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
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改變。
如果你看這張圖表的上方,
會看到在2025年
根據高盛 (Goldman Sachs) 的預測,
中國的經濟規模
將會和美國幾乎相當 。
再看看這張圖表,
在2050年
中國的經濟規模
將會是美國的兩倍大,
而印度的經濟規模
將會和美國不相上下。
我們必須記住的是,
這些預測
都是在西方金融危機之前制定的。
大約二週前,
我在看法國巴黎銀行
最新的預測,
他們預測在什麽時候
中國的經濟規模
會超過美國。
高盛預測會在2027年。
而金融危機後的新預測
是2020年。
而這只不過十年。
中國將會在兩個基本面上
改變世界。
首先,
中國是個巨大的發展中國家
擁有13億人口,
在過去的30年中
以每年近10%的速度成長。
在十年內
將會成爲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在現代史上,
過去一向都是已開發國家
而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
成爲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其次,
在現代史上首次
主宰世界的國家
-- 我個人認為將會是中國 --
不會是西方的國家,
而是來自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文明根柢。
我知道西方國家普遍有這樣的假設: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
也就意味著西方化。
這是個不切實際的說法。
這樣的假設是簡單的將現代化看做
是由競爭、市場和科技所構成的產物。
而事實並非如此,
現代化也均等的受到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中國和西方國家不同,
而且中國也不會變成像西方國家一樣,
中國會持續的保留
他和西方的根本差異。
現在最大的問題,很明顯的
就是我們該怎樣來解讀中國?
我們該如何試著去了解,中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大體上西方現在的問題,
在於我們的傳統方法是
用西方的術語
和思想來了解中國。
這是行不通的。
現在我想提供
三個基本理由,
來試著了解中國,
這只是一個開始。
首先,
中國不能真正的稱為一個 "國家"。
好吧,雖然在近一百年來
中國自稱是一個 "國家",
但是任何熟悉中國的人都知道,
中國的歷史遠超過一百年。
這是西元前221年中國的地圖,
秦朝統一天下,結束戰國時期的紛爭,
為現代中國的萌芽。
你們可以看到現代中國的邊界線。
或是秦代之後的漢代,這一張是漢代的地圖,
它還是兩千年前的地圖。
你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已經佔領了
現在中國東部的大部分。
這個區域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居住的地方。
是什麼讓它顯得奇特呢?
關鍵在於是什麼讓中國感到 "身為中國",
是什麼讓中國人覺得做為
一個中國人的要素,
這不應該從最近的一百年來看,
也不該和西方的歷史一樣
是從有 "國家概念" 的這段時期來看,
而是從兩千年前的
(中國) 文明"邦國"就開始了。
我正在想的,舉例子來說,
譬如,祭拜祖先的習俗、
對 "國家" 的觀念賦予獨特的定義、
和這類似地, 賦予"家庭" 獨特的定義、
社會人際“關係”、
及儒家的倫理價值等等。
這些都是從二千年前
就流傳下來的文化。
換句話說,中國和西方國家及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不同點,
在於中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明
以一種文明 "邦國" 的獨特方式存在,
而非西方的 "國家" 觀念。
針對這點我還可以補充説明:
我們都知道,就人口和地理上來說,
中國是個極龐大的國家,
擁有13億人口。
有一項事實我們經常沒有真正注意到,
那即是,
中國是個十分多樣性
及多元化的國家,
在很多方面中央的權力是下放的。
要從北京管理這麽大的地方是不可能的,
儘管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為這是事實。
但事實從來不是如此。
因此,這就是中國,建立在一種文明 "邦國" 架構下的國家,
而非西方概念的 "國家"。
那麽,這是什麽意思?
我認為這有很多深層的意涵。
我將簡單的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首先,
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政治價值
是統一,
是維護
中華文明。
大家都知道,2000年前歐洲
因羅馬帝國的瓦解而分崩離析。
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維持著分裂的狀態。
但相較之下,中國確在同一時期
走向正好相反的統一道路,
費盡精神氣力以維護其龐大的文明,
並維繫該文明 "邦國" 的統一。
其次
是香港的議題,可能相對地
沒有那麼突出。
大家都還記得香港
在1997年從英國的手上回歸中國?
大家也可能還記得
當時中國的憲法議案為:
一國兩制。
我敢打賭
當時西方國家大概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政策。
『認為只是裝飾門面,
等中國真的接收香港後,
不可能會實施一國兩制。』
13年後的今天
香港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還是如同1997年一樣,跟中國的不同。
我們錯了,這是爲什麽?
我們錯了,因爲我們自然而然地
將中國套上西方概念的 "國家" 方式。
回想一下,1990年東西德的統一。
發生什麼事呢?
基本上東德被西德併吞了。
一個國家,一個體制。
這是西方的國家概念心態。
但是你不能用西方的國家概念,
以單一文明及單一體制為基礎,
來治理像中國這樣以 "文明邦國"為架構的國家。
這是行不通的。
因此,中國
對香港議題的回應
也將可以套用在臺灣的議題,
很自然地回應,那即是:
單一文明,多元體制。
現在讓我再提供另外一個觀點,
以試著來了解中國,
這個觀點也許不那麼令人怡悅。
中國人對民族的觀念
跟其他大部分的國家比起來
有極大的差別。
你知道嗎?
