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謝謝。
超越界線。
多棒的主題,對吧?
現在,當我想到界線時,
我想到規則、法規和限制。
我想到父母、老師和主管,
也就是那些確保我們不違規的人們。
這不是件壞事。
對,我知道,如果你是像我這樣的人,
我需要主管,
我需要有人監督,讓我去做正確的事情
但超越界線是另一回事。
讓我想到那些
領導人、老師、主管、父母,
他們啟發我們除了盡責任以外,
去做更多的事,
不是因為他們要求我們,
而是因為我們想要。
我想和各位分享
關於如何讓這件事情發生的研究。
而且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你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如何
啟發別人、自己產生自我動機?
有另一個詞,叫做「賦權」。
你們聽過這個詞,對吧?
管理學對賦權的定義是:
「把事情完成。把它解決掉就對了。
用更少的資源和更短的時間,
我授權你,完成它吧。」
我在說的是被賦權的感覺。
那是不一樣的。
當你有自我動機時,賦權的感覺會出現。
接著呢,如果你想知道
你是否感到被賦權,
或是你的小孩、學生、員工
是否感覺被賦權,
問他們三個問題。
如果他們對這三個問題都回答「是」,
表示有被賦權的感覺。
還有順帶一提,
這不是來自常識,而是來自研究。
但你們都遇過這些問題,
所以感覺就像常識。
第一個問題:你能辦到嗎?
艾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稱之為「自我效能」。
你相信自己能辦到嗎?
你是否有時間、有知識和足夠的訓練
達成我們要求你做的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非常好。
第二個問題:這件事情行得通嗎?
你相信我們要求你去做的事情、
那些流程,會行得通嗎?
艾爾伯特‧班杜拉稱為「回應效能」:
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可達到最終成效。
順帶一提,這需要教育。
我們必須給他們資料,
可能還需要告訴他們一些理論,
讓他們知道、教導他們
為什麼這件事情可能會有用。
我剛剛用了「教育」這個字。
以前我都講「訓練」。
有任何差別嗎?
在小學,我們稱之為教育。
中學:教育。高中:教育。
大學:高等教育。(笑聲)
然後你進入產業,叫它什麼?
訓練。
你們有訓練部門。所以一定有差別。
好吧,現在你們知道其中差異了。
你希望你的小孩接受性教育還是性訓練?
(笑聲)
你們的小孩可能會有不同答案。
(笑聲)
因為你知道訓練代表
你做一件事然後得到回饋。
這是很有效的,非常有效。
你們聽過「線上訓練」這個詞嗎?
這是個矛盾名詞,不是嗎?
我意思是,訓練是看著你做那件事,
但線上訓練就像塑膠(銀)餐具、
(餐具英文包含"銀"字根: silverware)
巨大蝦米、訴訟摘要、鄉村音樂。
(笑聲)
我是說,這無法奏效。
好吧,如果你覺得可以,它可以奏效,
第三個問題是:這件事值得嗎?
所以我們已經有訓練的問題、
我們已經有教育的問題;
現在這個則是動機問題。
你是否相信它的結果--
這和結果息息相關。
心理學大師斯金納(B.F. Skinner)告訴我們:「因結果而選擇」。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引用斯金納的言論,他說
從出生那天起,
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
你想從中獲得些什麼。
結果。它值不值得?
所以你必須說服人們這件事值得做。
接下來,順道一提,如果你對
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你就覺得自己能勝任了,對嗎?
你能勝任有價值的工作。
你們一定都經歷過。
當你自覺能做有意義的工作,
你更可能產生自我動機。
你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不需要有人盯著你。
現在這是個挑戰,領導人們、老師們,
你怎麼啟發人們相信他們的能力?
你給他們回饋,你給他們認同。
你讓他們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好,現在我有另一個C開頭的詞:
選擇(choice)。
你的常識會告訴你,
當你相信自己感到有自主權,
覺得正在做的事情是自己的選擇,
你會更有自我動機。
這件事斯金納也在他的書
《超越自由與尊嚴》裡說過,
在久遠的1971年。
讀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
因為我意識到是結果在左右我,
但有時我並沒有感覺受到控制。
當我正在為愉快的結果工作時,
感覺很好,感覺像是
為了獲得些什麼而工作。
當我是為了避開討厭的後果而工作時,
就感覺受到控制。
這稱為負向增強。
所以這是個挑戰,領導人們:
我們怎麼讓人們追尋成功,
而非迴避失敗?
