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0:00:13,005 --> 00:00:16,045 想像你和一位朋友 在逛一場藝術展覽, 2 00:00:16,045 --> 00:00:18,655 一幅很搶眼的畫吸引了你的注意。 3 00:00:18,655 --> 00:00:22,085 就你看來,畫上 明亮的紅色是愛的象徵, 4 00:00:22,085 --> 00:00:25,165 但你的朋友深信那是戰爭的象徵。 5 00:00:25,445 --> 00:00:28,725 而當你看到浪漫天空上的星星時, 6 00:00:28,955 --> 00:00:33,167 你的朋友卻把它詮釋成 會造成全球暖化的污染物。 7 00:00:33,787 --> 00:00:37,447 為了澄清你們爭論,你轉向網路, 在網路上你讀到的資訊說 8 00:00:37,447 --> 00:00:41,907 該畫作是那位畫家的 頂級藝術計畫的複製品: 9 00:00:41,907 --> 00:00:46,106 紅色是她最愛的顏色, 銀色的點是精靈。 10 00:00:46,746 --> 00:00:51,328 現在你知道了創作 這件作品背後的確切意圖。 11 00:00:51,328 --> 00:00:55,398 你享受和藝術家本意 不同的詮釋有錯嗎? 12 00:00:55,398 --> 00:00:58,658 你知道真相之後, 是否就沒那麼享受它了? 13 00:00:58,918 --> 00:01:01,038 藝術家的本意應該要影響 14 00:01:01,038 --> 00:01:04,058 你對該畫作的詮釋到什麼程度? 15 00:01:04,328 --> 00:01:07,148 數十年來,哲學家和藝術評論家 16 00:01:07,148 --> 00:01:09,188 都一直在問這個問題, 17 00:01:09,188 --> 00:01:11,238 卻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18 00:01:11,778 --> 00:01:13,479 在二十世紀中期, 19 00:01:13,479 --> 00:01:17,989 文學評論家威廉 K. 維薩特 和哲學家門羅 · 比爾斯利 20 00:01:17,989 --> 00:01:21,229 主張藝術家的意圖是不重要的。 21 00:01:21,369 --> 00:01:23,829 他們將之稱為「意圖謬誤」: 22 00:01:23,829 --> 00:01:27,689 認為重視藝術家的意圖, 其實是被誤導了。 23 00:01:28,149 --> 00:01:30,269 他們的主張有兩部分: 24 00:01:30,269 --> 00:01:33,489 第一,我們研究藝術家 已經不在人世, 25 00:01:33,549 --> 00:01:35,449 他們的意圖從未被記錄下來, 26 00:01:35,449 --> 00:01:39,149 或是根本就無法聯絡到他們, 更不可能詢問作品的問題。 27 00:01:39,607 --> 00:01:43,877 第二,即使有許多相關的資訊, 28 00:01:44,157 --> 00:01:46,747 維薩特和比爾斯利相信, 那會讓我們分心, 29 00:01:46,747 --> 00:01:49,087 無法注意作品本身的品質。 30 00:01:49,087 --> 00:01:51,227 他們把藝術比喻為點心: 31 00:01:51,227 --> 00:01:52,767 當你嚐到布丁時, 32 00:01:52,767 --> 00:01:57,077 主廚的意圖並不會影響 你是否享受它的味道或口感。 33 00:01:57,337 --> 00:02:01,227 他們說,唯一重要的就是 那布丁「有效果」。 34 00:02:01,597 --> 00:02:05,677 當然,對一個人「有效果」 不見得對另一個人也「有效果」。 35 00:02:05,677 --> 00:02:09,018 且因為不同的詮釋 會吸引不同的人, 36 00:02:09,018 --> 00:02:12,458 畫作上的銀點可以被合理詮釋為 37 00:02:12,458 --> 00:02:15,350 精靈、星星,或是污染物。 38 00:02:15,510 --> 00:02:19,660 依照維薩特和比爾斯利的邏輯, 藝術家對於她自己的作品的詮釋 39 00:02:19,660 --> 00:02:23,820 只是許多同樣能被接受的 可能性當中的一種。 40 00:02:24,550 --> 00:02:27,702 如果你覺得這樣很困擾, 你可能會比較認同 41 00:02:27,702 --> 00:02:30,292 史蒂文 · 納普 和沃爾特 · 貝恩 · 米克爾斯, 42 00:02:30,292 --> 00:02:33,872 這兩位文學理論家反對意圖謬誤。 43 00:02:34,072 --> 00:02:36,462 他們主張,藝術家本來的意圖 44 00:02:36,462 --> 00:02:38,892 並不只是一種可能的詮釋, 45 00:02:39,052 --> 00:02:41,512 是唯一一種可能的詮釋。 46 00:02:41,802 --> 00:02:44,492 比如,假設你沿著海灘散步, 47 00:02:44,492 --> 00:02:49,012 看到沙灘上有一系列記印, 呈現出了一首詩。 48 00:02:49,012 --> 00:02:52,221 納普和米克爾斯相信 那首詩會失去所有的意義, 49 00:02:52,221 --> 00:02:55,571 如果你發現這些記印 不是人類所為, 50 00:02:55,691 --> 00:02:58,301 而是海浪所產生的巧合。 51 00:02:58,471 --> 00:03:00,701 他們相信,因為 創作者是有意圖的, 52 00:03:00,701 --> 00:03:04,021 才能讓一首詩被了解。 53 00:03:04,591 --> 00:03:06,928 其他思想家的主張都在中間立場, 54 00:03:06,928 --> 00:03:11,388 認為意圖只是整個拼圖中的一塊。 55 00:03:11,818 --> 00:03:15,258 當代哲學家諾爾 · 卡羅爾 就是採用這個立場, 56 00:03:15,258 --> 00:03:18,928 他主張,藝術家的意圖 對於他的觀眾而言有重要性, 57 00:03:18,928 --> 00:03:20,658 就如同說話者的意圖 58 00:03:20,658 --> 00:03:23,908 對於參與對談的其他人 而言有重要性一樣。 59 00:03:24,158 --> 00:03:27,098 若要了解在對談中的 意圖如何運作, 60 00:03:27,098 --> 00:03:30,948 卡羅爾說,想像有一個人 拿著一根香菸,想要借火柴。 61 00:03:31,208 --> 00:03:33,201 你的反應是遞給他一個打火機, 62 00:03:33,201 --> 00:03:36,251 因為你認為他的動機是要點菸。 63 00:03:36,251 --> 00:03:39,102 他問問題的用字很重要, 64 00:03:39,102 --> 00:03:42,542 但問題背後的意圖 會支配你的理解, 65 00:03:42,542 --> 00:03:45,052 最終會影響你的反應。 66 00:03:45,492 --> 00:03:48,518 所以,在這個光譜上, 你傾向哪一邊? 67 00:03:48,518 --> 00:03:52,258 你是像維薩特和比爾斯利那樣, 相信就藝術來說, 68 00:03:52,258 --> 00:03:53,998 證據應該要在布丁裡? 69 00:03:53,998 --> 00:03:57,688 或者你認為藝術家在創作 其作品時背後的計畫和動機 70 00:03:57,688 --> 00:03:59,348 會影響作品的意義? 71 00:03:59,348 --> 00:04:02,108 藝術詮釋是一張很複雜的網, 72 00:04:02,108 --> 00:04:05,618 可能永遠都不會提供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