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串静态的,连续的图画
我们一张一张地看
加快
现在我们把间隔去掉,
加快
等等...
瞧!
动态图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我们知道我们只是在看
一系列的静止图片,
但是当它们更换地足够快时,
它们产生一种错视
貌似只有一张图片上有
渐渐变化着的形状和姿势
这中效果是动画技术的基础,
从如今使用的发光二极管屏幕
到它的“祖先”:20世纪阴极射线,
从电影胶片放映
到一种新奇玩具,
甚至,有人提出,
一直追溯到石器时代
从人类开始在洞壁上画图开始
这种在连续的图片中感觉到动感的
奇特现象
是因为人们的感知能力的特点
在历史上被称为 “视觉暂留”
这个术语归因于
英裔瑞士物理学家彼得·马克·罗杰特,
在19世纪早期,
用这个术语描述眼睛的一种缺陷
造成当一个移动的物体
达到一定的速度时,它看上去像静止的
此后不久,
这个术语被用来描述恰恰相反的现象:
静止的图像看似在运动,
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
费纳奇镜的发明者运用了这个术语
他把“视觉暂留“定义为
连续的残像
在视网膜中被保留并合并,
使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
是一个动态物体
这个解释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
被广泛接受
一直到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
有些人开始质疑
从生理学角度这到底是什么现象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韦特海默
他用简单的错视概述了看似运动的物体
的基本的阶段
这些实验使他断定
这一现象是因为视网膜后面的
一系列过程
在1915年,雨果·芒斯特伯格,
一名应用心理学先驱的德裔美国人
也提议连续的图像
表面上的运动
并不是因为图像被保留在眼睛中,
而是大脑促成的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
生理学家的多次实验
也证实了他们的结论
这与动态图画的错觉有关,
所以视觉暂留和视觉本身没有很多关联
而是大脑是如何分析图像的
研究表明眼睛从不同角度
所观察到的物体,
比如形状,
颜色,
深度,
和动感,
被传输到视觉皮层的不同部位
通过视网膜中不同的途径
视觉皮层中不同的部位的
不同的感应之间持续互动
使这些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促成了视觉的感受
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工作,
同步我们所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和触摸到的,
把流动的瞬间结合成
有意义的体验,
为了创造连续性图像的
动感的错觉,
我们需要使间隔时间
接近我们大脑领会现状的速度
我们的大脑识别现状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我们可以通过
测量图片需要以多快的速度切换
才会有动感的效果
让我们重复我们的实验,
解开这个难题
这一系列图片
是以每两秒种一个图片的速度
再加上一秒钟的间隔
以这个速度,
还有图像之间的间隔,
我们无法感觉到动感
当我们渐渐减少间隔时间时,
图片中人物的位置的变化更加明显了,
然后你开始慢慢感觉到在图像中
有动态效果了
每一秒钟一个图像,
每秒两个图像,
每秒四个图像
现在我们有动态的感觉了,
但是不是非常流畅
我们还能意识到
我们在看独立的图像
让我们加速,
每秒8个图像,
每秒12个图像
看上去差不多了
以每秒24个图像的速度,
感觉更加流畅了
这是标准的全速
当我们意识不到间隔,
并且开始感觉到动感时,
图像速度大约在每秒8-12个图像
这个速度就是
用科学测量出的
我们观察独立的图像的意识
的速度
一般来说,当我们失去那种意识时
速度大约是每张图像100毫秒,
约等于每秒10个图像的
帧速率
帧速率增加时,
我们就彻底失去了图片之间有间隔的意识,
也就更加确信
了幻觉的真实性