許無關的研究論文所有費用 -
11:06 - 11:08這些論文也許有關
也或許無關 -
11:08 - 11:10因為付費機制沒有足夠資訊讓我分辨
-
11:11 - 11:14搞不好其中就有能救我太太的資訊
-
11:14 - 11:19學術研究是為了解決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所遭遇的問題
-
11:19 - 11:20像是如何治療疾病
-
11:20 - 11:23淨化飲用水
-
11:23 - 11:26消除貧窮
-
11:26 - 11:32還有完全根除某些疾病等
-
11:32 - 11:36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必須確保人人都能獲取這些研究資源 -
11:36 - 11:40不只是富裕國家
也不只是有博士學位的人 -
11:40 - 11:42而是人人都能閱讀這些研究成果
-
11:43 - 11:46思考然後貢獻想法
-
11:46 - 11:49如果大多數人無法獲取這些研究資源
-
11:49 - 11:52成功解決某個大問題的機會就非常低
-
11:52 - 11:56學術出版商促進學術交流已經有好幾世紀的歷史
-
11:56 - 11:58就這方面來說
他們很重要 -
11:58 - 12:03但同時,全球多數人
-
12:03 - 12:08無法自由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
12:08 - 12:16像是科學、醫學、文化、科技以及環境科學
-
12:16 - 12:23我們正面臨想要更了解這世界
卻不能取得有關這世界的最新知識 -
12:23 - 12:26就此而言,滿可悲的
-
12:26 - 12:31西方大學能提供學校圖書館大筆經費
-
12:31 - 12:33也就是說
-
12:33 - 12:38這些大學有能力訂購期刊
讓他們的學生能取得論文 -
12:38 - 12:42但是開發中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就真的很窮
-
12:42 - 12:48沒有大學的支持
想做研究得自食其力 -
12:48 - 12:51就算是和教師或教授談
-
12:51 - 12:54也會聽到他們說
「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
12:54 - 12:56你也是一樣」
-
12:56 - 13:00我們只能接受現實
也不期望具體的改變 -
13:00 - 13:04我專攻的是基礎物理學
-
13:04 - 13:06主題是特殊相對論
-
13:06 - 13:11這個領域許多論文必須付費才能取得
-
13:11 - 13:14老實說我從未付費取得論文
-
13:15 - 13:19尤其是委內瑞拉現在的經濟這麼糟
很不幸地 甚至會更糟 -
13:19 - 13:20如果我還在那裡唸書
-
13:20 - 13:25恐怕還是得拿出信用卡付費購買
-
13:26 - 13:29論文難以取得的現實
催生了一股運動 -
13:29 - 13:31這就是「開放取用」
-
13:33 - 13:39簡單的說
「開放取用」就是自由且無負擔地獲取資訊 -
13:40 - 13:43直接了當的說
就是資訊的民主化 -
13:43 - 13:46目的是消除資訊落差並促進平等
-
13:46 - 13:50全世界的學者如果都能取用所有研究資訊
-
13:50 - 13:52就有機會做出比目前最頂尖的成果更好的事物
-
13:53 - 13:56搞不好這一代最聰明的人
-
13:56 - 13:59是住在像中非共和國這種無法取得任何資訊的地方
-
14:00 - 14:05像這樣的人如何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
讓人類知識再往前邁進? -
14:05 - 14:08我認為這是為何要推動「開放取用」的根本原因
-
14:08 - 14:12讓任何想要知道最新知識的人
-
14:12 - 14:15能獲取資訊並推動知識進步
-
14:15 - 14:20我肯定開放取用推動者的熱情
-
14:21 - 14:24我更關切的是
-
14:23 - 14:26熱衷推動開放取用的人士
-
14:26 - 14:30沒有謹慎評估開放取用所需付出的代價
-
14:30 - 14:32是不是和帶來的好處一樣多
-
14:32 - 14:36我也關切如果開放取用運動變成一種信仰
-
14:36 - 14:38或者不可抵觸的價值觀
-
14:38 - 14:44像是何時何地都要愛護的價值
-
14:44 - 14:51如果我們不能甚至不願意用批判性思考的角度
-
14:51 - 14:55去嚴格檢視開放取用的優劣
-
14:55 - 15:01那就會像他們批判的付費機制一樣
並不是以理性與科學的方式推動開放取用機制 -
15:01 - 15:03而是用宗教情懷推動
-
15:04 - 15:09我個人有宗教信仰
也沒有要反對宗教 -
15:09 - 15:12只是這不能跟科學混為一談
-
15:13 - 15:17我能了解對開放取用的支持
類似一種信仰 -
15:17 - 15:19尤其你是站在付費機制的對立面
-
15:19 - 15:22許多運動的行動者都有信念是吧
-
15:22 - 15:29而且生醫領域的文獻要求開放聲量最大
-
15:29 - 15:33特別是無法取得文獻的病患家人
-
15:33 - 15:40你應該聽出這些弦外之音有宗教式的期許和見證
-
15:40 - 15:46期許與見證具有說服力
是推動運動的力量 -
15:46 - 15:53我們可以用啟發式的無趣對話談論這件事
我也可以給你講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
15:53 - 15:55那一種比較有感染力?
-
15:55 - 15:57任何運動都要能與各種立場對話
-
15:57 - 16:01運動規模必須大過任何組織
動員起來才有氣勢,對吧? -
16:01 - 16:06群眾運動都是這樣運作
製造出一種無可抵擋的印象 -
16:06 - 16:09我支持開放取用的理由是因為
-
16:09 - 16:11這樣做能增進研究效率
-
16:13 - 16:16我想要看到整體的研究效率提升
-
16:16 - 16:20反過來說付費機制能達成目標的話
我也會支持 -
16:20 - 16:24研究效率提昇也會提升品質
-
16:24 - 16:29提升包容性、多樣化、以及創新能量
-
16:29 - 16:34有更多人可以參與是好處
-
16:34 - 16:35科學界能解決更大的問題
-
16:35 - 16:37我是個百分之百的開放取用實踐者
-
16:37 - 16:41生命科學界開始呼籲開放取用時我就全身投入了
-
16:41 - 16:51我們希望開放取用不只是帶來文獻使用模式的大變革
-
16:51 - 16:57因為有需要的人幾乎無法取得研究論文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
16:58 - 17:01幾年前我曾訪問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大學
-
17:01 - 17:04演講前我和幾位研究生
-
17:04 - 17:07在一間研討室裡
-
17:07 - 17:11一起聊聊他們正在做的論文研究
-
17:11 - 17:16幾乎每個人都跟我說正在研究「內隱認知」
-
17:16 - 17:20我很驚訝有這麼多學生投入如此特殊的研究領域
-
17:20 - 17:26於是我問"為什麼你們都在做這個題目?
這個領域在這裡這麼熱門?" -
17:26 - 17:32他們立刻回答"我們能取得這個領域的論文“
-
17:32 - 17:33我再問"什麼意思?"