在我心理學概論的第一堂課裡,
我教兩個班級共600個學生,你們之中有些可能上過而且記得
在第一天,我問:「有多少人
是為了避免失敗而來?」
有80%的人舉起了手。
我說:「好吧,謝謝你們過來,
我知道你們都很積極,
但你們都不快樂。
你可能告訴你的朋友們:
『我得去上課,因為這是課業要求』
而不是『我得去上課,
因為這是個機會』。
你可能是被鬧鐘叫醒的,而不是機會鐘
(鬧鐘alarm clock的alarm亦有"警報"之意)
(笑聲)
你的看法決定一切。
真的,你的看法至關重要。
這是你們的典範。
這和你跟別人溝通的方式,
和自己溝通的方式相關。
所以艾倫‧蘭格(Ellen Langer)
在她的書《正念》(Mindfulness)裡說
這心理學家也知道:
「當你感到有所選擇,
你就感受到動機。」
所以你會更積極。
所以,為了自己,坐下來好好反思,
好好留心你所擁有的選擇。
開始談論當一個
如何追尋成功而非迴避失敗。
一切全在你如何表達、
如何和自己和別人溝通。
我還有第四個C開頭的詞:
社群(community)。
非常有力的詞。
心理學家知道社群支持非常重要。
感受到「關聯感」、
感受到和他人有所連結的人,
覺得自己更有動機、也更快樂。
在此我想朗誦一首詩,
維勒莉‧考克斯(Valerie Cox)的
《偷餅賊》(The cookie thief)。
當我朗誦時
--詩裡只有兩個角色,一男一女
請各位將自己放入他們的處境。
留心思考一下,在那個
情境裡你們會怎麼做。
好嗎? 我們開始。
一個女人在夜裡的機場等待
幾個小時後她的飛機將離開
她在機場商店找了一本書
買了包餅乾並找個地方坐下好好讀
她沉浸在書裡卻剛好看見
旁邊一個男子膽大包天
往中間的袋裡抓了兩片餅乾
她試著忽略以免場面難看
她讀著書、嚼著餅乾、看著時間流過
大膽的餅乾賊一直減少她的存貨
一分一秒過去,她氣憤難平
想著:「要不是我人好,
就讓他眼睛黑青」
她每拿一片餅乾,他就跟著拿一片
剩下最後一片時,她好奇他怎麼應變
他臉上掛著微笑,笑容靦腆
拿起最後一片餅乾,將它剖為兩半
(笑聲)
遞給她一片並吞下另外一片
她抓了過來,心想:「我的天
他不只大膽,還如此無禮
如此囂張還沒有任何感激」
會如此惱怒是她始料未及
解脫地嘆了口氣當她準備登機
她收拾行李頭也不回準備起飛
拒絕再看背後那個忘恩負義的賊
她登上了機並坐上了座位
然後找著快看完的書
她摸著包包驚訝地發現
有一包餅乾出現在她面前
(笑聲)
「如果我的在這,」她絕望地呻吟著
「那包就是他的,而且無私地分享著」
「來不及道歉了」她難過地領會
自己才是那個無禮的、囂張的餅乾賊
所以剛剛你們怎麼看?
你們剛剛站在誰的角度思考?
你們用自己的角度思考,
還是雙方的角度?
如果是自己的視角,我不怪你們。
我們都這樣被教導。
好人難出頭。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必須宣傳自己。
獨立。
我們來到這世上,依靠別人生活,
然後等不及進入青少年時期。
我們要當小孩已經太老;
當大人卻又還沒夠成熟。
所以只好做沒人會做的事,
顯示自己有自主權。
有些人從此就陷在裡面,被它困住。
我可以自己來。我不需要你們。
這並不好。
我們都需要彼此,需要彼此的支持。
我們需要社群的感覺。
我們必須從目前的獨立自主文化
轉移到互相扶持。
好,四個C開頭的詞
可以提供自我動機的能量,
而我認為他們還可以
提供人們主動關心他人的力量。
讓我告訴你們一個
把它們串運在一起的故事。
這是60年前發生的事,
但記憶就像昨天一樣鮮明。
我父母問我:「嘿,史考特。
你想上爵士鼓課程嗎? 你想玩打鼓嗎?」
天啊,我想過嗎?
