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不同于无知,
你得劳神费力才能做到视而不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
描述了在不久的未来,
基督教基要主义政府—
基列共和国
通过军事政变,
在美国建立了神权政府。
理论上,这个政体约束每个人,
但事实上,少数男性统治着基列共和国,
因此他们拥有至高的权利,
尤其是在对待女性方面。
阿特伍德称《使女的故事》这类小说为
推想小说,
这类小说构想可能的未来。
这种推想性是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小说共有的基本特点。
在阿特伍德的小说里,
未来通常是消极、反乌托邦的。
一部分人的行为已毁灭了
我们所熟知的社会。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作品
通常会影射时下政治走向
乌托邦作品通常描述理想社会,
是作者描绘出的
有朝一日可以实现的未来。
与之相反,
反乌托邦作品并不一定
预言未来发生大灾难,
而是警示人们
社会是如何走向灭亡之路的。
《使女的故事》出版于1985年,
当时很多保守团体
抨击第二波女权运动所取得的成就。
这一运动自1960年代初开始,
一直倡导女性在社会和法律上更加平等。
在《使女的故事》中,
保守派的反平等运动占了上风,
不仅摧毁了女性在平等方面
所取得的成果,
还使女性彻底沦为了男性的附庸。
基列共和国将女性分为多个阶层,
依据是她们的职能,
她们只是男性地位的象征。
甚至她们的服装颜色也体现出阶级。
女性不允许读书,
不可以在公共场所自由行动。
国家策划侵犯有生育能力的女子,
从而令她们为政权生育孩子
虽然《使女的故事》设定在未来,
但阿特伍德在撰写此书时,
自定规矩之一是
她使用的事件或行为都有历史依据。
故事设定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
在美国殖民时期,
这个城市曾被清教徒统治。
在很多方面,
基列共和国
与规则森严的清教徒社会类似:
苛刻的道德准则,
朴素的服装,
驱逐异议人士,
人民生活和社会关系的
方方面面都受到管制。
对阿特伍德来说,
将麻省的清教徒作为原型
既包含个人因素也拥有理论依据。
她曾花数年在哈佛大学研究清教徒。
她有可能是玛丽·韦伯斯特的后裔
玛丽是一名清教徒女子,
曾被指控使用巫术,
受绞刑却大难不死。
阿特伍德名故事大师。
基列共和国的诸多细节我们尚未提及,
但通过人物视角,
更多细节慢慢展现,逐渐清晰。
小说主要利用主人公
奥芙弗雷德的视角。
她是将军家的一名侍女。
在基列共和国政变夺权之前,
奥芙弗雷德有丈夫、孩子和一份工作
过着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
当基要主义者掌权后,
奥芙弗雷德被剥夺了自我,
被迫与家人分离。
用她自己的话说,
她沦为了“长着两条腿的子宫,
为人口稀少的基列共和国添丁”
她起初接受了基本人权的丧失
为的是稳定新政府
但是国家的控制很快延伸到
对语言、行为和思想的掌控,
对所有人都如此。
早先,奥芙弗雷德说:
“我等待着,我要冷静,
此刻,我必须理清自我,
恰如理清一篇演讲稿。”
她把语言比作自我意识的建立,
她的话里也包含着抗争的可能性。
这种抗争,
以及人们勇敢地打破政治、
知识
和性方面的条条框框,
推动了《使女的故事》的情节发展。
归根到底,
这部小说探索了傲慢自大的恶果
和权利的滥用,
这使得阿特伍德对反乌托邦政权的刻画
意义重大,令人不寒而栗。
下载此书或TED-ed读书清单中任意一本,
您可以访问audible.com/teded
每一次的免费试听都会帮助我们支持公益事业
感谢您的收听以及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