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你和一位朋友
在逛一場藝術展覽,
一幅很搶眼的畫吸引了你的注意。
就你看來,畫上
明亮的紅色是愛的象徵,
但你的朋友深信那是戰爭的象徵。
而當你看到浪漫天空上的星星時,
你的朋友卻把它詮釋成
會造成全球暖化的污染物。
為了澄清你們爭論,你轉向網路,
在網路上你讀到的資訊說
該畫作是那位畫家的
頂級藝術計畫的複製品:
紅色是她最愛的顏色,
銀色的點是精靈。
現在你知道了創作
這件作品背後的確切意圖。
你享受和藝術家本意
不同的詮釋有錯嗎?
你知道真相之後,
是否就沒那麼享受它了?
藝術家的本意應該要影響
你對該畫作的詮釋到什麼程度?
數十年來,哲學家和藝術評論家
都一直在問這個問題,
卻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在二十世紀中期,
文學評論家威廉 K. 維薩特
和哲學家門羅 · 比爾斯利
主張藝術家的意圖是不重要的。
他們將之稱為「意圖謬誤」:
認為重視藝術家的意圖,
其實是被誤導了。
他們的主張有兩部分:
第一,我們研究藝術家
已經不在人世,
他們的意圖從未被記錄下來,
或是根本就無法聯絡到他們,
更不可能詢問作品的問題。
第二,即使有許多相關的資訊,
維薩特和比爾斯利相信,
那會讓我們分心,
無法注意作品本身的品質。
他們把藝術比喻為點心:
當你嚐到布丁時,
主廚的意圖並不會影響
你是否享受它的味道或口感。
他們說,唯一重要的就是
那布丁「有效果」。
當然,對一個人「有效果」
不見得對另一個人也「有效果」。
且因為不同的詮釋
會吸引不同的人,
畫作上的銀點可以被合理詮釋為
精靈、星星,或是污染物。
依照維薩特和比爾斯利的邏輯,
藝術家對於她自己的作品的詮釋
只是許多同樣能被接受的
可能性當中的一種。
如果你覺得這樣很困擾,
你可能會比較認同
史蒂文 · 納普
和沃爾特 · 貝恩 · 米克爾斯,
這兩位文學理論家反對意圖謬誤。
他們主張,藝術家本來的意圖
並不只是一種可能的詮釋,
是唯一一種可能的詮釋。
比如,假設你沿著海灘散步,
看到沙灘上有一系列記印,
呈現出了一首詩。
納普和米克爾斯相信
那首詩會失去所有的意義,
如果你發現這些記印
不是人類所為,
而是海浪所產生的巧合。
他們相信,因為
創作者是有意圖的,
才能讓一首詩被了解。
其他思想家的主張都在中間立場,
認為意圖只是整個拼圖中的一塊。
當代哲學家諾爾 · 卡羅爾
就是採用這個立場,
他主張,藝術家的意圖
對於他的觀眾而言有重要性,
就如同說話者的意圖
對於參與對談的其他人
而言有重要性一樣。
若要了解在對談中的
意圖如何運作,
卡羅爾說,想像有一個人
拿著一根香菸,想要借火柴。
你的反應是遞給他一個打火機,
因為你認為他的動機是要點菸。
他問問題的用字很重要,
但問題背後的意圖
會支配你的理解,
最終會影響你的反應。
所以,在這個光譜上,
你傾向哪一邊?
你是像維薩特和比爾斯利那樣,
相信就藝術來說,
證據應該要在布丁裡?
或者你認為藝術家在創作
其作品時背後的計畫和動機
會影響作品的意義?
藝術詮釋是一張很複雜的網,
可能永遠都不會提供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