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字典定义是: 严重的情感打击和痛苦, 由让人极度不安的经历所导致。 应对创伤并没有固定的方法。 但是,在《离经叛道》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群体, 一个在柏林,一个在布鲁克林, 是如何应对塑造他们人格的悲剧的。 这样,我们也学习到应对我们自身创伤的办法。 在布鲁克林,创伤塑造了十九岁的埃思蒂, 和她所在社区的身份认知。 镜头跟随与外界隔绝的 哈西德派犹太教团体。 这个团体由一位从如今罗马尼亚的萨图马雷县逃出的拉比建立, 在20世纪30-40年代犹太人大屠杀时期。 哈西德派犹太教团体不与外界之人交往。 在《离经叛道》中, 男女分座的 逾越节晚餐餐桌首位上, 一场一年一度的纪念犹太人 在古埃及时期逃脱被奴役命运的仪式正在举行, 埃思蒂的爷爷给出了他的理由。 [爷爷]我们告诉我们自己 逾越节的故事 是我们铭记我们曾经的遭遇。 [旁白]这部电视剧歌颂了 家庭和传统之间的强力纽带, 在埃思蒂的宗教团体中, 宗教的习俗与祷告 能够安全地进行, 然而针对犹太教堂 以及其它犹太人聚会场所的致命袭击, 在世界各地发生着。 这个宗教团体以虔诚的生活方式反抗排犹主义。 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个场景中, 萨特马尔犹太人是如何利用曾经的创伤, 来使得团体成员恐惧广大而卑劣的外部世界的。 [爷爷]当我们信任 我们的朋友和邻居时, 上帝惩罚了我们。 当我们忘记自己的身份时, 我们招致了上帝的怒火。 [旁白]犹太人大屠杀 导致幸存者患上创伤后应激综合症。 它的影响持续深远。 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化学家和作家, 普利莫·莱维这样说道: “奥斯维辛在我们的身体之外, 但它环绕在我们的四周各处,漂浮在空气中。 瘟疫已经消失,但是感染性始终萦绕不散, 而否认这一点将会是愚蠢的。“ 这种属于一代人的心理创伤 从埃思蒂家庭之树的树根深处生发,并塑造了埃思蒂的个体身份认知。 她被阻止探索个人情感取向 一旦它们与团体的价值观相悖。 她的钢琴课遭到了如此的反对, 以至于她不得不偷偷地上课。 她的老师,薇薇安·卓普金, 被嘲笑为“一个shiksa”,也就是“非犹太人”。 但有趣的是,虽然电视剧从未提及, 但是卓普金其实是一位世俗化的犹太教徒。 尽管她具有犹太教信仰,她的选择 在埃思蒂的团体看来并不足够“犹太”。 [男声意第绪语] 许多正统犹太教徒坚信 抹去大屠杀创伤的方式 就是进行种群恢复。 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 正统犹太教徒拥有高达4.1的出生率, 与美国国家平均出生率1.8差距显著。 埃思蒂完全相信她所被灌输的东西, 之后坚持声称, “我们是在重新制造失去的六百万人口。” 那是大屠杀中被杀的犹太人数量。 [奶奶]那么多人失去了生命。 但是,不久,你就会拥有自己的孩子。 [旁白]六百万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所以,除了保持房屋整洁所必须的家务, 和将她的丈夫Yanky Shapiro 喂饱,穿上完美熨帖的西装之外, 埃思蒂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生孩子。 [女人]你在这场婚姻中没有筹码, 直到有了一个孩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旁白]她被告知性交能给她的丈夫快感, 而这继而能够给予她她想要得到的东西: 也就是她被告知她想获得的……一个孩子。 这种应对创伤方式的问题在于, 当你凝视埃思蒂的眼睛, 它创造出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叫做表观遗传学, 它研究关于 跨世代心理创伤的概念, 或者说,创伤可以被世代遗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