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未來瞭解多少呢? 這問題很難,但答案很簡單︰「一無所知」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 我們只能給未來一個願景,去想像未來的樣子 富有破壞性創新的願景能激發靈感 這就是打破一連串平凡無奇思維的重要原因 這就是打破一連串平凡無奇思維的重要原因 有許多人 創造出他們自己心中未來的樣貌 例如,這是廿世紀初期的願景 在未來有種越洋的飛機 只需要一天半就能橫越大西洋 今天我們知道這種想像並沒有成真 而這是現今最大的飛機 空中巴士 A380,非常龐大 能夠乘載許多人 而在技術上完全不同於 剛剛給你們看過的想像圖 我在空中巴士裡的一個團隊 創造一個我們的願景 能永續經營的航空事業 永續對我們很重要 這不僅應與社會價值聯結 亦應與環保和經濟價值聯結 所以我們創造了一種顛覆性的結構 這仿效了大自然中 骨頭或骨骼的設計 因此這個可能看起來有點奇怪 尤其對於那些了解結構的人 但至少這像是一件藝術品 是對於不同未來的一種探索 未來的乘客會是什麼樣子的? 有年邁的、有年輕的、 我們有日益升高的女性勢力 還有一個影響所有人的重大趨勢 這是未來的人體體態 小孩的身形愈來愈大,但同時 我們也向不同的方向成長 所以我們需要在非常擁擠的機艙裡 有更大的空間 這些人們有不同的需求 所以我們看到積極推廣健康的明確需求 尤其是老年人 我們希望有量身訂做的特別禮遇 我們希望整個旅程是富有成效的 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 在未來應用最新的人機介面 而且把這些全部整合在單一產品中 所以我們以科技的題材結合所有的需求 例如,我們自問要如何產生更多的光? 例如,我們自問要如何產生更多的光? 如何在機艙內有更多的自然光? 以這飛機為例,它不再有窗戶的設計 在未來我們需要哪些資訊和通訊軟體呢? 在未來我們需要哪些資訊和通訊軟體呢? 我相信未來的飛機 會有自己的意識 它會更像是一個生命有機體 而不是只是複雜工程的集合體 這在將來是非常大的改變 它會直接與機上的乘客交流 它會直接與機上的乘客交流 再談到材枓 像是合成生物學 我相信接下來我們會有愈來愈多 應用在結構上的新材料 因為結構是飛機最關鍵的設計之一 讓我們比較一下新舊兩種世界 讓你們看看我們的作法 這是 A380 機組員休息艙的框架 以傳統銑床方式設計,重量很重 以傳統銑床方式設計,重量很重 而這裡是同樣功能的框架 但利用骨骼的設計方式 設計過程是完全的不同 一個是 1.2 公斤 而另一個僅有 0.6 公斤 這 3D 列印技術和新的設計方式 確實幫助我們減輕了重量 重量是設計飛機時最重要的議題 因為這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有直接關係 將這個想法加以延伸 大自然如何建造它的元件和結構呢? 大自然很聰明,把所有的資訊 全部放進一個小小的結構單元中,我們稱之為 DNA 而大自然利用 DNA 建造大型的骨架 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由單元到總體」的模式 正如我說的,因為所有的訊息都在 DNA 當中 而這也結合了「由總體到單元」的模式 因為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們鍛鍊肌肉和骨骼 使其愈發強壯 同樣的模式可以應用在工程中 例如,我們以碳奈米管為結構元件 用來完成建造一個無鉚釘的巨大骨架 以下你可以看見這是如何辦到的 想像碳奈米管 在 3D 印表機裡生成 嵌在一個塑膠的模型內 順著組件中的施力延伸 數以兆計的碳奈米管 如森林般地聚結在一起 利用這群「森林」作形態上的最佳化 可以用來當作傳輸 電能或資訊的結構或次結構 我們拿這個材料 結合「由總體到單元」的模式 造出更巨大的元件 所以,未來的飛機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有非常特別的座椅 可以配合不同身形的乘客 可以配合不同身形的乘客 我們在飛機上可以有社交的空間 像是騰出一個區域 打虛擬高爾夫球 最後,這個 覆蓋著一種透明生物高分子膜的仿生物結構 將會徹底地 改變我們看待未來飛機的方式 如 Jason Silva 所言 「既然我們可以想像,那何不讓它成真?」 期待在未來與你相見,謝謝。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