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元十一和十二世紀
大多數的英國平民都是文盲
由於他們無法閱讀、了解聖經
神職人員們便想出了
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他們把一些聖經故事寫成劇本
讓文盲也能學習聖經
這些戲劇被稱為神秘劇
因為它們揭示了神的話語的奧秘
大約在同一時期
神職人員也發展出一套
有關教會聖徒的劇作
它們被稱為聖蹟劇
剛開始的時候
神職人員在大教堂的臺階上
表演聖經故事
由於觀眾的熱烈迴響
很快地,他們必須搬到
市鎮廣場附近的大街上演出
藉由移動推車的搭造
以及成排的接續演出
他們可以連續演出一系列的故事
觀眾得以從
創世記
一路觀賞到啟示錄
這些稱為露天劇 (Pageant)
的移動推車
看上去就好像有輪子的巨箱
每輛車都有兩層樓高
底層被遮蔽起來
用於服裝、道具、和梳妝
頂部平臺用來演出
觀眾聚集在市鎮的不同角落
露天劇便在鎮上移動,循環演出
直到村民們看完整個系列為止
很快地,這些戲劇必須招募更多演員
比神職人員還要多的演員
所以到了十三世紀時
不同的行會便被要求負責
這些循環故事中不同部分的演出
而這些演出得要反映
行會的專業
比如說,木匠行會可能得
呈現《諾亞方舟》的故事
麵包師傅的行會可能要
演出《最後的晚餐》
你能想像屠夫行會演出
《耶穌受難記》
他們會如何表現耶穌釘十架的故事嗎?
是的,少了神職人員的參與
這些劇目便很快地
脫離原本的聖經故事
到了十四世紀,便發展出一種新形式的
被稱為道德劇的戲劇型態
信仰
真理
愛心慈善
好人好事
全變成了舞臺上的角色
同時,道德的對立面
虛假
貪婪
世俗肉體
和魔鬼
皆成了反派
道德劇是一種寓言故事
這些角色們
為了爭取靈魂的控制權而大動干戈
觀眾們不但喜歡背德的角色
還可以熱情地
與演員進行互動
投擲腐爛的食物
或觀眾相互群毆的場面
變得相當常見
魔鬼的角色
往往漫遊於人群之中
拖拉毫無戒心的觀眾
到畫作為龍口的地獄之中
聖經的道德故事,從原先的擬仿
轉變為野蠻混亂的
時而滑稽的故事
神職人員原本打算
以此教育人民對抗邪惡
諷刺的是,道德劇催化惡行
惡行比美德顯得更受歡迎
到了十五世紀中
教會開始禁止這類表演
市鎮的憲章規定,任何劇院
都必須建立在城牆外頭
其中一個劇院
被打造得像個
大版本的露天劇
劇場還有一排排樓座
包圍舞臺前的草地
這聽來很熟悉嗎?
年輕的威廉 · 莎士比亞
就在這劇院裡打造他的劇作
它最終更名為環球劇場 (The Globe)
中世紀的道德劇成就了
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
道德劇中那些涉及內心掙扎
困索、以及人類良知的環節
啓發了文藝復興劇作家
戲劇,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便由此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