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都把空間分為 公共和私人區域 而且我們對這樣的區分很瞭解 因為我們對於保護我們私有財產 和私有空間來說都是專家 不過我們卻對於公共的部分 不那麼在意細節 是什麼把一般的公共空間轉變為好品質的空間呢? 這可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工作室一直在研究這個 在過去的十年裏 透過幾項個案的實務運作來進行 我們主要的工作內容 是著力在把這個 被忽視的工業廢墟 變為一個可運作的後工業時代的空間 並同時兼顧到 未來的發展與過去的延續 另一部分的主要工作內容 是針對那些與時代脫節的地方 建立與我們生活的相關性 我們正在準備對林肯中心進行民主化 讓一般不常有辦法花300美元買票看歌劇的民眾 也能用到這個空間 我們團隊不管是在吃,喝, 思考, 生活, 都一直跟公共場所脫不了關係 有很長時間了 我們從這裡面學到了一件重要的事 就是 若要創造真正理想的公共空間 你必須放棄門戶之見, 把 建築, 城市化, 地貌, 媒體設計 還有其他專業之間 的區隔打破 好的空間必須超越這些區隔之上來思考 我們的工作也將推進到首都華盛頓 在這裡我們正在進行一項 改造現有的Hirshhorn博物館的工作 這個博物館位於 美國最受尊敬的公共空間 國家廣場 國家廣場是 美國的民主的象徵。 這個象徵最特別的 就是它不是一個物品, 也不是圖像 也不是一個人造物, 它實際上是一個空間, 一個由廣場兩邊整排的建築物 包圍起來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 公民可以表達他們的不滿 並展示他們的權力。 在這個空間,也是美國歷史的關鍵時刻 發生的地方 這些歷史事件都會如同刻在那裡一般的流傳下去 像是 1963年的 爭取工作權和自由的華盛頓遊行 當時由 馬丁· 路德 · 金 發表的偉大演說。 反越戰的活動, 悼念愛滋病亡者 的活動 爭取婦女的生育權的遊行 (2004年) 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各種活動。 廣場是這個國家流傳給後代的 最偉大的公民舞臺 這是言論自由的代名詞 即使你不知道你要說的是什麼。 它可能只是一個公民表達同理心的地方。 我們認為在這裡有一個巨大的斷裂性 介於 廣場這個溝通與漫談的空間 還有兩邊的博物館建築 之間 這些博物館是通常是被動的 這種被動的關係是 由博物館扮演呈現者, 而由民眾 作為資訊的接收者。 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種恐龍 各種昆蟲, 各種火車頭 和各種的展示品 但你並沒有真正的參與感 你只是在接受告知 當理查 · 科沙萊克接任Hirshhorn博物館主任時 那是在2009 年, 他決心利用 這座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優勢 在最獨特的地方 也就是美國權力中心的所在地 同時這裡也是藝術和政治 總是渾然天成地聚集的地方 可能有一些非常特殊的關係 可以在這個獨特之處發展出來 問題是,究竟有沒有可能 把藝術結合到 全國和世界事務的對話中呢? 而博物館能不能是文化外交的媒介呢? 在華盛頓特區有超過 180 使館 有超過 500 的智囊團。 應該有一種方法 可以把這些具有智慧且全球化的能量 透過博物館結合, 並運用到博物館裡。 應該有某種形式的腦力的基金 所以,當我們開始構思 並逐步釐清我們的使命 與 理查和他的團隊一起執行 Hirshhorn博物館可算是 理查 的心血結晶 但除了展示當代藝術展之外 Hirshhorn博物館將成為一個公共論壇, 一個交流討論的空間 主題環繞著 藝術 文化、 政治和政策。 這裡會有如同 世界經濟論壇 的全球普及性 這裡會有像 TED 會議這樣的 跨領域性 這裡會有像鄉鎮廣場的 不拘形式 為了這一個新的倡議, Hirshhorn 博物館必須要擴展 或者轉型成為一個空間 採用一種現代的, 容易佈建的結構 這就是 Hirshhorn 博物館的樣子 像 一個直徑 230 英尺的混凝土甜甜圈 在七十年代早期的時候 由戈登 · 邦沙夫特所設計。 樸拙而寂靜 超群而高傲 它是一個設計挑戰。 建築師對它又愛又恨 有一個可取的特徵 就是好像把整個博物館抬離地面 形成了這樣的空間感 它有一個空的核心 具有某種神韻與門面 很像企業及聯邦政府的樣式 包圍著中空的區域 的環狀建築, 實際上是畫廊。 