-
17:33 - 17:37"因為在你這個領域的傑出研究
-
17:37 - 17:41都會將論文放上網
-
17:41 - 17:43我們因此可以得知最新的研究發展
-
17:43 - 17:47但是其他領域的論文就無法取得"
-
17:47 - 17:49我實在太震驚了
-
17:49 - 17:54他們以能取得什麼文獻決定研究題目
-
17:56 - 18:00我還是圖書館長時
-
18:00 - 18:06因為經費有限
必須大幅削減訂閱期刊數量 -
18:06 - 18:11許多圖書館也是面臨這種情況
-
18:11 - 18:16我們辦了好幾次焦點團體
了解師生們的想法 -
18:16 - 18:25有位年輕的醫學博士生當面告訴我
-
18:25 - 18:29他和指導教授談過論文主題
教授告訴他 -
18:29 - 18:33“這些領域很有趣
要多找幾篇論文來讀” -
18:33 - 18:41他說
但我發現我能閱讀的範圍 -
18:41 - 18:45只限於圖書館能訂閱的期刊文獻
-
18:45 - 18:55圖書館能提供的期刊限制了我的論文方向
-
18:55 - 19:01因為我不再能取得你們決定停止訂閱的期刊”
-
19:01 - 19:06有許多困難的題目並不是由
-
19:06 - 19:09一位或一群研究者獨自解決的
-
19:09 - 19:13我們知道跨領域的研究與合作
-
19:13 - 19:16能加速找到解答的過程
-
19:16 - 19:22這些要被的問題牽涉不同專業
-
19:22 - 19:26像是潔淨水源、食安、全球暖化、公共衛生
-
19:26 - 19:29都有許多問題要克服
-
19:29 - 19:35我們當然要盡力推動各種合作
化為真實的研究結果 -
19:35 - 19:43世界各地都有高明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精湛的專家
-
19:43 - 19:45只是這些人事物不常被看見
-
19:45 - 19:51像我有位朋友是史丹福的小兒心臟外科醫師
-
19:51 - 19:56跟我提過他在印度的親身經歷
-
19:56 - 20:01他參觀的機構收治十倍於他在美國的病患人數
-
20:01 - 20:06而那個機構的病人可獲得和史丹福醫院
幾乎一樣好的醫治 -
20:06 - 20:10並且所需成本卻只有史丹佛的5%-10%
-
20:10 - 20:13我認為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
20:14 - 20:21在西方世界的我們很想了解印度醫學界的成就
-
20:21 - 20:26如同印度同業們也想了解我們的先進技術
-
20:26 - 20:32為了推動學術前進
開放學術是無庸置疑的 -
20:32 - 20:36也許會有人好奇為何現在不是開放的
-
20:36 - 20:41不過因為正視當下的問題
歷史才能不斷向前 -
20:42 - 20:46今天的學術期刊系統創立於17世紀中葉
-
20:46 - 20:49寫作論文都沒有報酬
-
20:49 - 20:51寫論文帶來的是影響力而非財富
-
20:51 - 20:56為了深入了解研究論文的生產過程
我們來到第一本學術期刊的誔生地 -
20:56 - 20:58倫敦皇家學會
-
20:59 - 21:02我是Stuart Taylor
皇家學會現任出版經理 -
21:02 - 21:04皇家學會隸屬大英國家科學研究院
-
21:05 - 21:09是由1660年代的前輩科學家們創立
-
21:09 - 21:11創始成員有Robert Hook(虎克定律、細胞命名者)和
Christopher Wren(著名建築師) -
21:11 - 21:151665年
這幅畫像裡的Henry Oldenburg -
21:15 - 21:19出任學會秘書時創辦全球第一本學術期刊
-
21:19 - 21:20“哲學通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
21:20 - 21:28這是首次有正式記載早期科學家
的科學成就與發現 -
21:28 - 21:31這本期刊建立奠定了學術期刊
-
21:31 - 21:33基本經營模式
-
21:34 - 21:39這本期刊體現四個原則
學術知識的收藏、編目、傳播與驗證 -
21:40 - 21:45具體做法是每篇論文登錄作者姓名及發表日期
-
21:45 - 21:51發表之前進行同行審查
向所有科學家傳播最新資訊 -
21:51 - 21:53還有保存文獻給後代學者
-
21:54 - 21:58網際網路剛開始發展的時候
學者們就利用網路分享論文 -
21:58 - 22:01那時大約是1990年代早期
-
22:01 - 22:04學術界就認真推動開放取用
-
22:04 - 22:08學者不只利用網路傳播研究成果
-
22:08 - 22:12也增加每個人取得最新知識的機會
-
22:12 - 22:14現在聽起來好像是我起的頭
-
22:14 - 22:18那個時候並不是只有我想這麼做
-
22:18 - 22:22我想只要你有一些不錯的點子
-
22:22 - 22:24或者做出了一些突破
-
22:24 - 22:29你想你的成果也許能帶來啟發
-
22:29 - 22:36或著想突顯你辛苦的成果
-
22:36 - 22:41但絕不是想只有自己有取得這些資訊的特權
-
22:41 - 22:48所以我在1991年的想法是
讓每個人可以同時取得等量等值的資訊 -
22:48 - 22:52讓研究者之間的競爭更均衡
-
22:52 - 22:55而不是去弭平獲取資訊的差異
-
22:56 - 23:00醫學領域的論文有百分之四十發表在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
23:00 - 23:04這本可說是今天最有影響力的醫學期刊
-
23:04 - 23:10然而其中百分之四十的論文作者來自
波士頓地區方圓150英哩 -
23:10 - 23:13而且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編輯部就在波士頓
-
23:14 - 23:15學術出版完全是內行人在玩的
-
23:16 - 23:22內行人相對容易發表與閱讀這類期刊
-
23:22 - 23:24服務的機構經費也較充裕
-
23:24 - 23:31現在的學術系統造成了許多相對弱勢的學者
-
23:31 - 23:36今天病患能獲得最佳治療
-
23:36 - 23:41是醫師得益於可獲得的最新照護資訊
-
23:41 - 23:43雖然已經有證實治療效果的研究
-
23:43 - 23:49可笑的是
有時候我們卻無法取得1975年出版的論文 -
23:49 - 23:53全都被付費機制阻擋
實在沒有道理 -
23:53 - 23:56學術期刊從1665年發展至今
-
23:56 - 24:01今天全球各地資訊隨手可得
各種專業領域都有學術期刊 -
24:01 - 24:04為學者們帶來無數好處
-
24:04 - 24:08許多學者希望作品能發表在傳統期刊
-
24:08 - 24:15特別是聲望高、影響力高、品質好的重量級傳統期刊
-
24:15 - 24:19他們認為有興趣的讀者會看這些期刊
這其實是錯誤的 -
24:19 - 24:23這些期刊只會出現在有經費訂購的機構裡
-
24:23 - 24:26所屬人員才有機會閱讀他們的論文
-
24:26 - 24:34就算這些期刊銷售量較高
或者是所有圖書館公認必訂的項目 -
24:34 - 24:36還是有些圖書館無法負擔訂閱費用
-
24:36 - 24:40許多圖書館因為缺乏經費
必須長期取消 -
24:40 - 24:41訂閱某些重要期刊
-
24:41 - 24:44有廣大讀者的研究者能獲得許多好處
-
24:44 - 24:49因為讀者越多代表研究者的影響力越大
-
24:49 - 24:55學者不能只依賴個人的成果或引用自己的論文
來提昇影響力 -
24:55 - 24:57除非有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
-
24:57 - 24:59多數學者為了提昇影響力而寫論文
-
25:00 - 25:03學術研究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找尋問題的解答
-
25:03 - 25:09和其他人分享
從研究的現象所得到的洞見 -
25:09 - 25:11然後獲得同儕的回應
-
25:11 - 25:15像是"怎麼是這樣?怎麼是那樣?你確定嗎?"
