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篇是倒计时场景。 1947年8月14日的孟买, 临近午夜,一个女人正在分娩。 在被英国占领和统治近两个世纪后, 整个印度都屏住呼吸, 等待宣布独立的时刻。 午夜钟声敲响时分, 一名呱呱坠地的婴儿 和两个新国家同时诞生了。 这些事件构成了《午夜之子》的基础, 英籍印度作家萨尔曼·鲁西迪 写就了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这个与印度同龄的婴儿, 就是小说的主角撒利姆·撒奈伊。 他的自述涵盖了他三十多年的生活, 以探寻家庭秘密和深层谜团为主线, 回忆和正叙穿插进行。 这些秘密就包括最大的谜团: 撒利姆拥有神奇力量, 这与他的出生时间有某种关联。 他并非唯一, 所有午夜时分和接近午夜出生的孩子 都被赋予了非凡的能力。 比如女巫帕瓦缇,超棒的魔术师; 撒利姆的对手希瓦,天生的斗士。 撒利姆借助心灵感应能力, 能与午夜之子的 庞大网络建立联系—— 包括能穿越时间和镜面的人、 能在水中改变性别的人、 和会多种语言的连体双胞胎。 撒利姆以亲和的解说者身份, 讲述了那些神奇事件 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虽然他的生日是举国庆祝日, 但它同时也标志着 印度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 1948 年, 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暗杀。 印巴分治日恰好与印度独立同日, 它将原来由英国控制的印度 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这导致了 1965 和 1971 年 印巴战争的爆发。 除此之外,撒利姆的讲述 延伸到了更广的时空, 追溯到 1971 年孟加拉国的建立 和英迪拉·甘地的紧急统治。 如此庞大的历史框架 使得《午夜之子》成为 有史以来最具启发性的 后殖民文学作品之一。 这种题材通常聚焦于 殖民地和前殖民地国家的 人民的生活经历, 并通过革命、移民和身份等主题, 探讨其长远的社会后果。 和撒利姆一样,鲁西迪生于 1947 年, 曾在印度和英国接受教育, 以其跨东西方的历史及政治评论 和魔幻现实主义而闻名。 他用大量的印巴文化 充实了《午夜之子》的内容, 涵盖家庭传统、饮食、 宗教文化和民间故事。 在爱人帕德玛的密切注视下, 撒利姆利用夜间勤奋写作, 其故事的叙事结构 呼应了《一千零一夜》, 其中一位叫山鲁佐德的女子 通过每夜给国王讲故事 以活下来。 正如撒利姆所理解的, 1001 这个数字代表了 “黑夜、魔法、多重现实的数量”。 在小说的进展中, 鲁西迪以多种版本的现实 令我们目不暇接; 有时,故事情节 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撒利姆叙述说: “我是谁?我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 我是在这个世界上受到 我的影响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我是我离开后发生的任何事, 那些如果我不来 就不会发生的事。 在这件事上我也不例外; 每个“我”,和我们现在 六亿多人中的每一个一样, 都包含着类似的个体。 我最后一次重申: 要想了解我, 必须要了解整个世界。” 萨利姆的叙事方式 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 即使当鲁西迪在描绘 生命的宇宙学后果时, 他也在质疑将历史 浓缩成单一事件的可能性。 其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和变形人物 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关注和赞美。 《午夜之子》出版当年, 即获享誉小说界的布克奖; 2008 年,在 39 位获胜者角逐 布克奖四十年来最重要的小说评比中, 《午夜之子》拔得头筹。 在这部史诗般的杰作中, 鲁西迪揭示出, 没有单一的真理 —— 相反,更为明智的做法是 同时相信几个版本的现实, 用手握住多重生命, 在每次时间滴答声中, 体验多重的生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