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时,
我第一次尝试网上约会,
那是在2001年,
我承认这么说有些暴露年龄。
你可能已注意到
我的身高有一米八,
当我进入大学校园时,
就意识到校男子篮球队(第三区)
队员的平均身高也才一米七多点儿,
所以就当机立断放弃校园约会,
而选择了网上约会。
那会儿的网上约会,像极了电影
《电子情书》里的情节。
你会连续好几周
写很多很长的邮件,
才最终决定约出来见面。
除了在我的例子里,
意识到俩人根本不来电后,
一切又回到原点。
虽然过去17年里
网上约会已经改变了很多,
但其中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以下是网约软件做得好的地方:
它超越你现有的社交和工作圈,
拓宽了潜在约会对象群;
这是它做的不好的地方:
除了以上那条之外的所有方面。
(笑声)
我先做个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行动派,
数学超好,而且是个戏剧迷。
还有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所以当事情发展不顺时,
我一般会选择以退为进,
运用我的商业技能工具
找出问题并解决它。
我的感情生活也不例外。
在我即将30岁那一个夏天,
我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放了个假,
去缅因州独自露营了一周,
回顾了自己平凡的感情经历。
事实是,我很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伴侣。
善良、有好奇心、同理心,
还要心怀大志。
但是,我在网上写的
要求却是这样的:
常青藤大学毕业、身高一米八或以上,
与我居住的地方
距离不超过12个地铁站。
我不是故意要
把那些东西摆在首位,
而是这样的描述在网上最容易筛查。
它类似于一种简历的审阅,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男人
把自己写得那么棒,
却始终不适合我。
所以2016年春季,
我再次回归网上约会时,
我决定用经典的商业手段
来调整我的作战策略。
首先我登陆了OkCupid,
因为我不想再用那些像游戏一样、
需要不停滑动手机屏幕的软件,
而且还因为,我想要一份写作样本。
接着我建立了一个销售漏斗模型,
列出了我想要的方方面面,
并且直接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参考标准。
给我私信可以,但要做到三件事:
句子完整而语法无误,
还须提到我的
个人简介里的一些内容,
以此证明这不是复制粘贴,
并且还不能出现色情内容。
我想这门槛已经很低了吧,
但事实证明,在收到的210条私信里,
只有14%的人全部符合要求。
(笑声)
接下来,我要在
现实生活中尽快见到他们,
因为网上看不出他们是否
具备我所在意的那些品质。
但根据研究以及自身经验得出,
你跟某人在一起只需要30秒,
就能确定彼此来不来电。
所以我发明了“零次约会”。
意思就是:一杯饮料、一个小时。
目的就为了回答一个问题:
“我想和这个人共进晚餐吗?”
而非“他们是我要找的人吗?”
真的只是,“我想和他在餐桌旁
呆三小时吗?”
要提前说好,时间一到
就要立即停止——
说约了别的女性朋友也好,
与中国那边有个视像会议也罢——
这些都不重要,他们根本无从考证。
关键是这一小时。
如果感觉很棒的话,
那就计划第一次约会;
如果感觉不好的话,
那就权且当作娱乐,
为下次网约添几个新段子而已。
另外,因为仅仅只有一个小时,
所以你一晚上可以约三个人,
唯一要做的就是弄好发型,
然后选一套一周里最好看的衣服。
零次约会还能让我看到
对方面对我的邀约
会作何反应。
我猜想,不会每个人
都吃我这一套,而事实证明我猜对了。
在精心挑选的29个人里,
只有15个人回了我的短信,
而在这15个人里,
只有6人和我进行了“零次约会”。
我第一次“零次约会”的对象
是一名布景设计师。
我们都喜欢练瑜伽,
都喜欢吃花生酱味的百吉饼,
所以这一切看起来都挺有希望的。
但两分钟之后我感觉没什么戏了,
不用跟他吃晚餐,
让我松了一口气。
之后我对第二次的
“零次约会“有些紧张。
但我们已经约好了在
布鲁克林高地步道见面,
带上威士忌、一起欣赏日落。
实话说,约会地点
离我的公寓只有两个街区。
而且,他有播客,我也有,
所以,最糟糕的情况
也不过是聊聊彼此的播客。
然后,查斯在我身边坐下,
这个善良、富有同理心的男人
讲了很棒的笑话,
还问了更好的问题。
他是一名律师兼作家,
笑得时候眼睛都闪烁着光芒,
在我亲他的时候,又会紧紧闭上,
所以某种程度上,当晚的“零次约会”
成了我们的“第一次约会”。
两年以后,我们拥有了共同的
洗衣机、吹风机和两盆室内盆栽。
我不能保证你们最后
也会有两盆室内盆栽,
但我想说的是,
网上约会不一定总会很差劲。
不要把它当作一种游戏,
但也不要像筛简历一样。
相反,要把它当作
搜集优质人选的过程,
然后尽快进行线下的“零次约会”,
因为网上约会的目的
不是滑动手机屏幕而已,
而是找到那个对的人。
祝大家好运。
(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