-
25:15 - 25:17或者像“太好了,讓我用別的方法試試看”
-
25:17 - 25:22學術社群的存在是為了溝通
要達成溝通的唯一方法 -
25:22 - 25:27就是了解彼此說了什麼
還有這些說法的依據 -
25:27 - 25:32所以開放是學術社群運作的基本條件
-
25:33 - 25:36關於開放取用最常被提的迷思是
-
25:36 - 25:38開放了就沒有同儕評審
沒人把關學術品質了等等 -
25:39 - 25:41就我們所知
-
25:41 - 25:44學者公開發表作品
馬上就會有人注意到 -
25:44 - 25:49只要你敢亂搞研究成果
馬上就會被抓包 -
25:49 - 25:56若是你的論文少了某些重要證據
有人會指出來 -
25:56 - 26:01如果你的論述不夠清楚
或者沒有引用某個重要文獻 -
26:01 - 26:02會有人告訴你
-
26:02 - 26:04所以做為學者
-
26:04 - 26:09你能從他人的見解與批評得到正面回饋
-
26:09 - 26:14你的研究品質會提昇
而不會因此下降 -
26:14 - 26:17如果你不是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
不會清楚這行專家的近況 -
26:17 - 26:20當然也不會了解
專業領域重要研究的進展 -
26:20 - 26:24然而有些特定領域的資訊不公開的話
後果的嚴重性會影響每個人 -
26:24 - 26:25就拿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來說
-
26:25 - 26:292017年起他們的官網移除氣候變遷報告
-
26:29 - 26:33沒有這些資訊的影響是很真實具體的
-
26:33 - 26:37因為有自由取得的資訊
我們才能知道氣候變遷造成什麼問題 -
26:37 - 26:40公開資訊不一定能讓現況變好
限制公開也不會讓現況變差 -
26:40 - 26:45我認為各領域的專業人士
都會面對要不要公開資訊的爭議 -
26:46 - 26:50推廣運動剛起步的時候
最早開辦的開放取用期刊 -
26:50 - 26:56常被批評這些期刊的論文品質不佳
-
26:56 - 26:59那時候這樣的批評很多
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 -
26:59 - 27:01對於學術研究
-
27:01 - 27:06開放取用一點都不會降低同行評審水準
-
27:06 - 27:10而是讓這個系統更加完善
-
27:10 - 27:16許多國家有發表獎勵制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這反映出英美學術界的現實狀況 -
27:17 - 27:23最近INASP向英美學者做了一份調查
-
27:23 - 27:26了解他們對開放取用的意見
許多人表示 -
27:26 - 27:28“開放取用是學術界需要的措施
-
27:28 - 27:32全世界都能取得我的研究成果是很棒的”
-
27:32 - 27:38但是問同一群學者選擇期刊的條件
-
27:38 - 27:42特別是發表研究成果的期刊
首選都是有高影響係數的期刊 -
27:42 - 27:46最後才會考慮期刊有沒有提供開放取用
-
27:46 - 27:50雖然多數人贊同開放取用
-
27:50 - 27:56面對獎勵制度等等現實條件
多數人最後才會考慮開放取用 -
27:56 - 27:57因為大家都要力爭上游
-
27:57 - 28:01推動開放取用已經過一段時間了
-
28:03 - 28:07但是進展不如我所預期地快
-
28:08 - 28:14我擔心即使再過五年
-
28:14 - 28:17情況還是會像現在一樣
-
28:18 - 28:25是什麼原因
讓學術期刊的改變如此牛步 -
28:25 - 28:27你應該說他們很能適應
-
28:31 - 28:34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停滯不前
-
28:35 - 28:38因為學術圈是全世界最保守的社群
-
28:38 - 28:41學者們確實在專業領域會有所創新
-
28:41 - 28:46但是學術體系的結構變化總是緩慢的
-
28:46 - 28:48學術界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
28:49 - 28:55任何顯著改變這個體系運作的事情都不會馬上發生
-
28:55 - 29:00就像今天成為終生職教授的途徑與150年前一模一樣
-
29:00 - 29:04研究者在評估生涯機會時總是非常謹慎
-
29:04 - 29:07像是職位昇遷
獲得補助 -
29:07 - 29:11這些都與發表論文的成績有關
-
29:13 - 29:19這種需求形成一種像是牢籠的限制
-
29:19 - 29:23除了在有助職涯發展的期刊發表論文
-
29:23 - 29:26在其他管道發表研究
-
29:26 - 29:28對學術生涯發展並沒有太大幫助
-
29:28 - 29:30推動開放取用的最大障礙其實是
-
29:30 - 29:35每個機構現行的人員業績評估制度與昇遷架構
-
29:36 - 29:40這些制度服膺主流觀點
-
29:40 - 29:46就是學者要儘可能地在排名前端的期刊發表論文
才能證明有好的研究能力 -
29:46 - 29:51這些期刊裡的論文也許不會有人引用
甚至泛人問津 -
29:51 - 29:56但是期刊影響係數常被當成研究品質的替代指標
-
29:56 - 30:02其實學術界裡每個人都知道這只是自欺欺人的數字遊戲
-
30:02 - 30:06期刊影響係數(IF)其實是統計一本期刊的論文
-
30:06 - 30:12兩年之內被其他期刊論文引用的平均次數
-
30:12 - 30:17IF是一種很粗糙的統計尺度
-
30:17 - 30:22某種程度上已經在學術評價系統中根深蒂固
-
30:22 - 30:26成為全世界評估研究人員的通用公式
-
30:26 - 30:31用IF做評價就像在一條販賣各式各樣手提包的大街
-
30:31 - 30:33只挑最高檔的名牌手提包
-
30:33 - 30:38IF已經嚴重扭曲整個學術圈的交流方式
-
30:39 - 30:43即使是IF的創造者Eugene Garfield
也說IF不該被用來評價個人研究表現 -
30:43 - 30:46你一定會納悶
這到底有什麼問題 -
30:46 - 30:49IF只是披上科學的外衣
-
30:49 - 30:51雖然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
-
30:52 - 30:59了解IF計算的方式及代表的意義
就知道用IF其實是種偽科學 -
30:59 - 31:02幾年前皇家學會就簽署了
-
31:02 - 31:05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簡稱DORA)
-
31:05 - 31:11這項宣言呼籲研究機構與補助單位
不要使用IF -
31:11 - 31:14評估研究者的表現
-
31:14 - 31:18多重視同行評審的意見
評估實際的工作內容 -
31:18 - 31:20而非只依賴量化指標
-
31:20 - 31:24特別是公認有缺陷的指標
-
31:25 - 31:30解決之道就是不要只根據發表論文的期刊
-
31:30 - 31:31評估學者的成就
