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音乐)
(键盘敲击声)
米兰达·裘丽:你还会做出什么
我创作自己的电影,小说
剧本和其他所有东西
很明显都在这个桌旁
但有时候在这里
我会把这个坐垫放在大腿上
我是说,这种习惯已经延续了19年
因此我建立了整套方法体系,
让创作始终充满新鲜感
我在厨房的餐桌上写作
我感觉自己就像
那个在厨房餐桌前的女人
你知道,这种
永恒的作家感,女性作家的感觉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作
从16岁开始
创作并导演我的第一部短片
我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表达
其他方式也难以诉说
除非你亲自去看,
否则你很难知道我的感受
当时的观众反响
其实挺强烈的
我清楚这部短片并不完美
而观众们...该怎么说呢
或许有些困惑吧
但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那种巅峰感受
让我余生都在追逐
如果你愿意与我永驻在此剧场
创造新的盛世,请应允!
-[观众]我愿意!
某种程度而言,大概就是
我会先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埋头苦干完成某个作品
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生活的种种煎熬,
或项目的艰辛
然后我会带着成果出现,
把它展示出来
因为我同时也是演出人员,
这本身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那种进入创作后的状态是如此美妙而超然
要让自己的内心纵情投入
就像宿醉未醒般挥洒
因为真正的魔法,
只诞生于这种孤注一掷的燃烧里
要知道,这不是说要步步为营,反复盘算
纠结故事中的狗该有什么结局
那…你懂的(灵感可能已经消失)
不
不是这样,灵感的出现通常伴随着愤怒、欲念
以及战歌般透露的希望
我们一定可以谱写出自己的战歌,绝对能做到
(键盘敲击声)
后来随着疫情的来临,
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连创作时刻
都要被剥夺
那我的余生一定要活得更精彩
就好像,我的日常生活
像”为天堂而活“
仿佛生活再悲惨也无所谓
反正死后都是要去天堂的
我不能过这种生活
正因如此,
我对自己的生活
作出了巨大的改变
(柔和的音乐)
(唧唧的鸟叫声)
我经常在这张床上创作
这是我每周三晚上睡觉的床
(柔和的音乐)
我决定每周都在这个工作室呆一晚
但每周三晚上我会睡在这里
也会在这里醒来
然后在这里呆上一天
(键盘敲击声)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
但考虑到我有一个孩子
当时只有8岁
我伴侣工作也很忙
我从来没有听过
听过这样的话
比如,其他妈妈不会像你这样
其他艺术家妈妈,说实话,也不会这样
所以这就好像
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的伴侣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我的孩子只是觉得
“耶!这样晚上我就可以吃披萨啦!”
就好像,他们挺喜欢这种生活的小改变
所以我当时就想
“等等,为什么这种感觉如此危险?”
我觉得危险是因为——
一旦你开始这样“扮演”
接下来还会做出什么
我觉得可能发生的是
疫情开始后,
我经常参加Zoom视频会议
我会随便套件衣服应付镜头
毕竟这样太简单了
然后我就会想:
这只是一套戏服
但穿着它的人是谁?
逐渐产生自我质疑
这到底算什么?
(柔和的音乐)
而当你用这种全新视角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
以及其中的种种关联
一切就会这样自然延续下去
(柔和的音乐)
来我身边,对,就是这样
来我身边
往前走
我不会伤害你,我不会伤害你
我可能会弄疼你,但尽量轻轻的
今天没有人会受到伤害
在这个屋子里,我不会伤害一分一毫
我每天都不断追问
不 等等 其实
到底什么才真正有趣?
(柔和的音乐)
记得二十多岁时
我常猛摇自己肩膀
“你还在这里浑浑噩噩”
“听着!你根本自由得毫无束缚”
“你今天到底想做些什么?”
(柔和的音乐)
“快醒醒”
“你真实地存在于此”
崭新如破晓,如婴孩初啼
虽然不觉得有人会察觉
这是我贯穿创作的隐秘线索
但如果真有人懂,或许会很美妙
(悠扬的音乐)
(键盘敲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