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個考古團隊 找到了大約一萬五千歲的人類遺骸, 他們有個饒富興味的發現: 那些古代人的牙齒上,有許多坑洞。 這些蛀洞的成因, 和今日仍然困擾我們的蛀牙一樣, 是由口腔裡的 特定微生物所引起的。 在我們出生後不久, 這些微生物就已與我們同在, 通常是從母親的嘴傳給嬰兒。 我們長出牙齒後, 自然地累積而成細菌的聚落。 根據我們所吃的東西, 特別是糖的數量, 某些微生物會過度孳長 而導致蛀牙。 吃了高度含糖的食物 會導致口腔裡的「轉糖鏈球菌」 爆炸性地孳生。 這些微生物和人類一樣喜愛糖, 用糖組成分子結構, 並當作能量的來源。 當微生物消耗糖分時, 細菌產生酸性的副產物, 例如「乳酸」。 轉糖鏈球菌並不怕酸, 但很不幸的,我們的牙齒怕酸。 雖然人類的牙齒有一層 堅硬的「琺瑯質」保護層, 但敵不過酸。 隨著時間經過,鈣質與礦物質被溶解, 使得琺瑯質保護層愈來愈薄, 漸漸地,酸蝕穿了一條通道, 細菌進入被稱為 「牙本質」的牙齒內層。 因為血管和神經 埋在封閉的牙齒深處, 在此階段,逐漸擴大的 蛀牙區並不會產生疼痛。 但若損害擴大, 超出了牙本質的範圍, 持續侵入的細菌 一旦碰到了神經, 就會引起劇烈疼痛。 如不進行治療, 整個牙齒會受到感染, 甚至需要被拔除。 這全都是愛糖的細菌所導致的。 食物含糖越多, 牙齒就越危險。 然而,那些穴居人 應該很難沉溺於美味的糖, 是什麼引起他們的蛀牙呢? 偏重肉類的飲食,蛀牙的風險很低, 因為瘦肉含糖分極少; 但人類的祖先不僅吃肉, 穴居人也吃根莖類蔬菜、 堅果和穀物, 這些全都含有醣類(碳水化合物)。 當醣類遇到唾液中的酶時, 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較簡單的糖, 成為那些嘴饞的 口腔細菌的飼料。 雖然古人吃的糖確實比我們少, 他們的牙齒仍然暴露在糖分中。 雖然如此,並不意味著 他們無法治療蛀牙。 考古遺跡顯示,大約一萬四千年前, 人類已用磨尖的燧石去除爛牙。 古代人甚至做出了簡易的牙鑽, 用來磨平粗糙的蛀孔, 並且使用蜂蠟來填塞蛀洞, 就像現代的填料。 很幸運的,今天我們有更成熟的技術和工具, 因為我們需要面臨 更具破壞性的、 嗜吃糖分的飲食方式。 工業革命後,人類的蛀牙率激增, 因為技術的突飛猛進, 使得精製糖更為便宜,容易獲得。 你可能會難以置信, 目前有92%的美國成年人有蛀牙。 有些人容易蛀牙, 是因為基因所導致的 琺瑯質脆弱; 但大多數人則是 因為吃了太多糖而蛀牙。 儘管如此,我們已發展出 減少齲齒的各種方法。 除了降低糖和澱粉的攝取量, 在大多數的牙膏和飲用水中 也添加了微量的氟化物, 可以強化牙齒、 促進琺瑯質的生長, 建立牙齒抗酸的防禦力。 一旦發生蛀牙, 我們填補、密封牙齒的感染區, 防止它繼續惡化。 避免蛀牙的最佳辦法, 仍然是減少糖分的攝取, 並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以去除細菌和他們的食物來源。 這包括定期地刷牙, 使用牙線, 避開含糖、澱粉食物, 還有那些會在兩餐之間 附著於牙齒的粘性食物。 如此,口中的嗜糖微生物數量 就會逐漸減少。 和以前的穴居人不一樣, 今天我們有避免蛀牙所需的知識。 我們只需實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