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名字家喻戶曉 他說過許多至理名言, 但是說到他對這個世界的深遠影響, 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對孔子這個人, 他說過的話, 以及他話語背後的真實含意, 有著深刻的理解。 在公元前六世紀的中國, 社會呈現一片混亂, 為了爭權奪利,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從未中斷, 掌權者被刺殺也是家常便飯, 有時候刺客還是他們的親人。 孔子提倡了"禮、仁" 也因此,使得他成為了中國史上 最偉大的哲學家。 雖然出身貴族, 孔子從小就生活在很困苦的環境中, 他的父親英年早逝, 因此,孔子對於身世艱苦的人們 有著很強烈的同理心。 為了承擔家庭重擔並照顧母親和 身有殘疾的兄弟, 孔子身兼數職, 有時擔任牧羊人, 有時還得當糧倉的會計。 幸好,他得到一位友人的資助, 而得以進入皇家藏書院學習, 這也是他理論的發源地。 雖然資料庫中的許多古籍 被當時的人嗤之以鼻, 但是孔子從這些書中得到很多啟發。 隨著學習和自我省思, 孔子深刻地體會到人的個性和特質 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加上宗教儀式,文學和歷史中的教育意義, 一個人可以學著如何幫助他人, 並以道德感念他們,而不是暴力。 為了實踐他的理念, 孔子為了當時魯國的掌權者效力。 但是在其他國送了魯國掌權者 一大批美麗的舞女後, 魯國的掌權者便開始玩忽職守, 整天沉浸於美色。 孔子因而辭職。 接下來的幾年, 孔子周遊列國, 期望找到值得他跟隨的主公, 同時也宣揚著他的理念。 這個過程是艱鉅的。 他的理念與當時 普羅大眾的想法背道而馳。 孔子試著勸告掌權者不要以 嚴厲的懲處和軍事刑罰 來管制他們的國家, 因為他相信一位好的統治者 是依靠他的美德和人格魅力 讓其他的人願意追隨他。 孔子也深信 人們從家庭中學習到的愛與尊敬 是道德的根本, 人們對於家庭的責任有時甚至會大於 對於國家的責任。 所以當一位侯爵自誇於他的一位下屬 因舉報了自己的父親偷了一隻羊, 而有著大義滅親的美德, 孔子說, 一對真正正直的父子是會保護彼此的。 在他的旅途中, 孔子受過飢餓, 遭到過短暫的監禁, 還有數度與死神擦肩而過, 但是他並不以為苦。 孔子相信老天爺自有祂的安排, 他也教導他人,一個具有美德的人 可以透過學習和音樂來找到樂趣。 在尋找值得他追隨的人無果之下, 孔子回到了魯國, 他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夫子和哲學家, 也塑造了中國文化, 也因此名留千古。 對於孔子的學生來說, 他是一位至聖先師, 以他的美德服眾, 他們記載了孔子所說過的話, 集結成篇,也造就了我們所熟知的"論語"。 時至今日,仍有數以萬計的人遵從著孔子的教誨, 雖然對於孔子的話的真正含意有許多爭議, 但若要總結為一句話, 孔子他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它仍是一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