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
你和朋友正在看一齣情境喜劇
一位時髦帥氣的配角走了進來
手捧著一個四層的婚禮蛋糕
他滑了一跤
跌倒了
還一頭栽進蛋糕裡
你的朋友笑彎了腰說道:
這實在太可笑了!多諷刺啊!
好了,這時候你會做什麼呢?
你會就這樣忽略這個嚴重對「諷刺」的誤解
然後跟著你的朋友大笑嗎?
還是,你會先把禮數放一邊
然後好好解說「諷刺」真正的含義呢?
如果你是我,你就會選擇後者
很不幸的,「諷刺」一直被完全誤解了
我們往往把它用在任何
我們認為好笑或是湊巧的情況
雖然很多諷刺的例子是好笑的
但這並非取決諷刺的關鍵
唯有在發生的事和預料的完全相反的情況
才叫 「諷刺」
如果你預期的是A卻得到B
那就是 「諷刺」了
再回頭看看剛剛的蛋糕例子吧
當有個人搖搖晃晃的扛著一個
他不該獨自拿的東西
滑了一跤,跌得一踏糊塗
這好笑但不諷刺
事實上,你大概預料得到
一個單手拿著一個大蛋糕的人跌倒
當他真的跌倒了,預料和現實相符
所以這不是 「諷刺」
但要是這個人走進來的時候
戴著他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
扛蛋糕比賽贏的金牌呢?
又或者他是一位專業的蛋糕送貨員呢?
如果這樣,我們就會合理的預期
當他扛著一個嚇死人的大蛋糕時
會更加游刃有餘
那麼,當這個預期沒有成真的時候
「諷刺」就出現了
再舉一個例子
一位長輩傳簡訊又寫部落格
一般我們會預期比較
ㄜ....「成熟」的人們
不喜歡或不了解科技
他們會有開電腦的困難
或是還在用80年代的黑金剛
而不應該會預期他們是 E化 ,
高科技的
或是厲害到能傳簡訊
寫部落格
因為這些玩意對他們來說一定會太新奇
也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想當年...」
因此,當老奶奶拿出智慧型手機
發佈她的假牙
或是孫子的照片時
「諷刺」就出現了
合理的期待和當下情況不符
這就是 「諷刺」
因此,雖然那個搞砸蛋糕的人不諷刺
生活中還是有各式各樣的諷刺情況
起身去發現這些真正諷刺的實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