-
31:31 - 31:36只要能根據研究本身評估學術價值
-
31:36 - 31:37而非其作品的發表管道
-
31:37 - 31:42我認為研究者會開始根據期刊能提供的服務
-
31:43 - 31:47像是方不方便取得,出版費用是否低廉
來決定發表管道 -
31:47 - 31:53有些以高拒稿率的期刊
經常拒絕刊登研究品質很好或足以發表的文章 -
31:53 - 31:56是因為研究沒有非常顯著的進展
-
31:56 - 32:02或者無法像探討疾病或幹細胞的論文
有成為新聞頭條的吸引力 -
32:02 - 32:05論文被拒絕後通常只能投到別的期刊
-
32:05 - 32:08然後進行另一輪同行評審
-
32:08 - 32:10發表一篇論文有可能經過好幾輪評審
-
32:10 - 32:18PLOS ONE的創辦理念就是要終結這樣的論文評審輪迴
-
32:18 - 32:26傳統機制不但浪費研究者、評審者、編輯三方的時間
-
32:26 - 32:29長久下來造成學術界與社會成本的虛耗
-
32:29 - 32:37投稿頂級期刊相當花時間並且很可能會被拒絕
-
32:37 - 32:39然後要再投另一個期刊
-
32:39 - 32:43等於將研究成果困在無止盡的輪迴中
-
32:44 - 32:49很有意思的是
補助機關每年資助研究數百萬甚至數億元 -
32:49 - 32:51目的之一是研究成果能公諸於世
-
32:51 - 32:53公開研究成果有很多方法
-
32:53 - 32:55很多人主張增加可公開取得的論文
-
32:56 - 32:59最早的方案現在被稱為“綠色開放取用”
-
32:59 - 33:04就是研究者自行公開論文手稿
並且放棄使用同意權 -
33:04 - 33:08蓋茲基金會看了便說
“這種做法只是半吊子” -
33:08 - 33:12我們絕不做半套
要就一路開放到底 -
33:12 - 33:16我讚賞他們不搞折衷方案
-
33:16 - 33:20他們有遠見也有足夠的資源
-
33:20 - 33:22一開始就一步到位
-
33:23 - 33:28從基金會的立場
我們對受補助者的期望是 -
33:29 - 33:35“我們要資助你,希望你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
33:35 - 33:39能帶來你想要的成果
只是你要遵守我們的規則 -
33:39 - 33:43其中之一是要求受補助者要確保
-
33:43 - 33:46研究成果能被完整公開取用
-
33:46 - 33:55如此能確保我們投資的經費有實質效益
-
33:55 - 34:00最新的科研發展成果帶來公共效益
-
34:00 - 34:03同時也期望看到連帶效益
-
34:03 - 34:09像是補助案的成果能讓更多研究者廣泛運用
-
34:09 - 34:13奠定更好的研究發展基礎
-
34:13 - 34:16加速後續研究的進展
-
34:16 - 34:20對於愛思唯爾您有什麼看法?
-
34:21 - 34:24我的天啊
-
34:27 - 34:33對於非洲的學者來說
愛思唯爾真的很討厭 -
34:33 - 34:36他們的訂購費用太貴了
-
34:37 - 34:39但他們一毛都不肯降
-
34:39 - 34:45我個人認為
愛思唯爾對於出版界 -
34:45 - 34:48對出版界有很多貢獻
-
34:48 - 34:50對於愛思唯爾您有什麼看法?
-
34:51 - 34:56就獲利規模來看
-
34:56 - 34:58我覺得他們讓人很不爽
-
34:58 - 35:02他們的做法很難得到大學的支持
-
35:02 - 35:04因為收入都來自公共經費
-
35:04 - 35:08愛思唯爾的授權模式已經多年演變
-
35:08 - 35:13如果我們觀察他們過去十多年的商業操作
-
35:13 - 35:19我認為他們做了很多變革
讓研究者發表論文越來越容易 -
35:19 - 35:25他們肯定改進了學術發表流程
-
35:26 - 35:28不論研究發表於何時何地
-
35:28 - 35:33這些出版商必定從研究單位賺到一筆
但是研究單位都受到公共經費支持 -
35:34 - 35:37說到底是所有人資助研究發表
但是成果都被鎖起來 -
35:37 - 35:40我不認為期刊出版公司是壞蛋
-
35:40 - 35:43他們支持許多創新研究
-
35:43 - 35:46還有跨領域的計畫
-
35:46 - 35:49有好幾個原因可以說明
-
35:49 - 35:52為何這麼多人只看愛思唯爾的缺點
-
35:52 - 35:55看看他們公開在網路上的年度報告
-
35:55 - 35:58都說公司利潤還有股息年年成長
-
35:58 - 36:01前一年賺了好幾億英磅之類的消息
-
36:01 - 36:08總括來說,出版業有善待研究者嗎?
-
36:08 - 36:15我們是否有效的催生重要的學術觀點想法
-
36:15 - 36:22且讓世人知道
還有向學者們傳播並回饋學術圈嗎? -
36:22 - 36:24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
36:24 - 36:27我個人認為愛思唯爾
-
36:27 - 36:30確實有很多糟糕的地方
-
36:30 - 36:32但有些地方是值得讚許的
-
36:32 - 36:37我也肯定他們推出的許多創新作為
是值得出版界同業學習的 -
36:37 - 36:39我記得剛到加洲大學出版社上班時
-
36:39 - 36:42我已經在商業出版社工作20年
-
36:42 - 36:44才轉到非營利的大學出版社
-
36:44 - 36:46那時的資深主管以為
-
36:46 - 36:49我會不會把愛思唯爾那一套帶進來
-
36:51 - 36:56後來我當然沒有這麼做
不過我真的認為 -
36:56 - 37:00非營利的出版業者其實可以從出版業巨頭
-
37:00 - 37:02學習很多事情
-
37:02 - 37:06我曾在愛思唯爾工作一年
所以我要先做個免責聲明 -
37:06 - 37:10我也在非營利的專業學會工作15年
-
37:10 - 37:13我在兩邊都負責期刊出版
-
37:14 - 37:17對我而言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環境 -
37:17 - 37:22我對商業出版的看法受到我在專業學會的工作經驗影響
-
37:22 - 37:26我曾服務於美國天文學會
這個學會的宗旨是 -
37:26 - 37:31讓科學家以自已期望的方式
發表和傳播學術著作 -
37:31 - 37:36我去商業出版公司工作時
-
37:36 - 37:41剛開始我覺得出版社的工作都一樣
後來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 -
37:41 - 37:45我在愛思唯爾的工作是管理一組設定好獲利基準的期刊
-
37:45 - 37:48我完全不喜歡這種作法
這違背我的價值觀念 -
37:48 - 37:51所以我又回到非營利出版社
-
37:51 - 37:56我不認為商業出版社的做法是不好的
-
37:56 - 38:03只是公司必須賺錢才能跟股東分紅
-
38:03 - 38:05他們並不是任務導向的組織
-
38:05 - 38:07這沒什麼不對
畢竟是商業公司 -
38:07 - 38:13我的問題是21世紀的今天
科學家有這麼多方便的工具和技術交流成果 -
38:13 - 38:16商業出版的做法是幫忙還是傷害?
