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你们都熟悉这样的海洋, 但是事实是, 海洋的大部分地方并不如此。 在水面下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有另一番景象, 即所谓的无光圈。 在水面下200米到1000米的深处, 阳光几乎无法达到。 微小的颗粒在黑暗中旋转, 而生物体发出的微光 告诉我们这里充满着生命: 微生物,浮游生物,鱼类。 所有生活在这里的生命体 都对这极端环境下的 挑战有着惊人的适应力。 这些生物支撑了高层猎食者, 譬如鲸鱼,金枪鱼, 旗鱼以及鲨鱼的存活。 这里的鱼类生物量是 之前推算的十倍。 事实上,可能比海洋其他部分的总和还要多。 在深海,有无数没有被发现的物种, 而在无光圈中的生命与地球气候息息相关。 然而,无光圈并没怎么被开发。 我们对它仍然知之甚少。 我认为我们可以改变现状。 因为这类的挑战,我对海洋学产生了兴趣。 对我来说,这代表了科学, 技术以及未知的完美交融, 当我是大学生时, 我和一群科学家 在大西洋上进行远洋考察, 利用高强度激光测量微型藻类。 那次航行中,发生的一件事是 我们发现了之前所有人都忽略的东西: 光合细胞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小。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微小的细胞,是地球上 最丰富的光合生物体。 正因为我们采用了新的技术, 用新的方式来观察海洋中的生命, 我们才得以有这一惊人的发现。 我深信,在那无光圈中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会同样令人激动。 我们对无光圈知道的太少了, 因为它很难研究。 它实在太大了, 从北极到南大洋, 覆盖全球。 不同地点还有所不同。 随着水流和动物的运动,它也快速变化着。 它是那么的深,那么的黑,那么的冷, 那里的压力也很大。 我们已经知道的就很迷人。 你可能想象着,巨型怪物潜伏在深海, 但那的大部分动物都很小, 就像这灯笼鱼一样。 这个凶像的鱼叫做圆罩鱼。 信不信由你,这是地球上最多的脊椎生物, 它们大都很小,这一管可以装下许多条。 更有趣的是, 因为小的体型并没有阻止 它们通过数量变得强大。 水下的穿透声呐向我们展示, 这些动物组成了厚厚的一层。 你可以从这数据中 大约四百米处的红色和黄色, 理解我所说的。 大部分声波从这层反弹, 它曾被误认为是海洋底部。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不可能, 因为这层物质在白天很深, 而在夜晚它上升了, 而且这个模式每日在重复着。 这事实上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迁徙。 每天它都在全球发生着, 以巨大的生物波浪席卷全球的海洋。 那时,无光圈中的生物会在夜晚 迁移数百米到水面觅食, 然后在白天回到更深、更暗、相对安全的水体中。 这些动物以及它们的运动以重要的方式 连接着表层海面和深层海体。 它们在海面觅食, 将它们食物中的碳带到深海, 有些碳可以留在那儿, 和大气圈隔绝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这么一来,迁移可以帮助吸收 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 限制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但我们仍有许多问题。 我们不知道何种生物在迁移, 它们吃些什么, 它们又被谁吃掉, 或是它们可以转移多少的碳。 所以,我成了一名研究海洋生物的科学家。 于我而言,对这些生物的好奇心是很强的驱动力, 但这远不止于动机。 我们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并要尽快回答, 因为无光圈面临着威胁。 公海中的捕鱼船 正在捕捉着 成百上千吨叫做磷虾的小型虾类生物。 这些磷虾被碾碎制成鱼食, 以支撑水产业,以及譬如虾油的保健品 不断增长的需求。 捕鱼业就要触及到更深的海域, 进入中层水体, 这可能会开启一场 在国家渔业管理范围之外的 无光圈的淘金潮。 这可能会对全球范围的海洋生物和食物网 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我们需要领先捕鱼的影响一步, 努力理解海洋中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我十分有幸被有着同样热情的同事们包围着。 我们一道,已为大规模的无光圈探索 做好准备。 我们计划从北大西洋的科考开始, 我们计划从北大西洋的科考开始, 在那里我们会着手解决,观测并研究 无光圈令人惊叹的多样性的巨大挑战。 这一多规格,多层次的考察 意味着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技术。 让我说说一个最近的例子, 这改变了我们的思考。 在譬如鲨鱼等动物身上的卫星追踪器 告诉我们许多顶层捕食者 会经常潜入深海觅食。 当我们绘制它们的游动路径, 并将其与卫星数据比较时, 我们发现它们经常觅食的地点, 与洋流和其他特质有着联系。 我们曾经认为这些动物在水面获得所有的食物。 现在我们相信它们依赖着无光圈。 但是我们仍需要搞清楚, 它们是如何找到最佳地点觅食的, 它们在那里吃些什么, 以及它们的饮食中有多少是依赖无光圈的生物。 我们也需要新的技术来探索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还记得这些微粒吗? 它们中的有些是由一种 叫做樽海鞘的胶装动物产生的。 樽海鞘就像强力吸尘器一样, 吸食着浮游生物,并产生着快速下沉的排泄物—— 大概有十倍那么快—— 携带着碳的排泄物,沉入深海。 有时,我们发现樽海鞘成群出现。 我们需要了解哪里,何时,为何,以及是否 这种“碳缸”会对地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推进技术的极限。 我们会使用智能机器人身上的 摄像头和样本采集器 在深处考察,帮助我们追踪 像樽海鞘这样生物的秘密生活。 我们会使用先进的声呐, 来搞清那里生活着多少鱼类和其他动物。 我们会用类似法医分析的方法, 排列环境中的DNA, 来搞清哪些生物生活在哪里, 以及它们吃些什么。 无光圈中充满着未知, 也就意味着那里蕴藏着新发现的无限可能。 就看看这些美丽的,令人着迷的生物吧。 我们对它们没什么了解。 想象一下,在深海中有多少东西正等待着我们 用新的技术去发现。 但对此的兴奋不能仅存在于我们团队, 即海洋科学家,工程师和传达者。 这也要有一种急迫感。 我们不可能将时光倒转到过渡捕鱼之前, 那时捕鱼在曾经看上去永不枯竭的 无数海域进行着。 如果这次我们换条道路, 这会多么好呀! 无光圈确实是一种全球公共品。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并了解它, 然后我们才能负责任的组织, 并有持续的开采捕捞。 这不是一场事关科学家的旅程, 这对我们所有人适用, 因为我们在接下来十年 共同作出的决定, 会影响数世纪之内, 海洋的形态。 谢谢。 (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