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應該簡短地從 城市的發展歷史開始說起 村落通常以 一群人圍著一口井開始,而村落的大小 大約是你能頂著一壺水回家 所能負荷的距離 事實上,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飛越德國 俯瞰地面時你會看到上百個 小小的村莊,而各村莊間隔約一哩遠 你必須能方便的到田裡工作 過去數百年,甚至是過去數千年 家就是生活的中心 對大部分的人們而言,生活範圍很小 家就是娛樂中心,能源生產中心, 工作中心,照護中心 那裡也是寶寶出生、親人去世的地方 之後,隨著工業革命發展,所有的東西 都開始集中化 骯髒的工廠移到 城市外圍 貨物集中在裝配工廠中製造 能源生產也集中化 學習要到學校。醫療照護 則移到了醫院 然後各式網路發展起來 送水及污水渠道使人們 得以無限制擴張領域 分工現象愈來愈多 火車把住宅區 工業區及商業區連起來。你也有了公路系統 事實上,過去的模式的確是給每人一輛車 造公路到每個地方,而且讓人們到了目的地後 有個地方可以停車。這並不是功能很好的模式 但我們仍然生活在這樣的模式裡 而這就是這種發展模式的結果 這是向四面八方無限蔓延的洛杉磯市 向四面八方無限蔓延的墨西哥市 還有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中國新都市 你或許可以稱這些為向天空無限蔓延的巨塔 他們正以我們在50及60年代所發展的模式 來建造都市,我要說這模式真的很過時了 而全球還有成百上千的 新都市開發計劃 僅在中國,就有三億人口 有人說是四億人口 會在未來15年內遷徙到都市 這意味著中國要在15年內 建立相當於美國整體的基礎建設 可以想像嗎? 我們都應該對此關心 不論你住在都市與否 都市要對90%的人口成長 8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75%的能源使用負責任 但同時,都市也是人們 愈來愈想去的地方 現在,全球一半以上的人住在都市裡 而且人數還會逐步上升 都市是歡慶、表達個人的地方 你有快閃族在打枕頭仗— 我去參加過幾次。還挺好玩的。(笑聲) 你有—(笑聲) 都市也是創造大部份財富的地方 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 在那裡女人有很多機會。這也是 都市成長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 那麼,有一些趨勢會影響都市發展 首先,工作變得分散並且機動性高 在辦公大樓內做私人工作 基本上已經過時了 「家」再度因為分散式計算,即通訊設備 而變成生活的中心 所以家是製造、學習、購物 醫療,及其他我們原本已經習慣 要在家以外發生的事情的中心 而且人們想辦法把買的每一樣物品 每一種消費產品個人化的現象 也愈來愈多 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趨勢 所以這是我想像中的未來城市的樣子 (笑聲) 因為都市是一個「人」的地方,你知道 大家大概不會穿成這樣,但是 -- 你知道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 保有我們認為都市應該有的好東西 而除去那些不好的事情? 這是班加羅爾。去年我在那裡要花好幾個小時 才能在班加羅爾街上移動數哩遠 所以有了都市,你也就有了交通阻塞及汙染 疾病,及那些不好的東西 我們要如何去蕪存菁? 所以我們回溯歷史,並且開始研究那些 在汽車發展前就很偉大的城市 巴黎是由一系列的小村莊 組合起來的,至今你仍然能看到這個結構 巴黎的20區 就是由這些小社區組成的 人們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品 都能在步行5到10分鐘之內買到 如果你研究一下數據,你會發現在巴黎 因為這樣的組成結構,你會看到分佈平均的 商店、診所及藥局 及餐館 然後你看看那些在車子發明之後 才發展出的城市,不走這種模式 大部份像匹茲堡這樣的地方,很少有 步行五分鐘之內能到的商店 我不是故意要挑匹茲堡,但是大部分的美國城市 的確是以這種模式發展 所以我們說,我們會,讓我們看看新都市 目前我們正參與幾個中國的都市發展計劃 所以我們說,讓我們從發展細胞社區開始 我們把這視為小型的都會細胞社區 它在步行20分鐘地區內 提供多數人想要的東西 這同時也是一個動態輸電微網 社區暖氣供應站、電力供應站、通訊網路站 等等設施都可以集中在此 (美國環保運動先驅)斯圖爾特•布蘭德可能會放一個 微核子反應器在這個小細胞的中心(笑聲) 很有可能喔! 