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詞放在一起很自然,像是: 免費 和披薩 或豬肉 和鳳梨 和披薩 這清單我還想加上: 雷射 和核融合 ......和披薩(XD) 上周你也許聽過,加州的物理學家達成了 被一些人盛譽為:原子能世代空前絕後的躍進。 在期刊《自然》上,他們匯報了2013年十月份 於 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 的 國家點火設施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 人類首次達成,以雷射引發核聚變,而且產出的 能量大於初始供應能量。 這樣的事件,是科學家創造出貨真價實的能量盈餘, 行話叫作核融合的燃料增益。 「那麼 Hank」你滿懷好奇地問:「這新聞不就代表 人類掌握了太陽的威力,核融合發電只一步之遙。 究竟何時我能買到《回到未來》風格的「融合先生」 家用聚變發電器, 用蛋殼和香蕉皮充飽我的時光機電動車咧?」 那我只好醜話說前頭, 核聚變,正如《回到未來》主角的口頭禪 是件嚴肅難搞(heavy)的事啊。 [SciShow 片頭] 某些死忠 SciShow 觀眾可能還記得本節目 第一次介紹 NIF 這個機構,那是在整整兩年前。 國家點火機構,除了擁有數一數二的酷名字,大概只有大強子對撞機(LHC)可以匹敵之外, 實驗室如其名,NIF 擁有世界上一些最強大的雷射。 計畫於 2011 年正式運轉,科學家試圖用這些雷射 將一塊 10 毫克的燃料靶球加到超高溫、超高壓, 讓球裡含有的氫同位素產生核融合,以形成氦、 一些活潑的自由中子、和一狗票能量。 如果燃料中的 10 毫克氫元素,大約針尖大小 完全核融合,可以釋出相當一桶原油所蘊含的能量。 (譯註:1 原油當量 (BOE) 以 60 億焦耳計) 只不過,這並不是在 NIF 發生的情況。 實況是:在十億分之一秒內,192 束強力雷射同步轟擊燃料,收獲是 17 千焦耳的能量。 或等於 4.0 大卡,這樣的能量 大概和吃一公克的漢堡攝取的熱量差不多。 大概不足以驅動你的時光飛車, 甚至 Honda Civic 小轎車。 無論如何,NIF 的科學家將此最新成果描述為 自我維持(Bootstrapping)的一大突破。 (譯註:bootstrap 這個字來自統計界,比喻為一個人抓著鞋帶把自己抬起來--由已知資料產生更多資料,或者無中生有的創造。電腦重開機叫 re-boot 是這個意思的衍伸。) 自我維持基本上就是連鎖反應的開端, 在核融合,就是反應產生的氦原子核--所謂的 α 粒子--將能量回饋於加熱燃料,而非散逸。 越多 α 粒子回頭「燉煮出」越多核融合反應,達到一個持續自我增強的狀態。 除了, 實驗中,反應上就在這裡停擺了。 實驗一向在這裡踩煞車, 理由是,核融合反應可說是普天之下最耗能、 最難達成的反應 想要將氫原子核(帶正電)擠在一起,需要克服強大的相斥電磁力--也就是要瘋狂地加熱 直到 1500 萬度絕對溫標。另外還得提供地球大氣壓 1000 億倍的超高壓力(這時原子成為電漿態)。 在地球,要牢牢困住氫燃料,就意謂一大筆電力帳單。 (譯註:然而在太陽,巨大重力就能搞定這些條件。) 細想不難理解。 用 192 門雷射的威力,一口氣轟擊針尖大的燃料靶, 很容易除了灰飛煙滅,什麼都得不到。 因此,為求穩定,科學家將雷射編組 排列成像籠子的形狀,盡量囚禁住極高溫的氫元素。 (譯註:這裡描述的就是「慣性侷限融合」的要旨) 於是我們講到本實驗的難搞之處: 光是要穩定地禁錮燃料,就得花 200 萬焦耳的能量。 真正往燃料內部供應的大約只有 1%,約一萬焦耳。 (譯註:想像在月亮表面布滿核彈,同時引爆會把大量岩石炸得噴向太空,噴射的反作用力造成月球往內壓縮,但這只占核彈當量的一小部分) 最終,達成「自持續」的反應釋放出一萬七千焦耳的能量,或四千大卡(八份雞排)。 (譯註:能量主要以光子、高能中子、與 α 粒子的形式射出,本實驗沒有任何收集並轉為電能的裝置。) 所以技術上說,NIF 的實驗產出,要高於「進入燃料」的能量,故稱為可自持續。 但產出只占整個「慣性局限融合」系統耗能的 0.85%, 也就是說,融合發電猶在慘賠倒貼的階段。 這一次也並未達成實驗室的終極目標,正如其名的: 點火(ignition)。 就是說產出能量足以被收集來「烹煮」更多的氫燃料。 譬喻說,這次實驗像是在柴薪前撥弄打火機 距離熊熊營火燃起,還有得磨蹭。 所以《回到未來》的世界還在更遠的未來, 但我們 SciShow 大概是這世界上最期待著 他們的成功的人了, 為啥? 老實說,因為我們都不倒垃圾的, 我們囤積了超多「融合先生」的燃料可燒啊。 (《回到未來》情節:汽水罐與香蕉皮之類的) 感謝收看這集 SciShow 講新聞。 想獲得客制SciShow實驗衣,或是在節目的插圖冠上你的大名?瞭解更多可至:subbable.com/scishow。 任何問題、評論與想法,SciShow 有臉書和推特社群,你也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 想跟大家一起變聰明?那就到 youtube.com/scishow 按下訂閱吧。 (譯者:秦紀維@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