-
38:16 - 38:19我希望他們可以縮小營運規模
-
38:19 - 38:21或許能多些幫助而非傷害學術
-
38:22 - 38:25每個人都有權利批評愛思唯爾的做法
-
38:25 - 38:28同樣也有權利批評PLOS
-
38:28 - 38:32任何出版或使用模式都會被批評
-
38:32 - 38:38我盡量不根據目標判斷所有批評的合法性
-
38:38 - 38:42我只在意這些批評內容的合法性
-
38:44 - 38:47很好
我只想確定真的有人提出這種說法 -
38:48 - 38:52我要談談愛思唯爾是間什麼樣的公司
-
38:53 - 38:58針對這家公司的負評不完全是因為他們賺太多錢
-
38:58 - 39:01這家公司的存在就是為了賺錢
-
39:01 - 39:05為了賺錢
他們經常採取妨礙學術合作的行動 -
39:05 - 39:09例如他們向academia.edu發出下架通知的事件
-
39:09 - 39:12因為有學者上傳有他們版權的數位論文
-
39:12 - 39:14要求學者移除這些論文
-
39:14 - 39:192015年他們也控告Sci-Hub侵權
-
39:19 - 39:25這兩個網站確實不合法
但是學術圈根本沒人在乎 -
39:25 - 39:26談合法與否的根本不切實際
-
39:27 - 39:29我得知愛思唯爾發出下架通知時
-
39:29 - 39:32並不是直接收到愛思唯爾發出的信函
-
39:32 - 39:35因為通知是寄到普林斯頓大學
-
39:35 - 39:43那份通知提到兩位普林斯頓的學者上傳論文到academia.edu
-
39:44 - 39:52現在的普林斯頓大學網站可以找到
數百篇由愛思唯爾出版的論文 -
39:52 - 39:58他們為何只針對那幾篇論文和那兩位學者呢?
-
39:59 - 40:03內情我不清楚
但我懷疑愛思唯爾想測試輿論風向 -
40:03 - 40:08愛思唯爾當然有辦法用網路爬蟲找出由他們出版的數位論文
-
40:08 - 40:14然後向所有違反版權協議的人發出下架通知
但他們沒有這麼做 -
40:14 - 40:17只抓兩個人開刀不過是挑軟柿子吃
-
40:17 - 40:20他們大概不想引起眾怒
-
40:20 - 40:24造成所有學者全面抵制
這樣一來就失去免費的生產勞動力 -
40:24 - 40:31還好事情發生之後
我很感謝普林斯頓大學提出抗議 -
40:31 - 40:34最後讓愛思唯爾撤知難而退
-
40:34 - 40:39我想他們從這次事件學到了一些教訓
-
40:39 - 40:44和整個學術界對抗會有什麼下場
-
40:44 - 40:48愛思唯爾這家公司的思考模式
-
40:48 - 40:56和多數學者想像的樣子完全不一樣的
-
40:56 - 41:00我們曾向英國所有大學寄送資訊自由行動宣言
-
41:00 - 41:07因此得知2016年愛思唯爾從英國所有大學賺到4千2百萬英磅
-
41:08 - 41:11其次的Wiley賺到1千9百萬英磅
-
41:11 - 41:15學術出版年度總營收的一半由愛思唯爾等五家
-
41:15 - 41:20大型出版集團瓜分
其餘才是其他小公司的全部獲利 -
41:20 - 41:27愛思唯爾也是大型遊說團體
在歐盟和華府都有人為他們關說 -
41:27 - 41:30他們聘僱許多專業說客
-
41:30 - 41:35經常和世界各國政府高層會面
-
41:35 - 41:37說服各國執行有利公司的政策
-
41:37 - 41:42依然有不少出版社經營者認為
-
41:42 - 41:49出版社需要花大錢投資
要花錢做行銷 -
41:49 - 41:55要聘用編修人員、公關人員、總編輯等員工
-
41:56 - 41:59許多學術機構的經費無法負擔高額訂費
-
41:59 - 42:05只能訂購被揀選過的期刊套組
而不是自選特定主題的期刊 -
42:06 - 42:10每個機構和出版商談判時
-
42:10 - 42:18都會希望用最划算價格
獲得最多期刊的檢索權限 -
42:18 - 42:22其實期刊套組是眾多圖書館與出版商共同議價的產物
-
42:22 - 42:27因為這樣比較省錢
這就像訂購有線電視頻道一樣 -
42:27 - 42:30訂購一次可以看好幾個頻道
但是使用者不一定喜歡所有節目 -
42:30 - 42:34如果你只想訂閱幾本期刊而已
-
42:34 - 42:37價格會是套組的好幾倍
沒有人付得起 -
42:37 - 42:43為了維持低價
圖書館沒太多彈性選擇要訂閱那些期刊 -
42:43 - 42:47反而出版商可以不用告知
直接取消部分期刊的檢索權限 -
42:47 - 42:54要是出版商決定不再提供某些期刊的最新內容
-
42:54 - 42:55他們能馬上撤銷檢索權限
-
42:55 - 42:58圖書館不能因此取消合約
-
42:58 - 43:01但讀者從此不能檢索被撤下的期刊
圖書館完全沒有控制權 -
43:01 - 43:07儘管許多圖書館的讀者檢索文獻資料庫就像收看有線電視
-
43:08 - 43:11我們依然發現一間與眾不同的圖書館
-
43:12 - 43:18我們必須找出對學術社群有價值的理由
-
43:18 - 43:21即使無法負擔不斷漲價的電子期刊
-
43:21 - 43:27我們能不能用其他方式為學者著作增加價值
-
43:27 - 43:31最後我們決定只保存期刊紙本
-
43:31 - 43:33印出來的論文沒人能撤銷
-
43:33 - 43:35沒錯,沒人能撤銷
-
43:36 - 43:40就算是停電了
讀者還是可以拿著手電筒找論文 -
43:41 - 43:46任何人都能使用本館資源
不需要登入或必須是研究機構人員 -
43:46 - 43:51我們對公眾開放
即使我們是私人圖書館,我們的宗旨一直是服務大眾 -
43:51 - 43:54沒有登入帳號
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檢索論文 -
43:54 - 43:58處在今日世界
我們自然會覺得紙本論文很快就會消失無蹤 -
43:58 - 44:03也許我們面對的許多問題是從與出版商協商訂閱電子期刊開始
-
44:05 - 44:09這可以比喻成一種有保密協議的有線電視市場
-
44:09 - 44:15你無法得知和你訂同一組頻道的鄰居
是不是花一樣的錢 -
44:15 - 44:17“你家的HBO一個月多少錢?”