如此我們可以形成一個實際網狀網路 很像網際網路類型學的模式 所以你可以有一系列這樣子的小社區 你可以增加細胞社區人口密度--如果是劍橋, 就增大到可容納二萬人。如果是曼哈頓 就增大到五萬人。你把所有的東西 用大眾運輸連起來,而且你在細胞社區內提供 大多數人所需之物品 你可以開始發展一整套街道景觀類型學 並且設定什麼車子可以通過。我不要講所有細節 我舉一個例就好 這是博爾德市。這是個「移動林蔭大道」的好例子 一條給慢跑者及單車客的「高速公路」 讓你可以從城市的這一端走到另一端 不需要穿越馬路,而且他們還有個單車共享計劃 等一下我會談這個 在南韓首爾這個解決方案更有趣 他們把原有的高架道路拆掉 復原地面街道,在底下的暗渠變為明渠 所以河流在街道底下,你可以從首爾的這一端 走到另一端,不用穿過車道 曼哈頓的 Highline(重整廢棄高架鐵道)也很類似 這些快速興起的自行車道 在全世界盛行。我曾在曼哈頓住過15年 前幾個星期我回去看了一下,照了這張照片 他們蓋了幾條非常棒的新自行車道 但是仍然比不上哥本哈根,在那裡 大約百分之四十二的城內旅行 是騎腳踏車完成。主要是因為他們有 非常棒的基礎建設 我們其實也在波士頓作了件同樣的蠢事 我們--這個「大隧道計畫」(Big Dig)--(笑聲) 所以我們把高速公路拆掉,卻蓋了一個安全島 很肯定這條「移動大道」除了車以外,沒有東西 能在上面移動 「隨選自由行」是我們一直在想的東西 所以我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生態系統 把這些共享車輛與大眾運輸系統連起來 這些是我們一直在設計的車輛種類 但是真正的關鍵是共享。如果你有一部車 你可以讓至少四人乘坐 而不是一個人開 在波士頓我們有Hubway;在巴黎叫Vélib' (均為單車共享租用計劃) 我們在麻省理工的媒體實驗室計劃這個小小的 車子,專門設計給都市人共享 我們把那些沒用的東西拿掉,像是引擎 排檔等等。我們把所有的東西都移到輪子上 所以驅動馬達、駕駛馬達 還有剎車都在輪子上 這樣底盤就不受限制。你可以做像是 摺疊這樣的事,所以你可以把這個小車子折起來 這樣就只佔一個小小的空間 這是上星期在歐洲電視上放的一段影片 展示西班牙工業部長 駕駛這個小車,這個車折起來後還會轉圈圈 你不需要預訂,不需要路邊停車 你只要轉一轉它然後直直停進去(笑聲) 所以我們一直在與一家公司合作 要量產上市這部車。我的博士班學生秦來恩(Ryan Chin)曾在 二年前的TEDx研討會上發表過本計畫早期的發展 所以有趣的是,如果你開始在上面 加新東西,像是自動化程式,你下了車 你停在你的目的地後,拍拍它的屁股 它可以自己去停車,還會自己充電 你可以讓比原來多七倍的車輛 停在一個普通停車場裡 而我們認為這是未來的展望。其實今天就可以這麼做 這真的不是什麼問題 我們可以結合共享、折疊及自動化 使用這種策略我們可以 讓土地使用增加28倍 然後我們有一個研究生說,嗯 一部無人駕駛的車子要怎麼跟行人溝通? 沒人在上面跟你眼神接觸 你不知道這玩意是不是要輾過你 所以他在發展一些策略,讓這部車子可以 跟行人溝通,所以 --(笑聲) 所以車頭燈是眼珠,瞳孔會放大 我們有定向的音訊,可以直接對著人 播放聲音 我喜歡這個計劃,因為他未雨稠繆 這問題基本上還不存在。所以(笑聲) (笑聲)(掌聲) 我們也認為這種車可以讓自行車道的使用更民主化 你知道,自行車道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穿著緊身褲,你知道,所以 --(笑聲)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發展一種車子 可以在單車道上駕駛,老人及殘障者皆可使用 穿裙子的女人、商人都可以,並且同時解決 能源擁塞、行動力、老化及肥胖問題 那是我們的挑戰 這是這個小三輪車的原型 它是輛電動單車,你得踩踏板 才能在騎在單車道上,但如果你是位老人家 那裡有個開關轉成電動。