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如何影響我們眼中的世界?
這世界地圖是根據大陸的分佈而編成的。
而這是美國人在新聞報導的影響下所看到的世界。
這張地圖--(掌聲)--在這張地圖上所顯示的秒數
代表在2007年二月—— 剛好是一年前,
美國新聞網和有線新聞依國家來計算所報導的新聞秒數。
同月,北韓同意要拆除核武設施。
同時,印尼在經歷洪災。
而在巴黎,IPCC(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証實了人類活動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
美國的新聞報導佔了全球的百分之七十九。
撇除美國的新聞報導, 我們在餘下的百分之二十一可看到
很大部份——就是這綠色的一大塊和其它綠色小塊, 都是伊拉克的新聞報導。
而這是俄國,中國和印度的綜合新聞報導,加起來只佔了百分之一。
除了一則新聞以外,如果我們分析所有新聞,
世界看起來就是這樣的。
而那一則新聞是什麼呢? 是女星安娜‧妮可‧史密斯(Anna Nicole Smith)的死亡
這則新聞使得除了伊拉克以外的所有國家相形失色。
而有關她的新聞報導比IPCC的報導多上十倍。
這樣的情形不只一例;
大家都會知道,小甜甜布蘭妮最近成了大紅人。
那為什麼我們所得知的全球新聞如此有限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新聞網已把他們駐外辦公室的人力減半
ABC新聞網在奈洛比,新德里和孟買只由一個一人辦公室負責。
在非洲,印度和南美洲則連一個辦公室都沒有。
這些地方的人口加起來超過二十億。
事實上,這也是因為報導布蘭妮的花費較低。
當你發現人們以什麼途徑
來取得這些不足的全球性新聞,情況會變得更加惱人。
本地電視台的新聞報導都佔大部分,
不幸的是,在它們的新聞報導當中,只有百分之十二是國際新聞。
那在網路上又怎樣呢?
就連最熱門的新聞網站也好不到哪裡去。
去年,皮尤中心以及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分析了一萬四千則新聞
這些新聞都曾經出現在GOOGLE新聞首頁。
事實上,這些報導來來去去都只是圍繞著24個新聞項目。
而一個有關網路新聞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美國媒體報導的國際新聞
都在重覆美聯社和路透社的報導,
但他們所用的手法令人察覺不到。
若你聯繫這幾點, 就可以解釋為何這一代的大學畢業生
和教育程度較低的美國人
對國際事務的了解,比二十年前的人們還要少。
如果你認為,這純粹是因為他們不熱衷國際事務,
你就錯了。
近幾年,聲稱自己時常留意國際新聞的美國人
增加了超過百分之五十。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是:在這漸趨緊密的地球村裡,
我們會希望美國人眼中都是這種被扭曲了的世界觀嗎?
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謝謝。
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