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告訴朋友一個精彩的故事 而且你正要說到高潮處, 卻突然被他打斷了 「外星人和我 (I) 」, 不是「我 (Me) 和外星人」 大多數人可能會感到煩躁 但摒除掉他無禮打斷你的這件事 你朋友是否言之有理? 你所說的句子是否 真的犯了文法上的錯誤? 但如果他還是能理解你說的話, 為什麼還需要在意文法? 根據語言學家的看法 文法是一種模式, 讓文字得以組成片語或子句 無論是口語或寫作 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模式 以英文來說,主詞通常排第一 緊接著是動詞 再來是受詞 但如果是日文或很多其他的語言 順序會變成主詞、受詞、動詞 有些學者嘗試要找出 所有語言共通的模式 但除了一些基本的架構 像是一樣有名詞或動詞 語言學上的共通點很難被找到 雖然所有語言 都需要固定的模式才能運作 可是這些模式的研究 會展開兩方面不斷地辯論 分別是 指示論 (prescriptivism) 和 描述論 (descriptivism) 簡單來說 「指示論」認為既定語言 應該服從固定規則 「描述論」則認為 多元性和適應性是常態 是語言中必要的一環 在歷史中,絕大多數語言是以口語傳遞的 但隨著人們關係越來越緊密, 及文字越來越重要 為了更廣泛的溝通,語言書寫被標準化 以確保不同領域的人們能互相理解 許多語言中,標準格式 常被視為唯一正確的格式 儘管這其實是 眾多口語格式中的一種 且通常是擁有權力者所使用的 語言純正論者嘗試建立 並推廣標準格式 詳細編列一套 表現當時既有文法的規則 書寫的文法也被應用到口語中 與書寫文法相悖的口語模式 被認為是錯誤的 或是社會階級較低的徵象 許多在成長過程中 使用這種說話方式的人 會被迫學習標準格式 然而,近年來 語言學家意識到口語和寫作 是各自獨立的事物 有著自己的規律與模式 雖然我們不記得了, 我們大多很小就開始學習說話 我們不自覺地建立起說話習慣 而非記住規則 由於口語也會運用語氣 和聲調來傳達意思 它的結構常較有彈性 會依講者和聽者的需求調整 這可能意謂:在現實生活中 避免使用難以解析的複雜子句、 進行調整以避免尷尬的發音、 或移除某些發音以加快說話速度 嘗試理解並區分出這類差異, 且不會規定語言對錯的語言學方法 即為「描述論」 與其決定應該如何使用語言 描述論選擇描述人們 實際運用語言的方式 並追溯這過程中出現的新用法 但即使指示論和描述論 之間的論戰仍在進行 這兩者並非完全互斥 指示論頂多可以告訴人們 某個時間點 最為通用的既定模式為何 這件事很重要, 不只在正式場合上需要 也能使不同背景的非母語使用者間 溝通較為容易 另一方面,描述論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心智如何運作 以及我們如何本能地 建構出對世界的看法 最後,文法被視為一套語言習慣 經過全體語言使用者 不斷的協商與改造而建立 語言本身 是一塊精美而複雜的布織品 經由講者與聽者、 作者與讀者、 指示論者與描述論者 由近而遠,共同編織而成 翻譯:Wei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