“這我不能告訴你” -
44:17 - 44:23“因為我簽了保密條款”
這就是每間大學和圖書館的現況 -
44:23 - 44:28商業出版社能事先精算所謂的“消費者剩餘”
(譯註:指購買者的支付意願減去購買者的實際支付量) -
44:28 - 44:34他們不必根據整個市場的總體收入或利潤
來決定最有利的價格 -
44:34 - 44:38他們可以和每家研究機構議價
-
44:39 - 44:42這種策略很厲害
像是你想付費治病 -
44:42 - 44:48醫生可以根據你的財務狀況
向你提議“如果你想要做這樣的治療” -
44:48 - 44:52“你有能力花一百萬,推薦你這套五十萬元的療程”
-
44:52 - 44:55反之,如果你不是很有錢
-
44:55 - 44:57就推薦你少一點的方案
但他們仍然有賺 -
44:57 - 45:01我認為今天的學術出版市場運作就像這樣子
-
45:01 - 45:05出版商可以評估產品賦值
機構的財務狀況 -
45:05 - 45:08客戶過去數十年的訂閱狀況
-
45:08 - 45:11然後提出他們認為機構能負擔的價格
-
45:11 - 45:14圖書館其實有很多選擇
-
45:14 - 45:16館方不必接受所有條款
-
45:16 - 45:20像本校密西根公立大學的公共圖書館
-
45:20 - 45:24已聲明與任何人或機構的交易要公開透明
-
45:24 - 45:27而且本校是十大學術聯盟(Big Ten Academic Alliance)的一員
-
45:27 - 45:30結盟大學的校務資訊都要公開揭露
-
45:30 - 45:34為此我寄信探詢十大聯盟各校的財務透明度
-
45:34 - 45:36很不幸的,不是所有學校能完整揭露
[部分學校無法提供這方面的資訊] -
45:36 - 45:38[部分學校無法提供這方面的資訊]
-
45:38 - 45:43我很同情抱怨愛思唯爾條款的圖書館員
-
45:43 - 45:46但我能給他們的建議只有“取消吧”
-
45:46 - 45:48沒有一間取消訂閱
-
45:48 - 45:51“我們不能取消呀”
圖書館可以取消,只是這一來就要做出選擇 -
45:51 - 45:54最後沒有一間敢取消
讓出版商予取予求 -
45:54 - 45:56我想是這樣的
-
45:56 - 45:57這與談判過程有關
-
45:58 - 46:03長期以來圖書館要擴充館藏都要與出版商交易
-
46:03 - 46:05而且伴隨各式各樣的問題
-
46:05 - 46:08總之,這些都是與出版商往來的一部分
-
46:09 - 46:11我沒有感覺到這種過程有什麼變化
-
46:11 - 46:14那麼羅格斯大學能公開說明付了多少訂閱費嗎?
-
46:14 - 46:18-不行 無可奉告
-因為被合約條款綁住嗎? -
46:18 - 46:20我的意思是這就是我們與出版商往來的方式
-
46:20 - 46:24我對於這些方式沒有任何意見
-
46:24 - 46:28我們和出版商一直都是按照這些慣例往來
-
46:28 - 46:29不是像你從其他地方聽到的
-
46:29 - 46:33我不清楚我可以跟什麼做比較
-
46:33 - 46:39不過這樣的交易模式很有效
我認為現在的模式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變化 -
46:40 - 46:44我能理解一間圖書館必須維持競爭優勢
-
46:44 - 46:51收藏的期刊種類越多
代表圖書館的經費充裕 -
46:51 - 46:55學術機構的圖書館更要突顯差異性
-
46:55 - 46:58必須展現機構追求的價值
-
46:58 - 46:59但這只是一種選擇
-
46:59 - 47:02館方不一定要簽完整的保密條款
-
47:02 - 47:08短期來看這樣做也許有競爭優勢
-
47:08 - 47:12長期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好處
-
47:12 - 47:14保密不但降低了價格透明度
-
47:14 - 47:19還可能因此增加更多的長期支出
-
47:19 - 47:23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秘密交易對吧?
任何細節都是交易機密 -
47:23 - 47:28像是買方是誰?付了多少錢?兩造有什麼約定等等
要求這些內容保密都有其目的 -
47:28 - 47:31如此可以避免圖書館和出版社集體議價
-
47:31 - 47:36這些事情已經造成學術出版市場無法達成公平交易
-
47:36 - 47:39有些人認為現在的學術出版社
-
47:39 - 47:44已經賺這麼多錢
是該做些改變 -
47:44 - 47:51我們不需要更多經費
而是需要改變目前的期刊出版運作模式 -
47:51 - 47:57有越來越多期刊發現擺脫商業出版模式的門路
-
47:57 - 48:012015年Lingua和Glossa這兩本期刊的事情就是這樣
-
48:01 - 48:06當年那群語言學者受夠了愛思唯爾
所以Lingua的編輯群集體辭職 -
48:06 - 48:11他們馬上創辦非營利的開放取用期刊Glossa
-
48:11 - 48:17雖然類似的案例還不多
這件事向學術界指出一條路 -
48:17 - 48:20可以是整個學術圈,或者由學界領袖發起
-
48:20 - 48:25能擔任期刊編輯的學者就有起碼的號召力
-
48:25 - 48:28只要說服編輯委員集體辭職
-
48:28 - 48:34馬上就可以另起爐灶
開辦新的期刊 -
48:34 - 48:39而且品質和舊的一樣好
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決定學術期刊的品質? -
48:39 - 48:42決不是出版期刊的公司
而是期刊的總編輯 -
48:42 - 48:46還有他帶領的編輯群
才是決定一本學術期刊價值的核心 -
48:46 - 48:47我叫Johan Rooryck
-
48:47 - 48:50我是萊登大學的法籍語言學教授
-
48:51 - 48:55也是Glossa的編輯
-
48:55 - 48:59之前我擔任愛思唯爾出版的Ligna編輯有16年之久
-
48:59 - 49:072015年我們決定離開愛思唯爾
創辦開放取用期刊Glossa -
49:07 - 49:12Glossa其實就是Lingua這個拉丁文的希臘譯名
以此展現兩本期刊的傳承 -
49:12 - 49:18原來的Lingua編輯委員總共只有五個人
-
49:19 - 49:21四位協同編輯加上我是執行編輯
-
49:21 - 49:24此外當時大約有30位編輯委員
-
49:24 - 49:28為了這計畫我佈局了兩年
-
49:28 - 49:32也就是說和愛思唯爾攤牌前他們沒人知道
-
49:32 - 49:352013年到2015年
-
49:35 - 49:41我和大部分編輯委員見面談過這件事
當然所有事情都是在枱面下進行的 -
49:41 - 49:45最後我當面詢問四位協同編輯
-
49:45 - 49:50"各位,我策劃這件事很久了
如果要做的話,你們會跟我嗎? -
49:50 - 49:52還是不會?
