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謝謝。 超越界線。 多棒的主題,對吧? 現在,當我想到界線時, 我想到規則、法規和限制。 我想到父母、老師和主管, 也就是那些確保我們不違規的人們。 這不是件壞事。 對,我知道,如果你是像我這樣的人, 我需要主管, 我需要有人監督,讓我去做正確的事情 但超越界線是另一回事。 讓我想到那些 領導人、老師、主管、父母, 他們啟發我們除了盡責任以外, 去做更多的事, 不是因為他們要求我們, 而是因為我們想要。 我想和各位分享 關於如何讓這件事情發生的研究。 而且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你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如何 啟發別人、自己產生自我動機? 有另一個詞,叫做「賦權」。 你們聽過這個詞,對吧? 管理學對賦權的定義是: 「把事情完成。把它解決掉就對了。 用更少的資源和更短的時間, 我授權你,完成它吧。」 我在說的是被賦權的感覺。 那是不一樣的。 當你有自我動機時,賦權的感覺會出現。 接著呢,如果你想知道 你是否感到被賦權, 或是你的小孩、學生、員工 是否感覺被賦權, 問他們三個問題。 如果他們對這三個問題都回答「是」, 表示有被賦權的感覺。 還有順帶一提, 這不是來自常識,而是來自研究。 但你們都遇過這些問題, 所以感覺就像常識。 第一個問題:你能辦到嗎? 艾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稱之為「自我效能」。 你相信自己能辦到嗎? 你是否有時間、有知識和足夠的訓練 達成我們要求你做的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非常好。 第二個問題:這件事情行得通嗎? 你相信我們要求你去做的事情、 那些流程,會行得通嗎? 艾爾伯特‧班杜拉稱為「回應效能」: 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可達到最終成效。 順帶一提,這需要教育。 我們必須給他們資料, 可能還需要告訴他們一些理論, 讓他們知道、教導他們 為什麼這件事情可能會有用。 我剛剛用了「教育」這個字。 以前我都講「訓練」。 有任何差別嗎? 在小學,我們稱之為教育。 中學:教育。高中:教育。 大學:高等教育。(笑聲) 然後你進入產業,叫它什麼? 訓練。 你們有訓練部門。所以一定有差別。 好吧,現在你們知道其中差異了。 你希望你的小孩接受性教育還是性訓練? (笑聲) 你們的小孩可能會有不同答案。 (笑聲) 因為你知道訓練代表 你做一件事然後得到回饋。 這是很有效的,非常有效。 你們聽過「線上訓練」這個詞嗎? 這是個矛盾名詞,不是嗎? 我意思是,訓練是看著你做那件事, 但線上訓練就像塑膠(銀)餐具、 (餐具英文包含"銀"字根: silverware) 巨大蝦米、訴訟摘要、鄉村音樂。 (笑聲) 我是說,這無法奏效。 好吧,如果你覺得可以,它可以奏效, 第三個問題是:這件事值得嗎? 所以我們已經有訓練的問題、 我們已經有教育的問題; 現在這個則是動機問題。 你是否相信它的結果-- 這和結果息息相關。 心理學大師斯金納(B.F. Skinner)告訴我們:「因結果而選擇」。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引用斯金納的言論,他說 從出生那天起, 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 你想從中獲得些什麼。 結果。它值不值得? 所以你必須說服人們這件事值得做。 接下來,順道一提,如果你對 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你就覺得自己能勝任了,對嗎? 你能勝任有價值的工作。 你們一定都經歷過。 當你自覺能做有意義的工作, 你更可能產生自我動機。 你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不需要有人盯著你。 現在這是個挑戰,領導人們、老師們, 你怎麼啟發人們相信他們的能力? 