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字典定义是:
严重的情感打击和痛苦,
由让人极度不安的经历所导致。
应对创伤并没有固定的方法。
但是,在《离经叛道》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群体,
一个在柏林,一个在布鲁克林,
是如何应对塑造他们人格的悲剧的。
这样,我们也学习到应对我们自身创伤的办法。
在布鲁克林,创伤塑造了十九岁的埃思蒂,
和她所在社区的身份认知。
镜头跟随与外界隔绝的
哈西德派犹太教团体。
这个团体由一位从如今罗马尼亚的萨图马雷县逃出的拉比建立,
在20世纪30-40年代犹太人大屠杀时期。
哈西德派犹太教团体不与外界之人交往。
在《离经叛道》中,
男女分座的
逾越节晚餐餐桌首位上,
一场一年一度的纪念犹太人
在古埃及时期逃脱被奴役命运的仪式正在举行,
埃思蒂的爷爷给出了他的理由。
[爷爷]我们告诉我们自己
逾越节的故事
是我们铭记我们曾经的遭遇。
[旁白]这部电视剧歌颂了
家庭和传统之间的强力纽带,
在埃思蒂的宗教团体中,
宗教的习俗与祷告
能够安全地进行,
然而针对犹太教堂
以及其它犹太人聚会场所的致命袭击,
在世界各地发生着。
这个宗教团体以虔诚的生活方式反抗排犹主义。
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个场景中,
萨特马尔犹太人是如何利用曾经的创伤,
来使得团体成员恐惧广大而卑劣的外部世界的。
[爷爷]当我们信任
我们的朋友和邻居时,
上帝惩罚了我们。
当我们忘记自己的身份时,
我们招致了上帝的怒火。
[旁白]犹太人大屠杀
导致幸存者患上创伤后应激综合症。
它的影响持续深远。
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化学家和作家,
普利莫·莱维这样说道:
“奥斯维辛在我们的身体之外,
但它环绕在我们的四周各处,漂浮在空气中。
瘟疫已经消失,但是感染性始终萦绕不散,
而否认这一点将会是愚蠢的。“
这种属于一代人的心理创伤
从埃思蒂家庭之树的树根深处生发,并塑造了埃思蒂的个体身份认知。
她被阻止探索个人情感取向
一旦它们与团体的价值观相悖。
她的钢琴课遭到了如此的反对,
以至于她不得不偷偷地上课。
她的老师,薇薇安·卓普金,
被嘲笑为“一个shiksa”,也就是“非犹太人”。
但有趣的是,虽然电视剧从未提及,
但是卓普金其实是一位世俗化的犹太教徒。
尽管她具有犹太教信仰,她的选择
在埃思蒂的团体看来并不足够“犹太”。
[男声意第绪语]
许多正统犹太教徒坚信
抹去大屠杀创伤的方式
就是进行种群恢复。
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
正统犹太教徒拥有高达4.1的出生率,
与美国国家平均出生率1.8差距显著。
埃思蒂完全相信她所被灌输的东西,
之后坚持声称,
“我们是在重新制造失去的六百万人口。”
那是大屠杀中被杀的犹太人数量。
[奶奶]那么多人失去了生命。
但是,不久,你就会拥有自己的孩子。
[旁白]六百万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所以,除了保持房屋整洁所必须的家务,
和将她的丈夫Yanky Shapiro
喂饱,穿上完美熨帖的西装之外,
埃思蒂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多地生孩子。
[女人]你在这场婚姻中没有筹码,
直到有了一个孩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旁白]她被告知性交能给她的丈夫快感,
而这继而能够给予她她想要得到的东西:
也就是她被告知她想获得的……一个孩子。
这种应对创伤方式的问题在于,
当你凝视埃思蒂的眼睛,
它创造出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叫做表观遗传学,
它研究关于
跨世代心理创伤的概念,
或者说,创伤可以被世代遗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