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使人感到愉悦。
而看到东西被吃掉,
看到东西黑化改变,
更是极致的享受。”
《华氏451度》以极乐的燃烧开场
——而且不久,
我们就会知道
在火里燃烧的是什么。
雷·布莱德利的小说
描写了一个幻想的世界
在那里,任何书本都被彻底禁止——
甚至禁止持有,
阅读它们就更不用提了。
主角蒙太格是一个消防员,
负责销毁残留的书籍。
但是随着他的享受渐渐转变为怀疑,
故事便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怎样在自由意志、
自我表达和好奇心受到摧残的社会中
保存一个人的心智。
在蒙太格的社会中,
大众媒体垄断了资讯,
几乎消除了所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地铁上,广告布满了墙。
在家里,蒙太格的妻子米尔德里
整天都在听广播,
而且客厅的三面墙壁上都满是荧幕。
在工作的时候,
蒙太格的同事浑身散发着煤油味,
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是抽烟,
以及用机械猎犬抓老鼠。
当警报响起,他们会冲上蝾螈型的车辆,
有的时候要把图书馆烧毁。
但是随着他日复一日
像“黑蝴蝶”一样的焚书,
蒙太格的思绪时常会游移到
藏在他家的违禁品上。
渐渐地,他开始怀疑这份工作的出发点。
蒙太格发现他总是感觉不自在——
但是他没有能够描述它们的文字,
因为这是在一个
念出“很久很久以前”
就可以招来杀生之祸的社会。
《华氏451》描写了一个
被监视,机器人和虚拟现实主宰的社会——
一个预知性的视角,
但也替时代的担忧发声。
小说在1953年出版,
当时正值冷战的时代。
这个时代所激起的
是广泛的多疑和恐慌。
它遍及布莱德利的祖国美国。
对于资讯的打压以及
残酷的政府调查使得情况变得更糟,
特别是这样猎杀女巫的心态
瞄准了那些被怀疑
为支持共产主义的艺术家和作家们。
布莱德利察觉到了这样的文化压迫。
他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先例,
极可能招致未来的审查制度,
并且使他联想起了在法西斯统治的年代
亚历山大的图书馆被摧毁,
书籍被烧毁的情形。
他在《华氏451度》里探讨了
这样令人心寒的联想,
书本的名字就是纸张燃烧时的温度。
温度的准确性有待考证,
但这并不会影响这本小说
成为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
反乌托邦小说放大了
我们周遭事物的负面特征,
并想象这种特征在到了极致的时候
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在许多的反乌托邦故事里,
政府会对有反对意见的对象施加约束。
但是在《华氏451度》里,
蒙太格发现,其实是多数人的冷漠
造成了目前的政权。
政府只是利用了人们很短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以及对无脑娱乐的喜好,
就把思想的交流付之一炬。
随着文化消失,
接下来的就是想象力和自我表达。
就连大家聊天的方式都是思维短路的——
比如说蒙太格的老板比提队长
是这样描写大众文化的加速的:
“把影片加速,蒙太格,快点。点击?
照片?看,眼睛,现在,弹,这里,
那里,快,节奏,上,下,里,外,
为什么,怎么,谁,什么,哪里,啊?嗯!
砰!啪!击打,乒,乓,砰!
消化消化,消化消化消化。
政治?一道专栏,两句话,一个头条!
然后,在半空中,全部消失!”
在这个贫瘠的社会,蒙太格了解到,
当没有什么可以守住的时候,
抗拒是很难的。
总体说,《华氏451度》描绘的是独立的思想
摇摆在灭绝的边缘——
而它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
社会其实也是使它自己燃烧的共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