你給他們回饋,你給他們認同。 你讓他們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好,現在我有另一個C開頭的詞: 選擇(choice)。 你的常識會告訴你, 當你相信自己感到有自主權, 覺得正在做的事情是自己的選擇, 你會更有自我動機。 這件事斯金納也在他的書 《超越自由與尊嚴》裡說過, 在久遠的1971年。 讀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 因為我意識到是結果在左右我, 但有時我並沒有感覺受到控制。 當我正在為愉快的結果工作時, 感覺很好,感覺像是 為了獲得些什麼而工作。 當我是為了避開討厭的後果而工作時, 就感覺受到控制。 這稱為負向增強。 所以這是個挑戰,領導人們: 我們怎麼讓人們追尋成功, 而非迴避失敗? 在我心理學概論的第一堂課裡, 我教兩個班級共600個學生,你們之中有些可能上過而且記得 在第一天,我問:「有多少人 是為了避免失敗而來?」 有80%的人舉起了手。 我說:「好吧,謝謝你們過來, 我知道你們都很積極, 但你們都不快樂。 你可能告訴你的朋友們: 『我得去上課,因為這是課業要求』 而不是『我得去上課, 因為這是個機會』。 你可能是被鬧鐘叫醒的,而不是機會鐘 (鬧鐘alarm clock的alarm亦有"警報"之意) (笑聲) 你的看法決定一切。 真的,你的看法至關重要。 這是你們的典範。 這和你跟別人溝通的方式, 和自己溝通的方式相關。 所以艾倫‧蘭格(Ellen Langer) 在她的書《正念》(Mindfulness)裡說 這心理學家也知道: 「當你感到有所選擇, 你就感受到動機。」 所以你會更積極。 所以,為了自己,坐下來好好反思, 好好留心你所擁有的選擇。 開始談論當一個 如何追尋成功而非迴避失敗。 一切全在你如何表達、 如何和自己和別人溝通。 我還有第四個C開頭的詞: 社群(community)。 非常有力的詞。 心理學家知道社群支持非常重要。 感受到「關聯感」、 感受到和他人有所連結的人, 覺得自己更有動機、也更快樂。 在此我想朗誦一首詩, 維勒莉‧考克斯(Valerie Cox)的 《偷餅賊》(The cookie thief)。 當我朗誦時 --詩裡只有兩個角色,一男一女 請各位將自己放入他們的處境。 留心思考一下,在那個 情境裡你們會怎麼做。 好嗎? 我們開始。 一個女人在夜裡的機場等待 幾個小時後她的飛機將離開 她在機場商店找了一本書 買了包餅乾並找個地方坐下好好讀 她沉浸在書裡卻剛好看見 旁邊一個男子膽大包天 往中間的袋裡抓了兩片餅乾 她試著忽略以免場面難看 她讀著書、嚼著餅乾、看著時間流過 大膽的餅乾賊一直減少她的存貨 一分一秒過去,她氣憤難平 想著:「要不是我人好, 就讓他眼睛黑青」 她每拿一片餅乾,他就跟著拿一片 剩下最後一片時,她好奇他怎麼應變 他臉上掛著微笑,笑容靦腆 拿起最後一片餅乾,將它剖為兩半 (笑聲) 遞給她一片並吞下另外一片 她抓了過來,心想:「我的天 他不只大膽,還如此無禮 如此囂張還沒有任何感激」 會如此惱怒是她始料未及 解脫地嘆了口氣當她準備登機 她收拾行李頭也不回準備起飛 拒絕再看背後那個忘恩負義的賊 她登上了機並坐上了座位 然後找著快看完的書 她摸著包包驚訝地發現 有一包餅乾出現在她面前 (笑聲) 「如果我的在這,」她絕望地呻吟著 「那包就是他的,而且無私地分享著」 「來不及道歉了」她難過地領會 自己才是那個無禮的、囂張的餅乾賊 所以剛剛你們怎麼看? 你們剛剛站在誰的角度思考? 你們用自己的角度思考, 還是雙方的角度? 如果是自己的視角,我不怪你們。 我們都這樣被教導。 好人難出頭。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必須宣傳自己。 獨立。 我們來到這世上,依靠別人生活, 然後等不及進入青少年時期。 我們要當小孩已經太老; 當大人卻又還沒夠成熟。 所以只好做沒人會做的事, 顯示自己有自主權。 有些人從此就陷在裡面,被它困住。 我可以自己來。我不需要你們。 這並不好。 我們都需要彼此,需要彼此的支持。 我們需要社群的感覺。 我們必須從目前的獨立自主文化 轉移到互相扶持。 好,四個C開頭的詞 可以提供自我動機的能量, 而我認為他們還可以 提供人們主動關心他人的力量。 讓我告訴你們一個 把它們串運在一起的故事。 