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写出了11本书,
获得了数个著名奖项,
马娅·安杰卢仍被疑虑困扰。
面对这些成就,
她当之有愧。
爱因斯坦也有相似经历:
他把自己成为“无意的骗子”,
认为自己的工作
不值得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少有人能像安杰卢和爱因斯坦一样
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但是认为自己欺骗了别人
的感受却相当普遍。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
认为自己配不上取得的成就,
或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技能
并不值得他人关注。
心理学家保琳·萝丝·克兰斯
率先开始研究这种
没头绪的不安感。
在做心理咨询师期间,
她发现许多大学生咨询者
都有这样的担心:
即便他们都取得很高的分数,
但他们认为自己达不到
这所大学的录取资格。
有些人甚至认为接受自己入学
是招生管理的失误。
虽然克兰斯知道
这些担忧都是毫无根据的,
但她记得自己在深造时
也有同样的感受。
她和她的父母都经历过
这种冒名顶替现象,
或冒名顶替经历,
以及冒名顶替综合征。
克兰斯与同事苏珊·因墨斯一起
首先对女性大学生和教职员的
冒名顶替现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这部分人群中
广泛存在欺骗他人心理。
自第一项研究以来,
同样的研究也在跨性别、
种族、
年龄、
和跨职业领域进行。
但在弱势群体和贫穷人群中
这种症状更为普遍,也影响更大。
若要将其称为一种综合征,
则需要淡化其广泛性。
它并非一种疾病或是异常特征,
它也未必与抑郁、
焦虑、
或自尊有关。
这种欺骗他人的感觉
来自于何处?
能力杰出或成就非凡的人
倾向于认为他人
与自己拥有同样的技能水平。
这会进一步让他们认为
自己不应得到
其他人所没有的荣誉与机会。
安杰卢和爱因斯坦都有此经历,
说明即便成就再高
也无法使这种感觉停止。
并非只有能力杰出者才有此感受。
每个人都会受到
名为“多数无知”现象的影响,
即人们私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因为没有人会说出这种疑虑,
所以会认为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
由于不知道其他人有多努力,
也不清楚他们觉得某些任务难以完成,
或是他们有多么质疑自己,
因此,并没有简单的方法
能够消除这种我不如人的感觉。
严重的冒名顶替感受
会妨碍人们分享自己的好主意,
或让他们不敢申请
自己擅长的工作和项目。
至少在目前,
对抗冒名顶替综合征
最保险的方法
就是将它说出来。
许多受到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
担心一旦询问他人自己表现如何,
就会证实他们的担忧。
即便他们得到积极反馈,
通常也无法消除欺骗感觉。
但另一方面,
听到提供意见的人或导师
也曾经历这种情绪
有助于缓解冒名顶替感受。
对于同龄人来说也是如此。
发现其他人都有这种感受
可以是一种有效的缓解。
一旦意识到这个现象,
你便可以通过收集回顾积极反馈
对抗自己的冒名顶替综合征。
一名科学家认为
实验室出现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错,
她开始记录每次出错的原因。
最终,她意识到大多数问题
都是设备问题,
并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优秀能力。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
彻底消除这类情绪,
但是我们可以
对学术或专业难题进行公开讨论,
随着不断认识到
这种情绪的普遍性,
也许我们能够
更自由地表露我们的感受,
并且通过以下几个
简单的事实建立信心:
你有才华,
你很能干,
你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