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系列靜止的連續圖形
讓我們一張一張來看
再快點
現在讓我們去除間隔
放得快些
等等...
...看吧!
他動了!
為什麼會這樣?
理智上我們都知道
我們只不過在看
一系列的靜止圖形
但當它們已夠快的速度變化時
我們看到了從中產生的視錯覺
也就是逐漸變化的外型與位置
來呈現出單一持續的影像
這項效果是所有動畫技術的基礎
從今日的 LED 螢幕
回溯到它們在二十世紀的祖先──陰極射線
從影片投影
到新奇玩具
甚至有人提出
早在石器時代
人類開始在岩壁作畫時
便已發現這項效果
這種在連續圖形中
覺察出似動運動的現象
是由於人類知覺的一項特性
歷史上將它歸為「視覺暫留」
這名詞的發明歸功於
瑞士裔的英國物理學家──彼得‧羅傑
他在十九世紀早期
將這個辭彙用來形容
一種眼睛特別的缺陷
也就是在物體移動
到達一定的速度時
將移動的物體看成是靜止不動的
不久之後
這名詞也被用來形容相反的情況
也就是靜止圖形中的似動運動
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就是
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
費納奇鏡的發明者
他將視覺暫留解釋為
在視網膜中殘留與疊合
產生的連續殘像
使我們相信我們所看見的
是一個移動中的單一物體
這項解釋在幾十年間
被廣泛接受
到了二十世紀時
開始有人質疑
生理上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馬科斯‧韋特墨
以簡單的視錯覺
概述了似動運動的基本初始階段
這些實驗引導他總結
該現象的產生是源自於
視網膜後的眾多歷程
1915年應用心理學的先驅
德裔美籍的雨果‧閔斯特伯格
也認為針對連續圖形的
似動運動
並不是由於圖像暫留於眼球裡
而是經由心智活動添加
隨著世紀的演進
生理學家們的實驗
已經能充分證實他們的結論
當我們講到動畫中的錯覺時
視覺暫留和視覺本身的關連性
已遠不及腦內
如何自行解釋來得重要
研究顯示眼球所見的
各種不同層面
比如說形狀
顏色
深度
和動作
都經由視網膜中不同的路徑
傳送到視覺皮質中不同的區域
視覺皮質中
不同訊息彼此持續的交互作用
將各種不同層面的訊息連結在一起
並形成知覺
我們的大腦持續地工作
同步處理我們所看見的
聽到的
聞到的
還有觸摸到的
於當下即時的流動中
將訊息轉化為有意義的體驗
所以我們需要計算
接近大腦處理當下
訊息速度的時間間隔
以創造出
看見連續圖形運動的錯覺
那麼當下發生在腦內的
情況究竟有多快呢?
嗯我們可以試試這個想法
藉由測量圖形需要被改變的速度有多快
才能產生錯覺
我們來看看重複實驗後
我們是不是能弄清楚了
這個序列以每兩秒一張
間隔一秒黑屏
的速率呈現
照著這樣的速率
以空白格將圖片分隔
並無法使人察覺到移動的現象
當我們將空白格出現的時間縮短
位置的細微變化開始越發明顯
接著你開始察覺到兩張不同圖片間
出現動態效果的跡象
每秒一張
每秒兩張
每秒四張
現在我們開始感覺到動作了
但還不是非常流暢
我們仍能察覺到
我們觀看的是各自獨立的圖片
讓我們加快速度
每秒八張
每秒十二張
看起來我們就快完成了
在每秒24張的時候
動作看起來更流暢了
這正是標準的速度
所以我們開始忽略間隔
並觀察到似動運動的時間點
似乎發生在每秒8張至每秒12張左右
這項結果位於
科學定義出
我們所能察覺到獨立圖像閾值
的臨界點附近
總的來說
在每張圖片間的間隔約100毫秒
相當於每秒10張的情況下
我們開始無法察覺到間隔
當圖片播放的速度加快時
我們會徹底無法察覺到間隔
並且更加深信
錯覺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