在佈置展場的時候非常非常的具挑戰性 當年 Hirshhorn 博物館 開幕的時候 阿達 · 路易絲 · Huxstable,紐約時報的批評員, 用了一些特別的譬喻來形容 "新監獄現代形態"。 "一個殘缺的紀念碑和殘缺的廣場 用來陳列殘缺的收藏品" 開幕至今過了四十年 這座建築將如何擴建 來滿足新的進化的展示內容呢? 該往哪個方向擴展? 它不能往廣場那邊。 因為已沒有空地了 它不能往庭園那邊。 因為已經被造景與雕塑佔據了。 那就往中間的洞吧 但要如何利用中間的空洞空間 而又不會被原本的建築擋住而無法被看到? 怎樣的設計才能具有視覺上的標誌性呢? 要如何說出自己的話語呢? Hirshhorn博物館, 就座落在 廣場這群具有紀念性的機構之間。 大部分都是 新古典主義的、 厚重而不透明的 石造的 或是 混凝土的建築物 問題是, 位於這樣的一個空間的建築 國家廣場整體的材質給人什麼樣的感覺呢? 這個博物館必須要和其他的建築物有所差異 某種全面的差異性 在我們的想像中, 這種差異性應該 會有空氣的特質,如光線般輕盈 會像是曇花一現, 也不會有固定的型態 而且是自由的 (視頻) 這就是主要的想法。 像是個巨大的安全氣囊。 脹大後就是外面的容器的形狀 而且會從每個可能的開口冒出來 像是頂部和底邊。 更詩意的來想像, 我們覺得這樣的氣囊結構 會自己把國家廣場的民主空氣 呼吸進這裡面來 充氣前, 和充氣之後的樣子 它被新聞界稱為"大泡泡"。 這是休息區 基本上就像一個大氣囊的空間 從各個方向冒出去 氣囊的膜是半透明的。 是用鍍了矽層的玻璃纖維做的 它充氣一年兩次,一次一個月。 這是從博物館裡面看的樣子 您大概已經開始覺得好奇 到底我們是怎樣 讓聯邦政府批准這樣的設計的 實際上要經過兩個機構批准。 一個機構是要保持 國家廣場的尊嚴和神聖不可侵犯性 每當我展示這個圖的時候都會臉紅 怎麼看就隨你想像了 但至少我可以說 它是一個組合了 顛覆傳統 卻又結合崇拜 另外也有一些富有創造性的解釋方式 1910 年設立的的國會建築群法案 限制了在華盛頓特區的建築物高度 不能超過130 英尺 但是 尖頂,塔、 圓頂和尖塔不在此限 所以大部分的教會和國家機構的古建築都符合規定 我們設計的大泡泡是 153 呎高。 跟它旁邊的萬神殿排在一起會像這樣 大泡泡裡面的壓縮空氣約有120 萬立方呎。 我們把它 說成是一種圓頂 看起來會像這樣 非常的... 莊嚴魁偉 處身在廣場內其他的 莊嚴魁偉的建築群中 雖然 Hirshhorn博物館 不算是地標建築, 但是這建築也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 所以在施工的時候不能真的動到建築表面 也不能留下任何的痕跡 所以我們從邊緣來框住它 用鋼纜來支撐它 過程中研究了一些束縛的做法 這些都非常重要 因為整個結構一直會受風吹 在頂部有一個固定的鋼環 從廣場的任何角度看過來都不能被看到 還有一些限制 就是大泡泡的亮度 它是半透明, 裡面的照明會亮出來 但它不能亮得超過 國會大廈 和其他一些紀念建築 在亮度排行榜上是排在後段的 大泡泡每年會被架起來兩次 用卡車載運過來 然後掛起來 然後用低壓空氣 吹脹起來 再以鋼纜固定 底部用水來壓艙固定 這是一個非常奇異的時刻 當我們被國家廣場的主管單位問到 大泡泡的安裝要花多少時間 我們回答說, 第一次立起來會需要一週的時間 他們就相信了 然後就一路輕鬆的過關了 事實上在政府與主管單位的溝通與程序 都沒有什麼阻礙 一些最棘手的障礙 反而是在技術上 這是經編和緯編設計圖 這是一個點雲數據圖 幾個地方有極端的壓力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不尋常的建築結構 裡面沒有常見的向下的重力負載 而是在每個方向都有壓力附載 我只打算很快掃過這些投影片... 這是活動空間的使用場景 具有靈活彈性的內部, 可用來開討論會 周遭的照明配置 是可以調整的配置方式 適用於各種用途 演出,電影 或是裝置藝術 而第一次登場的節目 將會是一個文化對話的外交活動 是和 國際關係委員會 共同規劃辦理的 形式與內容在這裡合而為一 大泡泡就像是一個反紀念建築 參與式民主的理念 藉由柔軟度來呈現 取代了僵固的體制 藝術和政治 佔據了博物館牆外的模糊空間 卻又被包含在博物館的核心之內 裡面的氛圍 與廣場上的民主氛圍交流著 我們滿心期待 這個大泡泡第一次鼓起來的時候 將會發生在2013年底 謝謝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