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十一和十二世纪 大多数的英国平民都是文盲 由于他们无法阅读、了解圣经 神职人员们便想出了 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他们把一些圣经故事写成剧本 让文盲也能学习圣经 这些戏剧被称为神秘剧 因为它们揭示了神的话语的奥秘 大约在同一时期 神职人员也发展出一套 有关教会圣徒的剧作 它们被称为圣迹剧 刚开始的时候 神职人员在大教堂的台阶上 表演圣经故事 由于观众的热烈回响 很快地,他们必须搬到 市镇广场附近的大街上演出 藉由移动推车的搭造 以及成排的接续演出 他们可以连续演出一系列的故事 观众得以从 创世记 一路观赏到启示录 这些称为露天剧 (Pageant) 的移动推车 看上去就好像有轮子的巨箱 每辆车都有两层楼高 底层被遮蔽起来 用于服装、道具、和梳妆 顶部平台用来演出 观众聚集在市镇的不同角落 露天剧便在镇上移动,循环演出 直到村民们看完整个系列为止 很快地,这些戏剧必须招募更多演员 比神职人员还要多的演员 所以到了十三世纪时 不同的行会便被要求负责 这些循环故事中不同部分的演出 而这些演出得要反映 行会的专业 比如说,木匠行会可能得 呈现《诺亚方舟》的故事 面包师傅的行会可能要 演出《最后的晚餐》 你能想象屠夫行会演出 《耶稣受难记》 他们会如何表现耶稣钉十架的故事吗? 是的,少了神职人员的参与 这些剧目便很快地 脱离原本的圣经故事 到了十四世纪,便发展出一种新形式的 被称为道德剧的戏剧型态 信仰 真理 爱心慈善 好人好事 全变成了舞台上的角色 同时,道德的对立面 虚假 贪婪 世俗肉体 和魔鬼 皆成了反派 道德剧是一种寓言故事 这些角色们 为了争取灵魂的控制权而大动干戈 观众们不但喜欢背德的角色 还可以热情地 与演员进行互动 投掷腐烂的食物 或观众相互群殴的场面 变得相当常见 魔鬼的角色 往往漫游于人群之中 拖拉毫无戒心的观众 到画作为龙口的地狱之中 圣经的道德故事,从原先的拟仿 转变为野蛮混乱的 时而滑稽的故事 神职人员原本打算 以此教育人民对抗邪恶 讽刺的是,道德剧催化恶行 恶行比美德显得更受欢迎 到了十五世纪中 教会开始禁止这类表演 市镇的宪章规定,任何剧院 都必须建立在城墙外头 其中一个剧院 被打造得像个 大版本的露天剧 剧场还有一排排楼座 包围舞台前的草地 这听来很熟悉吗? 年轻的威廉 · 莎士比亚 就在这剧院里打造他的剧作 它最终更名为环球剧场 (The Globe) 中世纪的道德剧成就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 道德剧中那些涉及内心挣扎 困索、以及人类良知的环节 启发了文艺复兴剧作家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便由此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