在13億中國人裏
有90%以上的人
都認爲自己是屬於同一民族──
漢族。
這跟世界上
其他人口衆多的國家是完全不一樣的,
例如印度、美國
印尼、巴西,
這些國家都是多種族的
中國人自己不認爲如此。
若勉爲其難地稱中國是個多種族國家,
那也就是在邊緣的那些少數民族。
因此,我們要問,爲什麽會這樣呢?
理由很簡單,我認為基本上
還是回到老話題──中國是一個 "文明邦國"。
中國擁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
其歷史充滿了征服、佔領、
吸收、同化等等,
在這經年累月的過程,
而衍生了漢民族的概念;
當然,這個概念
逐漸地受到強力的文化認同感的
滋養與增強。
這段歷史經驗的最大優點
告訴我們,假若沒有漢民族,
中國是不可能會統一的。
漢民族一直像是膠合劑一樣
將整個國家凝聚結合在一起。
然而,這段歷史經驗的最大缺點
就是漢民族對文化差異的觀念
很微薄。
漢族真的相信
自己種族的優越性,
同時他們對其它族群
並不尊重。
舉他們對待
維吾爾人或西藏人的態度為例。
或是讓我來提出第三個理由──
中國式的國家。
現在,在中國,
國家和社會的關係
跟西方國家有極大的差異。
現在我們西方國家
絕大多數的人似乎會認為,至少在現今,
國家的權力和合法性
是民主的功能。
這個論述的問題在於,
在中國
人民享有更多的
合法性
及權力
如跟任何西方國家
相比較。
它的理由
是因為──
我認爲,原因有兩個。
而且很明顯地和民主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為以我們的術語來看,很確定的中國是沒有民主的。
原因在於
首先,在中國
國家被賦予一個很特別的──
享有很特殊的地位,
國家同時是中華文明的代表
及化身,
也是中華文明及 "文明邦國"
的捍衛者。
它的地位
近乎一種精神式的象徵。
第二個原因,
在歐洲
及北美洲
國家的權力不斷地受到挑戰──
我指的是歐洲傳統上,
在歷史上受到來自教廷、
其他派別的貴族
及商人等等的挑戰──
然而,1000年以來
"國家" 的地位在中國
從沒被挑戰過。
中國還沒有強力的對手與之抗衡。
因此你可以看出,
中國權力建構的方式
從我們西方的歷史經驗來看
二者是十分迥異的。
因此,
中國對 "國家" 的觀念和我們截然不同。
我們傾向視國家為侵入者、
外來者,
而且理所當然的,國家是一個機構,
它的權利需要被限制、
定義及約束,
然而,中國人對 "國家" 的看法並非如此。
在他們的觀念裏,
國家和他們是緊密相連的──不僅是普通的親密,
而是像家族成員一樣的,
而且國家不僅是家族的一員
更是家族的
大家長。
這是中國人的國家觀,
非常迥異於我們的觀念。
中國人的國家與社會連結的模式
是有別於
西方國家的。
我想要建議的是,我們現在所要處理的,
是以中國為背景的
一種新的模式,
這跟我們西方國家過去所想的
截然不同。
知道嗎? 中國相信市場及國家的效用。
我的意思是,亞當史密斯
早在18世紀晚期就已經寫道:
『中國市場比任何歐洲市場
都還要大,都還要發達
而且還要複雜。』
除了在毛澤東時期外,
一直到現在亞當斯密的觀點大致是正確的。
但這樣的市場
是因為有一個十分強力的國家為後盾。
在中國,"國家" 是無所不在的。
國家帶領企業的發展,
很多企業到現在還是國有。
私人企業再怎麽大,在很多方面
還是需要依賴國家的資助,例如聯想電腦。
經濟成長等目標
是由國家設定。
此外,國家的權力還延伸至其他很多的領域,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
一胎化政策。
再者,這是很悠久的國家傳統了,
一項古老傳統的治國權術。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看這樣的例子,
那麼萬里長城便是。
這裡還有另一個例子──大運河,
大運河的建設
開始於公元前五世紀,
最後完峻於
公元七世紀。
全長1114英里,
連接了北京
杭州和上海。
因此,在中國
由國家主導的大型基礎建設,
已有很長的一段歷史。
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來解釋
像三峽大壩這樣的建設,
或是其他在中國境內
可以展現
國家實力的建設。
因此,這就是我的三個根本理由
用來試著了解中國和西方的差異:
文明 "邦國"、
種族的觀念、
和國家的本質
以及國家和社會的關係。
然而,我們西方國家還是十分堅持地
認為我們能了解中國,
僅簡單的憑藉西方的經驗,
用西方的眼光及
概念來看中國。
如果你想知道
爲什麽我們老是誤解中國,
爲什麽我們對中國的預測不準確,
原因就在這裡。
很不幸地,
我必須指出,我認爲
我們對中國的態度
是一種小西方人的心態,
這是一種高傲的心態。
這種高傲也就是,
認為我們是最好的,
因此我們制定了普世的權衡標準。
再來,是無知,
我們拒絕真正地去