這是60年前發生的事, 但記憶就像昨天一樣鮮明。 我父母問我:「嘿,史考特。 你想上爵士鼓課程嗎? 你想玩打鼓嗎?」 天啊,我想過嗎? 我開始想到巴迪·瑞奇(Budd Rich) 和金‧庫帕(Gene Krupa)。 你們大部分都不知道這些名字, 但他們是鼓手。 那個年代,鼓的位置在樂團的最前面。 我彷彿看到他們的白色珍珠鼓組, 那是我的願景。 這就是我的願景:剛剛提到的「結果」。 然後我說:「好啊,我想上打鼓課。」 所以老師會他的鼓組帶到我的隔壁。 當時我沒有像這樣的好鼓。 我爸媽在拍賣買了一個堪用的鼓給我。 他們告訴我:「如果你越打越好, 如果老師告訴我們-- --他們正在讓我對它負責-- 老師說你越打越好, 我們就會買個好一點的小鼓給你, 然後大鼓,然後銅鈸。」 那就是我的願景,讓我繼續學習的動力: 「結果」。 所以老師會進來,示範一些東西: 這是 -- 用左手; 這是巴迪·瑞奇用他的左手 和右手打鼓的方式, 然後他會做一些動作,如裝飾音-- (鼓聲) 你在後面聽得到嗎? 可以嗎? 然後這是鼓邊音。 (鼓聲) 他會示範給我看。 我當時只有10歲,記得嗎? 當他示範給我看時,我覺得「哇!」 他示範一些簡單的鼓音, 「看著我,史考特,看這個--」 (鼓聲) 我試著練看看,然後我做到了。 我感到自信。 他示範左右連擊技法(paradiddle): 「聽好,(打鼓)左右左左,右左右右。」 然後他說:「你回家練習;下週要看你打左右連擊。」 我說:「看這個」 (打鼓) 然後我說:「看這個」 (打鼓) 他說:「那是雙重左右連擊, 我們還沒教到這個!」 我進度超前。(笑聲) 因為我有自我動機。 我感到自信。 我走過賓州阿倫敦市的紐伯格高中, 遇到音樂老師,他說: 「聽說你在學鼓。」 我說:「對啊!我越打越好。」 他說:「你可以加入樂團, 當小鼓的鼓手。」 哇!那感覺真棒。另一個願景。 然後那老師進來-- --這是私人課程,順帶說, 兩塊錢,那是很久前的事-- 他說:「史考特,準備好 來個滾奏(drum roll)了嗎?」 我說:「當然,我準備好滾奏了。」 他說:「看著,史考特!來了,看著。」 (打鼓) 「呃... 你可以再做一次嗎?」 「史考特,這很簡單,看我打。」 (打鼓) 「好了,你回去練習, 下週我要看到你的滾奏。」 下週回來時他說: 「你的滾奏練得如何了?」 「嗯... 我會左右連擊。」(打鼓) 「這是退步,呵呵。我希望看到滾奏」 時間一週一週過去...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苦惱。 我們要談的是興趣消散。 現在要談到的是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這是心理學家的描述方式。 我記得當時經過那間小學, 遇上音樂老師,他問我: 「那麼,史考特,最近好嗎? 鼓練得如何?」 「唉... 不太好,我學不會滾奏」 然後你知道的,大人總是說: 「永遠別說你辦不到。 只要你想要, 沒有辦不到的事,史考特。」 「不,我辦不到滾奏。 我試了又試,現在有點放棄了。」 然後他說:「史考特,當你不知道 該怎麼做時,試著拆解它。 把它拆解開來,你會左右連擊吧?」 「會!」 (打鼓) 「好,如果打第二下呢? 雙擊。」 (打鼓) 「對了,這就是滾奏的基礎,蓋勒。 就是雙擊。」 (打鼓) 你回家練習,試著念 「爸‧爸‧媽‧媽」打節拍。 --記得我才10歲-- 「你就這樣打--爸‧爸‧媽‧媽‧爸‧爸‧媽‧媽」 (打鼓) 這就是滾奏。 下週老師再回來時, 「好的,史考特, 我猜你還是不會滾奏。」 我說:「看著。」 (打鼓) 他說:「哇!你怎麼學會的?」 然後我示範給老師看。 (打鼓) 我教我的老師。10歲的我。 他說:「我忘了,我已經太習慣就這樣打-- (打鼓) 我忘記它就是雙擊了。 你教會了我該如何教滾奏,史考特。」 從這學到的一課: 我們永遠可以從彼此身上學到東西。 你必須以謙遜的態度接受回饋, 還有將它大聲說出來的勇氣。 我們都得幫助對方感到自我動機。 怎麼做? 讓他們對自己所為感到滿足。 告訴他們『結果驅動我們』。 讓他們感覺擁有選擇, 還有讓他們知道這是個社群。 我們患難與共,我們都需要彼此。 謝謝各位。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