我必須要知道 -
49:53 - 49:56因為要做就要集體行動
不然就拉倒“ -
49:56 - 50:00然後我看著每個人的眼睛
他們告訴我 -
50:00 - 50:03“既然你要這麼幹
我們捨命陪君子” -
50:03 - 50:08原來的Lingua編輯群跳槽到相同領域的開放取用期刊Gloassa
-
50:08 - 50:12開創了成功的先例
展現同性質的期刊 -
50:12 - 50:16可以不依賴傳統商業營利
也能維持在專業領域的學術聲譽 -
50:16 - 50:20提供優質的同儕評審
也有可觀的影響力 -
50:20 - 50:24我們活在一個相當重視新創公司、創新與企業精神的時代
-
50:24 - 50:29但是現在只有一家公司的創新
-
50:30 - 50:32與學術論文有關
那家公司就是谷歌 -
50:32 - 50:36谷歌確實很棒
我和許多人一樣愛用他們的服務 -
50:36 - 50:41但是我也希望有上百家公司和谷歌一起競爭
-
50:41 - 50:47我特別希望非營利機構能與谷歌競爭
可以提供非商業化的替代選項 -
50:47 - 50:50給大眾的不是商業產品
而是實用工具 -
50:50 - 50:53但是沒有全面開放取用的話
這樣的競爭不可能出現 -
50:53 - 50:56競爭也會反過來促進開放取用
-
50:57 - 51:00從商業出版公司的角度來看
-
51:00 - 51:03他們的確了解開放會造成話題
-
51:03 - 51:10只是他們的"開放"像是用吸管沾幾滴飲料
甩出一點可以讓人考察的內容而已 -
51:11 - 51:13我們都能製造自動駕駛的汽車了
-
51:15 - 51:18你覺得我們不能讓文獻處理變得更好嗎?
-
51:18 - 51:23自駕車得以成真
除了電腦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 -
51:23 - 51:27還有全球好幾家公司投入研發自駕車
-
51:27 - 51:29開放生醫研究論文也是相同道理
-
51:29 - 51:31某篇論文也許有關鍵解藥的線索
-
51:31 - 51:34但是不開放文獻
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
51:34 - 51:37這就是學術出版市場所有問題的根源
-
51:37 - 51:42我們開始在國會遊說立法
讓納稅人有權檢索受稅金補助的研究結果 -
51:42 - 51:46在國會山莊我們遇到的回應通常是說
-
51:46 - 51:49“你們是說公眾至今還不能取得這些研究結果嗎?”
-
51:49 - 51:53許多立法者此抱持相同錯誤的看法
-
51:53 - 51:57他們只有一種想法:
“這件事很容易解決啊!” -
51:58 - 52:00學者希望他們的研究成果能被看見
-
52:00 - 52:02藉此促進發現和創新
-
52:03 - 52:06儘管我花了很多時間和人爭論
-
52:06 - 52:08為什麼研究成果應該公開
還是要限制 -
52:08 - 52:14爭到最後
癥結點都在我們到底想要創新還是不想創新 -
52:14 - 52:19我始終認為開放才能促進創新
-
52:19 - 52:28有些歷史悠久的期刊出版商
用很多有創意方式抵抗開放 -
52:28 - 52:32而這其中也有世代差異的因素
-
52:32 - 52:38年輕一輩的科學家、學生、學者們
-
52:38 - 52:43完全不認為傳統的發表模式有什麼意義
-
52:43 - 52:48大眾應該對這些傳統商業出版模式
依然存在感到羞恥 -
52:48 - 52:55今天有許多工具可以分享知識
包括學術研究成果 -
52:55 - 52:58許多分享方式是20年前難以想像的
-
52:58 - 53:02我們從與學術單位交流中
了解分享的重要性 -
53:02 - 53:06所以蓋茲基金會的補助經費
-
53:06 - 53:12是發給受補助者所服務的機構
資助在這機構工作的學術人員 -
53:12 - 53:19許多學術單位相同認同研究結果完整開放取用的作法
-
53:19 - 53:27所有人能取用彼此的研究結果資訊、資料等等
-
53:27 - 53:29對於學術機構本身有很多好處
-
53:29 - 53:36所以很多學術單位都接受
「研究資訊和資料是開放和自由取得」這樣的觀念 -
53:36 - 53:39我一直搞不清楚如何正確使用有版權的東西
-
53:39 - 53:41我和
出版商最常談的話題是 -
53:41 - 53:44“我能這樣做嗎?我不能這樣做嗎?”