處理差異性的問題。
在著名的美國歷史學家保羅柯恩 ( Paul Cohen)的書裏,
有一段很有趣的敘述。
他表示
西方國家認爲自己的文化
大概是所有文化中
最具有世界性的。
事實並非如此。
在很多方面
它是最狹隘的,
因爲200年以來
西方國家一直在這世界上佔著優勢的地位,
以至於他們不需要
去了解其它的文化
及文明。
因為,到頭來
真的有需要的話,可以用武力征服
而達成目的。
然而那些文化──
實際上就是西方國家以外的文化,
相對於西方文化它們一直處於弱勢,
也因此被迫去了解西方文化,
因為西方文化已在那些社會裏產生影響力。
因此,這些社會反而在很多方面
都比西方國家還具有世界性。
以東亞的問題來講,
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等,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那裏,
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區域。
我現在可以告訴你
東亞地區的人們
對西方國家的認識,
遠遠超過
西方國家對東亞的認識。
恐怕我也必須說
這個觀點跟目前的情勢是很切合的。
到底怎麼了?再回到開始的
那張高盛的圖表。
以歷史的術語來說
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很快速地,
帶領
及影響這世界的,
不再是過去的已開發國家,
而是開發中國家。
我們已經看到
G20高峰會
很快地就取代了G7高峰會
或G8高峰會的地位。
這產生了兩項結果:
首先,西方國家
對這世界的影響力
正快速地削弱。
一年前有一個很戲劇性的例子──
哥本哈根的世界氣候會議。
最後的談判桌上沒有歐洲的份。
上次歐洲被摒除在談判桌外是什麽時候的事呢?
我敢說大概是200年以前吧!
而這也是未來將會發生的事。
其次,
這個世界將無可避免地
變得和我們越來越陌生,
因為這世界將會受到我們所不熟悉的
文化、經驗及歷史
的影響。
最後,我很怕拿歐洲來説,
美國的情形稍微不一樣,
但是我必須說,大體上歐洲人
是無知的,
他們還沒意識到
世界正在改變的方式。
有些人-- 我有個在中國的英國朋友,
他說:『歐洲大陸正在夢遊逐漸進入沉睡當中。』
這可能是真的,
也可能誇張了一點。
但是隨著這個現象而來的另一個問題,
就是歐洲已越來越和這個世界脫節,
這其實也是對未來的
無所適從。
我的意思是歐洲曾經自信滿滿的
引領未來。
譬如說,在19世紀的時候
但是,很可惜地,這已不再是如此。
你若是想要感覺或體會未來會是什麽樣,
你該到中國看看,那兒有孔老夫子。
這是個火車站,
你從沒看過這樣的火車站。
它甚至看起來還不像火車站。
這是新的廣州火車站,
廣州高速鐵路火車站。
中國已經擁有全球
最大的鐵路網路,
而且不久就會超過全球鐵路網的總合。
或是這個:這是新的主意,
但是,很快的這個主意
將會在北京的郊區試驗。
這是一台超級公車,
上層可乘載約2000人。
它運行在鐵軌上,
軌道下方是一條往郊區的道路,
汽車就在軌道下方穿梭行駛。
它的時速可以達到100英里。
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因為中國有個很特殊的問題,
和歐洲不一樣,
也和美國不一樣。
問題在於,中國有龐大的人口但有限的空間。
因此,北京的試驗可做為範例,
為其它城市提供一個解決方案,
因為中國將會有更多的城市
其人口超過2千萬。
那麼,我該怎麽來下結論呢?
我們該用什麽態度
來面對這個
在我們眼前
快速發展的
世界呢?
我想對我們來説它是好壞參半。
但是總而言之,
我想為這世界提出較樂觀正向的藍圖。
200年以來,
這個世界基本上
是由全球人口中的一部分人所統治的。
歐洲和北美洲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它國家的崛起
如中國和印度──
這兩國擁有世界38%的人口──
還有其他像印尼和巴西等等,
展現了過去200年以來
最重要的一次
民主化過程。
過去被忽略的、無聲的、
不被傾聽的、不為人知的
這些文明和文化
將會用不同的方式
呈現在這個世界。
身為人道主義者,我們當然要歡迎
這樣的轉變。
而且我們將必須去學習
這些文明。
這艘大船
是15世紀初
鄭和下西洋的船,
經中國的東海、南海
穿越印度洋到東非
的偉大航行。
在這艘船前方的小船
是80年後
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所駕馭的。
(笑聲)
或者,看仔細一點
這個絲畫軸
是朱周(音譯)
在1368年畫的
我想他們正在打高爾夫球。
天哪,連高爾夫球也是中國人發明的!
歡迎來到未來。謝謝大家。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