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
請以熱烈掌聲歡迎
雅倫·拉特利奇女士。
(鼓掌)
我叫雅倫·拉特利奇。
我任職於鐵木州立監獄。
我是副監獄長
尼爾·麥克道爾的秘書。
像許多人一樣,
我一直以為
我的家人會幸福的、
長久的一起過著快樂的生活。
但人算不如天算,
在 2008 年 10 月 22 日早上,
我們的生命從此被改寫。
約早上 4 時 30 分,
我的獨子米高準備出門工作。
當他在裝載物品到他的卡車時,
有兩名蒙面持槍的劫匪走向米高。
他們痛毆了米高一頓。
當米高趴在地上時,
他們以行刑式向米高的頭部開槍。
那兩名劫匪搶走的
就只是米高的錢包。
米高被殺時
只有 35 歲。
這張照片是在米高
遇害前幾個月拍攝的。
米高與妻子結婚 13 年,
育有 2 名子女。
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子,
位在好的地區,
他們過著一般人
夢寐以求的美國生活。
從我得知米高被殺時,
我的情緒開始好像
坐雲霄飛車一樣大起大落。
我的情緒從無法相信,
到與上帝爭拗,
更經過很多個
充滿悲傷及絕望的夜晚。
作為一位母親,
解決我的孩子的任何問題
是我的天職。
但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今天,我仍不明白,
這些「人神共憤」的事情
怎可能發生在任何家庭當中。
但事實如此。
我們經常被要求要做的
又十分困難的事,
就是以德報怨,
和寬恕不可寬恕的。
我們喜愛看以愛包容恨的
故事和電影。
然而,當我們身歷其境時,
我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
是憤怒、怨恨、甚至是報仇。
假如我們不肯嘗試寬恕,
將來我們可能要付出最大代價。
愛自己的最佳方法,
就是寬恕無法寬恕的。
著名作家路易斯·史密特教授
在他的著作
《寬恕始能忘記》中寫道:
「寬恕是讓一個囚犯重獲自由,
而最後發現這個囚犯就是你自己。」
自從我的兒子於 2008 年被殺,
我經過無數次的情緒起伏。
我只想知道,
我是否可能寬恕
那兩名本可只搶走錢包就逃之夭夭,
卻殺死我兒子的劫匪。
我得不到答案,也得不到安慰。
在這 5 年,
我逐漸擺脫過去的傷痛,
並慢慢地接受現實。
我不斷找尋我迷失了的靈魂,
我開始意識到,
現在的我已不再是一位受害者,
而是一位堅強、正面、
有韌性的女士。
請記住: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能力寬恕。
當然這不可能一蹴即就,
有時寬恕需要漸進而行;
有時我們需要不斷寬恕,
才能走出情緒低谷。
我們可以借鑒曾被南非政府
判監 27 年的納爾遜·曼德拉。
他說:「在我重獲自由的一刻,
我知道
我若不肯放下舊日的憤怒、
仇恨、和怨氣,
我是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的!」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
已完全寬恕呢?
假若你的內心能回復平靜,
你會感到微妙的轉變。
當你再遇到該情況時,
你不再感到悲傷。
當你再見到你憎恨的人時,
你不再感到氣憤。
反而,你會可憐他們。
你不會再想重提那件事,
你會感到輕鬆,
在你的內心深處,
你會感到恩惠並更愛自己。
多謝各位。
(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