-
53:44 - 53:49大家都了解版權問題多如牛毛
-
53:49 - 53:53有些問題和智慧財產有關
-
53:53 - 53:58一旦作者同意論文交由期刊發表
-
53:58 - 54:02就有很多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問題
-
54:02 - 54:08只要使用有版權的著作
我就有處理不完的問題 -
54:09 - 54:12Sci-Hub可直接取得有版權的學術論文
-
54:12 - 54:16這個平台提供長期有效的下載連結
給有需要閱讀論文的使用者 -
54:16 - 54:19而這一切服務都是免費的
-
54:21 - 54:25對於我們這些開發學術交流系統的工程師
-
54:25 - 54:32看到Sci-Hub的出現和受人歡迎
真的給了我們一記當頭棒喝 -
54:32 - 54:36看著Sci-Hub的成就我們都會反省
-
54:36 - 54:40"比起我們開發的期刊論文傳播架構
-
54:40 - 54:45Sci-Hub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
54:45 - 54:49因為Sci-Hub破解授權密碼
而且使用者更容易上手 -
54:49 - 54:53我認為我們要關注Sci-Hub的變化
-
54:53 - 54:56這個系統如何演進
誰在使用它,誰用它檢索論文 -
54:56 - 55:01它給我們教訓
提醒我們應該採取不同做法 -
55:02 - 55:04我叫Alexandra Elbakyan
-
55:05 - 55:07我是Sci-Hub的創始者
-
55:08 - 55:12有個諺語"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可以形容Sci-Hub
-
55:12 - 55:18像是有人說如果覺得出版公司提供的服務太爛
-
55:18 - 55:21是因為Sci-Hub做得太好
-
55:23 - 55:28Sci-Hub問世之前,成千上萬的科學論文
-
55:28 - 55:30是被鎖起來的
-
55:30 - 55:38Sci-Hub提供通往這些知識寶庫的捷徑
讓一切公開 -
55:38 - 55:43結果Sci-Hub成為第一個公開
-
55:43 - 55:46取得大量第一手科學資源的平台
-
55:46 - 55:53有人覺得Sci-Hub這類網站是學術出版界的海盜
-
55:53 - 55:55它像是學術版的Napster(第一代P2P軟體)
-
55:56 - 56:01我聽說他們正在和愛思唯爾打官司
愛思唯爾不斷要求他們關閉網站 -
56:01 - 56:05但是Sci-Hub開了很多分身網站
而且Sci-Hub的使用者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
56:05 - 56:10如果要我建議研究生或機構資源不充裕的朋友
-
56:10 - 56:13有需要找論文的話
第一選擇就是Sci-Hub -
56:13 - 56:17他們提供免費資源
許多使用者也沒有罪惡感 -
56:17 - 56:18這像Napster剛問世的狀況
-
56:18 - 56:27因為出版集團從那些為學術貢獻心力做好研究的人
掠奪太多好處了,佔了許多便宜 -
56:27 - 56:36所以反過來佔出版商便宜
讓論文免費用於教育和促進公益 -
56:36 - 56:38讓很多人願意把版權問題擺一邊
-
56:38 - 56:40我個人不完全反對Sci-Hub的做法
-
56:41 - 56:46光是2017年就有1億5千萬筆的論文經由Sci-Hub下載
-
56:46 - 56:50中國的下載量最多有2千5百萬筆
-
56:50 - 56:55其次是印度有1千3百萬筆
-
56:56 - 57:06美國、巴西、伊朗、法國有四百萬到一千萬筆下載
-
57:06 - 57:10我很喜歡那些"公民不服從"運動
-
57:10 - 57:15這種運動在某些時機讓大眾了解
-
57:15 - 57:17有些問題必須拿出來公開討論
-
57:17 - 57:23然而我也擔心公開討論會讓真正的問題失焦
-
57:23 - 57:28就像有人說Sci-Hub是造反的一方
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 -
57:28 - 57:34Sci-Hub基本上是不合法的
他們所做所為是犯罪活動 -
57:34 - 57:40為何有人覺得不經同意取得別人的智慧財產是合理的
-
57:41 - 57:44他們的作法不就是偷竊嗎?
-
57:45 - 57:46這讓我很困惑
-
57:46 - 57:48不只是無法取得論文的人
-
57:48 - 57:52就算是有完整權限的機構人員也愛用Sci-Hub
-
57:53 - 57:56因為Sci-Hub界面簡單而且搜尋效率高
-
57:56 - 58:01Sci-Hub受歡迎的程度反映學者們面對付費機制
-
58:01 - 58:04普遍的使用經驗有多麼沮喪
-
58:04 - 58:11我收到最多的批評意見是說Sci-Hub是不合法的
-
58:11 - 58:17但是這麼多人下載表示使用者不在乎論文是不是
-
58:17 - 58:21從出版公司那兒偷來的
批評者在乎的是法律形式定義的崩解 -
58:21 - 58:26有些人告訴我
Sci-Hub不至於造成法律條文全面改寫 -
58:26 - 58:30不管法律條文有多荒謬
-
58:33 - 58:37我有感覺現在是過渡的分水嶺時期
-
58:37 - 58:39很多人想搞些可能改變未來的事業
-
58:39 - 58:44不想接受"沒有人知道未來15到20年有什麼變化”
這種老生常談 -
58:45 - 58:51我覺得Sci-Hub就像音樂串流服務改朝換代之前
Napster曾到達的高峰 -
58:51 - 58:53這是我對Sci-Hub現況的看法
-
58:53 - 58:57如果早個幾年就開發出成功的文獻取用系統
-
58:57 - 59:01或者出版業成功轉型
就沒有Sci-Hub出現的機會了對吧? -
59:02 - 59:05平心而論
是所有依賴出版市場的人一起造就了這樣的局勢 -
59:05 - 59:09包括學者與出版集團
雙方一起走到這個局面 -
59:09 - 59:17很多人都體驗過使用Sci-Hub能快速找到想看的論文
-
59:17 - 59:19我自己也用過Sci-Hub收集我父親的論文
-
59:19 - 59:24我父親2017年初過世,他因氣候變遷的研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Thomas Wilbanks 主持的IPCC,2007年與高爾共獲和平獎) -
59:24 - 59:29我想整理一份他的著作檔案留給我的兒子
-
59:29 - 59:33靠合法管道卻做不到
因為所有論文加起來要花掉我幾萬塊美金 -
59:33 - 59:40沒錯。我不是唯一需要收集論文的人
我也不是唯一一個靠Sci-Hub達成目的的人 -
59:40 - 59:43但我也沒想過要散佈這些論文
-
59:43 - 59:48我只想自己印出來裝訂造冊
再交給我兒子保管 -
59:48 - 59:52讓他了解他爺爺的成就
因為他太小沒有太多記憶 -
59:53 - 59:57從我的私事就知道這整個出版市場是失敗的
無從衡量的失敗 -
59:58 - 60:00首要之務是改變現況
-
60:00 - 60:07我相信愛思唯爾這家公司人才濟濟
一定有人知道新發現能造福大眾 -
60:07 - 60:11但是對於新發現如何讓公司更賺錢則沒有好點子
-
60:11 - 60:17很不幸的
只要他們還認為自己是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之間的守門員 -
60:17 - 60:24他們終究要面對新型態網路平台衝破門禁的命運
-
60:27 - 60:33最多Sci-Hub使用者下載的論文來自愛思唯爾
-
60:33 - 60:38也就是說最多使用者下載的論文原始來源是
-
60:38 - 60:41愛思唯爾自家經營的網站:Science Direct
-
60:41 - 60:46至於我對這家公司的想法嗎
我想吐槽他們的標語 -
60:46 - 60:51“普及本來不普及的知識”
-
60:51 - 60:56就像我剛剛說的
愛思唯爾沒有做好他們該做的事 -
60:56 - 61:01Sci-Hub其實是在幫他們,實現他們的使命
-
61:02 - 61:04只要某個研究被付費巨牆阻擋
-
61:04 - 61:09就是延長這個研究領域做出突破的時間
-
61:09 - 61:15我們有多少時間去等待某人能夠踏出關鍵一步?
-
61:15 - 61:21有時候關鍵突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
61:21 - 61:25付費巨牆阻礙那個人做出貢獻的機會
-
61:25 - 61:29就算有天時地利,沒有對的人也無法突破
-
61:30 - 61:35經過數次邀約
愛思唯爾一律拒絕接受我們的採訪 -
62:18 - 62:22中文字幕稿:陳紹慶、甘偵蓉
-
62:22 - 62:25中文時間軸校正: 陳紹慶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 |
![]() |
Sau-Chin Chen ed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for 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 (CC BY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