我開始想到巴迪·瑞奇(Budd Rich)
和金‧庫帕(Gene Krupa)。
你們大部分都不知道這些名字,
但他們是鼓手。
那個年代,鼓的位置在樂團的最前面。
我彷彿看到他們的白色珍珠鼓組,
那是我的願景。
這就是我的願景:剛剛提到的「結果」。
然後我說:「好啊,我想上打鼓課。」
所以老師會他的鼓組帶到我的隔壁。
當時我沒有像這樣的好鼓。
我爸媽在拍賣買了一個堪用的鼓給我。
他們告訴我:「如果你越打越好,
如果老師告訴我們--
--他們正在讓我對它負責--
老師說你越打越好,
我們就會買個好一點的小鼓給你,
然後大鼓,然後銅鈸。」
那就是我的願景,讓我繼續學習的動力:
「結果」。
所以老師會進來,示範一些東西:
這是 -- 用左手;
這是巴迪·瑞奇用他的左手
和右手打鼓的方式,
然後他會做一些動作,如裝飾音--
(鼓聲)
你在後面聽得到嗎? 可以嗎?
然後這是鼓邊音。
(鼓聲)
他會示範給我看。
我當時只有10歲,記得嗎?
當他示範給我看時,我覺得「哇!」
他示範一些簡單的鼓音,
「看著我,史考特,看這個--」
(鼓聲)
我試著練看看,然後我做到了。
我感到自信。
他示範左右連擊技法(paradiddle):
「聽好,(打鼓)左右左左,右左右右。」
然後他說:「你回家練習;下週要看你打左右連擊。」
我說:「看這個」
(打鼓)
然後我說:「看這個」
(打鼓)
他說:「那是雙重左右連擊,
我們還沒教到這個!」
我進度超前。(笑聲) 因為我有自我動機。
我感到自信。
我走過賓州阿倫敦市的紐伯格高中,
遇到音樂老師,他說:
「聽說你在學鼓。」
我說:「對啊!我越打越好。」
他說:「你可以加入樂團,
當小鼓的鼓手。」
哇!那感覺真棒。另一個願景。
然後那老師進來--
--這是私人課程,順帶說,
兩塊錢,那是很久前的事--
他說:「史考特,準備好
來個滾奏(drum roll)了嗎?」
我說:「當然,我準備好滾奏了。」
他說:「看著,史考特!來了,看著。」
(打鼓)
「呃... 你可以再做一次嗎?」
「史考特,這很簡單,看我打。」
(打鼓)
「好了,你回去練習,
下週我要看到你的滾奏。」
下週回來時他說:
「你的滾奏練得如何了?」
「嗯... 我會左右連擊。」(打鼓)
「這是退步,呵呵。我希望看到滾奏」
時間一週一週過去...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苦惱。
我們要談的是興趣消散。
現在要談到的是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這是心理學家的描述方式。
我記得當時經過那間小學,
遇上音樂老師,他問我:
「那麼,史考特,最近好嗎?
鼓練得如何?」
「唉... 不太好,我學不會滾奏」
然後你知道的,大人總是說:
「永遠別說你辦不到。
只要你想要,
沒有辦不到的事,史考特。」
「不,我辦不到滾奏。
我試了又試,現在有點放棄了。」
然後他說:「史考特,當你不知道
該怎麼做時,試著拆解它。
把它拆解開來,你會左右連擊吧?」
「會!」
(打鼓)
「好,如果打第二下呢? 雙擊。」
(打鼓)
「對了,這就是滾奏的基礎,蓋勒。
就是雙擊。」
(打鼓)
你回家練習,試著念
「爸‧爸‧媽‧媽」打節拍。
--記得我才10歲--
「你就這樣打--爸‧爸‧媽‧媽‧爸‧爸‧媽‧媽」
(打鼓)
這就是滾奏。
下週老師再回來時,
「好的,史考特,
我猜你還是不會滾奏。」
我說:「看著。」
(打鼓)
他說:「哇!你怎麼學會的?」
然後我示範給老師看。
(打鼓)
我教我的老師。10歲的我。
他說:「我忘了,我已經太習慣就這樣打--
(打鼓)
我忘記它就是雙擊了。
你教會了我該如何教滾奏,史考特。」
從這學到的一課:
我們永遠可以從彼此身上學到東西。
你必須以謙遜的態度接受回饋,
還有將它大聲說出來的勇氣。
我們都得幫助對方感到自我動機。
怎麼做?
讓他們對自己所為感到滿足。
告訴他們『結果驅動我們』。
讓他們感覺擁有選擇,
還有讓他們知道這是個社群。
我們患難與共,我們都需要彼此。
謝謝各位。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