如果你很健康 你得非常努力的踩才能騎快 你可以設定去上班時消耗40卡 回家時500卡,因為回家可以洗澡 我們希望能在這個秋天製造出來 住宅是另一個還有進步空間的地方 波士頓市長馬尼諾說,缺乏年輕人買的起的房子 是本市面臨的最大困難 之一 都市計畫的人回應說,好啊,我們來蓋一些小小的公寓 買房的人則說,我們真的不想住在小小的 普通公寓裡 所以我們主張,讓我們蓋一些標準化的屋殼 就像剛剛那部車,然後我們把最先進科技 打造的內裝放入公寓中 讓大家在這個開放式建築的殼裡 想想什麼是他們所需的物品 價值觀及活動,然後 一套電腦演算法會配合打造出一組獨有的裝配線 將各式內裝元件、家俱、及櫥櫃套入這個殼內 形成爲個人打造的專屬空間,他們 還有工具可以繼續不斷修正 這就好比你與建築師合作 在一開始談計劃的時候就給個 替代方案讓顧客想想 對我們而言,實行這套方法最有趣的就是 當你可以擁有「機器人牆」的時候。所以 假設你開了一間虛擬公司,這些「機器人牆」 會把你的空間從運動房轉變成辦公室 你會有客人來訪,所以就設定好 你要兩間客房 但你也需要一間傳統的 一房公寓。或許大部分時間都維持這樣。 你邀請朋友來吃晚餐時,餐桌就打開 讓16人都坐的下 說不定你想要一間舞蹈室 我的意思是建築師在想這些點子 已經想了很久。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 發展可以擴展到讓想要住在都市裡的 這三億中國人 能住的很舒服的東西 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策略 讓一間非常小的公寓裡面的功能 如同二倍大的公寓般。我不相信所謂智慧型住家 這是沒有意義的虛假概念 我認為你必須建造非常陽春的屋子 然後把智慧型的物品放在裡面。(笑聲) 所以我們已經開始發展這種牆的殼 你知道,標準化的平台,配備各式馬達 裝上電池以利運轉,小的電磁閥 可以鎖定到位,產生低電壓電源等等 我們認為這些都可以標準化,所以大家 能針對不同需求將物品個人化,嵌在那面牆上 就像那部車,我們可以把各樣的感應器整合起來 能注意到人類活動,所以如果有個嬰兒 或一隻小狗在路中間擋路,你也不會撞上他。(笑聲) 所以都市計畫的人說,嗯,這很棒,很好 所以如果我們有一棟普通的建築 容積就這麼大,大概可以放14間公寓 如果他們真的能發揮兩倍大的功能 我們可以放28間公寓 這意味著你也需要兩倍停車位 蓋停車場真的很貴,在大樓裡蓋一座 普通的停車場,一個車格大約要 美金七萬元 所以如果你可以使用摺疊及自動化的觀念 你可以僅使用七分之一的車格來停車 這樣讓每部車所需的費用下降到美金一萬元 這還只是停車場的費用 再加上共享觀念你的費用可以省更多 我們也可以把所有先進科技透過這一過程 整合起來。這對要將技術帶進家裡的 新創企業而言是條賺錢的康莊大道 這個部分,我們正與西門子合作一個計畫 我們在所有的家俱及內裝上都裝上感應器 以偵測人在哪裡活動,以及他們在做什麼 藍光非常有效率,所以我們裝上這些可調光量的 24-比特 全彩LED照明設備 它可以感應到人在哪裡,以及他在那裡做什麼 必要時把燈光全打亮,成為全光譜白光 如此我們認為會比最先進的傳統照明設備 節省大約百分之30到40的 能源消耗 這裡只展示了來自 家俱上的感應器的數據 我們不認為攝影機能在家裡做這些事 我們認為這些小小的無線感應器更有效 我們甚至認為我們可以把陽光個人化 這在某種程度可稱是最佳個人化的範例 所以我們看上了在建築物立面裝可伸縮鏡子的方法 如此可以投射陽光在房內任何一個地方 所以像今天這樣的大熱天,你可以把大多數的窗戶 遮起來 在這裡她利用電話,告訴電腦她將在 在廚房中島上準備食物,同時投射陽光在一個設定的 位置。只要她繼續從事這個活動 電腦運算就會讓光束繼續停留在那個位置 這也可以與LED照明結合 我們認為工作場所應該是共享公用的 我真的認為這是未來的工作場所 這其實是星巴客,你知道的(笑聲) 可能三分之一的人吧 — 你看每一個人都背靠著牆 走過去就有食物和咖啡 他們都沉浸在自己的小小空間裡 我們需要共享的空間以互動及合作 在這方面我們沒有做的很好 在波士頓劍橋新創中心,你跟大家 公用桌子。我曾在芬蘭的阿爾託大學 (Aalto University) 設計工廠待了很長的時間 在那裡他們共用車間,共用晶圓實驗室 共用休息室 電器房 以及娛樂間 我們認為最終這些東西都可以湊在一起 產生一種新的「可移動空間」模式,新的住宅模式 新的生活及工作模式 提供最新科技一條賺錢的路 但最終我們要注意一件最主要的事 就是人。都市是「人」組成的 他們是人待的地方 我們沒有理由不能明顯地改善 都市的可住性及創造力。就像墨爾本 他們有很多徒步巷道 同時顯著地節能減碳 這是全球的當務之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謝謝(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