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找出你的熱情 或者找到你的職涯? 你接觸過嗎? 還是採用試誤法? 兒童權利擁護者 瑪麗亞·賴特·埃德爾曼說: 「你不可能成為 你看不見的那種人。」 幸運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 新興的科技可能可以 協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過去兩年間, 我一直在研發一個擴展實境方案, 讓全國各地的中學生能夠 扮演海洋生物學家的角色—— 即使他們從來沒有見過海洋。 正如一位近期才完成 這項方案的七年級學生所言: 「我可以想像我將來會做科學家, 因為我很享受這個遊戲。」 這則回饋讓我很興奮, 因為太少有學生未來 會想要成為科學家了。 一項 2014 年的研究顯示, 57% 的八、九年級生 都說:「科學不適合我。」 很巧合的是,同樣在 2014 年, 我認識了海洋生物化學家 曼蒂·霍爾福德, 以及教育心理學家琳賽·波提諾。 我們三人同樣都很熱衷 想要讓學生對科學 感到興奮和舒適自在。 我們思考要如何提供學生 最真實的科學職涯體驗。 我們討論了一項研究,它指出 學生在玩遊戲時對於 承擔風險會比較感到舒適自在。 於是我們三人創立了 一間教育遊戲公司, 讓科學活起來。 若要增加可取得性,虛擬實境 似乎是一種低成本的方式。 此外,學術研究指出, 虛擬實境可能會造成 學習記憶力的增加。 那對我們來說很完美, 因為我們想在學校裡進行, 才能盡可能接觸到最多學生, 特別是在科學領域中 相對稀少的那些學生。 所以,靠著國家 科學基金會的資金, 我們開始開發 我們的擴展實境方案, 將虛擬實境與個人化的 數位日記結合。 我們在開發時也與老師合作, 以確保這個方案能 與既有的課程無縫接軌, 讓老師可以在教室中 使用先進技術。 我們的虛擬實境是針對 Google Cardboard 設計, 必要配備只有智慧手機 以及十美元的 Cardboard 虛擬實境顯示器。 戴上這個不貴的頭戴顯示器, 學生就會被傳送到 一場水底的探險中。 學生可以用他們的數位日記 來寫下他們的筆記、 回答問題、 建立模型, 以及提出假設。 接著,學生進入虛擬世界 去測試他們的假設是否正確, 很像是職業科學家 去做實地測試一樣。 當學生回到他們的數位日記, 他們可以分享他們的觀察、主張、 推論,以及證據。 學生所寫下的答案以及虛擬的互動 都會在教育者評估 儀表板上即時更新, 老師可以追蹤他們的進度, 在必要時伸出援手。 為了讓各位更清楚, 我會展示給各位 看一些學生所看到的畫面。 這是當學生在水底觀察 植物群和動物群時的虛擬實境。 這是數位日記,讓他們 可以根據這些非生命資料 來建立他們的模型, 呈現出他們預期看到什麼。 在這裡,他們要用 質性的陳述來做支持。 這是教育者的儀表板, 上面會呈現進度, 讓〔老師〕看到學生 在過程中寫下的答案。 我們在創造 BioDive 時, 我們著重的是可取得性, 所以我們的設計是, 四個學生有一支手機即可。 我們也知道協作科學 是怎樣的狀況, 所以我們建立了一些體驗, 一定要透團隊合作來解決, 每位學生扮演一位 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專家 。 因為這些學生的大腦還在開發中, 我們把每段體驗的長度 限制在最多兩分鐘。 最後,因為我們知道, 若要將知識內化, 重覆接觸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安排五堂課的 時間給 BioDive。 2017 年我們開始策劃 BioDive, 用在紐約州及新澤西州, 共計二十所學校。 我們想要了解學生 使用這項新科技的狀況。 現在,2019 年, 我們策劃要在二十六州實施。 使用我們的方案 來教學的老師告訴我們: 「用這種方式呈現 海洋動態真的很棒, 畢竟我們在俄亥俄, 要看到海洋太難了。」 (笑聲) 「相當讓人印象深刻。」 「學生完全投入了。」 但真正讓我們燃起希望的 是學生告訴我們的。 「我喜歡這種身在現場的感覺。」 「這是種又互動 又有趣的學習方式。」 「這方法能提供我逼真的例子, 了解這些有機體如何出現。」 「我會想要當科學家, 因為似乎很好玩。」 我們得到的回饋 也不見得都是正面的。 我們在開發之初 先是問學生 他們喜歡、不喜歡哪些部分, 及哪些部分讓他們困惑。 最後,我們開始問 他們希望能做什麼。 有他們的回饋, 我們就能加入具體的項目, 確保我們有把學生的聲音 納入到我們的設計中。 畢竟,我們認為, 這會帶來一個新的平台, 給予學生發聲管道以及所有權, 可以決定他們想要 在職涯中有怎樣的影響。 我們把焦點放在科學, 因為我們需要科學家, 來協助我們解決 目前和未來的困難。 但虛擬實境可以 在任何領域中支持學生。 我們要如何用這些讓人大開眼界的 體驗及從源頭學習的機會, 來支持學生去探索 他們所有的慾望? 我們能否創造出虛擬實境 搭配不昂貴的頭戴顯示器, 讓他們能沉浸到口傳文學 或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中? 擴展實境有潛力可以改變 我們孩子生活的軌道, 引導他們進入他們 從來沒有想像過的職涯, 因為可以提供他們機會, 讓他們看見他們能做什麼。 謝謝。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